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12500000014

第14章 宗教(3)

世间有两种方式可以使人获得内心的富足和安宁:得到想要的,或满足于已得到的。前面所说的坚持自己与服从于神,就是在宗教意义上得到想要的或者满足于已得到的。宗教可以说永远处在这两端之间的某个点上。很自然,人都会首先尝试第一种方式,它无疑也是宗教崇拜产生的早期动机。人渴望得到食物、长久的寿命、打败敌人,他试图在做这一切的时候得到神的支持,并且时刻都能清醒地认识到作出妥协的必要。他供奉祭品、恪守教规、按照他所信之神所规定的方式行事。而获得神之恩惠的条件越来越苛刻,但是得到的恩惠却越来越不明显,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宗教体验。由此就产生了哲学家口中的“恶”的问题。《约伯记》中记载了基督教对“恶”这个问题的经典表达,说约伯“完美正直,敬畏上帝,从不作恶”,虽然如此,他的生活却祸事连连。那么约伯是如何面对这个问题的呢?他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完全服从上帝的意愿。“我赤身出于母胎,也必赤身归回。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果然到最后,“耶和华赐给他的,比他从前所有的加倍”。毫无疑问,如果一种宗教是完全的自我牺牲,那它就不能被称为宗教了。一个人如果不能通过崇拜神得到神的眷顾,他就不会有崇拜神的动机。

宗教演化的趋势是,一个人将在宗教所规定的生活模式中学着寻找新的、更高层次的好处,来代替他祈神的初衷,即那种肉体的抑或世俗的幸福。在这一新的趋势下,宗教将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且会具有教化作用。宗教教给人的,并不是如何满足其天生的和世俗的欲求,而是如何看轻这些欲求以专注于其他事物。正是这种在宗教中提出欲求和服从于神的结合,使敬畏成了宗教的典型情感。神是一个人实现自己目标的手段,也是提升其目标的伦理道德准则。

自我牺牲的宗教

在所有的宗教中,最接近完全的自我牺牲的是印度的哲学宗教,或者叫密宗。这一宗教的种种变种都反映了对生活的一种基本态度:坚持不懈的努力是不会有任何回报的,人类毫无希望实现自己的欲望。但这不是说印度人就陷入绝望了;他们与西方宗教信仰者的区别在于,后者希望能在神的帮助下,或者是能在遥远的未来,实现个人幸福或其所谓的“文明”,而在前者看来,人的所有努力全然是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之上的。不可避免的失败并不意味着真正的失败,只是意味着采用了错误的衡量标准。从《奥义书》的教义可以看出,即便是单独的个体,也只是一种因怀有欲望而得以永存的幻象。

当人心中的

所有激情都褪去,

凡俗之人得以不朽

婆罗门的祈祷得以实现

在婆罗门教,这个世界更深层次的统一体之中,个体得以真正的存在,并获得拯救。

当我们开始考量佛教的时候,我之前说过的,“将‘神’这一观念看作是宗教的产物,而不是作为宗教的根源”,变得尤其重要。因为实际上佛教是一种没有神的宗教,这看上去似乎很矛盾。毋庸置疑的是,佛陀本人像孔子一样,也是宗教崇拜的一个对象。每一个宗教的创立者都会被他的追随者们奉若神明,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事。但佛陀并没有把自己神化,他甚至教导人们将灵魂本身也看作短暂而虚空的体验。受苦受难才是普遍的生存法则,活着即是对欲望的惩罚,是因果报应带来的重生,这里的因果报应即是前世所做的一切换来此生的奖赏或惩罚。生死轮回乃命中注定,因为生命始终会为自己的再生和继续存在创造条件。得救并非是指成功地存在下去,也不是实现实际的欲望,而是意味着通过征服欲望而逃出生死轮回。在这样一种宗教中,不存在神,因为人并不需要什么神秘的力量来帮助自己实现美好的愿望。但佛教依然是宗教,因为它把人从遭遇的困境中解救出来。从任何其他的角度来看,涅槃可能就等同于灭亡;但当人已经感觉到了自己的无助,认识到了自己的失败之后,涅槃则意味着救赎。它是一种生活哲学,是一种人与周围的世界达成的协议,通过这样的协议,他获得了自己所能想到的最大恩惠。

