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我解释一下完全可以,”等她一住口,达西便说,“你们所以采取这个方式来消磨晚上的时光,不外乎出于这样两个动机:要么你们是心腹之交,有些私事要谈论;要么你们认为自己一散起步来,体态显得无比优美。如果是出于第一种动机,我夹在里面就会妨碍你们;如果是出于第二种动机,我坐在火炉旁边就可以更好地欣赏你们。”
“哦,真吓人!”宾利小姐叫了起来,“我从没听见过这么毒辣的话。他这样说话,我们该怎么罚他呀?”“你只要存心罚他,那再容易不过了。”伊丽莎白说,“我们大家可以互相折磨,互相惩罚,捉弄他一下——讥笑他一番。你们既然这么熟悉,你一定知道怎么对付他。”
“天地良心,我真不知道。说实话,我们虽然很熟悉,可我还没学会那一招。要捉弄一个镇定自若、遇事不慌的人!不行,不行——我觉得我们斗不过他。至于讥笑他,恕我直言,我们还是不要凭空讥笑人家,免得让人家耻笑我们。让达西先生自鸣得意去吧!”
“达西先生居然讥笑不得呀!”伊丽莎白嚷道,“这种优越条件真是少有,但愿永远少有下去。这样的朋友多了,对我可真是个莫大的损失。我最喜欢开玩笑。”
“宾利小姐过奖啦!”达西说,“如果有人把开玩笑当作人生的第一需要,那么最英明最出色的人——不,最英明最出色的行为——也会成为笑柄。”
“当然,”伊丽莎白答道,“那种人的确有,不过我想我可不在其内。我想我从不讥笑英明恰当的行为。我承认,愚蠢和无聊、心血来潮和反复无常,这些的确让我觉得好笑,我只要有机会,总是对之加以讥笑。不过我觉得,这些弱点正是你身上所没有的。”
“也许谁也不能没有弱点。不过我一生都在研究如何避免这些弱点,因为即使聪明绝顶的人,也会因为有了这些弱点,而经常招人嘲笑。”
“比如虚荣和傲慢。”
“不错,虚荣的确是个弱点。但是傲慢——只要你当真聪明过人,你总会觉得傲慢得比较适度。”
伊丽莎白别过脸去,免得让人看见她在发笑。
“我想你把达西先生考问完了吧!”宾利小姐说,“请问结果如何?”
“我深信达西先生毫无弱点。他自己也不加掩饰地承认了这一点。”
“不,”达西说,“我没有这样自命不凡。我有不少毛病,不过我想不是头脑上的毛病。我不敢担保的是我的性情。我认为,我的性情不能委曲求全——当然是指我在为人处世上不能委曲求全。我不能按理尽快忘掉别人的蠢行与过错,也不能尽快忘掉别人对我的冒犯。我的情绪也不是随意就能激发起来。我的脾气可以说是不饶人的。我对人一旦失去好感,便永远没有好感。”
“这倒的确是个缺陷,不过你这个缺陷也真够绝的。我真不敢再讥笑你了,你在我面前是保险的了。”
如梦初醒
现在看来,与他有关的一切跟以前大不相同!他之所以向金小姐献殷勤,完全着眼于金钱,真是令人可恶。金小姐财产不多,这并不说明他欲望不高,而只能证明他见钱就要眼红。他对伊丽莎白也动机不纯,不是误以为她有钱,就是想博得她的喜爱,借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她自己也不太谨慎,居然让他看出了她喜爱他。她越想就越对他没有好感。为了进一步替达西先生辩护,她禁不住又想起宾利先生当初受到简盘问时,早就说过达西先生在这件事情上毫无过失。达西尽管态度傲慢,令人可憎,但自从他们认识以来(特别是最近他们经常见面,她对他的言行举止也更加熟悉),从没见过他有什么品行不端或是蛮不讲理的地方,从没见过他有什么违反教规或是伤风败俗的陋习。他的亲友们都很尊敬他、器重他,就连威克姆也承认他是个好哥哥,她还常常听见达西充满深情地说起自己的妹妹,说明他还有些亲切的情感。假如达西的所作所为真像威克姆说的那样恶劣,那种胡作非为也很难掩尽天下人的耳目。一个如此胡作非为的人,竟能跟宾利先生这样和蔼可亲的人结为好友,真令人不可思议。
