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20100000007

第7章 Question 2:没有好的阅读习惯,甚至不爱阅读(3)

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打好朗读基本功,即做到“五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读书也不例外,就这点来讲,最好从小学一年级抓起,严格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3)范读领路,摹仿入境。

孩子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小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感悟能力差,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他们不可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也不可能有感情地朗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读。因为范读能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课文的基调是欢快的、高昂的,还是平缓的、低沉的,使学生以遵循。因此,减少了朗读训练的盲目性,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再加上摹仿是儿童的天性,家长的范读能使孩子很快入境,有的孩子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儿不亚于家长的“原汁原味”。孩子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当然,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孩子的心,使孩子身临其境,倍受感染。

(4)主动参与,适当点拨。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创造。经过前两个阶段的训练与指导,孩子已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这时要给学生充分自主权,激活参与,让孩子在自主朗读中进一步掌握朗读的技巧,主要采取的方法有:自读自评,家长点评,以此唤醒孩子的灵感,激励创造。关键的时候还要“扶”一把,注意扶要扶得精巧,要扶在学生的疑处、难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最好的发展,最后实现不是读会而是会读的目标。

最后,要教会孩子正确的读书姿势。古人读书讲究正襟危坐,凝神定气,这对身心健康很有好处。孩子读书,一般要有适合其身高的桌椅和充足的光线。书应端置于孩子的正前方,孩子的身体应是松弛的,头略向下偏,双手自然平放于书的两旁,身体离书桌应保持一拳头的距离,头部随视线自由移动,如无必要,不要过分晃动上身和头部。光源应从孩子的背侧面照射书桌表面,最好不要把台灯直射孩子的眼睛,这样可以避免孩子的眼睛疲劳和受损。

然而,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只要你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还是不难实现的。

Method 25:厚薄读书法

华罗庚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还是著名的科普作家。他提倡读书要有两个过程,一个是“由薄到厚”,另一个是“由厚到薄”。这是他从多年自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有效的读书方法。我们把这种读书方法称为“厚薄”读书法。

他说:“一本书,当未读之前,你感到就是那么厚;在读的过程中,如果你对各章各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材料,那就会觉得更厚了。但是,当我们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就会感到书本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这是每个科学家都要经历的过程。这样,并不是学的知识变少了,而是把知识消化了。”

当厚厚的一本书,你觉得在你手里变薄了,那就证明你掌握了书中的知识。这个时候最需要的就是对知识的一个巩固和提高,由厚到薄的读书过程也就开始了。

由薄到厚的过程是知识的不断丰富、积累的过程,而由厚到薄则是知识质的飞跃。

Method 26:精细读书法

读书可分为精读泛读两种,需要“攻”的书一般指必须精读的书。所谓精读,就是精细、精确地去读。不但读懂字面义,还要读出潜台词与画外音。

怎样读书才能读出潜台词、画外音呢?朱熹的“剥笋式”读书法值得我们借鉴。他说:“为学读书,须是耐心细意去领会,切不可粗心。如数重物,包裹在里面,无缘得见。要是今日去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去一重,又见得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如此,则得书之真髓矣。”

作家金近特别注意读书时的方法。他说:“自己的知识太少了,要看的书很多,但时间有限,精力有限,吸收能力也有限。这三个有限,有时候也会出现无从下手的感觉,真像一个本领不高的渔夫,划着小船到大海里去捕鱼,不知道该从哪处下网好,也不知道该捕些什么鱼。如果抓得不恰当,就会一无所得。”

读书,是为了获得渊博的学识,但渊博的学识必须建立在广博的知识基础之上。所以,读书人一定要打好基础。美国学者爱默生说:“屋基的阔度,决定尖顶的高度。”法国作家乔治桑也说过:“最巍峨的大厦,需要最深的地基。”这就是说,需要精读、攻读的书,不一定是处于尖端的深奥书籍,有些基础书,也需要攻读、熟读。

