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35000000005

第5章 修身篇(4)

圣人云:“贵莫贵于志向圣贤,贱莫贱于不知耻,贫莫贫于未闻道,富莫富于蓄道德。”文天祥又说:“孔日成仁,孟日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以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意思是读书是为了成就圣贤。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熹对此的感悟是:“存天理,去人欲。”保持良知良能不变,去掉私欲而纯全天理,将心止于至善,而不偏离。

《大学》中引用《诗经》说的话:“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叫声清脆的黄鸟,在茂密的森林中寻找一个最安全的地方筑窝。孔子发出感叹,连鸟类都知道将自己安置在最安全的地方,难道人类不知道让自己的心住在最安全的地方吗?人类还在为自己的生命方向和归处而迷茫吗?难怪圣人发出这样的哀叹,事实如此,我们是否问过人生的真谛?是否问过生存的目的?是否问过生命的意义?

难道每天就是为了三餐一卧倒而活吗?

老子的《道德经》云:“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日静,静,是谓复命。”我们种一粒麦子,最后长出千万粒麦子,由一本,散为万殊,最后万殊归于一本,这个过程叫归根复命。树高十丈,落叶归根。水流百川,仍归大海。鸟飞千里,终归巢穴。人由道而生,最后又回归自然、回归大道,这就是归根。求知的最高境界就是知本,知道生命的本来,知道大道的本源。

只有在了解宇宙本源,了解学问的真正目的的基础上,才可以对学问有个正确的态度,这样才可以真正地做学问、用学问,来回报社会与国家。

可见,物质与精神不可偏废。物质是需要,精神是重要,故先要注重道德学问的修养,了解生命的真实意义。老子说:“绝学无忧。”孟子日:“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说:“仁德,是人要保住的心;义行,是人要依循的路。放弃这条路而不跟着去走,丧失这颗心而不知道去寻找,真是可怜啊!一个人的鸡和狗走失了,知道去寻找;但是心丧失了却不知道去寻找。学习及请教的原则没有别的,就是要找回我们迷失在外边的心,找回本来就具有的道德与智慧。”

《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了悟生命的源头与归宿,人生就有了方向而不再彷徨,心灵自然就获得安静,在心安理得之余又能思虑人生真谛,从而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生命将得到真实而圆满。做学问的关键在于“知止”,只有在“知止”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研究科学知识、技能,造福于人类。即先做人,后做事。那么,究竟如何做生命的学问呢?

子日:“好学近乎智。”我们需要博览圣贤留下的经典,并且要循序渐进,有层次的学习。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创立了语言文字,渐渐地人类进入了一个“书”的时代。书可以打开我们短浅的视界、愚昧的头脑、闭塞的心灵。书可以将古圣先贤的智慧结晶变成文字形式,留给我们,让我们开悟,可以说是让我们直接尝到圣人智慧的果实。

启蒙之时,先学些做人的规矩,洒扫、应对、进退之礼,如:《三字经》、《弟子规》。进入正心修身阶段,可以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书”。有人风趣地说:“不读‘四书’,生命‘四输’,衣着不庄、说话带脏、处事无方、生命无光。学好‘四书’,就会衣着端庄、出口成章、处事有方、生命放光。”明心见性阶段,可以读“五经”以及《道德经》、《金刚经》、《六祖坛经》等圣人经典,来开启心智达到大彻大悟之境界。

我们是否都曾经有过这样的疑问?“我是谁?”“我要做什么?”

