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29800000002

第2章 弥赛亚

乔治·弗雷德里克·亨德尔(德国1685年-1759年)

如果说巴赫在《G弦上的咏叹调》中是用音乐的理性来接近上帝,那么亨德尔在《弥赛亚》中就是用音乐的感性来接近上帝。不似巴赫以精巧见长,而是以抒情取胜,直接用相对简单的旋律抒发宗教的神性,通过具有饱满宗教情感的演绎可以使很多人热泪盈眶。

——伦敦交响乐团指挥阿巴多

亨德尔与巴赫被并称为巴洛克时代的两位巨人,开创了音乐发展的新时代,留给后人取之不竭的音乐宝藏。回顾亨德尔的一生,他确实是乐坛上的常青树和多面手:他一生近60年的音乐生涯中,在德、英、意三国乃至全欧洲都获得了很高的声誉。亨德尔的作品很多,主要是歌剧作品以及一些诸如大协奏曲、奏鸣曲和组曲的器乐曲。歌剧和清唱剧使他那崇高壮丽、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艺术特点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晚年的亨德尔双目失明,在友人的帮助下出版了作品全集一百卷。他的作品熔德国严谨的对位法、意大利的独唱艺术和英国的合唱传统于一炉,成为世界音乐史上的瑰宝。他同巴赫、维瓦尔第一起,为辉煌的巴洛克时代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在西方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生活、文化思潮、音乐观念和音乐表现手法的发展变化,音乐风格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因此,人们也根据音乐风格的不同将风格大致相同的阶段划分为一个个风格时期。今天依然大放异彩的,也就是我们广义上所说的“古典音乐”,大多是公元1600年以后的作品,亨德尔的《弥赛亚》便是其中之一。在《弥赛亚》中,亨德尔从心底写出对至高无上主的赞美与感谢,将一切的荣耀归于真神上帝。也只有这样伟大的心灵,才能谱出感人至深的音乐,为许多世上迷途的人们指点迷津,照亮了他们人生的旅途。

世界上各个角落每年都有人因为唱《弥赛亚》而获得心灵上的鼓舞,产生更多向上迈进的力量。

《弥赛亚》是独树一帜的作品,是一部包含了《旧约》及《新约》,注重灵修、思考有关救世主“弥赛亚”的作品。《弥赛亚》的剧本作者查理·詹宁斯是伦敦当时相当富有的人,他以写文章及剧本为至高乐趣,并充满达到顶尖的雄心。他自认是当时最杰出的剧作能手,饱读莎士比亚的剧作,对于许多古典文学作品也涉猎广泛。亨德尔在1725年开始与他成为好友,发现詹氏对他的音乐了解至深而相当惊讶,后来就采用了詹氏的脚本写清唱剧,如《扫罗王》及《伯沙撒王》等,而《弥赛亚》则是詹氏心目中精心的作品。不过,他大概做梦也没有想到它会成为万世流芳的脚本,甚至有人曾说它是前古无人、后无来者的杰作,与亨德尔同被歌颂,永不褪色。

《弥赛亚》的剧本共分成三大部分:救主降临的预言及他的诞生;救赎的信息及救主为全人类的牺牲;救主战胜死亡及最终的审判。全曲主要精神虽然注重救赎的信息,却超越了教会的教义,成为一种非礼仪的圣乐,而向全世界人类传达救恩的喜讯。亨德尔本身似乎完全了解信息的中心,而能时常在音乐中用最简单的方式将严肃的信息表达出来。它的内容彻头彻尾取材于《圣经》,以《弥赛亚书》为重心,诗篇、福音书及书信为辅佐,《约伯记》及《小先知书》则适当地穿插其中,并使它们融会贯通,它实在不过是《圣经》的选辑而已。詹氏采撷《圣经》资料的广博及其一贯性,证明了他本身对于救世主、《弥赛亚》的神学及福音深入了解的成熟度。

这部清唱剧不像别的清唱剧那样可以清楚地让人看出主角何时出现,但《弥赛亚》的中心思想却贯穿于全剧,成为亨德尔的清唱剧作品中最特殊的一部。它是一部颂赞耶稣基督整个生涯的作品,从《圣经·旧约》的预言,到主耶稣的出生、生活、受难、受死及复活,以及荣耀的复临,使我们清楚地认识了整剧的一贯性。

