登陆注册
3200900000005

第5章 媒介形象系统的内涵(1)

在本研究的题目中,有两个核心词,即:形象和媒介形象。它们对于全书提供了关键的规定性,也是本书进行研究的逻辑起点。在这一章中,我们将分别对它们进行分析和界定。

第一节 形象的研究

形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个词,有的时候作为名词来使用,比如“要注意你的形象”、“我喜欢林黛玉这个形象”;有的时候作为形容词:“这个比喻还是非常形象的”;有的时候作为副词:“张教授通过这个故事形象地说明了保护动物的重要性”,等等。

在本书中,形象在和媒介结合为媒介形象时,它是作为一个名词来使用的。不过,大家对于这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的内涵并没有广泛共识,尤其是东西方对这个概念的认知分歧不小。

一、国内对于形象的研究

(一)古人对于形象二字的使用

“形”与“象”二字成双成对地出现非常早。

《易经》中有“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的说法;《尚书》中也说:“乃审厥象,俾以形旁求于天下”,孔安国在《尚书注疏》中对此解释说:“审所梦之人,刻其形象,四方旁求之于民间”;老子中有“大象无形”的说法;荀子也说:“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

根据管文虎的研究,古人倾向于认为“形”就是指对人或事物之相貌的“传移模写”;古人对“象”的使用则要更丰富一些,大致有以下的义涵:一、象是外部事物的性态特征、总貌;二、象有实、假、义象、用象之分;三、象是一种寻求预兆并予以说明的方法;四、象是一种已经获得了的认知图式或先验结构。“形象”中的“形”(形状、形象、形体、形势、形态、形制)与“象”中的有关内容是相同或相似的,尤其是在表征事物的外观、外貌、性态与特征方面是一致的,换句话说,即个体能够直接感受到的、可接触的。但“形象”之中同样也包含着个体无法通过感官而只能凭借理性形式才能把握的内容,如物体具有的生命力、神韵、精神、风骨、品格、性情等内容,而这一涵盖则是因“象”的多重含义而体现出来的。

(二)当前对于形象内涵的研究

形象问题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现实问题,也促成了人们对于形象研究的关注。

目前对于形象的研究主要形成了六个方向:一是文学领域里的形象学;二是公共关系学领域里的组织形象研究;三是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的企业形象研究;四是心理学领域的形象研究;五是试图建立独立的形象学的努力;六是栾轶玫等发起的在大众传播领域里关于媒介形象学的研究。

这些领域中的广泛研究也取得了很多的成果,对更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我们更深入地探讨形象的内涵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观点:

1.“状态”观点

壮春雨认为形象就是指能够引起人的思想和感情活动的具体事物的具体状态。

这个定义实际上有两层含义:一、只有能够引起人的思想和感情活动的具体事物才有形象——这一点似乎与我们的生活经验不符;二、形象是具体事物的具体状态,说到底就是事物的存在状态,或者说是罗长海所谓的“人之相貌、物之形状”。这个观点揭示了形象就是事物本身这个朴素的看法,却忽视了形象除了这种“实”以外还有更深的“虚”的内涵。

2.“迹象或印象”观点

管文虎认为形象是一种客观具体事物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刺激物经主体思维活动加工或建构的产物,是直接或间接引起主体思想情感等意识活动的迹象或印象。

这种观点指出了形象实际上是一个知觉性的概念,是客观具体事物的主观映像,并且是客观刺激物经主体思维活动加工或建构的产物,说明了形象既有直接性质又有间接性质,显得相当深刻;但是又把它归结为迹象或印象,显示出一种凝固和静止的观点,显然又在某种程度上冲淡了形象是主体思维活动加工或建构的论断。同时,这个定义对于一些非现实的形象似乎也很难加以说明。

3.“印象”观点

刘彧彧认为形象是指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印象,它既是一种抽象物,又是一种综合的感觉,而且还是动态感觉。她并进一步解释说:我们所观察出来的客观事物,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的掌握,在脑海中再生,就是所谓的形象。

这种观点也指出形象是一个知觉性的概念,并且指出形象是动态的,在某种程度上描述了形象认知的特征,给人印象深刻。但是,把形象的内涵限定在了知觉的范围,并且对于一些非现实的形象也难以说明。

