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42400000013

第13章 天体原始混成说(1)

李耳在这“虚心静观体悟”的一刹那间抓住了“道”,就像一颗巨大的“恒星”,几乎把整个宇宙都照亮了。这就是有了“道”,才有宇宙,才有天地,才有万物,才有人类,才有社会,才有生活……道,是至高无上的,是“先天地生”,是“天地之根”,是“象帝之先”。这就完全打破了当时的传统观念,把上帝和天等同,而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现在则要由“道”来指挥一切了。

《道德经》中“道”字的出现,共74次,其基本的涵意是,事物运动变化所遵循的轨道、轨迹、规律、规则、原则等,但李耳显然不满意于这种基本涵意,他把“道”提升到高于一切的高度。在李耳看来,做为世界本体的“道”,是不可言说,不可名状的,“道可道,非常道”。因此,是无法给它起名字的。他抓住“道”继续发展、推衍和升华。

李耳的思想升华,是与他担任史官的长期思维定势有着密切的关系。史官思维的一个特征,就是要“推天道而明人事”。

从形式上来考虑,史官负责的领域是很广的。既包括天道,也包括人事,这就为其把天道和人事结合起来考虑准备了条件;进一步看,史官之天道观,也并不是进行纯自然的研究,而是和人事的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他们观察日月星辰等运行位置的变化规律,一方面是为了制定历法,指导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占卜人事的吉凶、国家的兴亡等。这方面虽然有别,但是,在人事必须顺从天道这一点上。却是非常一致的。这种工作的性质使得史官形成了把天道和人事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并从天道来推明人事的习惯。

李耳担任了多年的“周室守藏史”,他的工作就是为上述两个目标而进行的。他现在回想自己走过的思想转变历程是极富有意思的。他这个人在治学上有句格言:‘知人者智’,也就是说在研究学问上,一定要懂得前人和自己的同行在这方面的建树,只有懂得了他人学问的精髓,才能丰富自己的智慧,发展自己的才学。他想到这里,走到《鲁史》书简前,不由得想起他的好友,鲁国史大夫梓慎。梓慎是个大阴阳家,善于用天道来推衍人事,他清楚记得梓慎给他讲的一件事,便翻出《鲁史》,只见上边记着那次谈起的事:

鲁襄公二十八年春天,没有冰。鲁国大夫梓慎说:“今年宋国、郑国大概要发生饥荒吧?岁月应当在星纪,但都已超越了玄枵,这是因为要发生天时不正的灾荒。阴不能胜阳,蛇乘坐在龙的上边,龙是宋国、郑国的星座,宋国、郑国必定发生饥荒。玄枵、虚宿在中间。枵,是消耗的名称。土地虚而百姓毫,怎么能不发生饥荒呢?”

夏天,齐侯、陈侯、蔡侯、北燕佰、胡子、沈子、白狄到晋国朝见,是因为在宋国那次结盟的缘故。齐侯准备出行,庆封说:“我们没有参加结盟,为什么要向晋国朝见?”陈文子说:“先考虑侍奉大国后考虑财物,这是合乎礼的。小国侍奉大国,如果没有获得侍奉的机会,就要顺从大国的意图,这也是合乎礼的。我们虽然没有参加结盟,怎敢背叛晋国呢?重丘的盟会,是不可以忘记的。您还是劝国君出行吧。"

卫国人讨伐宁氏的亲族,所以石恶逃到了晋国。卫国人立了他的侄石圃,以保存石氏的祭祀,也是合乎礼的。

邾悼公来鲁国朝见,这是按时令来朝聘。

秋季八月,举行大雩祭,是由于大旱。

对了,李耳又想起梓慎另一回用望气的方法进行过一次预测。望气也是古代星象学中的方法之一。望气之气有云气,也有日月星辰之气,还有极光,甚至还包括地气,内容也非常复杂,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李耳翻到了这另一次的记载:

十五年春天,将要对武公举行大的祭祀,告诫百官准备并斋戒。梓慎说:“大的祭祀那一天恐怕会有灾祸吧!我看见了红黑色的妖气,这不是祭祀的祥兆,是丧事的恶气。难道会应在主持者的身上吗?”二月十五日,举行大的祭祀,叔弓主持祭祀,在奏龠的人进入时突然死去,撤去音乐把祭祀进行完毕,这是合乎礼的。