亨德尔在1741年8月22日(星期六)下午开始写作《弥赛亚》,6天之内便完成了第一部分,9月6日完成第二部分,9月12日完成整曲的架构,然后写了管弦乐部分并加以修整,前后一共只花了24天,那是惊人的速度,也是充满灵感的创作。据闻亨德尔在写作之中常常被感动得泪流满面,泪水浸湿了手稿。尤其当他写到“哈里路亚”大合唱时,曾双膝跪倒在地,双手向天,喊着:“我看到天门开了。”亨德尔在感动之余,原本希望借此赚点钱的念头也打消了。1742年在都柏林首演时,海报上写着:“为了一些困苦的囚犯以及梅尔舍医院的利益”而演出。在3月27日预演时,大家都非常感动,为了达到慈善演出的最高效果,宣传单上注明妇女们不穿蓬裙、男人不佩剑。4月13日首演果然引起轰动。

消息传到伦敦,人们纷纷要求一睹为快。次年在伦敦上演时,英王乔治二世亲临剧院,当第二部分终曲“哈里路亚”奏响时,国王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站起来听完了全曲,也使“哈里路亚”要站着听作为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一直延续到今天。为了维护《弥赛亚》的地位不因过多的演奏而受损,英王下旨每年只在春天演出一次,且只有亨德尔本人才有资格指挥。到亨德尔去世时,一共演出56场。1750年5月1日在伦敦更是演出最成功的一场,因而奠定了《弥赛亚》清唱剧在圣乐史、音乐史上的永久地位。

诗意朦胧

这是一个绝对美妙的夜晚,铁树也会开花。亨德尔的《弥赛亚》竟是那样美,一个个音点,跳跃、联结、聚集、散开,像银河里的漫天星斗、珍珠、透明的沙粒,瀑布一样朝心坎倾泻下来,又落地绽放,带人去一个超凡脱俗、隔绝尘世的世界。那个世界永远只有蓝色和银色。深蓝色永远是做幕景的长帘,宽广宁静。侧耳倾听,《弥赛亚》那柔和的律动与呼吸的节奏整齐合拍。银白色是一个个光点,是泪光,是最柔最美的回忆,跳跃,激动,推动着感情之海的低谷高潮,闪烁地诉说着作者的全部喜悦与哀愁。

亨德尔的敏感与浪漫让我想起了寂寞冷艳的川端康成,他在欣赏了一幅描绘夜景的日本画之后,形容自己沉浸在与美邂逅的喜悦之中。很难想像两个珍藏着如此之多的美的心灵曾在这个世上生活过,老作曲家和年轻诗人竟在一个遥远的世界里心灵相通,为那份以美之名所包裹的爱执著相许。纯净一如冰雪,烟火顿作尘埃。

“冬云拨月相伴随,更怜风雪浸月身。”站在美丽而孤寂苍凉的古都道上,满脸沧桑的亨德尔在寂静的夜晚写道:“走在夜寒的道路上,我感到我的生命与耶稣融为一体了。仁慈的上帝带我漂流到现今。我为我觉得必须活下去而泪下沾襟。如果我死了,那是一种衰亡的美。生命不再是自己所有,我愿为耶稣之美而生。”温柔的作家继承了那双发现美的眼,在《弥赛亚》中对自然万物发出由衷的赞叹,那是诗人之眼和女人之眼的完美结合。和歌、俳句,和着那一个个来自欧洲的美丽名字:弥赛亚、里纳尔多,在亨德尔手下化作一个个美丽的经典,落地开花,闪动光芒。

自在飞花轻似梦。音乐与诗歌搭起心桥,伸向远方的璀璨星空,载歌载梦,旋即停落在世界音乐殿堂中,也停落在每一个在不眠之夜殷殷祈盼的心里。

(林清)

还原《弥赛亚》

心灵的洗礼,我更愿意在自己的小房间里进行。将唱片轻轻地从盒子里捏出,放到唱机里,音乐,便如水一般流淌而出,在小室中漫溢。其实我当然知道什么是古典乐,只是一时也说不清楚,从巴洛克说到古典主义,再到浪漫主义,说巴赫,说贝多芬,说德彪西,实在无须在此抖书包。说到底,音乐是用来听的,听《弥赛亚》,并不因为它是古典的,而因为它是音乐,歌词都是《圣经》的节选,唱到“哈里路亚”耶稣复活那一段时,聆听这一段的感觉就像我自己在接受音乐的洗礼。

