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曾教育儿子说:“阅书时见有切于实用之句,宜随手摘录,若能分门别类,积成句册,作文时宜可作材料,利益无穷也。”
Method 29:全方位、多角度阅读
苏轼在《题西林壁》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移动视线,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山姿,进入视野的庐山形象也就各不相同。但不管从哪一个角度观察,给诗人的总是完美如画的感觉。同理,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课文,也会有不同的感觉和发现,正如西方人说:“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多角度解读课文,就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对课文进行理解和阅读。它既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得到新的启示,又能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把握思想内容,对课文有一个全方位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提倡学生进行多角度地解读课文,养成良好的习惯,掌握多角度解读课文的方法,提高对课文的阅读理解能力。那么,怎样进行多角度地阅读呢?在此谈一些肤浅的认识。
多角度阅读,关键在于确立角度,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所以,选择角度尤为重要。怎样选择阅读的角度呢?可以着眼于某一人(或某些人),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先“走进去”、再“走出来”。结合人生体验谈出自己的见解和方法。一个问题解决了,再提新的问题。
通过多角度阅读课文,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孩子联想和想象等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经过“走进去”、“走出来”,会有不同的感悟和发现,受到深深的启迪。再联系生活实际,善于通过自己所遇到的事情,领悟出道理,并加以总结,也能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而终身受益,对他人也将会有深深的启发。
多角度阅读要取得成效还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有了方法就能形成能力,有了能力,阅读的成效就显著,阅读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
(1)反复阅读,深究精思。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阅读材料是学习的凭借,是获取知识、技能的源泉,无论是接受人文教育,还是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都离不开认真阅读。只有认真阅读,深入思考,才能打开思路,才会有新的发现。根据需要,可以默读,可以轻声读,也可以大声朗读;可以快速浏览,也可以仔细精读。阅读中,要调动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积累,对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形式加以深切的体会。不仅要弄懂阅读材料直接告诉我们的浅表性问题,而且要弄清“为什么”这样较深层次的问题。阅读中,要不断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抽象,形成独特的认识。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思考和联想,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弄清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问题和与众不同的看法。
(2)整体把握,局部突破。
阅读,首先要对阅读材料从思想内容到语言形式有一个基本的把握。但是,要对阅读材料的方方面面都有深透的理解和独特的感受或见解,那是很难做到的。阅读一篇文章,能在某一方面或某一点上有一点与众不同的新感受、新认识,那就很不错了。所以,阅读时要从全篇着眼,但可以从局部着手,对某些部分或某些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或者纵深开掘,或者横向拓展,或者另辟蹊径,或者细化精分,或者矫正错误,或者弥补不足等等,只要深究,只要善于全方位思考,就可能有独特的发现。因此,多角度阅读的关键是要敢于独辟蹊径,有个人的东西。
(3)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在阅读过程中,要多方面获取有关信息,查阅有关资料,还要听取老师、同学的意见。要把来自各方面的有关信息集中起来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归纳,吸收其长处,融入自己的认识之中。但是不能盲从,不能让别人的东西束缚了自己的思想。没有必要迷信书本,迷信权威,要敢于坚持真理,批驳谬误。别人讲得不全面的要敢于补充,别人说错的要敢于纠正,更重要的是,要善于从新的方面、新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设计出多种解决办法。
Method 30:阅读要注意积累
