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34100000003

第3章 吴冠中说吴冠中(1)

访谈时间:2004年1月10日晚2004年4月9日下午访谈地点:吴冠中方庄寓所吴冠中龙潭湖画室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

早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曾任教于国立重庆大学。1946年赴法国留学,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学习油画。1950年归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师范学院。生前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出版有《吴冠中画集》、《吴冠中画选》、《吴冠中全集》等。

好的艺术品才会流传吴冠中访谈录

问:您画册上这批画好像没有在和平艺苑展出。

答:和平艺苑只拿去了十幅。

问:好多是复制的吧。

答:是。

问:三联这套书您也花了好多心血。

答:我倒没有花多少心血,编辑部用了很多心思,我只提供了一些想法。但也还是有一些不太理想的地方,尤其文字上面有一些错。他们选我的文字配那些画,有些是我自己原来配的,比较好,比较贴切,有些是编辑挑选的,极少数的文字就对得不准,因为我画过很多题材类似的作品,因此,有的文字我本来是对这张画的,他们把它对到另外一张画上去了。

问:您的画集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自己配文。

答:这样还比较受欢迎,最好的一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画外话》,全都是我自己写的,特别受欢迎,一版再版。后来广西又出了一套《又见巴黎》,也是仿的这个办法,也是很好的。

问:现在市场上流行图文书,您在这方面是走得比较超前的。

答:是出版社的要求。

问:尤其是这种写生性质的作品,配上文字特别精彩,特别是游记。

答:现在广东有家出版社出了一套《速写意境》,图印得不是很好,但里面的文字我觉得是很好的。

问:因为您也一直在写散文,包括画评、画论。

答:我是不讲空话,不讲虚话的。

问:我看过您写李可染的那一篇,那个时候他还在世吧?答:那个时候他搞个大展览,跟吴作人一起搞的,两个人唱对台戏。

李可染特别希望我给他写篇文章,我们也是老朋友了。当时《人民日报》要发,两人一人一篇,我专门给他写了一篇,吴作人是请钟涵写的。

问:还有您写的潘天寿,关于他的构图,叫《潘天寿绘画的造型特色》,我看过很多研究潘天寿的文章,但我感觉您写的那篇特别精彩。

答:我是最早写他的研究文章,写他用平面分割解析图形,当时潘公凯说这是非常好的办法,后来也有人仿过这个办法。因为潘天寿特别讲究平面分割,这一点和西方的现代艺术特别吻合,但他本人对西方现代艺术没什么了解,却完全吻合。这说明人类的感情都是相通的,人类在自然中得到的体会会有共同的反映。后来我还写过一篇关于潘天寿的短文章,就是写他的观点。在教学中的艺术观点上他是保守的、传统的,他教我们,一定要先临摹,然后再创作。他有才华,他的才华不一般,他创作时的观点是非常现代、非常西方的,他自己不知道。当时在浙江美院有个罗马尼亚的专家来看潘天寿的画,非常喜欢,因为他的画和西方有共同语言,他的造型语言跟西方是相同的。但他教学生不讲这个,而是教他们要临摹啊,要有品位啊。所以后来我还写过一篇关于他的文章,就是把他和布洛克比较,他的画上黑鸟的位置、块的位置,跟布洛克的静物的位置非常相像。他画的是一块石头上面有几只黑鸟,石头的形状似圆实方;布洛克画的是桌面上的静物,一个盘子里有几条黑鱼,后面是一个窗户,他们的画的疏密关系相当接近,因此我写了一篇《形象大于观念》的文章,就是讲潘天寿的形象超过他的观念。他的观点是中西画要拉开距离,实际上他的实践远远超过这个,所以我说他的形象大于观念。他讲中西画要拉开距离的说法是不科学的,但是他的意思我知道,他想要有自己的东西、有自己的特点,跟西洋拉开距离。但我觉得他这个话的效果并不好,为拉开距离而拉开距离,拉得开吗?他跟过来怎么办?你不像他,他把你的东西拿过去怎么办?所以我认为潘老师的这个观念在学生中的影响不好,因为拉不开距离的。但我还是非常崇拜他。后来办的潘天寿的展览,大圆厅里挂了个大标语“中西画要拉开距离”。那个时候潘天寿已经过世了,都是他的维护者后来搞的。当时潘公凯也在,我就提了个意见,我觉得这样不合适。浙江美院的这批学生就是讲要拉开距离。当时江泽民去看这个展览,他说,西洋画好的东西你们也要学习。

