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29100000008

第8章 论语(1)

孔子(中国·春秋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孔子对于社会制度,对于人们思想的影响如此深远,几乎与一些宗教创始人如释迦牟尼、耶稣、穆罕默德相同,但性质却大不相同。孔子完全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他的生平事迹广为流传。其《论语》一书所灌输给人们的严格的道德标准,永为后世尊崇。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

在2000多年前的一个遥远的朝代,夏商周约3000年的文化沃土孕育了集上古三代文化之大成者——孔子。这位垂宪万世的至圣先师,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西方的学者们一直将其与耶稣、释迦牟尼并称为“世界三圣”。公元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齐聚西方文化名城巴黎发表了著名的巴黎宣言。这些当代科学、医学和文学的顶尖级巨匠们以不容置疑的语言向全世界宣告:“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杰出的导师,由他开创的儒家学派的思想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干。在中国的历史上,儒家思想几乎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因此孔子的观念可以说是渗进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修身处世是基点,是核心,而孔子提倡的“忠义礼智信”可以说是华夏伦理道德的规范所据,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亦成为后人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孔子的高明治国之道几乎是百世不衰,他倡导的人生目标和人生设计以及躬行不辍的为人处世方略,不仅显示了一个巨人的完美人格,并且能让后人学到许多学问和做人的道理。

孔子是影响中国礼乐文化、政治文化、制度文化等最深远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的名字犹如一颗启明星闪烁在东方的天宇,昭示着一代代的求知者。《论语》这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经典,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它所蕴涵的内容十分丰富,诸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无所不包,关于立信、躬行、守礼、好学、改过、慎言谨行等内容都有论及。它全面而又集中地反映了孔子非凡的品德、高深的学问和过人的智慧,无处不体现出他宽厚仁义的用心。孔子告诉世人的不是钩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机谋,而是坦坦荡荡的处世哲学。从这一点看来,《论语》堪称是一部关于处世待人的教科书,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

从汉朝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论语》中所倡导的为人处世之道和经世致用之学,给中国社会的文化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些内容不仅成为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所公行的是非尺度,也几乎成为后世人们所尊奉的信条,至今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辑录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保留了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各篇无固定标题,后人一般用每篇开头两至三字作为篇名。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谈论之语约444章,另外48章记载了孔门弟子之间谈论之语。《论语》说理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只有数千言。然而正是这数千言,囊括了孔子思想的精华,反映了孔子的天命观、道德观、政治观、教育观,处处体现了孔子通彻人生的大智慧,可谓是其言简而其意深远。

《论语》不但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和伦理道德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中国人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中,有许多来源于儒家文化的成分,如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见义勇为、遵守秩序等,表扬一户人家庭关系和睦,就说是诗礼之家;称赞一个人有胸怀、有学识,就会说他有儒者风范。中国人浓厚的家族观念和孝悌思想,是儒家文化的直接体现。在中国古代社会,学生们一进学堂,首先要向孔子像行礼,学的也是《论语》、《大学》等儒家经典,成绩好的学生,可以通过朝廷设置的科举考试制度,成为国家的官吏。

孔子在《论语》中告诉人们,处世原则是积极的入世,而不是消极的避世或出世。孔子一生就是恪守自己制定的这一处世哲学的。他生活在春秋时期,当时天下动乱,战争频频,但他并不遁迹山林,去过隐逸的生活,而是多方奔走,四处游说,积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这种做法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孔子曾困厄于匡,绝粮于陈、蔡,但是,不论在何等艰难的条件下,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并以此教育弟子。在匆忙奔波的旅途中,他遇见过不少远离世事的隐士,他们对孔子汲汲于世事,或感到不解,或冷嘲热讽,或不予理睬。孔子则表示不能隐居山林,必须在社会中生活,而且积极地参与改变社会的活动,其热心救世的精神可谓坚忍不拔,令人敬佩。即使在他的学说得不到各国君主重视采纳的情况下,他也没有消沉低落,而是办学兴教,著书立说。这些都为后人关心世事、积极入世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儒家的处世哲学,对于社会来说,是爱人利他;对于自己来说,是正己修身。孔子认为己不正则难正人,首先要求自己奉行社会通行的道德准则,加强自身的修养,经常省察自己。一个人的道德修养,都是从他与社会、与其他人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孔子用对于自身的生命历程的精练表述作为一个范例,说明了修身在其人生的每一阶段的重要作用:“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由于孔子生命历程本身就是一部垂范示教的修身课程,儒家后学无不将其视为效法的榜样。