她越想越觉得羞愧难当。无论想到达西,还是威克姆,她都觉得自己太盲目,太偏颇,心怀偏见,不近情理。
“我的行为多么可卑!”她大叫道,“我还一向自鸣得意地认为自己有眼力,有见识呢!我还常常看不起姐姐的宽怀大度,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总是无聊或是无稽地胡乱猜疑。我这事做得有多丢人!然而也活该我丢人!我即使坠入情网,也不会盲目到如此可鄙的地步。不过我最蠢的,还不是坠入情网的问题,而是虚荣心在作怪。我起初认识他们两个人的时候,一个喜欢我,我很得意;一个怠慢我,我很生气。因此,在对待他俩的问题上,我抱着偏见和无知,完全丧失了理智。我到现在才有点儿自知之明。”
案例点评
小说通过男女主人公的对话,生动地描写了达西的傲慢以及伊丽莎白对他的偏见。当他们仅仅是第一次见面时,伊丽莎白就对他心生厌恶,以至在后来的交往过程中,偏见愈加深刻。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偏见的形成呢?
从伊丽莎白的性格角度看,她的性格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的,这种环境不仅包括她的生活和历史条件,还需考虑她所接受的教育倾向。“众醉独醒”这个精彩篇章着力描写了伊丽莎白拒绝柯林斯牧师求婚的一幕,也是小说中非常具有喜剧和讽刺性的一个环节。在对待柯林斯牧师求婚这件事情的态度上,伊丽莎白与好友夏洛特采取了截然相反的态度。伊丽莎白虽然生活在一个条件相对也算宽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但是由于班纳特先生没有儿子,按当时男性有绝对的财产继承权的世俗,在他死后就必须把财产传给他的侄子——柯林斯牧师。而对于那个年代的许多中产阶级家庭的年轻女性来说,她们有三条出路:嫁人、留在家里做老处女,以及做家庭女教师。家庭女教师收入很低,而且社会地位低微,很难有机会改变或是摆脱掉这种身份。因此,对年轻女性,尤其是没有什么财产的女性来说,婚姻是她们获得尊重、安定和社会地位的唯一出路。伊丽莎白既然处在这样一种社会情境中,她为什么会如此果断地拒绝了柯林斯的求婚呢?
伊丽莎白是个受过中等教育的女性,对恋爱婚姻正像所有少女那样充满幻想。然而幸福是什么,在她心中是模糊的。但是她清晰地认识到婚姻应该是建立在感情基础上,而不是金钱或是其他。即使她深知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她也没有臣服于客观现实中的限制,“拿自己的幸福去冒险”,而是对自己的终身幸福作出了理智的选择。由于对柯林斯毫无感情可言,甚至到了厌恶的程度,因此,她宁愿独身也不会嫁给他。尽管她受到种种限制和制约,但是她有见识,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最重要的是有尊严、有教养。她是一个深明事理而且能作选择的人,正如她对柯林斯所说:“请别把我当作一个优雅的女性,而把我看作一个明白事理的人……”与她那“智力贫乏、喜怒无常”的母亲和那随遇而安、消极懒散的父亲相比,与她那浅薄、轻浮、任性的妹妹相比,她无疑是“众人皆昏她独醒”。她“举止优雅”,犹如她的姐姐,但更具理智上的优越,不像其姐姐那样容易“受宠若惊”,她还忠告她姐姐要识破那些“伪装坦白的人”的“愚蠢和无聊”。她之所以与众不同,归根结底:她更洞悉人情世故,对待现实是如此冷静和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