问:这是对的。

答:这句话是对的,平时谈话可以互相交流彼此的看法,但是打出这样的标语是不合适的。

问:实际上作为一种文化,无论是西学东渐,还是东学西渐,是百年来很多人都在研究的课题。美术的相互影响是拉不开的,中国自古以来像汉朝、唐朝从印度等地的美术方面接受的影响也是很多的。

答:对。

问:当时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杭州艺专可是有不少老师是从外面来的,很多先生都是留洋回来的。

答:许多都是。

问:那他怎么会对西方一点了解都没有呢?答:他不看,基本上他都不看。

问:那些画册都有的吧,像马蒂斯什么的?答:都有。他也有特别多的画册,石涛、八大山人的特别多。另外因为林风眠,学校里西方的画册也特别多,这两方面都是我们最喜欢的。

问:就是中西两方面的都能吸收。

答:对。潘天寿的画我们都非常佩服。还有,他的人格尤其能感染我们。他这个人非常厚道、宽容。我们那个时候叫绘画系,中画、西画不分,这是林风眠的观点。而且林风眠还有一个观点,三年预科一直都要有素描,功底要好,到了本科,什么方向都可以搞。国画也是找最好的教员,请来潘天寿。但是绘画系里还是油画最重要,每个上午都是油画,下午有两个半天是中国画,因此中国画实际上等于副科。很多学生不修中国画,他们不喜欢传统的中国画,都是画油画的多。赵无极就经常公开地讲,他就不上中国画,考试他画两个圈就交了。

潘天寿非常生气,要开除他,林风眠把他保下来了。

这就反映当时学中国画的人少,因为五四以后,很多西方的东西传过来,很多人对东方的就不大喜欢了。喜欢的也有,但是很少。潘天寿对这个现象还是很包容的。后来我就研究一个问题:林风眠讲中西结合,他是校长,职权在他手里,潘天寿讲中西分开,各走一路,他怎么能请潘天寿来呢?这两个观点是要打架的,但他们相处得非常和谐。而且后来我还研究,林风眠为什么请潘天寿。因为当时的情况是,杭州艺专是国立的大学,它的教授待遇都是很高的,一般的画家哪有钱呢,大家都是穷画家,画家要到杭州艺专是很不容易的,那林风眠怎么认识潘天寿,为什么会选潘天寿呢?有一点我很佩服林风眠,就是他从作品上认为潘天寿有现代意识,跟一般的传统不一样,所以他就选了潘天寿。他是怎么认识的潘天寿,我很感兴趣,后来我问了一下潘公凯,潘公凯说,“文革”期间有潘先生写的“交代”,他是从那个“交代”里知道,潘先生是吴大羽介绍他到杭州艺专的。他跟吴大羽在新华艺专同事过,吴大羽对他非常欣赏,就是他慧眼看中了潘天寿,就把他介绍到杭州艺专了。潘先生来了之后,非常孤立,因为大家都是喜欢西画,国画老师只有一两个,还有一个工笔画家,但是后来也走了。就在这种形势之下,从各方面他很随和,实际上他还是很自在的,因为林风眠对他的教学是不干涉的,他喜欢怎么教就怎么教。后来潘天寿当了校长,林风眠那个时候正流落在重庆,潘天寿又把林风眠请回去。他们之间没有门户之见,虽然大家的观点很不相同,但是没有关系。抗战的时候,林风眠画水墨多了,跟潘先生又成了同行了。