李耳对此略有疑问,不过他更怀疑梓慎对宋国、郑国要发生大旱,产生饥荒的记载。因郑国的星象学家裨,对这同一星象却做出了不同的解释。那这另一种不同的解释是什么呢?史料是这样记载的:

游吉回国,复命,告诉子展说:“楚王要死了。不修明他的国政和德行,反而贪图诸侯的进奉,来满足自己的愿望,想要活得长久能办得到吗?《周易》有这样的记载,遇到《复》卦变为《颐》卦,说:‘迷路又往回来,凶。’大概说的就是楚王吧!想要恢复他的愿望,却舍弃了他的原路,想回来又没有地方,这叫作迷复,能够吉利吗?君王还是去吧!送了葬回来,让楚国痛快一下。楚国在十年之内,不能在诸侯中争夺霸权,我们就可以让百姓休息了。”裨灶说:“今年周王和楚子都要死去。岁星失去了它应在的星次,而运行在明年的星次上,危害了鸟尾星,周王室和楚国要受到灾祸。”

同一天象不同的判断,引起了李耳的疑虑进一步向前推进,他不断地翻着史料,惊喜的发现了郑国大夫子产对梓慎和裨灶的反驳:

十八年(昭公)春,周历二月十五,周朝毛得杀死毛伯过,并取代了他。苌弘说:“毛得一定得逃亡,这一天是昆吾恶贯满盈的日子,这是因为骄横的缘故。而毛得在天子的都城以前骄横成事,不逃亡还等得什么?”

三月,曹平公去世。

夏季五月,大火星在黄昏出现。初七日,刮风。梓慎说:“这是春风,是火灾的开始。七天以后,恐怕要发生火灾吧!”初九日,风刮得很大。十四日,风刮得更大。宋国、卫国、陈国、郑国都发生了火灾。梓慎登上大庭氏的库房向远方眺望说:“这是在宋国、卫国、陈国、郑国。”几天以后,四国都来报告发生了火灾。裨灶说:“不采纳我的意见,郑国又将要发生火灾了。”郑国人请求采纳他的意见。子产不予回答。子太叔说:“宝物。是用来保护老百姓的。如果发生了火灾,国家差不多会灭亡,现在可以救灭亡,你还爱惜什么?”子产说:“天道悠远,人道切近,天道不能涉及人道,凭什么由天道而知道人道?裨灶哪里懂得天道?这个人说的话太多了,哪能说那么准。”于是就不采纳,以后也没有再发生火灾。

“好一个子产!”李耳看到这里,不由得拍案而起,嘴里喃喃重复着子产的话:“天道悠远,人道切近,天道不能涉及人道,凭什么由天道而知道人道?”他这一拍,又想起晋国大夫史墨的话:“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那原文记载的又是什么呢?

赵简子向史墨询问:“季平子赶走他的国君,可是民众却顺服他,诸侯却亲近他,而国君死在外边,却没有人去向他问罪,为什么呢?”史墨回答说:“万物生成有的成双,有的成三,有的成伍,有的有辅佐。所以,天有三辰,地有五行,身体有左右,各有配偶。王有公,诸侯有卿,都是有辅佐的。上天生了季氏,让他辅佐鲁侯,一时间已经很久了。民众顺服他,不也是应该的吗?鲁国国君世代放纵安逸,季氏世代勤勤恳恳,民众已经忘记他们国君了。虽然死在外边,有谁同情他?国家没有一定不变的祭祀者,君臣没有固定不变的地位,自古以来都是这样。所以《诗经》上说:‘高高的堤岸变为深谷,深深的谷地变为山陵。’三王的子孙,在今天变成了庶民,这是王所知道的事情。在《易经》的卦像上,代表雷的《震》卦在《乾》卦之上叫《大壮》,这就是上天的常道……

