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42300000003

第3章 导言(1)

伦理基础及前景

这个令人难以相信的真实故事发生在英国利物浦。去年2月12日两个10岁的男孩逃学去了商业街,他们在那里呆了一整天,偷吃糖果,偷喝饮料。还在一家音响店四周转悠,顺手偷了几罐油漆。在这个秋季学期里,罗伯特·汤普森已经旷课49天,简·维纳布尔斯也已经旷课40天。

对他们来说,2月12日本来也没有什么不同,但就在这一天,他们设计了一个魔鬼般的计划。他们把一个两岁的小男孩贾森·巴尔杰从他妈妈那儿骗走,又踢又拽地带他走了两公里半。汤普森和维纳布尔斯用砖头打他,最后用一个22磅重的铁棒砸碎了他的头。两天以后,警察找到了贾森‘巴尔杰半裸的尸体。汤普森和维纳布尔斯还把贾森被打得不成样子的尸体绑在铁轨上,一辆驶过的火车把尸体一切为二。在尸体上发现了42处伤痕,贾森的小脸颊上还留着一个鞋底印。

在英国,10岁的儿童已经可以被控犯罪。但根据英国法律,在审判结束之前禁止公开孩子的家庭背景及透露他们的名字。当简和罗伯特在普雷斯顿的12个陪审员面前开始受审判时,他们是11岁。

我们可以想象:一家伦敦电视台遵照英国法律,只报道审判过程,并且用儿童甲儿童乙来指代两个被告。相比之下,一家美国报纸,透露了被告的名字,还提供了他们详细的个人经历。随着审判的进行,动机的问题最令人困惑,是什么驱使10岁的男孩犯下这样残酷的谋杀罪?

有没有一些其他家长能从自己孩子身上发现的值得注意的迹象呢?——两个孩子都出身于贫穷而破碎的家庭,有偷窃倾向,易怒。简则很容易受别人引诱。一个邻居证明说,如果有任何人叫他向别人扔石头,他就会去做。而当罗伯特6岁时,他父亲和一个别的女人跑了,丢下他29岁的母亲一个人养活7个儿子。

伦敦和美国的两支新闻队伍对自己的决定各有一套理论。伦敦电视台觉得受法律所限,而一家外国报纸则要对读者强烈的兴趣做出反应。法律是否是这里惟一使用的标准呢?如果是的话,是否就意味着,将英国国内的标准强加于国际背景之上呢?如果新闻署长想以一种道德上正确的方案行动,又该怎么办呢?

如果这样一个案例被提交一个媒介伦理研讨会讨论的话,学生们往往会讨论得热情激昂而没有什么进展。分析往往退化成比如11岁的孩子值得宽恕那种初级的诉求,或是夸张的对于新闻界特权的呼吁。所做出的判断往往停留在亨利·艾肯所谓的“在煽情的层面上”,也就是说,没有可以说得过去的理由。

传播伦理常常遵循这样的模式——最后退到以法律作为惟一可靠的指导。学生和新闻工作者争论的是个别的耸人听闻的事件,对案例逐个地做出决定,从不去检查一下自己道德推理的方法。而正确的方法是清楚地勾勒出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伦理模式。在这个模式中,相关的思考可以被单列出来并给予适当的重视。那些重视媒体伦理学的人可以学着分析做出决定的各个阶段,将注意力集中在冲突的真实层面。然后再做出理由充分的伦理上的决定。这个例子可以说明如何做到正当的道义上的合理化。道德思考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先做出决定,再采取行动。伦敦电视台的结论是少年犯应该受到保护,所以不公开他们的名字。而做出这个决定经过了哪些步骤?又是什么让一家报纸决定采取某种行动,因为它是对的,决定避免某种行动,因为它是错的呢?就像那家美国报纸公开了被告的名字,认为不必向读者隐瞒一样。

任何一个决定的做出都必须对一系列价值观进行清理,这些价值反映了我们对社会生活和人类本性的设想。认为一个事物有价值就意味着觉得它是令人想得到的。那种像“她的价值体系”和“美国价值观”的表述是指审美价值(和谐的,令人愉快的),专业价值(创新的,及时的),逻辑价值(一致的,正当的),社会文化价值(节俭,努力工作的)和道德价值(诚实,非暴力)。3我们常常能发现,我们的选择中既有积极的价值也有消极的价值,这些价值渗透在我们行为的各个方面,使我们做出的反应倾向于某些方面。