4.“总体感知”观点

江明华、曹鸿星认为,形象是消费者经过一段时间通过处理不同来源的信息所形成的有关对象的总体感知。

这种观点提出总体感知的说法,在某种程度上揭示出了在形象认知中必须要具有系统的思路,给人以启发。但是感知依然没有超出感知觉的范畴,所以,这个定义的局限性也是明显的。

5.“多层次”观点

罗长海认为,形象有多个层次的含义,不能用一个定义来描述,从低到高大概有五层意思:一、形象就是“人之相貌,物之形状”,实质上是个体的感觉形象;二、形象是“同类事物的与本质相一致的感觉表象”,也就是根据“比类取象”,将各种感官获得的各种现象材料进行归纳整理、去伪存真,将那些和本质相一致的感觉表象归为一类,形成一个相应的“类形象”,如白人、黑人等;三、形象是“组织的象征”,也就是组织形象;四、形象是“符合理想或理念要求的感性表象”,也就是艺术形象;五、形象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存在”,或者说是“形象是符合理想本质的客观存在”,也就是企业形象。

这种观点把形象的定义分成五种,并且彼此不同,除了最高等级的企业形象比较令人费解以外,其他几种定义还是揭示了对于形象认知的规律,涵盖了形象是事物本身、形象是感觉表象、形象是感性表象、形象是客观存在的等一系列深刻思考,特别是对于形象的分层,很有启发意义。但是,这种观点在某种程度上与其说是对于形象内涵的探讨,毋宁说是对于形象应用范围的解释。

二、国外对于形象(image)的研究

(一)国外对于形象词源的研究

栾轶玫在《媒介形象学导论》一书中对此进行了简单的梳理: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在他的著作《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Keywords of Culture and Society)中对形象一词进行了历史情境的梳理,认为,“英文词image(意象)最早意思源自13世纪,指的是人像或肖像。其词义可追溯到最早的词源——拉丁文imago(imago词义演变到后来便带有幻影、概念或观念等义)……”imago这个词蕴含了一种极为明显的张力,介乎“模仿”(copying)和“想象、虚构”(imagination and imaginative)两个概念之间。在英文里,这两种概念——就其形塑过程而言,皆属于心理概念,其中包含了相当早期的意涵:设想不存在的东西或明显看不见的东西……后来,image用来泛指心像、意念的用法。“这些有关image的诸多用法后来被另一种将image用在名声上的用法所超越……其意思是‘可感知的名声’(perceived reputation),例如商业中的‘品牌形象’(brand image)或政治家关心自己的‘形象’。”image在文学及绘画中的意涵早已被用来描述电影的基本构成单位。这种技术性的意涵实际上强化了image作为“可感知的”名声或特色的意涵,彰显其商品化的操作过程。

(二)国外对于形象内涵的研究

1.莎尔托夫的观点

莎尔托夫在其《形象论》中的表述为:形象是作用而非事物,或是在某种情况下的意识、感觉和知觉,并不是在脑海中简单投射出来的东西。

这种观点揭示了形象是一个感知觉的概念而不是事物本身,并且具有某种作用力,在某种程度上提示人们去了解形象的功能,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

2.八卷俊雄的观点

日本学者八卷俊雄在《企业形象战略》一书中认为:我们所观察出来的事物,透过听觉、触觉等感觉的把握,在脑海中再生,这就是所谓的形象。

这种观点也揭示了形象是一个感知觉的感念,并且是人们在头脑中建构出来的,自然就不是事物本身,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把形象局限在所观察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再生,其实就是否认了人会自己幻想出形象来,也就很难解释一些非现实的形象问题。

3.多尔丁的观点

经济学者多尔丁在《形象》一书中认为:形象就是深信不疑,它不一定会和真实情况吻合。只要是脑海中所构筑出来的,自己相信是真实的事物、类似真实的事物或虚像等,均可称为形象。

