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34900000003

第3章 《道德经》意释致用(2)

【致用】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们所见、所闻、所触摸、所感受,经常因为不良的诱惑,忘记了幸福的真谛。所以需要注意内心的自我把握。特别是领导者,由于权力和金钱的优势,感官诱惑更密集,更强烈,因而更容易患幸福真谛健忘症,更需要把持住自我,明白什么是最长远最根本的幸福。这个道理看似简单,可却一再为无数聪明人所忘却。所以老子说的“为腹不为目”就是让人们冷静下来追求的是内在心灵的闲适与恬淡,不要总是吃着碗里的,还不安心地觊觎自己不该得到的锅里的。

§§§第十三章

【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为我有身。及我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身于天下,若可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

【意释】

此言行“道”与不行“道”的不同心灵状态。只想着个人利益的人,患得患失,一点点小“宠辱”就能引起内心的惊动。“有身”即有个人的私利。自己担忧的最大的祸患是自身的私利受到威胁。如果不追求自身的私利,就什么忧患都没有了。那些为个人利益患得患失的人,不会真正的贵天下爱天下,不可将天下托付给他们。只有将个人的利益融于天下,贵天下若贵其身,爱天下若爱其身,这样的人才可将天下寄托之。

【致用】

有志成大业者无我,自己没有事业之外个人的幸福。对关乎自己个人的荣辱得失无所谓。在我为天下人谋取幸福的大业中,一事之未成,我心即不安;一人之未舒畅,我心即疼痛。如是方可受天下之托担当重任。

§§§第十四章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曒,在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迎不见其首,随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语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已。

【意释】

此章在描绘“道”的形态。“道”无形迹。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夷”、“希”、“微”是不同的惊叹词,惊叹“道”可“视”、“听”、“搏”,却不可得。面对神奇的“道”惊叹而已,不可再穷究。“道”之表不明朗,“道”之里不昏暗,绵延长存却无法命名。琢磨了半天什么也没把握住,还是归结为“无物”。这就叫没有固定状态的状态,没有具体物的物象,也叫做“忽恍”。想在其前迎之,但找不到其头;想在其后随之,但找不到其尾。用亘古之道探讨今日之事,就能够知道古代之事,因为古今之事都在“道”的纲纪之内,跑不出同一“道”之理。

【致用】

如何行“道”?无论多么高层次的规律和法则与“道”相比都是低层次的。当“道”在你头脑中是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对象出现时,你对“道”的掌握还只是停留在固定的规律、法则的层次。当“道”不能再当做一个单独的对象来把握,而只能通过周围的具体事物、规律、法则随时随地的灵活组合来体现时,对“道”的把握才算上升到高层次。这时的“道”显现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高层次地掌握“道”必须进入到这样一种境界,谈“道”不脱离具体事物,谈具体事物要随即升华到“道”。所谓事即“道”,“道”即事,“道”“事”一体不二。

§§§第十五章

【原文】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若冬涉川,

犹若畏四邻,

俨若客,

涣若水将释,

敦若朴,

混若浊,

旷若谷,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能弊复成。

【意释】

古之善为士者处世微妙,能够于无形中贯通一切,其待人接物不可测度难以表达。因其不可测度难以表达,只好勉强做些形容。“豫若冬涉川”——小心翼翼,如走在冰冻的河上,生怕滑倒或掉进冰窟窿;“犹若畏四邻”——不敢轻动好像害怕得罪四邻;“俨若客”——谨慎认真如寄居之客;“涣若水将释”——宽缓松释如冰凌融化;“敦若朴”——保持淳朴如原始木材;“混若浊”——混迹于万物之中形态驳杂混浊;“旷若谷”——虚怀空阔若山中空谷;“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谁能使动荡的世界平静下来,慢慢变清明?谁能使世界安定平稳地发展,破败的能够恢复,新的能够慢慢发展?“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能弊复成”——保住此道者不愿盈满。唯不盈满,才能不断除旧更新。