一个人要想理解宗教文学的范围之广阔,仅仅掌握宗教的一般道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宗教在人类生活中呈现出的形态略知一二,尤其重要的是,要知道它与科学、艺术及诗歌的联系。

宗教与科学

看到科学两个字,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建立在事实或严密逻辑推理基础之上的知识。一个人要把宗教解释为科学,或者说解释为人的推理和认知能力的成果,要费多少周折?在当下,这个问题里的困惑恐怕比过去任何时代都要多。对宗教日渐增多的质疑,以及科学对过去宗教所维护的信仰的反驳,导致各式人等做出各种各样的努力,试图通过纯粹的“信仰”,或凭借主观想象出的价值观念来保住这些信念。

自14世纪天主教正统占据支配地位以来,就一直有这么一种趋势:要把一个一个的基督教教义,比如约拿与鲸鱼的故事,《创世记》中关于上帝创造世界的记述,甚至还有《新约》中的那些神迹,都看作是虚构出来的,将其价值理解为象征、传统、诗歌,或者把它们当作一个信仰体系的组成部分,并且评判这个信仰体系的依据不是历史事实,而是看它在安慰信徒或者使其获得新生上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但是,如果我们回想一下,促使宗教产生的最原始的人类需求是什么?如果一种宗教满足了这一需求,显然在这种宗教中一定含有真理的核心。人试图通过宗教与事物的本真建立起对自己有益的联系,他试着保证自己的所作所为符合更深层的真相,以此救赎自己的灵魂。如果他误入歧途,没有抓住真相,那么他的所有作为就建立在了谬误之上,注定要承受失败的厄运。如果自然并没有任何威力,或者人类的恳切请求于它根本没有影响,那么,崇拜这些自然力量就是荒唐的。如果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确保正义之胜利,基督徒的希望就会沦为幻象,而他祈祷和做礼拜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简言之,每一种宗教在本质上都是完全相信某个事物就是真理,而如果这个事物并不是真理,那么这个宗教就会受到怀疑。

然而,尽管每一种宗教都有一个科学的内核,这内核却只是它一个很小的部分。首先,宗教与科学不同的地方是,它故意采用了一种独特的看待事物的观点。这个观点认为,人是宇宙的中心。宗教对宇宙万物感兴趣,只是因为它们对人类命运的巨大影响。故而宗教最终并非通对事实的判断,而是通过情绪来表达自身,比如希望、恐惧、信任、绝望、敬畏、爱、感激或征服自身。宗教表达情绪的对象是宇宙本身,或者是某种神秘的能够代表宇宙的东西,然后宗教解释这个对象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而信众的注意则赋予它们丰富的意义。因此,很多宗教文本,比如《诗篇》和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本质上都是宗教情感的表达,它对神的描述,使用的是表现出信徒本人的情感和态度的词语,而非冷冰冰的科学公式。

宗教中第二个非科学的因素来源于人类的想象力和社会传统。宗教与理论不同,在于有了信仰之后才有宗教,而不是先有宗教后有信仰。只有当一个人相信了关于宇宙力量的某种解释,并将其作为自己生活的基础时,宗教才是有效的,才开始发挥作用。拿佛教来讲,当一个人希望达到涅槃的境界而开始自我修行的时候,佛教才开始成为一种宗教。而基督教开始成为宗教,是在信徒真正开始通过祈祷、遵循教规以及做善事之后。所有重要的、历史久远的宗教,其基本教义不仅注入了个人生活,而且为人类社会生活所采纳吸收。集体共同信奉的这些教义,就成了对族群崇拜的无意识的预设。宗教想象力的功能,就是使这些预设变得至关重要,并且发挥作用。一种能带给人希望的宗教并不是一系列涉及天力恩赐的命题,而是能活生生地实现这些命题的意义,它带给人的希望表现为情绪的不断高涨或行动上的自信满满。想象力把宗教真理塑造得令人印象深刻,人们对宗教真理产生感情,并被它所激励。这就相当于社会生活中的传统和象征,这两者保障了宗教情感和宗教实践的连续性和一致性。于是,简言之,我们应该可以在所有的宗教表达方式,比如宗教文学中都找到某些能够被转变为科学命题的基本假设;一种想象的或者象征的呈现方式会遮蔽这些基本假设,但在这种呈现方式的情绪和实践中,它们的意义已经得以实现。