“我终将归向何处?”每个人都想知道这些答案,也非常渴望了解生命的真相。

日本某一位外交官的女儿不幸夭折,女儿临终前,非常恐惧和迷茫。她向这位博学多才的父亲问道:“爸爸,请您告诉女儿,我死后要去哪里?”这位大名鼎鼎的外交官,面对突如其来的发问,却无言以对,因为他从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有了疑惑,就想努力找到答案,有了探求真理的需求,就会不断用心地去研究学问使自己的心灵获得快乐。这样会化被动为主动,并且生发出许多学习的窍门和方法。

自古以来,无论是圣贤还是文人墨客,都在学习真理或者知识上,表现出惊人的毅力与勇气,令后人去效法和学习,如:凿壁借光、寒门映雪、头悬梁、锥刺股等刻苦不怠的精神,以及“不耻下问”、“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学习态度和方法。

有个知识老人,在他的房间里挂着一块匾,上面写着“学问”两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知识老人死后,两个儿子分家,家产一人一半,“学问”两字的匾也被锯成了两块。哥哥照着“学”字行动,拼命地把书读呀背、背呀读,不懂从不问人,结果什么也没学到,失败了。弟弟依着“问”字去办,遇事就请教别人,可是过后自己从不学习,还是糊里糊涂什么也不懂,也失败了。后来哥哥和弟弟找到了失败的原因,立刻把“学”和“问”两字合并,像知识老人那样勤学好问,他们果然学到了许多本领。

除非不学,既学了,不到学问渊博,决不罢休;除非不去问人,既问了,不到完全明白,决不终止。《中庸》云:“人一能之,己百之。

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孔子有一次对子路说:“我做学问时发奋用功到连吃饭都忘记。在学问中体会到的心灵愉悦与自由,竟然让我忘记了身体、忧愁与烦恼,以至于自己一天天变老也浑然不知!”

玄奘为了求得真理、真经,西行万里,穿越荒无人烟的戈壁,翻越雪山,跨过冰河,挑战生命的极限,九死一生,甚至遇到别人的侮辱与误解,也无怨无悔。有一次,玄奘在水上遇到一帮土匪,将他抓住,准备要祭神。玄奘非常镇定,心中发愿:“来世要度化这些无明的众生。”之后就进入了禅定,准备自行化灭。人定后不久就出现了弥勒佛与诸佛菩萨来迎接他。就在土匪举刀的刹那,突然乌云密布、飞沙走石、大浪咆哮,许多船都被掀翻了。匪徒们面对突如其来的景象,吓得魂飞魄散,知道是自己的行为惹来天怒人怨,所以急忙将玄奘大师放开,跪地请求饶恕。玄奘没有怪罪他们,反而给他们进行开示,并为他们剃度。玄奘大师就是这样,抱着“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往东土半步生”的决心,终于取得了真经。

但是,博学多闻也并非学问的关键。《道德经》讲:“博者不知,知者不博。”博学多闻的人,并不一定是位大彻大悟者,大彻大悟的人,也未必就广学博闻。这又告诉我们“多闻数穷,不如守中”,所以道学之关键就在一个“损”字。《道德经》云:“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人们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可老子告诉我们:“其出弥远,其知弥少。”道在自身,身外无道,如果心智向外求索,那将会使思虑纷杂、精神散乱,不能进入真正的先天妙境,反而离道越远,更无法洞察到事物的本来面目。所以圣人不用外出远求,就尽知天下之事,不需要广学博闻,就可领悟人生大道。正如《道德经》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无为而成。”

有位木匠带着几个徒弟做活,不小心将手表掉到了刨花堆中,这时天色已晚,光线昏暗,几个人怎么找都找不到。这时师傅说:

“算了!大家都回去吧!明天天亮再找吧!”木匠师傅回到家,把晚归的原因告诉了妻子。小儿子听到后想去帮父亲解决难题,便一个人来到了工房,不一会儿就找到了手表。儿子把手表放到父亲手中,父亲奇怪地问:“工房里没有灯,我们那么多人都找不到,你是怎么找到的?”小儿子说:“我不是用眼睛看到的,而是用心听到的。”

这个故事启发我们,只有心灵最安静的时候,才可以生发智慧与灵感。外在越多的纷繁复杂,内心得到的反而越少。用眼睛看、用耳朵听到的都是表象,只有用心来观察和倾听才能了解事物的本质。