孔子认为处世即处人。人生在社会中,长于人群里,个人与整个社会、与周围的人群,有着鱼水般的依存关系。一切理想、愿望、目标,都要通过处理好这一关系,才能圆满地实现。孔子深谙个中三味,在待人处世上,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把“仁”作为人生处世的最高准则,要人们尊奉这自古以来的行为标准,以礼义为做人的依据。孔子所倡导的道德以“仁”为核心。从造字法上说,“仁”字是个会意字,由“人”和“二”组合而成。“仁”即是人与人相接相交、相遇相处应有的道德规范。它所涉及的方面相当宽泛,主要是孝、悌、忠、信、智、勇、恕。孝是敬爱父母,悌是敬爱兄长。《学而》中说,孝悌是为仁之本,是人的天性,爱父母,爱兄长,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推广爱心,爱及社会而成仁德。《论语》中讲的“忠”,不是特指对国君的“忠”,尽心尽力为别人操劳,这就是“忠”,不管对方是什么人。孔子将信看得很重,与人相处,与人共事,取得信任是至关重要的。《论语》中的“智”,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是明白事理,不会头脑简单,轻易上人家的当,作无谓的牺牲;其二乃“知人”。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跟人相处、交往。不知人,何以在与人交往、相处时采取合适的举动,何以择师择友以益其学问道德修养,何以选人任事以成其功,因而“知人”是很重要的。“勇”也是“仁”所包括的一种美德。要做到“勇”,必须注意两点:一是“勇”必须合于礼,合于义;二是“勇”必须与“敬”、“智”结合起来,不是一味蛮干。在孔子眼中,“中庸”是一种最高的德性,他强调中庸是天下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平和是获得事物客观规律、道德和行为标准的道路。追求实现中庸平和,能使天和地处于融洽的位置,阴阳能调和,天下万物就能生育成长。

孔子要求一个人的行为能合于“仁”道,人与人之间要“爱”,要有怜悯心、同情心、恻隐之心,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尊重。而且要把“仁”道作为自己的爱好、追求与信仰,孔子道德修养的最高目标是达到乐道与安仁的境界。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本人就是个“乐以忘忧”的人,还赞扬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而不改其乐的精神。他提倡的“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都是一种乐道精神。他认为乐道的人是不注重物质享受的,不去计较富贵贫贱,不论居于穷困的境地还是处于安乐的环境,都要安于“仁”德,乐道不倦,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完全沉浸在“道”里面,从而培养出高尚的情操。

《论语》在论及处世之道时,还十分重视“知人”。在人与人的交往中,首先要“知人”,即了解人。若知人,须从知言入手。孔子曰:“不知言,无以知人。”在了解人的时候,不仅要“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进行全面的观察和了解,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知人是择友的基础,所以孔子很重视择友。他认为直友可以辅仁,益友可以进德,损友则足以损德,所以《论语》提出了:“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此外,行孝、安贫、立信、躬行、守礼、好学、改过、慎言敏行、反省改过等方面也都是重要的处世之道。

2000多年过去了,《论语》在现实社会中依然有它的积极意义。比如孔子说:看见贤人便要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检查自己有没有他的坏毛病,这是人对自身修养的基本要求。在学习上要学而不厌,对于问题要做到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不懂装懂。对于政治主张,孔子说:施政要依靠道德的力量,这会使你团结更多的人。这些观点对后人影响都极大。《论语》语言质朴,义理深远,内涵丰富。东汉时期,《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南宋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朱注四书,后来历代朝廷都定为官书,是科举考试的标准本,所以流传极广,影响也最大。到了明清两朝,规定科举考试中,八股文的题目,必须从四书中选取,而且要“代圣人立言”。这一来,当时的读书人都要把《论语》奉为“圣典”,背得滚瓜烂熟。由于《论语》和几千年的中国文化有着血肉联系,历代思想家对《论语》进行了无数的阐释和发挥,所以《论语》所包含的价值内涵已大大超出了这本书的本身,其中有关修身处世所形成的观念,对于中国人的素质修养、道德观念、心理结构、社会习俗、思维处世,无疑产生深刻影响,直到今天还在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生活的智慧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是一位蜚声世界的文化名人。他的思想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东亚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一生不懈地教化民众,要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在《论语》这部记载其思想言行的书中,蕴含博大精深的思想,虽世事变迁,但从今天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先哲的智慧仍闪耀着灿烂的光辉,值得我们后人长期珍视并借鉴和吸收。

仁是孔子哲学的最高范畴,他以仁为中心,建立起自己的人本哲学体系。仁贯彻于伦理领域,他主张孝悌与忠恕;贯彻于政治领域,他主张实行德治;贯彻于教育领域,他主张“有教无类”等等。仁既是其哲学的始点,也是其哲学的终点。仁既是对人们的起码要求,又是人的最高境界。故而,在孔子思想中,仁的意蕴是丰富的,多层次的。