精读,一定得认真思考。作家秦牧在《漫谈读书经验》一文中说:“光学习,不思考是不行的,一个缺乏胃液的胃袋难以消化食物,一个缺乏思考的脑袋,也难以消化从四面八方涌进来的知识,使它升华为智慧。”

思考,才能从读的书中获得新知识。德国学者普朗克说:“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常开动脑筋,多思多想,才能完成从已知到未知,从易到难这个学习过程,使自己不断提高。

学习新知识,读一本新书,如果勤于思考,必然会在书中发现疑问,提出一个一个的问题。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Method 27:三遍读书法

茅盾是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曾任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主席,被誉为“文学巨匠”。《子夜》、《林家铺子》等是他的代表作品。

“三遍”读书法是茅盾先生总结出的一种粗精结合、学用结合、逐次反复的读书方法。茅盾先生说:“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就要细细地一段一段地读,领会、运用,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字炼句。”

茅盾先生的这一读书方法可概括地阐述为:第一遍:粗读。粗读的要点是“快”、“全”、“粗”。“快”即粗粗地、泛泛地快速把书读完;“全”即概要了解全书的内容,留下初步的整体印象;“粗”即不必仔细推敲、研究,但要对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及不懂的地方做记号,留后处理。

第二遍:“精读”。“精读”的要点是“慢”、“细”、“深”。即要读准每个字,理解每个词,懂得每句话,并细细咀嚼,反复推敲以深入到文章的内层,把握住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写作特点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写作时代背景和作者所倡导的思想、观念。

第三遍:“消化”。在粗读和精读的基础上,边读边思,反复琢磨,细细品味,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一些重要的知识;仔细推敲书中的精华,并吸收为己所用;识别书中的不足之处,提出自己的看法。消化理解的过程是激发创造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是学用结合的过程。

Method 28:郑板桥读书法

提起郑板桥,人们立刻便会想到他的“三绝”:画、诗、书。其实,他关于读书方法的许多独到见解,也给我们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他说:“善读书者曰攻,曰扫。”“攻则直透重围”——只有层层剥进,才能抓住要领。这样就能一通百通,其他问题随之而解,故曰“扫则了无一物”。

但抓住要领,并不等于深刻理解及全部掌握。这就需要进一步的“探”与“研”。因为书中“微言精义”所包含的丰富深邃的内涵,往往是“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所穷”。

而“问”则更是发掘书中“精义”的重要手段。他说:“学问二字,须要拆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百卷,只是一条纯汉尔。”他提倡“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十人”,这样才会使“疑窦释然,精理迸露”。

“读书数万卷,胸中适无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这是他劝诫人们不要死读书、读死书的几句诗。他多次强调读书必须“有主张”、“有特识”,要“自出眼孔,自树脊骨”,“自树旗帜”,万不可“为古人所束缚”。如此,则“心空明而理圆湛”。

郑板桥回顾自己的苦读情景时写道:“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自竖立,不苟同俗,深自屈曲委蛇,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平生不治经学,爱读史书以及诗文词集,传奇说簿之类,靡不览究。有时说经,亦爱其斑驳陆离,五色炫烂。”

同类推荐
  • 水孩子(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水孩子(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才有所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长大,将来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世界蓝天。否则,我们将永远是妈妈怀抱中的乖宝宝,将永远是温室里面的豆芽菜,那么,我们将怎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 哈佛大学经典法则

    哈佛大学经典法则

    “先有哈佛,后有美国。哈佛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她在人们心中已经成为一种符号。正如哈佛大学著名教授威谦·詹姆斯说:“真正的哈佛,乃是一无形的、内在的、精神的哈佛。”哈佛不仅是一所大学的名字,更是一种精神与智慧的象征。”
  • 启迪青少年科学幻想的故事(启发青少年的科学故事集)

    启迪青少年科学幻想的故事(启发青少年的科学故事集)