关于专业报道,新闻界有几种价值观,比如说新闻界重视及时性、怀疑主义、以及自身的独立性。在利物浦谋杀案这个案例中,读者、家庭成员、新闻记者都以不同的方式尊重未成年人利益。这些与伦理原则相结合的价值为电视新闻设立了一条原则,比如在未成年人案件中,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他们的隐私。在这个例子中,一个好的结局必然是保护一个人受到公正审判的权利。而达到这一结局的手段就是不公开有关被告的消息。

同样的,那家美国报纸做出一项源于它的价值判断的结论,并根据这一结论采取行动。这家报纸决定:公众有知晓公共新闻的权利,所以我们公布被告的名字和背景。是什么价值观促使做出这个决定的呢?那家报纸特别重视这样一条专业规则,即:“重要消息应该被毫不犹豫地传播,每个人都应该被告知真相。”但职业价值可能被用积极或消极的词来表达。事实上,在关于价值的争论中,诉诸伦理原则是为了有助于决定哪些价值更可取。从报纸这方面说,“在任何条件下都讲真话”这条道德准则特别重要。

如果我们做这种分析,我们就可以开始理解道德推理是怎样起作用的。

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这个案例中在是否向公众公开个人细节这种问题上会存在分歧。我们问自己,告知事实和保护隐私哪一个更重要?是不是能有一种我们都能认同的、普遍的目标呢?比如:说真话、或者是在报道中去掉一些事实以保护某些人;我们寻找准则以做出伦理分析,我们很快做出一个内部联系的模型;我们对环境做出判断,追问是哪种价值观使自己做出决定;我们诉诸原则,选择忠于某个社会集团而不是另一个。这样我们就能很快参与到道德推理过程中关键阶段上的冲突中,而不是在某个具体决定的优缺点上争论不休。这里一个利害攸关的分歧就在于说真话的准则与保护未成年被告的隐私的准则之间的冲突,但不同的价值观和效忠对象也可以分辨出来。

推理的波特图式

创造性的伦理分析包括几个清晰的步骤。哈佛神学院的拉尔夫·波特博士设计了一种道德推理模式。在这里,我们把它用于分析上面的伦敦谋杀案,靠应用一个从“波特图式”改进而来的表,我们可以进一步剖析这个案例。波特图式将道德分析的四个方面纳入其中,以帮助我们确定那些最容易发生误解的地方。4根据这些,我们可以构成自己的行动指南。

请注意这个图表是如何被用于我们的分析之中的:

1.我们给情况下一个定义,列举出法律上的约束,列出诱拐和谋杀的细节以及审判的结果。一家新闻机构(英国电视台)只在诉讼案结束后才公布被告的姓名以及生平资料,而另一家(美国)报纸在审判开始即决定,可以让其读者了解他们已经了解到的新闻。

在这个案例中,英国电视台和美国报纸作了不同的选择。

2.然后我们问:为什么这样?我们已经描述了那些可能是最重要的价值。伦敦的电视台更重视遵守法律。而对那家美国报纸来说,其有效的职业价值观就是不压制新闻。在贾森·巴尔杰被杀后不久,那家报纸驻伦敦的特派记者就收到了匿名的关于凶手的信息。可以推定是受害者的家属和支持者希望公众知道,汤普森和维纳布尔斯是同谋,他们卑劣、残忍,而不是什么心理不正常。到审判开始时,这家报纸就完成了它的调查,并且遵从编辑室的价值观,毫不延迟地公布了消息。但这些压倒一切的价值观,可能并没有详尽论及所有的可能性。我们可以强调对公众人物(在这个案子中,也就是未成年盼被告)的新闻报道必须保持一致,否则读者和观众在别的情况下就不会再相信媒介是么正的。美国的报纸读者可能并不认为公正审判高于一切,也看不出这与杀人者只有10岁这个事实有什么关系。关于新闻传播的职业价隹可能会被认为没有人情味。由此可以看出每一个价值观念都影响着我们在道德问题上的说教和推理。