【致用】

作为高层次的领导,最终是要实现自己的合理想法。合理想法虽然是自己个人的,却不可一味张扬合理想法的个人性,而要善于将个人想法转化为无形,融于纷繁多样甚至自己所不喜欢的人们的欲求中。“深”就是无独立之形;“微妙玄通”就是潜于众人众事之中而贯通之。众人众事丰富多彩,矛盾错综,我的合理想法必须既能与之融合,又不被其同化;既成就众人之欲求,又不迁就而丧失自我;既能凭借众人众事实现我的合理想法,又不能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所以,处众人众事须小心、谨慎、朴实、宽容、亲和、伸缩性强,最终使众人众事统一于我,同化于我,与我为一体,实现我的合理想法。还必须强调,无论何时也不以自己的合理想法为最好,应随时弃旧取新。

§§§第十六章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云云,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忘作,凶。

知常容,容能公,公能王,王能天,天能道,道能久,没身不殆。

【意释】

内心达到最虚廓的程度,就能实实在在地保持静观。对杂然并起的万物,我就能看出它们的归宿。纷繁多变的众物最终要奠基于各自的本根。就奠基于各自的本根而言,可以说它们是静止的。奠基于固定的本根的静止就是它们命定的归宿。命定的归宿是恒常的,知此便是聪明。不知此,老想在命定的归宿之外妄有他为,定遭凶险。知道了恒常的命定归宿,就知道了内心所应包容;知道了内心所应包容,做事就能出自公心;做事能出自公心,考虑问题就全面;考虑问题全面就能顺自然;能顺自然就能事事符合道;事事符合道就能长久存在,终生立于不败之地。

【致用】

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命”为何?就是人生不可逾越之根本。老子所说的归宿——“根”、“静”、“命”就是人生之根本。每个从事实际工作的人如何把握这个根本呢?第一,它必须贯穿于你的事业的始终,其表现形式可以与时变动,但实质性内容长久不变;第二,它与你的个性相结合,在你身上的存在具有独特性;第三,你的成功均由它而起,你的失败均由偏离它而起;第四,对这个根本的追求非一蹴而就,须有一个不断总结、反省、提炼和概括的漫长过程;第五,这个根本是在实践中摸索到的,切不可用算卦、看相等迷信的方式获得。

§§§第十七章

【原文】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豫之;其次,畏之侮之。信不足,有不信!

由其贵言。成功事遂,百姓谓我自然。

【意释】

领导者中最高层次者是让百姓只知道他的存在,而不知他的具体形态,他在无形中做成事;其次是日夜操劳,仁民爱物,广施恩惠,受到百姓的亲近和交口赞誉;再其次是为人苛刻。凶恶,百姓生畏,暗中侮谩他。统治者信用不足,才使民众不信任他。

最上等的统治者治国悠闲、不多费口舌。其功业的完成是百姓做的。百姓没有受到统治者具体的指教和领导,是一种无形要素激活了他们的自觉性,使他们感觉生存方式本然如此。

【致用】

老子这里把统治者分成几个层次。最上等者是道家;其次者类似儒家;再其次者类似法家。领导者想成为最上等者必须深刻领悟自己的职责。荀子说:“明主好要,而暗主好详;主好要,则百事详,主好详,则百事荒。”(《荀子·王霸》)韩非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扬权》)这些都是要说明高明的领导者无须抓具体的繁杂之事,只抓“要”即可。抓“要”抓到百姓不知有君的程度。领导者不必布置别人做什么,而是启发其做什么。应使之感觉是我自己要这样做的。领导者不替别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启发他自己想出方法。领导者于无形中营造良性的软环境,使下面的人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可遏止。