这个观点揭示了形象的一些本质特征,比如形象是脑海中所构筑出来的、形象不一定会和真实情况吻合等。但是,“形象就是深信不疑”却又难以使人深信不疑。

4.约翰·菲克斯的观点

约翰·菲克斯等人认为:形象(image),最初是指对现实的某种视觉性表述——或是实际的(就像在图画或照片中),或是想象的(就像在文学或音乐中)。现在一般是指为了吸引公众而非复制现实,人为创造的某种人工制品或公共印象:它意味着其中具有一定程度的虚妄,以致现实难同其形象相符。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讨论某个消费品的形象,或是某位政治人物的形象。

这种观点实际上包含了两个含义:一、形象是对现实的某种视觉性表述——这和我们的现实生活不符——难道盲人就无法感知形象吗?二、形象是人为创造的某种人工制品或公共印象。这一点倒是能在现实生活中体会到,但是又流于描述,并不是一个定义性质的概念。

应该说,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今,国外学者对于形象问题的研究都显然不如中国学者那么思想深刻、内容丰富,而且对于形象内涵的认识和理解相对来说感性的成分要多一些、描述性也更多一些,没有表现出在这个问题上像中国古今学者一样的敏锐与深邃。

三、中国人对形象问题尤为重视的深层原因

(一)中国人偏向形象思维

根据王树人的研究,中国人倾向于一种形象思维方式,是非实体性的、非对象性的、非现成性的思维,是动态整体的悟性思维,或者说是“象以尽意”的诗意性思维。一般来讲,思维方式的本质内涵和基本特征总是与语言文字密切相关的——中国的汉语言文字都是与“象”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都是借助“象”来表意的——作为汉字造字法的六书中,象形、形声、会意、指事四种方法在本质上都是“象形表意”,而转注和假借只是两种延伸的方法。例如,不仅从“日”、“水”、“火”等字的原初写法一看就知道像什么、什么意思。而且,只要在汉字中看到“钅”,我们立刻就可以反映出这个字一定与金属有某种关系,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在西方,作为主导的思维方式是实体性的、对象性的、作为概念规定性和构成性的,或称理性思维或逻辑的概念思维。与这种逻辑的概念思维相对应,西方的语言文字是“音以尽意”,即用音节变化来表意。除部分象声词外,音与意、形与意都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如“man”这个词,无论是从发音还是字面都没有办法和“男人”产生什么直接的联系。

思维方式的不同必然导致中国人和西方人对于形象的重视程度不同,这大概也是倾向于形象思维的中国人特别注重形象研究的根本原因之一吧。

(二)中国人倾向于根据二人关系定义个人

根据孙隆基的研究,中国人讲“仁者,人也”,就是要在二人的对应关系中才能对任何一方下定义。在传统中国社会,这类二人关系包括: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到了现代,扩充了集体关系,但是深层结构上没有什么变化。

中国人用二人关系去定义任何一个个体,因此倾向于认为单个的个体没有合法性和精神性,而只是把它当成一个“身”;而中国人的“心”包括感情、理智、意志与道德判断,是一种“由吾之身,及人之身”的心意活动,必须由自己发射出去,在别人身上完成。也就是说,中国人的“身”与“心”是分离的。

“仁者爱人”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意感通、以心换心。这样二人之“心”的理想行为方式必须是处处以对方为重,甚至可以是大公无私的,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至于一人之“身”则往往是没有精神性的,甚至是自私的,于是就会用“忘其身”的姿态作为“利其身”的招数——“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在西方基督教文明传统中,每一个个体都具有灵魂,因此都被认为是独立自主的精神主体与权利主体。这样的个体是用自己的理智去控制一己的身和心的。于是就出现了要求人人都发展自己的个性,也欣赏别人有个性的局面。

同类推荐
  • 震撼世界的100个科学发现(上)(世界历史回眸经典文库)

    震撼世界的100个科学发现(上)(世界历史回眸经典文库)

    本书编入科学历史上各领域震撼世界科学界的数百个科学发现。分门别类地对历史上曾经取得的重大科学突破进行分析介绍,为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朋友们打开了科学知识之门,引人沉思,启示未来。
  •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是由全球久负盛名的哈佛大学尼曼基金会集聚全美杰出新闻记者和非虚构作者,分享他们独到的创作经验。涵盖各个方面,从寻找一个好的主题、搭建故事的叙事结构、塑造作品品质,到撰写和出版你的第一本书,是新闻、电视、广播、纪录片等从业人员,以及自由撰稿人的必读参考。
  • 感悟