3.我们能列出很多伦理原则,并且至少指出了两条。电视台认为保护隐私权体现了关心他人的原则。报纸则将“说真话”作为伦理所必需的。但其他原则也可以使用。比如: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服务即使无辜者(比如杀人者的家人)受到伤害。电视台宁肯冒着损失一生可信度的风险也不公布被告的名字。而急于知道新闻的人会认为有了这些细节还是不够的。

4.从一开始,这就很明显是一场关于忠实于谁的冲突,电视台声自己的行为出于对少年犯的同情而报纸则坚持说他们是出于对广大者的同情。

从波特图式中的一个部分移到另一个部分,最终我们构建了自己的彳动指南。但问题可以研究得更深人一些:将波特图式视作一个圆并且再一步。这一次将注意力集中在伦理原则上。而下一次在这个圆中,将注力集中在“忠实”的定义上。如果分歧的主要根源是基于职业价值,比如在第二轮时集中注意力于那个区域,我们常常认为某个事物有价值,却没有好好对它们进行一番辩论,从积极的意义上讲,又会使我们对自己增加一些批判的眼光。那家报纸认为发布消息这一原则是有价值的,并且做得很恰当。

但难道这一原则就是绝对的,可以忽略所有其他考虑吗?我们常常诚实地遵守职业价值。但不时地使这些原则经受一些挑战将使他们逐渐成熟。在这样一个澄清事实和重新定义的过程中每个因素都能得到更详细的阐述,继而更深刻的洞察力就能与其他部分联系起来。

选择忠实于哪一方的问题常常需要最仔细的研究。波特图式是一种社会伦理模式,因而使我们在做出最后决定或采取某种政策时必须准确地表明我们忠实于哪一方,而在这个领域中,一般说,我们很快就会清楚自己应该怎么做。

再检查一下那家电视台的决定:在法庭上保护未成年人,不公布名字或背景材料。当他们做这个决定时,考虑的究竟是谁呢?也许他们想的只是他们自己。他们说他们不想加剧被告的痛苦和他们家人的悲伤。他们声称不想再激起痛苦,他们辩解说他们不想使人们给被告贴上标签或过分纠缠两人行动的动机,他们似乎是说,如果真的播出了那条新闻,他们就对不起自己的良心。但如果再深入地想一下,他们的忠诚实际上是不同的。那家电视台是真的在保护未成年人,还是在保护他们自己呢?当然,不报道名字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这一目的可以是为了安慰他们个人。看起来电视台的人对社会利益更感兴趣,他们看起来是在维护审判过程,最大限度地保护被告的隐私尽量减少有关丑闻的流言。然而我们还是要再一次面对关键的问题:他们做这一切到底是为了谁?如果我们不回到图表中的右上方部分(忠诚),再深问一句他们忠于哪一方——他们究竟为谁这样做?——我们就没有正确地运用波特图式。

以同样的方式考察一下那家报纸的决定:说出真相、公布名字。如果这家报纸对国内的审判不隐瞒未成年人的名字,对海外的案件又有什么可例外的呢?这种例外又会不会再发生——直到报纸最终信誉扫地呢?报纸读者有一定的期望,报社人员似乎在问他们要不要满足这些期望。但是满足了读者一时的期望又会不会损害报纸的整体利益呢?报纸长期对社会作贡献的能力会不会受到损害?和读者的利益相比,哪一个更重要呢?