    本书是献给尊重科学、学习科学,创造科学的青少年的一份礼物。过去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今天我们说:“科学就是力量。”科学是智慧的历程和结晶。从人类期盼的最高精神境界讲,朝朝暮暮沿着知识的历程,逐步通向科学的光辉圣殿,是许多有志于自我发展的青少年晶莹透明的梦想!
  • 十五少年漂流记(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三辑)

    十五少年漂流记(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三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花季雨季正当时(指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故事集)

    花季雨季正当时(指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故事集)

    学生时代,是一个充满理想的季节,也是人体发育的转折关键期,这一时期,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生理变化,怎样面对生活和生理的各种烦恼,是决定青少年身心是否健康的关键。
热门推荐
  • 镖动天下

    镖动天下

    金龙镖局的一趟镖半路遭劫,镖局大部分镖师遇难,唯有总镖头高金龙一人劫后余生,得以活命。却不料这里面竟然隐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高金龙命运如何?历经劫难的高金龙该如何面对官府的追杀呢?书中自然会一一道来……。
  • 千古一帝:秦始皇

    千古一帝:秦始皇

    《千古一帝——秦始皇》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The Golden Sayings

    The Golden Saying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夜不见月光蓝

    夜不见月光蓝

    年月蓝十岁的时候父母离异,爸爸再婚,后妈带来的弟弟,时常以欺负她为乐。之后,她遇见了飞扬的顾凉西,从此把他当成了自己世界里的光明,用一只墨色的画笔绘制了一段只属于他们两个人的故事。从小一起长大的邻居许新泽向她表白心迹,使得一直暗恋他的唐心甜却处处针对她,就连对她友好的余纱纱也因为嫉妒她在背地里使手段,看似单纯的友情也不过是一场欺骗。成长在这样的青春里,要以一颗什么样的心来分清现实与想象的区别呢?是继续沉迷,还是骤然转醒?即使这个世界让我们疼痛,可这就是我们从小生长,而必需爱它的地方。
  • 暮光薄凉,夏了夏天

    暮光薄凉,夏了夏天

    夏薄凉并不知道,她和自己的初恋男友,是以多么错宗复杂的关系纠结在一起。她也不知道,所有的事情都被一个诈骗集团在幕后暗自操纵着。用她疼痛薄凉的文字,带给你一场深入骨髓的阅读盛宴。春青杂志所有编辑挥泪推荐 感动了整个青春杂志圈的疼痛之作
  • 曾公遗录

    曾公遗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半月长鱼

    半月长鱼

    一弯半月斩,因形似新月而得名,由意念控制,其生只认一主,食其肉饮其血而成,而它的出现让天下人惊慌,不论人、魔还是仙,皆无人可挡,它嗜血成性,杀人如麻,被封印的数千年后破印而出,故事的开始承载的便是人族、魔族与仙族的生死存亡。
  • 尘沧

    尘沧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青丝无情,浮世尘沧。…倘若你一生孤独,那便一生孤独!
  • 极品全能医仙

    极品全能医仙

    起死人,肉白骨,驻颜回春小能手。帝术医人百病除,仙药治疗没烦恼。踩神医,灭古修,帝叹一曲声悠悠。纵横都市逍遥游,执掌一切登苍穹。药帝穿越,全能医仙,玩转都市。新书【都市至尊少帝】已发表,请大家多多支持。
  • 改嫁皇妃

    改嫁皇妃

    他是卫国头号纨绔王爷,身边情人无数,风流成性!对于他“顽劣”手段,她见招拆招,从未妥协!一夜意外,他开始宠她,她亦开始信他!她以为她会一直这样开心下去,直到他亲手打掉了他们的孩子,直到他与红颜一起嫁祸她通敌卖国,她才知道自己傻的多么可怜!可是,没关系,没有了他,时间照样走,日子照样过,皇妃可改嫁,弃妇找新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