有人问我,为什么听这么高雅的古典乐,我对他说:“什么?你是说我听的这叫古典乐?我只是觉得好听!”听《弥赛亚》,是很难向人表达自我感受的,你无法准确地捕捉到音乐触动心灵那一刻的感觉。文字,在音乐面前,有时很无奈。况且,告诉别人你在听《弥赛亚》,并且说这令你感动不已,难免有附庸风雅之嫌。因此,听《弥赛亚》成为极私人的事情,只能独自一人品尝,很难“众乐”。这和听流行歌曲不同,听流行歌曲大可以去看演唱会,一大群人在灯影迷乱中嘶声大喊,海呼山啸。听《弥赛亚》呢?我不愿意去音乐厅。

听《弥赛亚》,时而使你眼前顿时铺展开一片无边的大地,天蓝如水。壮丽而充满激情的急弦繁管过后,空气忽然温润起来,柔波轻荡,长笛和弦乐的合奏,带来了温情洋溢、令人释怀的广板。旋律十分舒缓,一会儿含情脉脉,一会儿轻灵活泼,仿佛雨后阳光照耀下的山泉,清澈见底,水晶一样地折射出七彩光华。时而悲壮而高贵,歌声一旦响起,我的小房间似乎容不下它,它的旋律便直冲云霄,高亢入云,顶翻了我的屋顶,一时金光四溢!时而博大宽广,仿佛包容一切,令人脱俗……

这是《弥赛亚》的魅力,由时间、音乐与人生共同缔造。《弥赛亚》并不是神,感受艺术,要让它走下神坛,让它成为可掬可近的挚友。

(徐冰)

亨德尔是巴洛克音乐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管风琴家,1685年2月23日出生在德国中部的哈雷镇。与他伟大的同龄人巴赫不同的是,他的家庭并没有多少音乐气息:父亲是一个理发师兼外科医生,认为音乐是卑贱的职业。但天生喜爱音乐的小亨德尔不顾父亲的反对,偷偷地练习弹古钢琴。亨德尔就是在这样充满矛盾的逆境中度过了他的童年。后来,当地的萨克森·魏森斯菲尔大公偶然发现了小亨德尔练琴并深深为他的毅力和天分所感动,于是出面说服了老亨德尔同意他的天才儿子认真学习音乐。此后的几年中,亨德尔随作曲家、风琴演奏家查豪学习了键盘乐器和作曲,也学会了演奏双簧管和小提琴。凭着过人的天资和名师的指教,小亨德尔进步很快。在父亲去世后,亨德尔转而专攻音乐,先在赖因哈德·凯泽尔的歌剧院拉小提琴,并开始创作歌剧。

亨德尔1702年,亨德尔先进入哈雷大学学习法律,算是不违父命,同时又在当地的教堂里担任兼职管风琴师。1703年,亨德尔正式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涯,只身远行到汉堡,在歌剧院里当了一个小提琴手(巴赫也是在这一年开始了管风琴师的职业)。亨德尔的才华不久就引起了一些艺术赞助人的注意,他们中有些人打算拿出钱来供年轻的亨德尔去意大利学习歌剧和作曲(当然不是无偿的,学成后要回来为他们服务)。抱负远大的亨德尔婉言谢绝了这些赞助,他要凭自己的努力挣足学费去留学,不能把自己的前途卖给别人。1706年亨德尔随一位亲王去意大利,结识了科雷利等名人,很快就掌握了歌剧、室内乐和声乐中的意大利风格,被人们誉为稀世奇才,是同时代意大利作曲家的劲敌。

在其后的20多年中,亨德尔主要在英国进行歌剧的创作,创作了大量的歌剧作品,这为他在全欧洲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他也是举世公认的管风琴大师,在当时也只有巴赫才可与他匹敌。但从18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原来盛行的意大利语歌剧在英国开始衰落。1729年由普佩什作曲的一部名叫《乞丐的歌剧》的喜歌剧在伦敦上演后大受好评,传统的意大利歌剧相比之下显出了严重的弊端:用意大利语演唱限制了英国听众的理解;神话故事、贵族恩怨等题材也不能引起新兴市民阶层的兴趣。作者通过此剧对亨德尔和他的意大利正歌剧作了无情的讽刺。当一群盗贼上台时,响起的音乐竟然是亨德尔在英国的成名作《里纳尔多》中的《十字军进行曲》!