宗教还有另一个不同于科学的重要方面,那就是它超越了实证的范围。过去从来没有,将来也绝不会有一种宗教会像科学理论那样得到严格的实证。宗教是在黑暗中的一跃,这原因难道不明显吗?为了满足实践的需求,我们需要总结事实,而出于严格意义上的理论的考虑,我们会拖延着不去总结,希望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启发。但生活就是由突发事件构成的,是危机,或者像威廉·詹姆斯所说的,是一种“不得不做的事情”。人必须迅速地作出决定,要不然就会漫无目的地生活。人应该怎么去了解这个世界?又应该怎样做才能自我救赎?做决定必须当机立断,然而严格来讲,我们却无法拿出证据去证实这个决定是正确还是错误。信仰就是去相信看上去有可能是正确的东西,并且是坚定不移地而非半信半疑地相信。因为如果你不完全相信自己的信仰,就无法凭借它继续生活下去,也无法通过它实现自我救赎。纯粹的信仰可多可少,这要看信者的批判能力和哲学思考能力发展到了何种程度。但是在任何情况下,信仰都有一些经验事实和推论作为基础,同时作为其基础的还有我们“信的意愿”或对权威的信赖。于是,我们在宗教文本中经常能看到武断的确定和主观的意愿,在这样的文本中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在科学中肯定容不得这种武断和主观。

宗教与道德

虽然这只是一篇简短的介绍,也还要提及一个话题,那就是宗教与道德的关系。我们应该把《箴言》或《论语》这样的道德教化算作宗教吗?我认为,只要清楚宗教的一般含义,这个问题就不难回答。只要满足了下面三个条件,就可以说某种生活方式是具有宗教性质的:你在特定的保护之下过着这种生活;这种生活被认为符合宇宙的普遍本质;这种生活被设想为一种自我救赎的方式。

拿“正义”来说,如果人们把正义作为一种实现社会福祉的手段而认为它很有价值,那这正义就是伦理性的;但如果人们把它作为赢得上帝赐福或者实现涅槃的手段,那它就是宗教性的。当道德生活以某种方式与宇宙万物有所联系的时候,它就有了宗教的性质。在所谓的“伦理性宗教”中,宗教所规定的生活方式常常与道德意识里所规定的生活方式重合,而做正确的事被认为是自我救赎之道。无须多言,这样一种与道德的结合极大地增强了宗教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这样一来,在所有能用希望鼓舞人的伦理性宗教中,宗教为人们的良知额外增加了对自然的优越感或者说胜利感。正确的生活方式呈现出终极真理的模样。宗教在纯粹责任的基础上增加了信心、灵感、对永远的期盼和持久的成果。即便是在悲观的伦理性宗教中,道德也处在显要的位置上,因为要想脱离生存之苦,道德修养是至关重要的。不管道德有什么特殊的主张和信念,这样的宗教意识都使它更为受人尊敬,并且增强了它的感化力量。因为宗教倡导人全面而严肃地看待生活,将人从狂热的痴迷和眼前利益的局限中解放出来。是宗教使人们保持活跃的广大无边的想象力,让人们从整体上关注生活所有的苦难,既包括内在的,也包括外在的。

至此,我们很自然地得出结论——宗教的普世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产生于人类的普遍需要;另一方面,它拥有普世的价值,故而不论其中可能有多少谬误或无知,宗教皆能使平凡的生活获得升华、获得威严。真宗教好于伪宗教,同样能肯定的还有,有宗教好过无宗教。

佛教

查尔斯·罗克维尔·兰曼[28]