§§§第十八章

【原文】

大道废,有人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意释】

“大道”就是人们按其秉性,干自然应干之事。统治者让臣民偏离秉性,干超出自然之事,就破坏了“道”。破坏了“道”,民众生活出现混乱,所以倡导人与人之间以仁义相处。偏离“道”后出现混乱,为解决混乱问题而使用智慧,但这种智慧只是为应付混乱而出,不是为回归“道”,不能如实地反映“道”,故称其“大伪”。亲族内自然和睦的情感遭到破坏,只好用“孝慈”来补救。国家的良性循环局面被破坏,只好鼓励人们做“忠臣”。老子的意思是“人义”(即仁义)、“智慧”、“孝慈”、“忠臣”如果不是建立在“大道”的基础上,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局面更加混乱。

【致用】

为摆脱贫穷,乱砍滥伐;乱砍滥伐,反而更加贫穷。在工作遇到困境时,不是不能用“仁义”、“智慧”、“孝慈”、“忠臣”。但如果不能正确运用,就像为摆脱贫穷而乱砍滥伐一样,越用越坏。如何正确运用?比如服食鸦片是为了止痛,但患者一定要记住,止痛而已。有人却在止痛的同时,享受起鸦片刺激带来的感官愉悦。即使疼痛已经消失,也不愿放弃这种感官享受,最后成为自己戕害自己的瘾君子。领导者为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有时需要使用“仁义”、“智慧”、“孝慈”、“忠臣”。使用时可能会得到上级领导和下面群众的赞誉,并随之得到一些利益。于是有的领导者往往陶醉于此,陷溺于此,拘执于此。忘记了“仁义”、“智慧”、“孝慈”、“忠臣”是为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而使用,不是用来沽名钓誉的。结果使“仁义”、“智慧”、“孝慈”、“忠臣”变成了个人沽名钓誉、祸害民众的手段。

§§§第十九章

【原文】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民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意释】

绝弃偏离“道”只突出少数人的“圣”、“智”,民众获利百倍;绝弃偏离“道”被少数人用为谋取私利的工具的“仁”、“义”,民众才能回复到真正的“孝慈”;绝弃偏离民众正常生活的“巧”、“利”,不生产那些刺激人们产生暴富心理的物品,人们就不会形成不劳或少劳也能发财的思维方式,去犯偷抢之罪。以上三者制成条文,不足以解决问题,所以还得寻求可靠的支点。这个支点就是“道”。“道”是原色原质,可守之不放。减少外于此的思虑和欲求,断绝外于此的学问,就不会产生忧虑。

【致用】

领导无论做什么都不能偏离为民众福祉而工作的宗旨。对偏离于此的睿智、仁义、精巧一概不提倡,不讲求。有些人,为求个人私利,偏离宗旨,投上级所好,拼命作秀,人为制造所谓的“圣”、“智”、“仁”、“义”、“巧”、“利”,给民众带来极大的烦扰。所谓“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就是实实在在地做好每一项工作。没有私欲,不耗费精力学习蝇营狗苟之术,就没有忧虑。

§§§第二十章

【原文】

绝学无忧。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忙兮其未央!

众人熙熙,若享太牢,若春登台。

我魄未兆,

若婴儿未孩。

乘乘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纯纯。

俗人昭昭,我独若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淡若海,漂无所止。

众人皆有已,我独顽似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意释】

此章描绘了行“道”的心灵状态。断绝追求私利的学问,就不再产生忧虑,心态变得平和。无论别人对你敬(“唯”)还是对你不恭(“阿”),在你眼里实质上都没有什么区别。别人认为你美或者丑并不固定,所以在你眼里相去不远。但有一点无论如何要记住,众人所畏惧的,你不可不畏惧。小心无大过。

我跟众人的心态不一样。我心中是道,故广阔而无穷。众人热热闹闹地享受生活,如享大餐,如高台览春,我独淡漠,不显踪迹;我处混沌中,如婴儿初生还不能逗乐;我四处漫游,若无所归。众人皆盈,我独亏,我好像有一颗愚人之心啊!