佛教《金刚经》里说:“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法者如筏,借筏(法)过河,登岸舍舟。《金刚经》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尧舜体悟大道,身体力行,曾读何书?六祖慧能并不识字,却能了悟自性真谛,又是靠什么呢?六祖云:“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老子日:“道可道,非恒道也。”可见,最后对所学所知都应抛开、舍下,才能回归清净、自然的大道。

圣人所留的经典最终要告诉我们:学问向内寻,而非向外求;深山求道,终不可得,道在自身,找到自己迷失的本性,就是放心。

可是,如果我们的智慧有限,就像是在书的迷宫中行走,是很难找到出口的。茫茫书海,我归哪里?人生有限,学海无涯。怎么才能在有限的人生中,尽快地了解到生命的真谛呢?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有明灯指路,“明师”指点。

曾经有多少人,苦苦探索、寻求人生的真谛,而不得要法。最后,在某位大德祖师的点化之下,瞬间开悟,解除疑惑。

释尊曾经在了悟真理之时用过许多方法,甚至苦修七年,静坐观照,却不得要领。于是在菩提树下对天发誓:“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这时,燃灯佛出现,为他受记,才让他豁然开朗。

孔子问礼于老子、神光拜达摩、六祖拜五祖、韩湘子拜吕洞宾等,都是为了明心见性而去遍访“明师”。通过“明师”的指点,可以开启我们的智慧之门。这个“明师”是指首先要自己明白宇宙真理并能不断身体力行的老师。

有一个流传于世关于吕洞宾的故事:吕洞宾下山,欲寻觅不慕富贵、立志传道的弟子。他在山下遇到一个青年,他告诉青年自己会“点金术”,可以点石成金。说着就将一块小石头变成了耀眼的黄金,送给那青年。谁料那青年却摇摇头不接受。于是,吕洞宾又点了一块大石头送给他,这个年轻人仍然不接受。最后吕洞宾将一座山点成金山,送予那个青年,心想:“这一次,他总该满足了吧!”可是那青年仍然是微微一笑拒绝了。吕洞宾开心不已,心想:

“这一次,总算找到了一位视金如土的君子,堪以传道了!”于是问:

“年轻人,那你究竟想要什么?”年轻人说:“我不要点成的金,我要你那点金的指头。”

这个故事有多层含义,我们从了解宇宙人生真理的方面联想,这个“指头”就好像一把打开真理大门的钥匙。但是,这个年轻人还是不明根本,根本不在于那“指头”,而在于用那“指头”指出的背后所含藏的真理。宇宙间一切真理,最初好似是封闭于黑暗中,要想获知真理和学问,必须把封闭的真理之宝藏打开。开门,要先经过门径。门上有锁,必须以一钥匙来打开。没有钥匙,不能开锁,便永在墙外转。难怪孔老夫子发出“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感叹。

六祖也曾说过:“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有了智慧之后再去读书,就轻而易举了。孑L子有一次问他的弟子子贡:“子贡啊!我的学问,是靠博学多闻而得来的吗?”子贡说:“是啊!难道不是吗?”

孔子笑着说:“当然不是,我的学问是由一的道理而贯穿万事万物的。”所谓“一理通,万理彻”。而这一的道理就是“道”,道“可传而不可授”,将道的道理指点给我们,接下来才是个人的博学与勤奋,否则不得要领,累死、苦死也无功啊。

有个老员外生有四子,有一天他想考考几个儿子的智慧,于是给他们出了一道题:读书和游乐,你喜欢什么?大儿子说:“我喜欢读书。”员外摇摇头说:“书呆子,成不了大器。”二儿子说:“我喜欢游乐。”老员外叹了口气说:“不学无术,更没有出息。”三儿子见此便说:“我既喜欢读书,又喜欢游乐。”老员外在他头上敲了一下说:

“你这个滑头,从小便知道见风使舵。”小儿子说:“我用游乐的心情来读书,读书就是游乐,游乐就是读书。”老员外开怀大笑:“这才是做学问的真谛啊!”