    感悟

    本书是作者在工作中对企业文化的一些思考。作为企业基层领导,作者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不断专研,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用于指导实践。
  • 国际传播概论

    国际传播概论

    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国际传播尚是一个相对稚嫩的分支。稚嫩的优势在于生命力的旺盛和生长点的繁多。《国际传播概论》对国际传播进行了综合的梳理,书中章节延承传播学学科研究的基本问题,侧重介绍国际传播本体及其各构成要素,同时关注国际传播的一些专项问题以及中国国际传播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国际传播概论》力图在国际视野、全球眼光、人类胸怀的总体观照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全书由刘利群、张毓强统稿。
  • 道德情操论

    道德情操论

    《道德情操论》分为七部分,共修订过六次。在书中,作者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自律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道德情操论》对于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
热门推荐
  • 重生豪门:妖娆冷娇妻

    重生豪门:妖娆冷娇妻

    她,一个被组织训练得无欲无求,冷心冷情的地狱使者。她,一个豪门千金,万千宠爱于一身,娇蛮、跋扈、恶毒是她的象征。一朝生死,当她变成了她,娇蛮、跋扈、恶毒之后又多了一个冷心绝情的代言词。娇蛮怎么了?跋扈又怎样?恶毒那也是针对人的。且看重生的地狱使者如何将娇蛮,跋扈,恶毒,冷心绝情演绎的淋漓尽致。
  • 异魂:凉生如卿

    异魂:凉生如卿

    莫雨凉,现代名牌毕业的大学生,嫁给了自己的学长。负责照顾瘫痪在床的婆婆。为了家庭,放弃了优秀的工作,尽心尽力照顾婆婆与老公。而她那老实憨厚的老公暗地里却养着小三,不但带着小三登堂入室,还错手把她推下了楼,导致她香消玉殒莫凉生:一个生在普通富裕人家的聪明少爷,五岁那年跟着娘亲在渭城扎根,在十九岁那年,因与朋友登上赏景,不小心滚落山崖……待莫雨凉醒来之际,震惊的发现自己居然由女儿身变成了男儿身,而且还到了不知名的朝代…莫凉生初遇赫连卿,就被他那深邃的五官,浑然天成的王者风范吸引,忍不住多看了他一眼赫连卿望着面前颜如玉,肤如凝脂的人,剑眉轻挑,心里一丝惊讶,他从未见过长得这般好看的男子……
  • 一年级决定孩子的一生大全集(超值金版)

    一年级决定孩子的一生大全集(超值金版)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会有一个适应期,这个时期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家长应该给孩子做好哪些准备,度过从幼儿园到小学一年级衔接这段特殊的时期?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新生家长应该怀有怎样的教育理念,引导出一个健康、快乐、好学的孩子呢?家长怎样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进而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家长还要考虑如何在家庭中提高孩子的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呢?在孩子刚入学时,家长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一年级决定孩子的一生大全集(超值金版)》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另外,书中还汇集了一些成功的家教案例及专家谈的一些教育理念,希望能给家长朋友们带来启发和帮助。
  • 死亡面孔

    死亡面孔

    《死亡面孔》选自希区柯克短篇故事集,包括《死亡面孔》《坦白》《亡命猎手》等十余篇短篇小说,文字简洁平实,情节曲折跌宕,结局却出人意料,并且往往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小说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富于现代特点,符合当下阅读习惯及阅读趋向,颇受年青一代欢迎。
  • 魔医之女药师