何以使“高高的堤岸变为深谷,深深的谷地变为山陵”呢?李耳在不断地问着自己。他抓了抓头上本来就不多的白发,不由得扯下十几根。他放在手心摆弄着,仍然解答不出。他又理了理飘冉的白胡子,也扯下了几根,放在手中,这白胡子是比白发长,可就是回答不出他的问题。他把白发和白胡子全扔到地下,推门而出,站在院子里静静地望着天际:已是到了后半夜的时刻,“三森星”明显地偏西了,只有它显得亮些,其它的星竟然全都黯然无光,就像在天空这个黑暗的大铁锅上钉着不太亮的钉子。天空像个锅似的紧扣在大地上,压得大地在这黑夜中不断发出喘息。李耳望着不由得感叹着。自古以来,人们就以为天是圆的,地也是圆的。天如斗笠之状,中空外低,盖在其上;地如鼓盘,中高外低,住于天下;天地之间相距八万里,北极是天的最高点;日月星辰挂在天上,随天的转动而旋转。这种“盖天说”不是有它根深蒂固的传说吧,从这个民族的传说创世的那一天,就已形成了吗?于是,李耳想到了盘古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天地还没有分开,宇宙问一片黑暗,什么东西也没有,想来就像一个硕大无比的鸡蛋。盘古的精灵就孕育在其中,他吸收鸡蛋中的养料,发育得非常快,一天变一个样,逐渐长出像龙一样的头,人一样的躯干。身体逐渐长大,而且有了知觉。大约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终于发育成熟了。他慢慢地睁开双眼,可是什么也看不见,黑乎乎的一团;他想伸伸手脚,可不是碰到这就是碰到那,动弹不得,就猛地把身子一挺,只听“咔嚓”一声,鸡蛋分成了两半。上壳随着阳气上升,下壳随着阴气下降,就形成了天和地。盘古睁开眼睛一看,天空的上半截还倾斜在那里,那是因为上壳和下壳还有粘连的地方,没有彻底分开。他不知从哪儿找来了凿子和大板斧,左手拿着凿子,右手拿着板斧,一会儿用凿子凿,一会儿用板斧砍,总算把上壳和下壳分开了。但上壳浮在空中还有些摇晃,盘古就用高大的身躯像柱子似的支撑了一万八千年,这时天地才算稳住。盘古终于坐到地上休息了。本来很高兴,可他一坐下来才发现地面上仍是一片黑乎乎的,什么也没有。他很烦恼,但又有什么办法呢?当他急得抓耳挠腮的时候,低头看到自己庞大的身躯,便会心地笑了。他要用自己的肉体创造万物。果然后来他用口里呼出来的气变成了风和云,声音变成了惊天动地的闪电霹雷,用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在一般情况下,天已不再需受支撑,盘占为了以防万一,又用胳膊大腿和身躯变成了支撑天际四边的大柱子和五方的名山,用血液变成了江河,用筋脉变成了道路,用肌肉变成了肥沃的耕地,用头发胡须变成天上的星星,用皮肤汗毛变成花草树木,用牙齿、骨骼变成金属和石头,用骨髓变成珍宝玉石,用汗水变成雨露,用他身上有生命的小虫子变成了人类。

“小虫子”难道就爬不出这坚硬的“盖天说”外壳?李耳清楚记得是有的,那就是“被褐而怀王”的人。别看有些庶民们穿着破烂的衣服,吃着粗茶淡饭,可他们的有些思想,却像珍贵的宝石一样,光彩夺目。有一次,他到乡下收藏书简和采风。作为图书馆长的他,他总觉得周室的藏书量,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需要进一步收集。收集书简的来源一方面是各国史官送来的史料,一方面还得到民间征集。那时民问已有私人著书立说的,他觉得这是极其珍贵的。他来到楚国的一个地方,当收集了一些民间藏书后,这天晚上休息在一个山村里。吃罢饭,他踏着淡淡的月光,准备到村外转一转,看看山村的夜景。当走到一问茅草屋旁边时,只听一个小女孩甜甜的童音:

又是盘古开天地,

开天辟地生乾坤。

生得乾坤生万物,

生得万物人最灵。

四大名山为境界,

天上日月分阴阳。

小女孩唱到这里,嗓子不知被什么东西噎住,咳嗽了好一阵子,似乎把什么忘了,停了好长时间又唱起来:

死于太荒有谁问,

浑身配作天地形。

头配五岳巍巍相,

目配日月晃晃明。

头东脚西好惊人,

头是东岳泰山顶。

脚是西岳华山峰,

肚挺嵩山半云天。

左臂南岳衡山林,

右臂北岳恒山岭。

三山五岳才形成,

毫毛配着花草秀。

血配江河荡荡流,

江河湖海有根由。

虽然这歌声和盘古的传说一模一样,但民间的小女孩用诗歌把它唱出来,可就不是一般的了。李耳轻轻拨开茅草屋,只见一个小女孩正在喂着羊唱歌。李耳便问:“这歌是谁教你唱的?”。

小女孩把头上的羊角辫一翘,盯着李耳反问道:“你是什么人?为什么要偷听我唱歌!”