问:您也写过一篇吴大羽的文章。我印象很深,您说很多人不知道吴大羽,就是“国有颜回,人不知,国之耻也”。

答:在上海都有很多人不知道吴大羽。

问:现在可能很多人都已经淡忘了。

答:就是。前面有一个台湾画廊买了一大批他的作品,我过去一看,都是吴大羽的,我就写了一篇文章。

问:等于重新发现。

答:对。

问:他后来还是比较落寞。

答:对。他后来眼睛也看不见了,生活得很潦倒。而且他当时有个侄子在上海当副市长,副市长有很多权力,但他从来不去找他,再落寞也不去找他。吴大羽的人品和才华都是很了不起的。

问:潘天寿和林风眠在教学的时候,在课上有什么不同吗?答:各讲各的,根本不管。

问:教学方法呢。

答:完全不一样,油画主要是讲裸体的,还要到外面去写生,跟生活的接触比较密切。潘天寿就是强调临摹,每次上课他都带两张自己的画,大家也临摹他的画,也临摹画册,他上课就是这样的。

问:他示范吗?答:也示范,他也画一点,他的教学重点就是临摹,以及如何品评古画,格调很高,让大家看哪一张好,哪一张不好。

问:比眼力。

答:主要跟他学的就是眼力。谈起那段历史,我的印象是非常深刻,对中国后来的美术教育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问:眼下这个中国美院,现在好像又有一点复古的感觉。

答:他们现在搞什么,我就不大清楚了。

问:最近您没有再去过答:没有。

问:您在巴黎留学的时候,那边的老师教学和潘天寿老师的教学方法又不一样。

答:完全不一样。潘天寿的教学方法我是不赞同的,他虽也主张写生,但临摹在先。我后来教学的时候,也教学生临摹,但不是死板地临摹。你只要觉得这张画好,好在什么地方,你就可以临摹这个地方。临摹方式也不是固定的,你可以用铅笔来临水墨,也可以用油画临水墨,材料不限。你临它的特点,临它的结构,临它的组合方法,临它的色彩。临摹是一种备忘,是一种读书笔记。

问:读画笔记。

答:对。读画的心得。这样的方法用在学画上很有效的。潘先生的临摹也是用自己的方法进行重新理解,这跟西方的方法也有一些共同之处。我们在法国上学的时候,有四个教室,四个教授,每个人都不一样,有比较古的,有比较新的,你自己选。如果哪个人特别好,选的人就很多,因为每个教授的学生人数是有限的,所以教授就选学生。同学之间有门户之见,我们的教室是不让别人来看的。就是你选定了一个老师之后,就要一直跟他学,基本上是这样。我去的时候,功力还算是比较好,因为已经在杭州学过几年了。我当时选的是学院派,我开始的时候是学院派的,可我学下一年来,没有什么收获,基本上得不到他的东西,他讲的都是学院派的套路,没有什么新东西,我就离开了。第二年听苏佛尔皮教授的课,这个很好,讲构成,讲结构,都是现代的东西。有一次老师讲一个女模特,这个女模特身材比较饱满,屁股比较大,脑袋比较小,坐在那儿,老师说,你们看这是什么。我们都不知道老师是什么意思,他说,我看是巴黎圣母院,他就是用这样一种感受启发大家。每个星期要大家交一个构图,他出题目,出了题目以后,要求画的时候,头、脚、手都不要细画,要结构、色彩大局,要求这张画在五十米以外看也是很完整的,小东西都看不见了,大构成还在。就像看一个人,老远我就能知道过来的是谁,老师要求的就是这个效果,要把握住神情、大构架,他讲的是这些东西。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有一件事,他说艺术有两路,一路是大路艺术,一种是小路。小路艺术是令眼睛好看和舒服的。大路艺术是感动你灵魂的。我真正同科学的现代的接触还是从这里开始的。潘天寿呢,就是学他的味、他观察事物的方式,林风眠,主要就是学他的画面构成,他实际讲课很少。他教得比较少,主要是从他的作品上学习,关于中西结合的观念我是从林风眠来的。

问:当时从杭州艺专一块出来到巴黎的,还有赵无极、朱德群。

答:对。

问:您跟朱德群应该一直是亦步亦趋地过来的。

答:对,对。是这样的。

问:您去杭州艺专也是因为朱德群。

答:是。要不是因为他,我可能就不会学艺术了,我们俩是这种特殊的关系。

问:他的年级比您高一届?答:高一届。本来是同一年级的,我原来在浙江大学的高中一年级,他是杭州艺专附中的一年级,都是高中一年级,后来我受他影响改行,到杭州艺专去重新读,因此我比他低了一级。