1734年,亨德尔看到意大利歌剧已日见衰落,便开始了清唱剧的创作。在摆脱了正歌剧传统的束缚后,他的戏剧才华在清唱剧的形式中找到了更广阔、更富表现力的出路,这也许是他对音乐艺术做出的最富创造性的贡献。紧张的歌剧创作使亨德尔心力交瘁,于1737年患脑溢血,丧失了继续创作的能力。人们以为他的音乐生涯完了,但令人惊奇的是他战胜了病魔,重新开始了创作,此后又写出了多部清唱剧,著名的《弥赛亚》使他蜚声世界。

亨德尔的清唱剧质朴感人,把高度的艺术性和虔诚的宗教信仰融入了一个个音符之中。从《扫罗王》、《以色列人在埃及》到《参孙》都同样出色。1750年(巴赫在这年逝世),年迈的亨德尔在车祸中受了伤,第二年他的视力开始减退,不久完全失明,但他依然拖着病体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包括每年春天指挥《弥赛亚》的演出。

1759年春,74岁的大师照例指挥了演出,在暴风雨般的掌声中,老人倒下了。几天以后,这位乐坛上的巨星陨落了。亨德尔享受了国葬的待遇,长眠在历代国王圣贤下葬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墓地,在那里有一座亨德尔纪念像耸立至今。

1712年,在德国汉诺威选帝侯的宫廷里担任乐长之职的亨德尔,向选帝侯请假去英国。选帝侯批准了他的请求,但要求他及时回来。亨德尔到伦敦后,声名大振,取得了英国宫廷作曲家的职位,于是乐不思蜀,久居英国,迟迟不回汉诺威。1714年,汉诺威选帝侯继承了英国的王位,即乔治一世,他对亨德尔的迟迟不归一直心存芥蒂。亨德尔的两位朋友,朝中的重臣——布林顿和吉尔曼塞克男爵一起为他想出了一条妙计,他们建议乔治一世在1715年的夏天举办一次水上游览会,由亨德尔准备助兴的音乐。当天,亨德尔率领50人组成的乐队搭乘一艘船,伴随着乔治一世的御船,指挥演奏精心准备的《水上音乐》。当时天气晴朗,明快清新的音乐立刻征服了乔治一世,他不仅和亨德尔尽释前嫌,还增加了亨德尔的年俸。有趣的是,亨德尔这首《水上音乐》还巧妙地利用声音在水面的折射,使得乐队的音响效果更为出色。

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亨德尔的歌剧《里纳尔多》都是一部经久不衰的名作,生前在英伦就有50余场的上演纪录。当时在伦敦相当走红的剧院经纪人阿龙·希尔根据意大利著名文人塔索的长诗《解放了的耶路撒冷》中十字军英雄里纳尔多和大马士革的异教徒魔女阿尔米达的故事整理出一个剧作的主题,而后由脚本作家杰克莫·罗西写下了剧本。据说整个剧作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写成的,而亨德尔作曲则用了更短的时间,在两周内就完成了整个歌剧的创作。这是在英国出现的第一批较完整的意大利歌剧,当时正值伦敦社会盛行意大利歌剧的时代,亨德尔的这部歌剧获得如此的成功,说明了就作曲家的才气而言,亨德尔显然是属于最杰出的那一类。

同类推荐
  • 国宝

    国宝

    为了使广大读者对国宝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本书从各个领域选取了六十余件有代表性的国宝,进行系统的编排,力求突出知识性和趣味性。每件国宝都配有精美的图片,便于读者阅读和欣赏。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来激发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朋友对国宝的关注和热爱,从国宝中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并自觉地去保护我们的国宝。包罗万象的名家字画、精美的陶瓷器、金银器……这一片片历史的残骸,它们记录了大量的文字信息,诉说着时代的变迁,自己也成为了传奇。不管是历史的残简碎片,还是体系完备的煌煌巨制,都是民族的魂魄,中华的瑰宝。本书中介绍的每一件国宝,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它们向人们展示了我们国家辉煌灿烂的文化。
  • 凝固不朽的世界雕塑

    凝固不朽的世界雕塑

    雕塑是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通过对雕塑的了解和研究,可以更加具体地了解一定时期的艺术思潮。本书介绍了世界各个时期,各个地区的雕塑发展情况。
  • 汤显祖与明代戏剧

    汤显祖与明代戏剧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汤显祖与明代戏剧》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明代戏剧发展、明传奇代表作家汤显祖、“临川四梦”、《牡丹亭》、汤显祖对后世的影响等内容。
  • 蜚声中外的中国建筑(上)

    蜚声中外的中国建筑(上)

    建筑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熔铸、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审美追求,建筑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显示出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精神文明,以其触目的巨大形象和时代的流动性,讲究空间组合的节律感等,而被誉为“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画”、“无形的诗”和“石头写成的史书”。本书为您一一介绍蜚声中外的中国建筑。
  • 当代北京评剧史话