在最初的分析中,那家报纸看起来并不顾及该案件中的少年犯,它的使命是报道真相,否则它就会失去广告客户、读者和雇员的信任。但也许这家报纸对它读者的忠诚却能给受害者和杀人者的家庭都带来好处。有了准确的细节,那些身处这一悲剧中的人就可能不再仅仅是好奇的对象。这一令人震惊的事件的真相,最终可能超过对于维纳布尔斯和汤普森无聊的猜测,平息那些关于那个2岁小孩的妈妈没有照顾好儿子以及商业街保安不够负责的流言。无论是在做出决定的第一轮,还是在后面更深入细致的分析中,在透彻的考虑过波特图式中“忠实”那部分以后,我们就触及到并澄清了以上那些重要的问题。

在做出道德决定的过程中,选择忠实于什么是极为重要的一步,正如前面几段所表明的,重视这一部分本身并没有消除分歧。在这个竞技场中,诚实的争论可能发生在谁能从中获益这一点上。对那些真诚服务社会的媒介来说,必然是在社会不同部分之间做出选择:订户和观众、新闻来源、政客、各个少数民族、儿童、执法者、法官和律师等等。我们的推测还应该考虑到,那些有血有肉的、有名有姓的人不应该被那些委婉的说法以及诸如公众、客户、观众或市场这样的抽象概念牺牲掉。在任何情况下,波特图式是一种在社会伦理方面的练习,而不允许仅仅当作心理游戏来享受。结论必须是在粗糙、混乱的社会现实中做出。正如下面将提到的,伦理原则在做出正当结论的整个过程中至关重要。然而,要成为对社会负责的媒体,澄清最终忠实的对象是首要的。

同类推荐
  • 博爱:胡适人生讲演集

    博爱:胡适人生讲演集

    《读点大师:胡适人生讲演集·博爱》收录胡适先生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关于人生 问题的讲演实录,内容详尽充实,原汁原味地再现一代大师的讲演风采,还原当时中国社会的风起云涌,让我们领略特定时代风口浪尖上催生的伟大思想和智慧结晶。 胡适先生主张修己以安天下:“为己而后可以为人,求学而后可以救国”,这种圆融的态度在当时曾引起轩然大波,但在今天看来,这种通达的思想未尝不是饱含着热情和希望,将民族的气节和精神有力地传承下去。他给读者带来的不一样的声音,足可以引起我们对人生更深层的思考。
  • 曾国藩冰鉴(第七卷)

    曾国藩冰鉴(第七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 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 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 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 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 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 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 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 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形态研究

    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形态研究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从中国传统哲学的“两个世界”出发,提出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的“三重形态”,并分别论述了这三重本体论的内涵、特点和意义,又考察了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形态中的具体表达、象征言说和终极关怀,并对此作出了创新性阐释。
  • 每天读点《孙子兵法》

    每天读点《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言简意赅,具有高度的哲理性,除了少数篇章谈及具体战争问题外,其余均可以“原则”视之。今天,人们不仅在战争行动时依赖它的指导,而且在进行政治、经济乃至体育竞赛等种种活动时也可从中得到启迪。本书从《孙子兵法》中挑选出近百个影响深远、含义丰富的句子,分为战争、将才、治兵、谋略、攻防、制胜、机变、虚实等章节,对孙子智慧进行解析,其中既有原文、译文,还有历代论引、兵法札记、人生感悟,能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孙子的思想。
  •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相关书信及其研究II(第27卷)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相关书信及其研究II(第27卷)

    本卷主要收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同时代人的有关书信,其中包括他们的亲人、朋友、同事写给他们的书信,也包括这些同时代人相互之间的通信。本卷还收录了部分译者和编者围绕这些书信写作的译者说明、译后记和编者说明,记录了当时发现这些书信的时间、情形以及翻译过程等情况。
热门推荐
  • 恐惧发芽(No.019悬疑世界)

    恐惧发芽(No.019悬疑世界)

    本月劲爆连载。哥舒意《乔恩》、蔡骏《小夫妻搬进凶宅的那一夜》。恐惧烧脑,短小精悍:李维北《对面的人》。外国小说欣赏:【德】英格利特·诺尔《公鸡已死》。冬天已走,春天的悬疑萌芽已悄然复苏!
  • 世界最具启迪性的名言格言(5)

    世界最具启迪性的名言格言(5)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凯恩小姐的圣诞节:圣诞爱情喜剧之一