问:我看您的书里讲,他每天听了吴大羽的课,还要再给您讲。

答:对。因为吴大羽没有在教室里教过我,当时是李超士、方大民教我。

吴大羽教过朱德群,每次他下了课,就告诉我吴大羽都教了什么,给我讲一遍。我离开学校以后,又见到吴大羽,才听他讲。我是在学校外面跟他学习的,在学校的时候我没有跟他直接学过。

问:但朱德群去巴黎好像比您晚吧?答:对。晚了好几年。因为我是考取了公费过去的,朱德群是从台湾过去的,他去的时候大约是1955年或者是1956年了。

他去的时候我已经回国了,他一去就找我,因为那个时候联系不方便,联系也很少,结果知道我已经走了。一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再去巴黎的时候才见到他,之后我们的联系就比较多了。

问:但是您好像跟赵无极就没怎么再联系。

同类推荐
  • 老舍:骚人无复旧风流

    老舍:骚人无复旧风流

    建国后,老舍由“抗战派”转向了“歌德派”。据曹禺回忆,老舍建国后常说:“我无党无派,但我有一派,就是‘歌德派’,歌共产党之德的派。”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成了老舍建国后文学创作包括旧体诗创作的总主题。一九五八年,老舍在大跃进中重新开始写旧体诗,他写的第一组诗《元旦试笔》(二首),就是歌颂的“昂头迎晓日,风物美无边”的新中国。一九六五年,老舍含冤死去的前夕,他依然在《诗二首》中真诚地实践着自己当“歌德派”的诺言。
  • 知行合一王阳明

    知行合一王阳明

    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悟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知行合一并非得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不断反思、修练,最终砥砺出的生命境界。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 顾顺章:中共历史上最危险的叛徒

    顾顺章:中共历史上最危险的叛徒

    从浪迹上海滩的少年,到小工头、工人纠察队长,再到中共中央最年轻的政治局委员,他经历了血与火的淬炼。他曾使国民党特务闻风丧胆,被称为中共“特工王”。他的叛变险些毁灭中共中央而改写中国共产党历史。他一生只留下一张模糊不清的照片让人难识真面目。他走过的歪斜足迹直到今天才被厘清。他就是中共历史上最危险的叛徒——顾顺章。本书较为全面地记述了顾顺章从中共中央特科领导人,蜕变为中共历史上最具危险性的叛徒,最后又被国民党惨杀的一生。
  • 海伦·凯勒传

    海伦·凯勒传

    海伦·凯勒是一个盲聋的残疾人,更是一个传奇。她是动荡的20世纪中的一道绚丽彩虹。她虽然又盲又聋,但海伦凭借着坚强的毅力和崇高的理想以及很多热心人的帮助,勇敢地克服了在学习道路上遭遇的诸多障碍。最终以优秀的成绩考入了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她通过努力学会了英、法、德、拉丁、希腊5种语言,并完成了一系列著作,她的文字,时至今日仍然打动着读者的心。她不仅是位伟大的作家,还是个了不起的慈善家、教育家以及社会活动家。曾经被评为世界十大杰出妇女;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十大英雄偶像;曾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她对社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 来不及好好告别:三毛传(典藏版)

    来不及好好告别:三毛传(典藏版)

    她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她只给世人留下了一个背影,然后背起包走向远方,义无反顾地流浪。她一生流浪过五十四个国家,经历绝大多数人一辈子都不可能经历的传奇故事。有人说:“三毛的一生,抵别人过好几生。”
热门推荐
  • 我家男神超凶萌

    我家男神超凶萌

    新文《偏执大佬总灌我迷魂汤》已发,求支持~他是权势滔天的大人物,矜贵高冷,嗜血无情,却独独将她捧在手心,宠之如命!“老公,他们说我是你养的人。”第二天,他当着全世界的面向她跪地求婚,狂撒狗粮。“老公,他们说我身家太小配不上你。”一周后,他将全部资产成功转移她的名下,震惊全球。“老公,他们还说我不会有宝宝?”一月后,时家少夫人怀了四胞胎的消息传遍全国各个角落,让那些嘲笑讥讽她的人打脸啪啪啪!
  • 壮士出山

