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孝王看完信很受感动,命人将邹阳释放,待为上宾。
白衣苍狗
【释义】云彩一会儿像白衣裳,一会儿又变得像只黑狗。形容世事变幻无常,无法捉摸或把握。
【出处】唐·杜甫《可叹》诗。唐朝时,鄷城有个读书人叫王季友,他为人正派,很有学问,当地太守很敬重他。但是因为家里穷,妻子柳氏闹着和他离了婚。这本来是妻子抛弃丈夫,却有些人不了解内情,硬说是王季友作风不正派。
诗人杜甫知道这件事后,写了一篇《可叹》诗。它不叹王季友好夫无好妻,也不叹他好人没好运,叹的是这样一个正派人竟被街巷谣言说得那样低劣。诗中写道: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
近者抉眼去其夫,河东女儿身姓柳。
丈夫正色动引经,鄷城客子王季友。
……诗的大意是说:天上的浮云分明像一件清白干净的衣衫,一会儿却变成灰毛狗的样子了。从古到今都是如此,人生路上形形色色、奇奇怪怪的事太多啦!
处在封建时代的杜甫,用这样的诗句道出社会的炎凉世态,实在难能可贵。
白云亲舍
【释义】专用为思念父母之辞。
【出处】五代·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狄仁杰传》。狄仁杰,字怀英,是唐朝有名的朝廷重臣,历任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等职,武则天当政时还曾为宰相。他一生大部分时间与司法监察打交道,以不畏权势、秉公执法著称于世。
狄仁杰对别人很仁爱,对自己的父母也十分孝顺。他在并州做法曹时,他的父母远在河阳。一次,狄仁杰登上太行山,向家乡远眺,只见一片白云在天上孤零零地飘浮,便对随行人说:“吾亲舍其下。”意思是:我的双亲就居住在那片白云下面呀。他惆怅地望了好久,直到那片白云缓缓散去,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正因为如此,狄仁杰对别人的尽孝顺之心也非常理解和同情。在并州任内时,他的一位同事郑参军,母亲年老多病,而他却被选中出使域外。郑参军正为此事愁眉不展,狄仁杰就主动请求上司,准他代郑参军出使。事情传开,大家对他十分赞叹。
百不当一
【释义】一百个也抵不上一个。形容人或物异常出众。
【出处】汉·班固《汉书·文帝纪下》。汉文帝时,匈奴屡次入侵边界,他们简装轻骑,来去飘忽,弄得汉军疲于奔命。朝廷上下为此伤透脑筋。大臣晁错上书汉文帝,提出制伏匈奴的见解和主张。
他说:“汉兴以来,胡虏屡次入寇,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克敌制胜之道,首先在于选良将,将士要善于审度形势。兵法说:阔丈五的沟渠,漫过车辆的河水,山陡林密,积石蔓藤,是步兵用武之地,两名骑兵抵不上一名步兵;土山丘陵绵延不断,平原旷野,这是骑兵用武之地,十名步兵抵不上一名骑兵;小丘间隔的原野,隔河相望的坡岸,居高临下,这是弓弩兵用武之地,执短兵器的步兵和弩兵相较量,一百个步兵也抵不上一个驽兵(短兵百不当一);两军相逼,平地短草,可前可后,这是长戟兵用武之地,执剑拥盾的步兵与之相较,三不当一。……另外,中国的马匹比不上匈奴马的健壮,中国骑兵的箭术比不上匈奴人,匈奴人更比中国士兵吃苦耐劳。但是战车、强弩、坚甲、列阵、三军聚射而万箭齐发,匈奴人比不上我们。匈奴所长者三,中国所长者五,只要将士用长避短,匈奴是可以被我们平定的。”
晁错还提出以夷制夷、徙民屯边等主张,都为汉文帝所采纳,使边界的紧张形势得到缓解。
百发百中
【释义】发:发射。形容射箭准确,每次都击中目标。后也用以形容做事有充分把握,不会有任何闪失。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西周策》。战国时期,秦国大将白起率兵打败了韩、赵等国,又要围攻魏国首都大梁。当时已经日薄西山的西周王室非常紧张,因为秦要攻打大梁必要经过王室的所在地,这就等于把自己放在虎口边了。谋士苏厉便自告奋勇出使秦国,想劝白起罢兵。他见到白起后,对他说:“我听说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神箭手,名叫养由基,箭法高明,无人能与之匹敌。有一次,他表演射箭,站在百步外,瞄准一片柳树叶,弓响叶落(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旁观的人无不拍手称赞。养由基洋洋自得,又一连射出几十支箭,都是正中目标。这时,从人群中走出一位老者,和气地对养由基说:‘壮士呀,你的箭法实在不错,值得我教你呀!’