乔达摩,或者叫释迦牟尼、佛陀,活了80年。以菩提树下的顿悟为界点,他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35年为一部分,后45年为另一部分。佛陀顿悟时看见新的光亮,这对所有佛教徒来说都是古往今来的第一等大事,其意义就如耶稣的诞生是西方公元前和公元后的分界线一样。他生命的前35年又可以细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他身为王子的那段时期,或者说从出生到29岁时为获得最高开悟弃绝尘世那段时期;二是他为获得最高开悟而痛苦挣扎的6年时间。现在关于他生命的这35年,我们能看到详细的记载。在史料和传说中没有多少后45年的奇闻趣事,但关于这位“导师”的教义的传闻却很多。佛教经典著作中所记载的这些学说,实际上就是佛陀最真实的生活写照。

佛陀出世

在佛陀出现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就已经有这样的信仰在印度广为流传:人必须经历生和死以及生死之间的生命历程,死后又会在无止无休的轮回中反反复复地经历生死。有鉴于此,有关佛陀一生的传记必定对其前生也有所记述。其中一个就是须弥陀的故事。

同类推荐
  • 从牛津讲坛到三一学院:在牛津与剑桥听讲座

    从牛津讲坛到三一学院:在牛津与剑桥听讲座

    《从牛津讲坛到三一学院:在牛津和剑桥听讲座(汉英对照)》内容简介:牛津和剑桥是莘莘学子心中神圣的殿堂,这不仅在于它们课堂上传授的知识,更在于它们沉淀下来的那些引人深思的智慧。如今,就让我们走进这两卒思想的殿堂,聆听智慧流淌的声音!?无论你是在校的莘莘学子,还是社会上的“打拼”一族,抑或是经历丰富的成功人士,阅读《从牛津讲坛到三一学院:在牛津和剑桥听讲座(汉英对照)》,将会提升你的品位,启迪你的心智,陶冶你的性情。
  • 中国语情年报(2015)

    中国语情年报(2015)

    《中国语情年报》(2015)在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内部简报《中国语情月报》基础上,精选较重要的语情信息,进行加工和分类编纂,从语言使用动态、语言资源保护、语言科技和语言服务、中国语言文化传播、语言教育和语言学术动态等视角集中反映2015年中国语情的基本状况,以期为学术研究提供历史资料,为政府制定相关语言政策、语言规划和社会治理方略提供参考。
  • 中国党政公文写作要领与范例

    中国党政公文写作要领与范例

    《中国党政公文写作要领与范例》——以写作的基础知识为主线,以其艺术性、技巧性为点,实例佐证为辅,选例准确,讲明要领。
  • 给孩子美好未来: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漫谈(创建和谐校园16本)

    给孩子美好未来: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漫谈(创建和谐校园16本)

    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滋生出一个新的弱势群体,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大部分生活在农村,没有父母在身边悉心照料,没有好的教育学前教育,这是一个值得社会关注的群体,因此,农村中小学工作者的责任更加沉重,农村的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更加艰巨,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教师获得青春的活力与气息,并且学生也可以吸收民主精神。正因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由于教师为学生的成长营造了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健全人格获得了充分的培养,使得他们能够并且敢于坚持真理和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们共同努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宽容待人,用真心换另一颗真诚的心。
  • 盗梦工厂

    盗梦工厂

    工业化的学校模式已有将近一百五十年的历史,它还能满足今天的需要吗?学校的职能究竟是什么?赛斯·高汀在这篇三万字的意见书里指出,互联时代需要的不是读死书的考试冠军,不是听指挥的产业工人,而是独辟蹊径的追梦者,是敢于打破成规的领袖、企业家、创业者、艺术家。本书于2012年2月27日发表在作者的博客上,由多篇短文和博客文章集合而成。作者在书中简述了现代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对教育体制(包括高等教育)的改革提出了很多大胆而独到的设想和建议,并开放版权,以期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热门推荐
  • 画中月