    壮士出山

    她的出现,是这世上最美的风景,当她离去,世间对我来说就只是蕃篱。
  • 重生之超级仙医

    重生之超级仙医

    (火爆装逼爽文)从他重新修行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的名字将成为一种荣耀!大帝归来,重修无上仙法!从此强势崛起,吊杀四方!“这一世,谁能阻我?”——褚尚泽。(有人说他杀伐果断、不近人情,有人说他狂妄无知、不留情面,话说满级的大boss降临新手营,不就是这个态度吗?)
  • 小说月报·原创版(2017年第4期)

    小说月报·原创版(2017年第4期)

    《小说月报·原创版》创刊于2003年初,凭借强大的发行网络和发行数量,多年来一直居全国原创类文学期刊之首,并曾多次荣获省市级、国家级优秀期刊奖项。其影响已不仅仅在文学界,更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之中。许多作品一经发表,即被各大报刊转载,更有近半数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并产生巨大影响。本刊以贴近现实、关注人生的中长篇小说为主要内容,并力求在秉持沉稳、厚重的风格的同时,依然留有一片充满激情、活力的年轻声音。
  • 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

    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

    收入了中国当代经典名著《活着》作者余华的随笔作品:《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音乐的叙述》《高潮》《否定》《灵感》《色彩》《字与音》》《重读柴可夫斯基》《消失的意义》《强劲的想象产生事实》《人类的正当研究便是人》《韩国的眼睛》《灵魂饭》等13篇。
  • 少年维特之烦恼

    少年维特之烦恼

    年轻的维特离开市民世界,来到W城。一天他被邀请参加舞会,并认识了绿蒂。绿蒂在母亲去世之后照顾着六个兄弟姐妹。维特知道她已经订过婚,却不顾这些,立刻爱上了她。
  • 封神物语录

    封神物语录

    作为一个平常没事码码代码、追追动漫、玩玩游戏的苦逼程序猿,仇尔表示我真不知道为什么会被拉进这个该死的无限流世界!仇尔“:黑暗之魂?!杰森?!异形?!但丁?!下一次你还能来的再嗨点吗?!”于生死间徘徊,在恐惧中战斗,然而这个世界似乎并不只是为了恐惧与死亡。(头次写,文笔啥的估计渣的可以)
  • 呆萌小甜心:冷少追捕999天

    呆萌小甜心:冷少追捕999天

    他,腹黑霸道的高冷总裁。她,看似精明常常犯迷糊的落魄千金。不是说他高冷吗?可为何总是纠缠她?“上官爵,奉劝你还是不要太投入的好,免得……”竹幼晴没在说下去。“免得什么?”上官爵来了兴致。竹幼晴挑了挑眉峰,眸光闪烁,大声道,“免得无法自拔!”“无法自拔?”上官爵悠悠的重复的了一遍她刚刚说的话。嘴角邪魅的笑容加深了些,垂首贴近了竹幼晴的耳边,“那……你帮我‘拔’不就好了吗?”男人特意加重了‘拔’字的发音。“……”
  • 改变决定人生

    改变决定人生

    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对普通人而言,工作是他们最普通的生存状态。人之为人,都应当乐意并有能力去工作。诚实劳动的人认为要生存就必须工作;其实,对于一切生存着的和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人来说,同样如此。当别人辛勤劳动的时候,怎么会有人游手好闲呢?那他怎么能保住自己的社会地位、赢得荣誉并承担责任呢?工作是最好的老师,它迫使每个人和其他人以及现实的社会打交道。如果我们研究名人传记,就会发现:那些最伟大的人都是那些在工作中最勤奋刻苦的人;都是那些在科学研究中孜孜不倦的人;都是那些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顽强拼搏的人。实际上,人类的知识、才干和社会的进步、文明,都源自人的体力和脑力劳动。
  •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芻尼戒经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芻尼戒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