“养由基听了,不由得笑出声来,说:‘别人都夸我箭射得好,你却说我值得你教,请问你有什么本领教我?’
“老人坦率地说:‘我不能教你如何拉弓、发箭,而是告诉你一个保护自己的方法。你能在百步外射柳树叶子,百发百中,这很难得,但应适可而止。如果你不停地射下去,等到身体疲惫,气力衰竭的时候,万一拉弓、发箭有个闪失,射不中目标,岂不是连以前百发百中的好名声也丢掉了吗?’”
苏厉讲完故事,又说:“现在,将军你已打败了韩、赵等国,已是百战百胜了。现在又要经过周王室的所在地攻打大梁,如果这一仗将军失败了,就等于前功尽弃了。不如以自己生病为由,不要出兵了。”
白起却对苏厉的话不以为然,仍率兵按计划攻打魏国,又再次大获全胜。
百感交集
【释义】感:感想。交:一齐。形容各种感想交织在一起,感慨万分。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西晋时期,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持续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北方的匈奴乘机起兵入侵。晋怀帝永嘉三年(公元309年),匈奴军队两次长驱直入,而占据山西的刘渊和占据河北的石勒也都野心勃勃,对中原虎视眈眈。太子洗马卫玠预感到天下即将大乱,劝说哥哥卫璪一起举家南迁。卫璪说:“我身为常侍,要侍奉皇帝,不能为了保全自己,一走了事。弟弟官任太子洗马,职任闲散,还是你带着母亲过江去吧。”
卫玠说:“在朝应忠于君,在家应孝敬父母,在外应取信朋友,但是朝政国事已经弄到这种地步,不是个人单薄的力量所能挽救。哥哥勉为其难,尽忠大晋,我奉养母亲,让她享尽天年吧。”
于是,卫玠便用车护送母亲,从晋都洛阳辗转来到江夏,江对岸是他要投奔的豫章郡。站在江边,卫玠再次北望洛阳,知道故国不久将落入异族之手,不由长叹道:“面对茫茫江水,心里不觉百感交集,除非人没有感情,不然的话,谁能够排遣这心中的郁积呢(见此茫茫,不觉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亦复谁能遣此)?”卫玠到豫章后,不久就劳疾而亡,年仅27岁。
百闻不如一见
【释义】听别人说一百次,不如亲眼见一次。形容纵使听到再多次也不如自己亲见更加印象深刻、可靠。
【出处】汉·班固《汉书·赵充国传》。赵充国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将领之一。他是陕西陇上(今甘肃天水)人,从军时为骑士,后补为羽林郎。赵充国为人深沉勇毅,喜欢研究将帅的用兵之道,尤其熟悉周边少数民族的情况。
汉武帝时,他跟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北击匈奴,不幸被匈奴重兵包围。汉兵因缺乏粮食,死伤惨重。赵充国亲率百余精壮骑士当先突围,李广利紧随其后。突出重围后,赵充国受伤二十余处。返回长安时,汉武帝看了他的伤口,大为惊讶,当即封他为中郎,不久又升为车骑将军长史。
宣帝本始四年(公元前74年),匈奴集结十万骑兵,准备再犯中原。得知消息后,赵充国率军四万沿五原、朔方、云中、代郡等地布防。匈奴见汉军有备,不战自退。
元康三年(公元前62年),羌族等数百个部落联合起来,准备袭取中原。边境局势十分紧张,引起了宣帝的不安。御史大夫丙吉奉皇帝的命令,前去征求赵充国的意见,并请他推荐守备边防的人选。当时,赵充国已七十六岁。他自告奋勇,说自己愿意担当抗羌重任。宣帝又派人问赵充国:“你估计羌兵的形势如何?我方应派多少人马迎战?”赵充国说:“听别人说百遍,不如亲眼看一看。打仗的事情不能在远离战场的地方猜测。我要亲临前沿,根据具体形势,才能提出作战方案,请皇帝放心好了(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宣帝同意了他的建议,于是赵充国统兵出发。大军抵达金城后,准备渡河。为防备在河中遭到伏击,赵充国趁夜幕笼罩,先派三名校尉过河,大军随后依次进发。天明后,汉军刚安好营寨,羌兵便前来挑战,只有几百人马,赵充国却禁止手下出击。他说:“与羌兵作战,务求全歼,不能贪一时小胜,贻误整体部署。现敌情不明,不能出击。”赵充国一贯用兵谨慎,非常重视军事情报,从不打无把握之仗。他先派侦察人员深入敌后侦察,摸清了敌方的虚实以及兵力部署,然后制定出一套屯兵把守、整饬边境、分化瓦解羌人的作战方略,上报宣帝。不久,便大败羌军。
百折不挠
【释义】折:挫折;挠:弯曲。形容遭受很多挫折也不屈服、动摇。形容意志坚强,品节刚毅。