真正的学问不仅可以解脱心灵的烦恼,还可以使心灵获得自由、快乐。但愿每个人都能大彻大悟,达到圣人所说的“智者不惑”的境界。并将真理贯穿于万事万物,妙用所学,回馈社会,造福人类。

运命之道

纵观人的一生,有的人命运济济,荣华一生,锦上添花;有的人命运虽好,却大运不佳,坎坷一生,好事难成;有的人命苦,可行运极佳,绝处逢生,柳暗花明;也有的人命运不济,雪上加霜,房漏遭雨。每个人都是无可选择地接受生命,无可奈何地走完生命,无所抗拒地舍弃生命。那么究竟谁是命运的主人?我们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吗?

同类推荐
  • 孔子是个好老师

    孔子是个好老师

    本书共十三章,全面呈现了一个多面的孔子,以及孔门生动有趣的学习状况。同时,作者让2000多年前的学习和今天的学习型组织之间实现了“穿越”,更让人们看到了孔门的关注问题、注重研讨、激发潜能和发展个性的教育。
  • 圆融的智慧:做个会说话的聪明人

    圆融的智慧:做个会说话的聪明人

    任何事物都是可以一分为二,就像我们的对手一样,单从一方面去看待他,无疑会把其看成眼中钉,肉中刺;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正因为有他的存在,才会让我们有提升的动力。本书就像位智者,谆谆告诉我们,口无遮拦,无异于在危机四伏的社会横冲直撞,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因此,在适当的地方说适当的谎言,能让你少走弯路。
  •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

    老子的智慧,是他对人性本质深刻剖析的结果,是经过时代战乱、社会动荡、人事纷争和生命无常等诸多因素积淀而成。因为他最早提出“以退为进、以守为攻”的“阴”谋策略,所以被后世学者称为“月亮下的智者”。但是,老子的为人处世智慧也不是一味退避,其实他提倡的是更大的进攻,如:“将欲取之(刚),必先予之(柔)”;“他认为最高明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争”,舍己从人,不强出头,退一步海阔天空,不作正面冲突,伪装示弱,弃近谋远,这才是真正的深谋远虑。因为它超越了有限、暂时和表面的成功,取得的是更加博大、高超、长远和实质性的利益。不争表现出一种品性,美好和谐,最得人心,却又得到了最大的实惠。
  • 死亡简史

    死亡简史

    本书是以死亡为主题的著述,它从战争、宗教、政治、自然灾害、疾病等各个方面,对东西方死亡现象作深入的思考,帮助人民理解死亡,坦然面对和接受死亡,只有这样人们才能积极的地生活,享受生命的过程。
  •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

    本卷分别评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代表人物卢卡奇、布洛赫、葛兰西等人根据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阐发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论贡献与不足,并就其对经典文本的阐释与误读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对于把握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脉络,反观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成就与缺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由此,本选题不仅揭示了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反思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遇到的问题和挑战,而且透视了经典的资本主义、组织化的资本主义和全球化的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这不仅对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而且对我国当前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前瞻性的启示。
热门推荐
  • 蛛之缚

    蛛之缚

    古道熙熙童子笑定水城,青州百年古城,衔接大世同东海诸岛商行的海港关卡,与龟泀、绿金并称为青州三大城。这一日定水城三里外的黄土古道上,缓缓行来几人,最前面的是一个长发遮脸的青袍男子,背着一个弯曲的长布包。他每走一步,长布包就随之颠簸一次,青袍男子倏然停下脚步,冷冽的眼神望向雾霭中犹如庞然大物的定水城,轻轻长吁一口气。“终于到了。”
  • 闪闪奇遇记二:淡水龟王子

    闪闪奇遇记二:淡水龟王子

    《闪闪奇遇记二:淡水龟王子》善良英俊的王子被施了魔法,变成了弱小无助的淡水龟,偶遇主人公闪闪后,他将如何自救,如何恢复魔力并打败邪恶的巨人呢?
  • 红色节日:中学版

    红色节日:中学版

    今年秋天,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走过90多年不平凡历程的中国共产党,从嘉兴南湖红色的游船开始,走出了一条红色的旅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阶段当中,无产阶级领袖和前辈们为我们留下了一个个红色的时刻,成为我们精神宝库中弥足珍贵的红色节日。
  • 审判