仁是人之本质,是人的内在要求,孔子认为仁的实现绝非是出于外在的压力,而是自我的内在要求。他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是说,实践仁德,全凭自己的主观努力,而决不能依靠他人。

仁是一种美好的品德,在古代,智是一种能通权达变的智慧和客观知识。孔子的仁是一种含有智慧的仁,孔子的智是一种实现仁的智。一个人失去了智慧,他决不能成为仁人,而聪明不为实现仁德服务就会成为小人。孔子曾将仁、智、勇作为君子的三大条件。他说:君子之道有三,仁者不忧愁,智者不迷惑,勇敢者无所畏惧。仁、智、勇三者是衡量君子的标准,三者缺一不可。不过,在这三者之中,仁是主要的,仁是统帅和主宰。假若没有仁德,就称不上是聪明的人。仁是孔子追求的理想境界,仁人或君子是仁的具体实现。因而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才能成为仁人和君子是孔子哲学的重要问题。

孔子认为,人就其本质而言,都具有成为君子或仁人的潜能,这种潜能就是人们的相近之性。然而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后天的努力不同,从而导致了人的道德修养的差异,这就是“习相远”。而在何种情况下和经过何种努力才能实现仁德,才能成为一个仁人君子,孔子对此做出了可贵的探索。

同类推荐
  • 每天学一点说服心理擒拿术

    每天学一点说服心理擒拿术

    《每天学一点说服心理擒拿术》内容简介:每一天,人们都在尝试着说服别人:想让爱人温柔宽容,想让孩子听话懂事,想让邻居通情达理。每一天,我们都在面对说服的挑战。这种挑战,既针对一个人的口才,更针对一个人的心理承受力和博弈手段。怎样才能让别人听从我们的意见?这一问题的答案在《每天学一点说服心理擒拿术》中得到揭晓。《每天学一点说服心理擒拿术》为你揭示说服他人的策略,给你掌控人心的力量。
  • 佛修大智,道养心性:成大事不可不知的佛道智慧

    佛修大智,道养心性:成大事不可不知的佛道智慧

    佛道智慧,可以让人在困惑无助时,愤怒而不可控时,悲伤而难自抑时,落寞而萌伤情时,对生命的一切变化,内心与外界之间的对立统一有所顿悟和释然。有了现实世界与心灵家园之间的张力,人的心灵中就有了理想驰骋的空间和不甘沉沦、自我拯救的渴望。谈佛说道,体味佛道这伟大生命智慧的含义和价值,就能够学会用一颗平和清净的心,创造自己的事业,开创人生的辉煌。
  • 冷眼读人性

    冷眼读人性

    人性潜藏着大智慧,因为周围世界的关系,过分关注得失,最后将潜藏着大智慧变成了小聪明。由此,人性开始演变为充满劣根性的东西。人性其实很简单,由于利益分配变得复杂,才有了人性本恶;人性中潜藏着大智慧。人性其实很简单,由于能够将复杂变回原来的简单,才有了人性本善。本书通过真实生动的案例和有力的评述深入探讨如何读懂人性,并出色地运用语言或非语言沟通技巧,在社交场合上左右逢源,最终成为拥有超强人气的人际关系大赢家。
  • 识人用人管人(大全集)

    识人用人管人(大全集)

    本书是一部识人、用人、管人的思想和方法集大成之作。全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识人”,围绕识人观念,阐述了识人的基本方法和标准,提供了如何识别甄选企业需要的人才的技巧;中篇“用人”,以“人尽其才”为基线,透彻地论述了用人的种种情形,阐明了如何用好人的秘笈;下篇“管人”,以“人性化管理”为出发点,解答了如何管好人这个根本问题,指明了管人的若干原则和策略。书中中外管理思想熔于一炉,理论与案例相辅,原理和方法并重,既有操作原则又有操作方法,方便实用,易于掌握,适于各类管理者阅读。只要用心精研,灵活运用,必能突破管理瓶颈,让你在管理工作中得心应手、呼风唤雨,打开一扇全新的事业之门。
  • 做上司“左右手”的8项修炼

    做上司“左右手”的8项修炼

    本书教你如何从一个普通员工变成上司身边的“红人”,变成上司的“心腹”,成为上司的左膀右臂,在职场中发挥作用,体现自我价值!如果现在的你很普通,那么,你必须力争上游,做一个好员工,因为这是开端,是成为上司心腹的最好的起跑点。而我们在本书要强调的是,上司的助手可以有很多,但得力的不多,即使得力的有一些,但“最给力”的绝对是个别。所以,你最大的机会就是做那个“个别的人”。
热门推荐
  • 太始剑尊

    太始剑尊

    【热血爽文,百万免费】一把破剑,竟藏着一座沉寂万剑冢,剑出无敌,吾自擎天起。看少年风逸如何败尽各路天骄,斩灭万界神魔,踏九天大道,寻一世风流,做这万古第一尊!
  • 迷失在雅鲁藏布的21天