【出处】汉·蔡邕《太尉桥公碑》。桥玄,字公祖,东汉睢阳(今河南商丘)人,性情刚毅、疾恶如仇。他出身官僚世家,其祖父、父亲都当过太守。他在县衙当功曹时,向豫州刺史周景揭发陈地太守羊昌的罪行,表示愿意陪周景到陈地去查办案情。周景认为桥玄有豪气,当即签署命令,派他为专使,调查羊昌。桥玄到达陈地,立即收审羊昌的宾客,调查赃罪,查获大量罪证。
羊昌是大将军梁冀的亲信,梁冀闻讯后命令周景停止对羊昌的调查。周景接到命令,发文件调桥玄回任。桥玄置之不理,将羊昌用囚车押到州衙受审,因此威名远扬。
灵帝初年,桥玄担任尚书令。那时太中大夫盖升仗着皇帝的宠信,大肆收受贿赂。桥玄上奏汉灵帝,弹劾盖升,要求免去其职,并抄没其家产。但灵帝却没有查办盖升,反而给他加官晋爵。桥玄十分气愤,便称病辞职回乡了。
桥玄在京城任职时,一次,他十岁的儿子在家门口玩耍,忽然有几个强盗冲上去,把他劫持了,并以此敲诈,让桥玄出钱赎回自己的儿子。没想到,桥玄却冷言拒绝。这时,河南尹和洛阳县令得到消息,派人将桥玄府第包围起来,但却不敢进攻,担心强盗一急之下会杀害人质。桥玄却大声喝道:“强盗如此猖狂,难道要因为我的一个小孩子而放纵他们吗?”最后,强盗全部被抓获,但他的孩子也丢了性命。
桥玄随后上表请皇帝下诏,以法律形式规定:凡是劫持人质、勒索钱财者,一律处斩;禁止用金钱赎人,防止助长恶人的气焰。自此以后,泛滥一时的绑架勒索之行被彻底杜绝了。
他的这种不向邪恶低头、勇往直前的精神被世人称道。所以,东汉文学家蔡邕为他写下了《太尉桥玄碑》,碑文中颂扬桥玄说:“高明卓异,为众杰之雄。其性庄,疾华尚朴,有百折而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
班门弄斧
【释义】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的行动。
【出处】明·梅之焕《题李白墓》诗。鲁班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木匠。据说他复姓公输,名“般”,也有的说是名“班”。因为他是鲁国(今山东西南部)人,所以后人就称他鲁班。过去,木匠、泥瓦匠、铁匠、石匠等行业,都把鲁班尊奉为“祖师爷”。所以很早以前,人们就用“班门弄斧”来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但是,“班门弄斧”这个成语的形成,却与明朝一个叫梅之焕的诗人有关。
有一次,梅之焕去采石矶凭吊唐朝大诗人李白。传说李白晚年漂泊潦倒于当涂县,当他游览采石江时,见水中之月清澈透明,竟探身去捉,不幸坠江而殁,便葬在了采石矶。从此,不少文人墨客到此都会前往瞻仰凭吊一番,有些人更会题咏留念。这样一来,矶上、墓上,都留下了不少诗句墨迹。梅之焕来到李白墓旁,一看就十分生气。那些文章诗句大多狗屁不通,文辞拙劣。这些冒充风雅的游人,有什么脸在李白面前舞文弄墨呢?梅之焕越想心中越不是滋味,感慨之余,就在李白墓前题诗一首,来讽刺那些敢在李白面前炫耀诗才的人:采石矶前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梅之焕讥讽那些自以为会作诗的游人,是“鲁班门前弄大斧”。这句话被后人缩减成“班门弄斧”一词,流传了下来。
半部论语
【释义】古时候,对《论语》非常推崇,认为掌握半部论语,就能治理天下。强调学习经典著作的重要性。
【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赵普,字则平,是北宋初年著名的政治家。他起初担任了后周节度使赵匡胤手下的推官。公元960年,赵匡胤率军北上,部队到达陈桥时,赵普为赵匡胤出谋划策,发动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宋,史称宋太祖。接着,赵普又辅佐宋太祖东征西伐,统一了全国。后来,宋太祖便任命他为宰相。
赵普虽然足智多谋,但却不喜读书,出任宰相后,在处理公务时常常因文化低而感到力不从心。宋太祖赵匡胤劝他好好读书。于是,赵普每次下朝回府,就闭门读书。没有多少时间,他的学问就大有长进,对宋朝初期天下安定起了积极的作用。
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赵匡义继位,史称宋太宗。赵普仍然担任宰相。有人对宋太宗说:“赵普这个山东人,不学无术,所读之书只有儒家的一部经典《论语》而已,当宰相很不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