李耳随口回答道:“我是个过路人,听到你唱的歌非常好听,歌声就把我吸引过来了,叫我跟你认识一下,难道不好吗?”

“好是好,就是我喂的羊太饿了。”小女孩走过来拉着李耳的手,“你能不能再给我的羊扯几把草喂喂!你瞧,我为给羊扯草,把手都划烂了。”说着,她把手伸到李耳面前。

同类推荐
  • 天下第一诡术:鬼谷子的智慧

    天下第一诡术:鬼谷子的智慧

    《鬼谷子》原典作为纵横家的代表著作,哲理深厚,融会了鬼谷子毕生纵横思想的精华。《鬼谷子》总共三卷,三卷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上卷以权谋策略为主,中卷以言辩游说为主,下卷则以修身养性、内心修炼为主。本书针对每卷的侧重点进行解读,并相对应地总结出了上、中、下三篇纵横捭阖之诈术。每一篇都从不同的方面,运用翔实有力的案例和分析,为读者阐述鬼谷子在做人做事方面的思想,尤其是那些让人意想不到的辩诡之策、揣摩心理之术和长赢之道,以供不同领域的人士参考。
  • 求学集

    求学集

    “求学”,既有作者对不懈追求学问的自励,也有对继续求学医院的表达。收入本书的文稿主要是作者于2008年1月至2012年7月期间的作品。其时,作者在北京联合大学和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任职。本书主要是对作者这段那时间工作和学习的一种记录,或一种既你那,包括论文、调研报告、读书笔记、讲稿等。
  • 宇宙之问·《天问》新考

    宇宙之问·《天问》新考

    何新是名振中外的著名学者,其在政治、经济、国际关系方面的研究早已素为人知。他在中华古典方面的研究,更为独树一帜。“何新国学经典新解”收入近二十年来,何新研究古学的全部重要著作。何新认为:中华乃是“日华”贵胃。惊世之论,石破天惊,欲寻民族文化之根者,不可不读这一套千古奇书!
  • 鬼谷子(大全集)

    鬼谷子(大全集)

    鬼谷子,人如其名,颇具传奇与神秘色彩。相传他受命于天、得书于仙。被称为“智慧之禁果,旷世之奇书”的《鬼谷子》,专门探讨古代政治斗争权谋,全面总结了战国纵横家的理论精华,是此派流传下来的唯一一部子书。在当代,它称得上是一部军事、外交、商业和公关领域的智慧宝典、中国说服修辞术。《鬼谷子》立论高深玄远、行文奇古精妙,与中国一贯遵循的儒家传统相比,颇具异类色彩,历代褒贬悬殊,争议不断。它提出了不同于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政治哲学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独树一帜。
  • 环境公正

    环境公正

    本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方法,面向当代中国的环境实践,系统、全面、深入地解剖环境公正问题,从时空维度把环境公正分为国际环境公正、族际环境公正、域际环境公正、群际环境公正、性别环境公正和时际环境公正六大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热门推荐
  • 契约婚宠:总裁爱上替身妻

    契约婚宠:总裁爱上替身妻

    “你与她,真的很像。”“记住,你是凭着这张脸嫁进来的,以后,这张脸,就是你的命!”一纸合约,纪妍曦嫁给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白马王子,易简言。在外人看来,他对她几乎是宠到了骨子里,不会让任何人伤害到她,可只有她自己明白,所有的宠爱背后,都只是一场华丽的演绎,从始至终,她都只是一个替身,一个可以为他利用的工具而已。(作者简介无能,但是相信我,本文百分百甜宠为主!!!)——新书《吾夫病娇怎么破》已开
  • 栖凤坡