    迷失在雅鲁藏布的21天

    路小果一行五人满心欢喜地去雅鲁藏布大峡谷暑期探险,可是路遇塌方,不慎坠崖,虽然有幸存活,但在雅鲁藏布无人区却迷失了方向。为了寻找走出森林之路,他们历经种种艰险,随时面临死亡的威胁。大森林里危机四伏:恶魔之树、食人花、巨蟒、狼人、食人蚁、巨鼠、一波又一波的危险接踵而至,五人最终能顺利脱险,成功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无人区吗?
  • 韩非子(中华国学经典)

    韩非子(中华国学经典)

    《韩非子》是先秦法家集大成之杰作,是我国古代政治学方面的名著,在古代哲学、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它和先秦诸子百家如道家、儒家、墨家、兵家、名家、阴阳家等学派的著作交相辉映,共同编织了灿烂夺目的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彩虹。
  • 红楼阴霾

    红楼阴霾

    早晨醒来的时候,A市刑警队长周明远惊喜地发现,外面已是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便决定趁着这天休息,带领家人去大青山滑雪。作为一名北方长大的汉子,滑雪可说是老周最为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那种从高处飞速下降的感觉,有如飞机俯冲,惊险、刺激,可以说,在老周的骨子里就有一种不畏艰险的秉性。然而就在他打理好一切,准备外出时,手机却不合时宜地响了,电话是值班刑警陆阳打来的,老周的心里当时就是一沉。“报告周队,刚才接到报案,说我市万佛寺发生一起命案,据寺院方丈介绍,被害人是本寺居士方清华。
  • 爱在星光之外

    爱在星光之外

    白天,他是闪耀舞台上万人瞩目的超级巨星;夜晚,他是夺权之战中运筹帷幄的集团太子爷。是机缘巧合的偶然,也是逃脱不了的命运,邂逅了他生命中最独一无二的存在。——黎舞子。“牧辰风,你是故意的?你设了这个圈套,逼我就范!”“嗯。”“……”“你的心,我志在必得!”“好,我承认,你赢了。”【1v1双洁】【甜宠暖文,不含虐的成分】【高冷傲娇×古灵精怪】
  • 战神记

    战神记

    面对人性诡策,丛林规则之残酷,身处杀性中的少年不得面临着一次次选择:放弃还是相信,生中待死还是生中搏生?
  • 中华国学典故知识大全

    中华国学典故知识大全

    典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智慧的浓缩。在日常交往中,我们如能熟练恰当的运用典故,能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精炼、更富感染力;在文字表达上运用寓意深刻的典故能起到言简意赅和画龙点睛的功效。本书编者在编写过程中不仅对典故进行了解释,还点明了它的出处。阅读典故故事,了解他们的来龙去脉,不仅可以学到很多国学知识,还可以感受到经史子集各自独特的魅力,增加学习的趣味。
  • 附身高顺

    附身高顺

    新书发布《黑科技软件帝国》,看屌丝男徐小宁创建软件帝国,打败外星人的故事附身三国名将高顺,本无争霸之心,只想把妹建坞堡做个富家翁。然,大势所推。高顺踏错一步,跻身东汉帝国官场。他满腔热血,一心革陈除弊,强亭卒禁游侠、建蒙学扩官道、筑水利兴官屯、鞭胡骑拓疆域,却不为世人所容。高顺索性反了,无意间缔造了一个开元盛世,大晋帝国由此而生。驾崩之前,臣下皆哀,高顺却遗憾一笑曰:“悔不该兴兵创建大晋帝国焉!”
  • 大唐顽主

    大唐顽主

    历经二百二十八年的大唐帝国在内忧外患中已变得风雨飘摇,盛世不再、国运衰微,被遗忘了十一年的皇长子于会昌六年重返长安,在一盘无形的棋局中逐渐开启了自己的帝王之路,拢士子、立军威、封佑王、夺储位、平藩镇、夺宦权、除党争、击回纥、镇吐蕃、收南诏,终将这残喘之中的晚唐再度推向了辉煌盛世......……欢迎各位兄弟姐妹进群品茶论道、煮酒谈史,Q群:527391828
  • 尼采大传

    尼采大传

    法国作家丹尼尔·哈列维,通过对尼采和亲友们的大量往来信件以及亲友们对尼采的回忆进行整理,于1909年创作出了《尼采大传》一书,全书以时间为线索,对尼采自出生到去世的整个生命过程进行了细致而又精准的描述。本书所依据的大多为第一手资料,具有相当高的可信度,是一本较为权威的尼采传记,向我们展现出了一个听从内心召唤的真正思想者特立独行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