    当代北京评剧史话

    评剧是中国众多戏剧中的一种,在华北地区深受人们喜爱。北京长久以来都是中国政治和文化中心,评剧在北京同样也拥有众多忠实观众。本书从评剧的起源和初步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前、“文革”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等四个阶段较为系统的梳理了评剧在北京的发展概况,重点介绍了在评剧发展历史中涌现的众多名角和名戏。
热门推荐
  • 强势追逐:大小姐,请随意

    强势追逐:大小姐,请随意

    有传言道,夏小姐爱好暴力,对此,陆家二少陆梓言站出来说:“我家女朋友什么时候爱好暴力了,我怎么不知道?”夏小姐当日找到陆梓言,笑着问:“我什么时候成了陆二少的女朋友?”陆梓言将夏以苒揽入怀中,低头问道:“那夏小姐是否愿意成陆梓言的女朋友?”夏小姐勾着陆梓言的脖子,笑着说:“我愿意哦!”(原名《以言之姓,冠苒之名》,现名《强势追逐:大小姐,请随意》)
  • 金箓十回度人晚朝转经仪

    金箓十回度人晚朝转经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九州造化

    九州造化

    诸家文化纷呈,各种思想碰撞,以文入武,以法证道,看不一样的仙侠修真。三界并存,百家争鸣;天劫在即,九州将倾。且看少年如何贯综百家,以一人之力,挽狂澜于既倒。正宗仙侠,经典味道!本书QQ群:471724638新书《仙界丐帮》已经上传,喜欢的朋友请移步
  • 星际之王者指挥官

    星际之王者指挥官

    作为一个不知道自己身份的尖兵武器,宣泷从来不知道自己还有统治全宇宙这个功能。 统治?等等!统治!!! 她是不是走错片场了…… 封沅飒觉得他既然千辛万苦来到了这里,就必须把那个不服管教的女孩纳入怀中。 那个谁?能不能别天天在她面前晃悠?女汉子不发威你当我是小姐姐吗?!嘤嘤嘤,人家就是小姐姐嘛~
  • 傲娇男神已上线

    傲娇男神已上线

    一对儿师生,简单的恋爱,没什么跌宕起伏,温馨日常。
  • 舞者之死

    舞者之死

    一天晚上,波特兰著名的亚丽思特·利斯菲尔德歌舞剧团法人教完课后,突然被人杀害了。几个舞蹈学员打电话报了案。她们来上早课时,看见一位老师正疯疯癫癫地在校园里奔跑,一边跑一边不住地叫喊:“她死了,她死了!”这位老师已神志不清。后来被人们送到医院,注射了强心剂,才安静下来。法人帕勒玛·吉塔尼死在她的办公室里。她衣衫完整,安详地坐在地板上,身子靠着一把歪倒的椅子,两腿叉开,双脚板并在一起,双手亦如此。显然,凶手在她死前用绳子捆住了她的双手。
  • 黄帝阴符经解义

    黄帝阴符经解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少年侦探帮

    少年侦探帮

    一个星期六,少年侦探帮的成员马纪在街上遇到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居然称马纪是他的亲哥哥,并且一直跟着马纪回到了家,马纪没有办法,只有将这个男孩带回了家。为了帮助这个男孩找到自己的亲人,校园侦探队一方面将男孩带到班里上课,一方面四处打听男孩的情况,一个偶然的机会,男孩开始慢慢回复记忆,然而令校园侦探队意想不到的是,男孩的记忆竟然指向了一个犯罪事件,男孩看到了一个凶手犯罪的一幕,因此过度惊吓后失去了记忆,少年侦探帮帮助男孩逐渐恢复了记忆,并且找出了这个凶手。
  • 花叶死亡之日

    花叶死亡之日

    南洋富商席有仁远赴日本与恩人会面,却不料刚到日本,身边就接二连三地发生命案——先是独居老人被绞杀,后是地方政客的侄子中毒身亡,紧接着他的恩人竟然也因煤气中毒而死!一系列扑朔迷离的杀人案件,凶手却未留下任何蛛丝马迹,揭开真相的关键到底在哪里?但是真相总会大白。只是当拨开重重疑云之际,那份历经岁月蹉跎的情感,不知是否依然和从前一样隽永甘醇……
  • 农门娘子来种田

    农门娘子来种田

    一朝穿越,竟然成了个农村小媳妇儿?家徒四壁,一穷二白,要啥没啥,就说心里苦不苦?本来还想着早日回去,结果不管怎么办,都回不了家。她咬咬牙,大不了靠着自己的双手,带着全家人一起走上发家致富的匡庄大道。只不过,她捡回来的失忆小相公,怎么还有个隐藏大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