    魔医之女药师

    何为魔医?就是可以仅凭一针就轻松越上世间顶峰的天才;何为药师?就是随便扔个药丸就可以让魔界人界相互争夺的香馍馍。沧澜大陆,以武为尊,不能修炼武力的都是废物。慕容樱托着下巴,练武算什么?废物又怎么了?我修的可是灵力,比你们武力强一千倍不止的灵力。可是谁能告诉她,不过是刚穿越过来抢了一件衣服穿,那个傲娇魔王怎么就从此赖上她了?魔王说,天命师曾预言,能穿上我这件衣服的就是我的宿世伴侣,你是赖不掉的了。慕容樱四十五度角望天,这台词,有点耳熟!可是没钱你跟老娘说个毛啊!从此,沧澜大陆多了一个魔医门,欲求一颗丹药简直难如天;从此,沧澜大陆多了千家各色客栈,云仙公子成了众人口中的土豪;从此,天魔海迎来一位“可亲可敬”的魔后,称霸人魔两界指日可待。精彩赏析:《贪财篇》“跟我走。”某男嚣张地说。“不要!”慕容樱果断转头。某男无奈,看来只有使用杀手锏了,变魔术似得拿出一袋金币。慕容樱强忍住想扑上前的冲动,环抱双手,“别以为一袋金币就可以收买我。”某男无奈,伸出手,只见一枚可以收容无限量金币的金卡出现在手里,“我的以后就是你的…”于是某女像狗一样动了动鼻子扑过去,“这个不错!”《狂傲篇》那兰:“听说你天生废材,呆在沧澜国简直就是浪费粮食。”慕王爷:“听说你桀骜不驯,简直就是慕容家的耻辱…”…一阵阵不满声不绝于耳。慕容樱掏掏耳朵,手指不知不觉的滑动。围观的众人呆了,那兰家公子的手突然残了,慕王爷突然掉到水里去了。“有些人,开始是个神话,后来成了笑话;有些人开始是个笑话,后来成了神话,很明显的,我属于后者,而你们,属于前者…”慕容樱拍拍衣袖,无视围观的众人那惊诧的表情,淡然自若的离开。《溺宠篇》慕容樱:听说月柳城有不少金矿……魔王:我马上派人挖了送过来。慕容樱:听说修灵岛很多宝贝……魔王:我马上派人端了给你送来。慕容樱:你这天魔海似乎也不错……魔王:只要你想的,我都会满足你,甚至是我的命……女强,宠文,傲娇楠竹有木有,不变的一对一,不喜慎入。
  • 侠在末世

    侠在末世

    元龙的新书《折寿修仙》已经发布,望看官们支持!“天不生李知行,末世万古如长夜!”白帝城外丧尸如海,无边无际。城中救世军与武林高手率百万民众浴血半年,死伤过半,弹尽粮绝,在也支撑不住。正当救世军最高统帅决心捍卫人类文明的尊严引爆氢弹时,碧空远处飞来翼展千米的巨鹰,鹰背之上黑点纵身跃起,背负重剑的青年自平流层踏空而来!“第一戒,安静!别开火!丧尸、怪兽对火药味和超过60分贝的声音极度敏感。枪、炮、坦克,现代武器决不能用!”“第二戒,末世命如草芥,学好武功!”丧尸横行,江湖再现,隐世高手纷纷出世,各门派纷争四起。且看少侠李知行怎么闯末世……
  • 扭曲的时间

    扭曲的时间

    有时,它如离弦之箭;有时,它像老牛拉破车;有时,它又好似蜗牛般爬行。我们惜时如金,我们又随意抛撒,但我们总是希望更多地拥有它。对我们来说,时间是那样自然,以至于很容易使人忘记。实际上,它是多么奇特,奇特得简直令人震惊。我们对时间了解得越多,就越是对它感到焦躁不安,就像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为什么它只往一个方向流动?它是真实的存在,抑或只是我们想象中的幻觉?时间旅行有可能吗?它是怎样开始的?它会结束吗?它能够提供晦涩难懂的万物至理吗?时间为何物?时间是什么?正是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从古代哲学家到启蒙运动以及之后的许多科学家。
  • MY WORLD

    MY WORLD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人生炼金术

    人生炼金术

    本书是一部面向当代在校大学生和职场青年的经济学通俗读物。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全球经济与金融研究所常务所长、清华大学FMBA教授。本书稿围绕年轻人关心的选专业、求学、婚恋、买房、投资、职业规划等问题,运用经济学的知识,以作者多年深耕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以及自身的投资经历,进行了深入浅出、活泼生动的讲述,将经济学智慧融于生活,是一部有出版价值的通俗读物。本书不存在政治敏感问题和格调质量问题。
  • 佛说法身经

    佛说法身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