    审判

    主人公约瑟夫·K在30岁生日那天突然莫名其妙的被捕,他虽然自知无罪,但是仍然摆脱不了被捕的下场。奇怪的是,被捕以后,他可以自由地工作,生活。但是,他需要定期接受审判。他通过多方途径证明自己的无罪,找律师、法官、所谓的证人,然而最终一切都是徒劳的,没有任何人能证明他无罪,整个社会如同一张无形的法网笼罩着他,他始终摆脱不了自己有罪的指控。最后他被杀死在采石场,莫名的匆匆的结束了他这短暂的一生。
  • 佛说报恩奉盆经

    佛说报恩奉盆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重生之庶女毒后

    重生之庶女毒后

    她,一朝穿越,被人笑骂是煞星。说她是煞星?老娘让你见识到什么叫福星,左拥右抱的哪一个不是皇亲国戚?说她是贱人?老娘一句话的事,毁你名节,让你受尽男人的侮辱玩弄。说她是狐狸精?老娘还真就让你见识一下,勾走你的男人,那都是分分钟的事儿。说她不得好死?那老娘就先让你生不如死……不过,这个贱男是得了失心疯吗?怎么追着赶着喊她娘子?“你要是再让我听到娘子两个字,见一次,打一次……”他贱贱的回答“打是情,骂是爱,不打不骂不相爱……”从此,她做生意,差银子?他给。她要害人,差毒物?他送。她闹脾气?他哄。她耍聪明……嘿嘿,娘子,你确定,你玩的过夫君?
  • 血型与星座A

    血型与星座A

    血型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一本带有神秘科学色彩的《血型与星座A》,将引领你踏上认清自己、了解他人的探索之旅。在轻松的探索旅程中 你将意外发现A型人独特的性格解码、职场潜能的法则、婚姻爱情的视点攻略、健康的养生秘诀以及轻松理财的灵活小妙招。
  • 凤还巢:盛后归来

    凤还巢:盛后归来

    昏暗的地宫,阴潮的湿气扑面而来,冰冷的墙体将其中的一切禁锢,无尽的黑暗恐惧涌向角落里残破的身影。“公主,您的囚期已满,请吧………”地宫内阴暗冷寂,地宫外艳阳明媚。妖术被封印,在这弱肉强食的妖界便是死路。 一位是冷血战王,另一位是她身后的操纵者,他们一个教会她恨,一个教会她狠。要生存,便要竞争,权位相争,便是你死我活。 当她的真实身份被揭穿,妖界已无她的容身之地,一朝叛变,她带领百万傀儡军团霸气归来。原来,从她进入皇城开始——这一切的一切, 都是一场精心筹划的阴谋……(妖界)
  • 重生九零暖婚甜妻

    重生九零暖婚甜妻

    上一世,温阳被恶毒女害残废,被亲叔叔活埋,不得善终......这一世,她提前提防,想保护的人还活着,一切都还来得及!她亲手虐白莲,脚踢心机婊,搞死恶毒女,干翻渣男!为了筹够钱离婚,她阴差阳错踏入模特界,一不小心还成了天才服装设计师,全世界的女人都想穿她设计的内衣!妥妥名利双收!做梦都笑醒!温阳名言:光做模特,我太过聪明,只做设计的话,我的美貌又太可惜。她最头疼的是,前世那个对自己不屑一顾的冷漠男人,耍赖不收钱不离婚,还阴魂不散缠上她!收钱离婚吧!不离!
  • 傅斯年传

    傅斯年传

    傅老虎、傅大炮轰遍高官显要;真学问、真胆识,道尽古今中外。是 子路,是颜回,是天下强者;为自由、为正义,为性情铁汉。傅斯年是我国近现代史上的著名学者,对于新文化建设、历史学新领 域的开拓、新教育思想的提倡等,均做出过很大贡献。本书以严谨的态度 客观论述了他的一生功过,是一部具有较高水平的人物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