世人皆明白,我独昏沉;世人皆精明,我独糊涂;我心淡漠如在大海中随处漂浮,不追求固定的停留之处。世人皆有所追求,我独愚顽浅陋。唯我与众不同,我注重的是万物之根本。

同类推荐
  • 爱、自由与责任:中世纪哲学的道德阐释

    爱、自由与责任:中世纪哲学的道德阐释

    本书立足爱、自由和责任三个关键词,不仅分析了奥古斯丁爱的哲学的确立和对古典伦理学的终结,分析了贯穿中世纪的意志主义的奠基和流变,而且分析了中世纪道德观对后世哲学和伦理学的重要效应,尤其是对马丁?路德、康德和约纳斯的责任思想和普遍伦理的深远影响。此外,本书试图阐明中世纪这一前现代的哲学形态与后现代思想的内在精神的契合。
  • 马克思社会技术思想论纲

    马克思社会技术思想论纲

    本书以马克思恩格斯原著(文本)为依据,以社会技术哲学视野中的“社会技术”为“先天综合判断”,对马克思社会技术思想进行了“发掘”、梳理和分析,分别考证了马克思社会技术思想之根本、马克思社会技术思想之源泉、马克思社会主义思想之灵魂、马克思社会主义思想之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唯物史观、劳动价值观、剩余价值学说、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论等做了社会技术解读。
  • 庄子全鉴

    庄子全鉴

    本书是道家学说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庄子》的作者并非庄子一人,据后世学者考证,其中“内篇”出自庄子之手,而“外篇”和“杂篇”就比较复杂了,多是庄子学说的继承者所作。庄子是奇人,《庄子》是奇书。博大精深的《庄子》,对后世思想史、哲学史和文学史的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 中国伦理思想简史

    中国伦理思想简史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自先秦至近代中国伦理思想的演变,着重对每个人物的经历及其道德思想、实践予以叙述与分析,特别注重对伦理概念的解析。本书体例恰当,观点中道,行文流畅,界定清晰,适合大学生学习参考和伦理学爱好者乃至思想教育工作者阅读。
  • 反经大全集(超值金版)

    反经大全集(超值金版)

    本书为唐代学者赵蕤所著述,为历代有政绩、有业绩的君臣所共悉,被尊奉为小《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从国家兴衰上讲谋略的,《反经》是从长短利害上讲智术的。它从逆反的心理态势中谋求一种逆反的思维方式,不失为古代心理学的范本。《反经大全集》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了注释、译文,每篇前有导读,揭示《反经》的奥秘,是我们为人处世、安身立命以及为官、经商、管理的必备参考书。
热门推荐
  • 狗日的狗

    狗日的狗

    唐水玉刚刚拉开车门,始终缠住她裤腿不放的思玉,身子一个弹跳,如一件揉成一团的雪白绒衣,很准确地就进入到车内,并迅速攀爬上副驾驶座位,大得出奇的两只眼睛,骨碌碌转了两三圈,转出一种特有的风情。上车,找座,然后顾盼生辉,这一系列动作,连贯,自然,典雅而又高贵,让唐水玉见了,脸上顿时就笑成一朵花,立马极夸张地“哇”了一声,便迅捷敞开柔柔软软的胸怀,将其搂入其中,嘴里吐水泡般吐出一连串“乖乖”:乖乖!乖乖!我的乖乖!这时她瞄了一眼紧随在自己身后的思山。思山,今天你开车。思山受宠若惊。
  • 买车简史

    买车简史

    通过对自己的“回顾与研究”发现,大约是过了2000年之后,我才开始逐渐变质的,才开始灵魂有问题的。先前的操守、先前的价值观、先前的理想,包括多年形成的个性,都是在2000年以后开始纷纷坍塌,开始渐次滑坡的。有人说“三岁看到老”这种说法显然是有问题的。我认为,这一源自民间的论断脱离了人与社会的那种“502胶”似的关系,既不足为凭,也不足以信。岁月之风不仅可以让坚硬的石头风化成柔软的沙子,也可以让灵魂发生质的变化。跳跃向前的岁月有能力把你“变化”成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你。多么强有力的岁月呵——坚持一成不变该有多么的难。
  • 二胎