    凯恩小姐的圣诞节:圣诞爱情喜剧之一

    圣诞节前三天,卡罗尔·克劳斯,圣诞老人唯一的的女儿,奉父亲之命离开北极,去人间拯救圣诞节。她冒充保姆凯恩小姐,来到单生父亲本·汉森的家,要与孩子们共度圣诞节;但是本·汉森根本不相信有圣诞老人,认为那一切都是骗人的因为讨厌圣诞节;卡罗尔能够改变汉森一家、让他们欢度圣诞节吗?请欣赏圣诞爱情喜剧第一部:《凯恩小姐的圣诞节》,温馨浪漫,令人忍俊不禁。
  • 重生豪门影后

    重生豪门影后

    前世,她是亚洲娱乐圈最耀眼的新星,却死于第三者的算计,以吸毒滥交死亡的新闻登上头条! 重生之后,她是剧组默默无闻的道具小妹,唯一有的是前世的勤奋和演技! 她发誓:这一世绝不会放弃事业,这一世绝不会迷醉于爱情,这一世你们欠我的都要还回来! ------- 人品完败,请大家慎跳此坑,给小草点时间!
  • 婚姻如此平淡,我们要懂得浪漫

    婚姻如此平淡,我们要懂得浪漫

    当婚姻步入“七年之痒,八年之痛”,如何还能保住“九年之情”?当“倦怠期”不可避免地强势来临,怎样才能在平淡中重拾激情?当“柴米油盐”早已取代“鲜花热吻”,现实问题是否还能浪漫解决?当钱、性、家务、婆媳关系、孩子问题日渐嚣张,我们还能幸福多久?恋爱时的浪漫是在梦幻中,婚姻里的浪漫是在现实里。随着婚姻生活的延续,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平淡倦怠,甚至出现种种危机:爱情消失、第三者插足、婆媳矛盾等。是什么原因让婚姻变得如此平淡?怎样才能让婚姻生活保持浪漫?
  • 养妃游戏

    养妃游戏

    【四海游龙系列四】战场上,他看着打扮怪异的她说:“原来你就是那个吃人的鬼啊?”捡回家才发现,这是个枪械天才!爬了他的床踹了他的人,他忍了;拆了他的王府打了他的王兄,他一笑了之。可是,好不容易养到她成年可以名正言顺开吃了,竟然有人敢动她的心思,那他就不客气了!她是他养大的王妃,岂会拱手让人?!
  • 天然凉菜集锦

    天然凉菜集锦

    凉菜,在饮食业俗称冷荤或冷盘。它是具有独特风格,拼摆技术性强的菜肴,食用时数都是吃凉的,称之为凉菜。凉菜切配的主要原料大部分是熟料,因此这与热菜烹调方法有着截然的区别,它的主要特点是:选料精细、口味干香、脆嫩、爽口不腻,色泽艳丽,造形整齐美观,拼摆和谐悦目。
  • 衮衣地相之拾臂罗汉

    衮衣地相之拾臂罗汉

    地相,简称“堪”,也同“勘”,属风水师中的一种。衮衣,则指中国古时皇帝在举行重大典礼时所穿的礼服,礼服之上绘制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等十二章纹。而在中国异文化之中,地相并不同于风水师和阴阳先生,所谓“川西开棺、湘西赶尸、晋西地师”,其中的地师实际上所指的则是地相这一职业,而地相之中,被冠以“衮衣”二字的,则被认为是上可逆转国家命脉,下可主导个人生死前途的佼佼者。
  • 别笑,我是高分创意作文(初中生越写越聪明的作文宝典)

    别笑,我是高分创意作文(初中生越写越聪明的作文宝典)

    创意多:高屋建瓴、深入浅出的讲解分析,帮助你理解、开阔思路,提升作文立意,让你下笔如有神!
  • 彼得·林奇传

    彼得·林奇传

    1944年1月19日,一个男孩出生在了美国东北部马萨诸塞帅首府波士顿。这个男孩就是以后被华尔街投资者称为“股圣”的彼得·林奇。波士顿始建于1630年,它濒临大西洋,是一座美丽的海港城市,距今已有380年的历史了,被公认为“美国最古老的城市”,也是最有价值的城市之一。它是由一群受宗教迫害的英国清教徒建立的。由于这些人大部分都来自英国林肯郡的波士顿镇,所以为了表达他们对故乡的热爱,便把这个定居点叫做波士顿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