阅读要注意积累,采摘阅读“花朵”。没有积累的阅读是狗熊掰棒子的作法,手中永远只有一个。当然,积累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在书上作记号,写简短的批语、体会,或是把主要的内容在本子上记下来。名人读书都是这样的,现在出版的毛泽东在阅读过的书籍上所作的记号和批注影印本,就是例证。这样做,就好像我们从百花丛中,把我们认为最爽心悦目的花采摘来插在花瓶里一样,这些“花朵”就成了我们欣赏、观察、比较的对象。这样做的时间长了,我们就会对“采摘”“花朵”有了经验,并进而有所研究,我们的阅读欣赏能力就会渐渐提高,兴趣就会更加浓厚。
“鱼儿养在海里,想让它小都难”!“海量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唯一途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语文积累贵在坚持不懈。试想,如果你每天背十个优美的句子,一年下来就是3 650个好句,考场作文一般为600字,一句按20个字算,3 650句就相当于120多篇文章。如果你每天背一首唐诗宋词,一年下来就是365首唐诗宋词。
巴金先生能够背诵200篇的《古文观止》,茅盾能够背诵全本《红楼梦》,鲁迅背过“四书五经”,全球儿童读经教育首倡者王财贵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学起就读《论语》和《道德经》。现代著名的数学家苏步青先生在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时,也承认自己事业上的成功曾得益于儿时背过的大量的古诗文!还有被称为国学大师的季羡林说自己所具有的那点国学根底来源于小时候背过的一些古文。
有积蓄,才有倾吐。我们应注意引导孩子主动积蓄,形成较为丰富的文化底蕴。平时,我们应合理地、不失时机地指导孩子复述、背诵课本中的名篇佳作,可以自备积累本,养成摘记的良好习惯,及时摘录精彩片断、妙语佳句;可以布置阅读一定量的古诗文、美文、时文、领略文字的精妙,触摸时代的脉搏;可以熟记一些名言、警句、谚语、歇后语,加强语言储备;还可以养成写日记或周记的习惯,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积累习作素材。坚持不懈,必将对孩子语文素养的积淀产生积极的影响,受益终身。
Method 31:让阅读成为一种爱好和习惯
当然,培养读书兴趣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读书兴趣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一般需要经过以下三个阶段。
(1)直观兴趣阶段。
(2)自觉兴趣阶段。
(3)潜在兴趣阶段。
要培养读书兴趣,首先要经过“知之”阶段,也就是说要经过培养直观兴趣的阶段。直观兴趣阶段对于有读书兴趣的人,几乎是不存在的问题。但是,对那些没有或缺乏读书兴趣的人来说,则需要认识一下培养读书兴趣的重要性。不但要他们真正懂得知识就是力量,在现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不积累知识,就会在工作中不断碰壁。还要让他们知道很多知识都被保存在书里,只有通过读书才能获得前人学以致用的经验。要诱导他们结合个人爱好,读那些有益的书,吸取书中的知识,使之尝到“开卷有益”的甜头,产生浓厚的读书兴趣,养成读书的习惯。并且,要坚持下去,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就能成为一个“知之者”,完成读书直观兴趣阶段的培养。
然而,由于直观兴趣的不稳定性,它易起易落,如不及时进行鼓励,不继续坚持,就很可能会来如烟,去如风。因此,你还应做“好之者”,把读书兴趣由直观兴趣阶段向自觉兴趣阶段过渡和发展。由直观兴趣向自觉兴趣过渡,需要一个过程。因为,自觉兴趣是爱好和志向的结合体。自觉的读书兴趣,已经是一种有明确目的的兴趣。它不仅伴随着感性的读书爱好,还包括了在感情支配下的记忆与联想,由求知向思维推进。这时的读书兴趣,具有了自觉性、主动性。
譬如说,一个对技术非常感兴趣的人,在得到一部相关的技术书时,必然会一睹为快。他会带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产生浓烈兴趣的同时,分析书中的理论是否成立,数据是否准确,在实际中是否可行。并且,自觉地、积极地向更深的层次开掘。试想,当你读书的兴趣达到了孜孜以求的“好之者”阶段,并进入了自觉兴趣的境界时,你还会“厌倦”书吗?
进入读书兴趣“好之者”阶段的人,一般都有了自觉读书的兴趣,进入了比较稳定的阶段。但是,如果把“好之者”与“乐之者”相比,还有很远的差距。“好之者”,只是对读书有了热情,对读书有了钻研精神和自觉自愿的兴趣。
“乐之者”,却是在经过一段探索后,有了深刻的体会和收获,把读书作为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捧起书来,如醉如痴,达到了读书兴趣的最高阶段——潜在兴趣阶段。那些步入潜在兴趣境界的“乐之者”,并不仅仅是爱好读书,也并不仅仅是自觉地驱驰,而是在爱好读书与自觉的基础上产生了坚强的意志和追求的快乐。当你读书的兴趣达到“痴心”的程度时,就不会感到读书是一种苦役和负担了,而会感到读书是一种享受。一个人如果养成了潜在的读书兴趣,就会像饥饿的人吃饭那样读书。
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是每个读书者把书读好所必由的三个阶段。只要你完成了这三个阶段,兴趣就会“附在”你的身上,与你携手在进取中前进。
现实生活中,一些读书未入门路,未觉兴趣的人,在读书时装腔作势,不是嫌凳子太硬,就是嫌光线不好。读不好书的人,总是有着种种理由,例如春天不是读书的日子,夏天太热容易使人犯困,秋天时冬又将至,不如待明年。其实读书是一项四季皆宜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