    二胎

    方淳70年代生,现居杭州,硕士,浙江省作家协会成员,曾出版长篇小说《病人》,另在《作家》《青年作家》《文学界》《西湖》《福建文学》《雨花》《当代小说》《浙江作家》《三角洲文学》等杂志发表小说、散文若干。美莲拿起拖布又把地擦了一遍,土黄木纹的地砖铺了不到半年,看上去还是簇簇新的,地砖的釉面闪着清洁的亮光,花纹是几年前流行的式样,一个方方的菱形套着一个方方的菱形,花哨而生动,空间似乎被线条和色彩充满了。美莲的家,有老式的家具,也有一些新潮的家具。
  • 张颔传

    张颔传

    张颔先生是我省考古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在新中国考古事业上有重大贡献,其代表性成果为《侯马盟书》,即对1965年在侯马新田发现的春秋末期晋国赵、韩、魏诸国结盟文字进行了全面的考证。张颔先生在史学界、考古界、天文学界、书法界的多方面才华,被社会所广泛认可。《张颔传》由我省著名作家韩石山根据张颔先生的经历,采用采访体的形式撰写而成,是韩石山继《李健吾传》《徐志摩传》之后的又一部名人传记力作。
  • Perils of Certain English Prisoners

    Perils of Certain English Prisoner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玄武天下

    玄武天下

    一名来历神秘却天赋极高的叶府少年叶凌一步步成为强者并揭露其身世,终成就玄祖的故事!一枪搅乱世!一拳轰云霄!一刀开天际!一掌碎山河!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且看叶凌如何逆天而行,成就玄祖!
  • 董其昌的书法艺术

    董其昌的书法艺术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董其昌的书法艺术》介绍了董其昌的生平事迹、书法艺术特色、书法作品赏析等内容。
  • 警界穿越:丑后奴皇

    警界穿越:丑后奴皇

    她一个小小的卧底警察,被同行菜鸟一枪打死,竟然穿到了丞相府不待见丑女身上,还被逼着嫁了太子……新婚之夜“这般无盐模样,果然宁愿让人直接跳下护城河,幸好本宫备有良药。”她只是若无其事地拍开放在她脸上的爪子,无视他所谓的良药她的太子夫君当着她的面,在她与他的新婚床上与青楼歌妓共赴巫山云雨。“你们做就做,莫要扰我休息。”“言语这般粗俗,加上这模样,果真连她的一根脚趾头都比不上。”手指着赤果的歌妓。新皇登基,后宫三千佳丽,他独宠她一人,后宫三千的矛头直指于她,每日她都疲于应付争斗。但如果松懈,也许她的命便被人拿走了。光脚不怕穿鞋,大家要斗就斗到底!
  • 同昌公主外传

    同昌公主外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天下为聘:盛宠嚣张妃

    天下为聘:盛宠嚣张妃

    本文女强宠文,一对一,她是现代神偷,一朝穿越,却成了被送上祭台的祭品?废物?只能去死?她要让这帮孙子知道,什么是高智商人种,什么叫霸气侧漏!把她祭水神?对不起,水神被她收了,现在是她跟班小弟。封她太子侧妃?擦,正妃她也不稀罕!让那太子思想有多远就给姐滚多远!不过,谁能告诉她,这到底是个什么世界?她不过就捡了把破烂匕首,为什么一到晚上就变萌正太钻她被窝?还有,那个病秧子美男宫主,他到底有什么本事让整个大陆的百姓敬他如神明?她不过劫持他一回,他便紧跟着她,向她逼婚,美其名曰给她面子。她不要这面子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