    画中月

    自古以来,金木水火土,五行教派互相制衡,共同维护武林。一柄被“象征”权力的宝剑再次出世,江湖再掀风波,是有心人在推波助澜,这宝物究竟是正是邪,最终又归于何处?来自水系势力的两位又结识了怎样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共同经历了许多磨难,最终揭开了反派势力的阴谋,平息了这场风波。
  • 她不小心撞我心上

    她不小心撞我心上

    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但是大概是出门没看黄历。居然让她碰到了被她‘轻薄’的男生。从此“一吻误终身”.....各种咚,沙发咚,壁咚,床咚。后来发现,他居然是.....很久很久以后,某男说“我这辈子做得最正确的事情就是在我夫人轻薄我的时候我没有反抗。”【甜宠√】【1VS1】【男女主身心干净√】【短篇√】
  • 明伦汇编交谊典主司门生部

    明伦汇编交谊典主司门生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浮沉尽之江山为谋

    浮沉尽之江山为谋

    她是恶名昭彰容貌丑陋的罗家二小姐,他是丰神俊朗惊才艳艳的玉凤战神,一场阴谋,她嫁给了他。“罗玉,我会把雪儿所受的一切都还给你!”大婚之夜,他丢下她一人独留空房。第二日纳妾进门,让她沦为永京笑柄。他是玉凤百年难得一遇的少年丞相,一人之上万人之下。“我护得人,看谁敢动!”竹林初遇,不问来历,却许下铮铮誓言。势力门,白莲教,凤羽骑……层层迷雾之中,她艰难独行,幸得有人相伴。惊世容颜现世,身份暴露,她成为天下的众矢之的,失去爱人,失去亲人,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当最后迷雾散去之时,她才晓得,真相竟是……
  • 柯先生,我不是故意的

    柯先生,我不是故意的

    三观不正的路漫漫,遇见了十分“正经”的柯其修。在这一场相识中,路漫漫放低自己,可内心的委屈却在慢慢积攒着,等待有一天爆发……
  • 剑听血寒

    剑听血寒

    先有晋朝创立的三清派流于今世三脉真传后有黑白二老参悟天地万物所作天书地录三代人的恩怨情仇,五部秘籍的腥风血雨
  • 战国之长平传奇

    战国之长平传奇

    在千变万化的战场上,首先要活下去,然后再战胜对手,从而赢得最终的战争,战国七雄,风起云涌,诸子百家,各家争夺较量,在战国争霸的年代,弱肉强食,群雄相争,实力为尊,长平之战则是一个体现,把战国的种种传奇给一一呈现。
  • 敌营十八年

    敌营十八年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九日,古都北平,风和日丽,艳阳高照。上午九时,一辆黑色伏尔加小轿车悄然无声地驶进新华门,在一栋古色古香的房子前停了下来,从车上走下一位一身戎装的青年。“哦,时雨同志,好精神啊!”中国共产党的第二号人物——中共中央五大书记之一、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少奇紧紧握着这位身材高大、姿容英俊的青年人的手,感慨不已道,“我在中央北方局当书记和在新四军当政委时,经常得到你的重要情报。每次你都干得很出色。我曾对陈老总说过,你一个人顶三个师。在敌人心脏整整战斗了十八年,今日得以凯旋,这可不是简单的事,我看是个奇迹。
  • 影响你一生的习惯全集

    影响你一生的习惯全集

    习惯每时每刻都在左右着我们的行为,影响着我们的人生。它能够影响个人的卫生、形象,也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行为处世、杜交、口才、婚姻、爱情等。好习惯让你品尝命运的成果,坏习惯使你饱尝命运的苦果。本书在向读者阐释习惯对人的一生所产生的重大影响的同时,还精心为读者提供了一些培养好习惯、摒弃坏习惯的行而有效之方,以期使读者通过阅读来改变命运、成就人生。
  • 千金逆袭之别闹陈先生

    千金逆袭之别闹陈先生

    一场因妹妹扑朔迷离失踪的代嫁,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因此将她卷入这暗无天日的万丈深渊……陈勋爵忽然抱着她说道:“云,今生,我与你相守一生,今世,我们不离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