    栖凤坡

    外滩的风撩起我的长发。我斜倚在栏杆上,望着灯光琉璃的江面,想起那年在栖凤坡的那个傍晚,海音子天真欢快地描述着她的理想:我要买大房子,我要买几十套茶具,我天天喝茶。我戏谑道:一杯为品,二杯为解渴,三杯是驴饮水。她张牙舞爪地扑上来,两个十六岁的少女在槐树下笑着扭打成一团。若干年后,当我终于在一个陌生城市的角落安顿下来,精心泡好一杯栖凤茶,慢慢啜饮的时候,我会想起栖凤坡上那个人们口口相传却无从考证的传说。我相信这是真的。我打开电脑,一个字一个字地敲打描绘着,丝毫不吝笔墨:春暖花开时节,栖凤坡上有凤来仪。百鸟之王,不负盛名。体态高贵,全身五彩斑斓,飞向高空后直入云端,其鸣叫更是响彻九霄……
  • 最强武尊

    最强武尊

    神武大陆,宗门林立,武道盛行!一代强人陈庄,得惊世传承,修武道,踏九霄,破天地,傲苍穹!一壶浊酒、一曲情殇、一世尽张狂!英雄仗剑行天下,豪情踏血染青天!
  • 人道圣王

    人道圣王

    太古蛮荒,万族争锋,神魔统治天下。浩浩天域,茫茫星空,无尽的传说无尽的宝藏。这是个波澜壮阔的大世,神圣携妖魔共舞。这也是原始残酷的乱世,荣耀与枯骨并存。大争之世,看少年英豪,聚龙魂,斩妖魔,血战三万里,率人族杀出大荒!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唯我圣王!
  • 男儿国历险记

    男儿国历险记

    一个都市大龄单身女青年,突然间走进了另一个充满绝色帅哥的世界里,多少有点让人羡慕嫉妒恨!平日里被人不喜欢的一面,却得到了天生的解放与理解,让她有点英雄有用武之地的快感!到底她此次来所谓何事?这段时间让她得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马丁·伊德(下)

    马丁·伊德(下)

    《马丁·伊德》以十九世纪中叶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一百年间的历史风云为背景,通过露辛达一家四代人的命运,尤其是对露辛达追求与失落、沉浮和哀乐以及漫长的痛苦经历的细腻描述,从一个侧面勾勒出新兴澳大利亚的崛起和老牌英帝国的衰落。在美丽的大自然的景色中,发生的却是种种悲剧。
  • 东望

    东望

    《东望》书稿拿回家,气都没来得及喘一口,紧跟着就被朋友拉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榆林去了,而且一去就是一个月。说实话,我喜欢塞北那种空旷苍凉的感觉,它能让我穿越历史的沙尘听见金戈的撞击和铁马的嘶鸣,体味到战场上那气吞山河的气概和视死如归的悲壮。从陕北归来,我仍然事忙,但心里始终记挂着《东望》这部书稿,无奈之中,只好催促妻子先看。半个月后,妻子很振奋地告诉我,《东望》她看完了,是近年来她看到的许多部书稿中少有的一本好书。于是我突然想到,我的朋友评论家李星也看过了这部书,同样给了这本书很高的评价,说这本书不仅取材独特,故事曲折;而且人物性格鲜明,富于想像,有获奖的潜质。
  • 洪荒之不灭邪帝

    洪荒之不灭邪帝

    看破生死,我却唯独不能没有你,洪荒众人,尔等皆说我是邪恶的化身,那我便以邪入道,称霸世界,成就帝位,让尔等付出代价,一青年怒吼道,之后哈哈一笑,形神俱灭,重生在一个少年林云身上,之后记忆苏醒,走上强者巅峰,这是一个强者为尊的世界,等级分为:武徒,武士,武师,武王,武尊,武宗,武圣,武帝,且看少年凌晨,一步步走向巅峰,成就帝位
  • 鲁迅的青年时代

    鲁迅的青年时代

    《鲁迅的青年时代》是一本关于鲁迅文学修养的回顾和总结,它集中描述了鲁迅前三十年的人生经历和文学思考,尤其是其青年时期的学习情况,这些被周作人统称为:文学创作的“始基”。在这一阶段中,鲁迅求学态度的转变过程也就是其文学创作从稚嫩渐趋于成熟的过程。
  • 另类偶像

    另类偶像

    就是在大歪鸡出道的偶像,后面怎么样,慢慢看吧,不会写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