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是为人处世的必修课,是人的修养的体现。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各种挫折、逆境、失败,我们用什么战胜它们呢?忍耐就是不二法宝。
卧薪尝胆等无数的故事,就是从古至今生动的关于忍耐的经典范例。
忍,是为人处世的必修课,是人的修养的体现。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各种挫折、逆境、失败,我们用什么战胜它们呢?忍耐就是不二法宝。
卧薪尝胆等无数的故事,就是从古至今生动的关于忍耐的经典范例。
1.忍,人生最大的修养
中国是一个讲究修身养性、崇尚人伦道德的民族,五千年来,百家诸经、古圣先贤无不推崇勤俭、忠义、守时、谦让、孝顺等美德。其中,更将“忍”视为人生最大的修养。
纵观今日的社会,种种乱象的根源,多是不能忍。忍不下一口气,而恶言刀枪相向;忍受不了他人的春风得意,而忌妒诬陷;不能忍住生活各项压力,而放弃人生;不能忍穷忍苦,转而投机取巧,欺瞒诈骗。可以说整日在不能忍当中蝇营狗苟、费尽心力,把生活搞得乌烟瘴气、一塌糊涂。所以,忍不但是人生一大修养,也是快乐生活不可缺的修养。
忍不但忍辱,还忍苦耐劳,忍可(认透确定)事理。所以论说忍有三:忍受人事间的苦迫,叫生忍;忍受身心的劳苦病苦,以及风雨寒热等苦,叫法忍;忍可诸法无生性,叫无生忍,无生忍即般若慧。常人所不易忍的,即受人的欺虐等,所以经中多举忍辱为例。不沦世间事或出世大事,在实行的过程中,身心的、自然的、人事的,都有种种的纠缠、困难。为众生而实行利济,众生或不知领受,或反而以怨报德,在这种情形下,如不能安忍,那如何能度众生?所以为了度生,必须修大忍才能完成。忍是坚忍不拔的意志;修此忍力,即能不为一切外来或内在的恶环境、恶势力所屈伏。受得苦难,看得彻底,站得稳当,能不因种种而引起自己烦恼,退失自己的本心。所以,忍是内刚而外柔,能无限的忍耐,而不变初衷,为了达成理想的目标而忍。劝人忍辱,是无大悲的实践,而非奴隶式的忍辱。
下面这个故事,说忍力如根。
人烟罕至,僻静的山林中,婆舍比丘独自在树林下坐禅修行。当他进入一禅的定境时,忽然来了一群飞鸟停息在他坐禅的大树上吱吱喳喳地叫个不停,他无法进入更深的禅定境界,内心不禁懊恼嗔恨。赶走飞鸟后,他再次入座习定,但不久又来了一群顽猴,他头痛至极,丧气地回到精舍。
佛陀觉察到婆舍一副懊丧的脸,知道他修习禅定遇到困扰,于是趋前开导。
“婆舍,山林水边正是修习禅定的好地方,怎么一副苦恼不乐的样子啊?”
“佛陀,森林中各种动物时刻骚扰,我换了好些地方还是无法安定。”
“婆舍,修定必须依循正确的方法,不一定要依靠外境的安宁,就好比驾马车的人,鞭打车辆,车子还是不能前进一样,首先要能放下对外境的执著,要有洞彻外境的忍力,才能安定,然后循序渐进。”
婆舍恭谨地向佛陀请示:“佛陀,有了忍力以后,进一步要学习什么呢?”
“婆舍,忍力就像一棵树有了根一样,扎稳了根,树木才能繁茂。有了忍力,进一步要以智慧为双眼,开展思维力,有了正确的思维力便能降服一切的烦恼魔”。
“噢!佛陀,我终于懂了,下次我一定会照着您的指示习定。”
婆舍于是带着愉快的心情,向佛陀顶礼,欢喜离去。
《西游记》中,高僧唐僧在艰难险阻、妖魔频现的漫漫征途之上,奉行的始终也是一个“忍”字。
佛教信众取名,用忍字者众,古往今来的大师中,带“忍”字的也不少。这可以为佛教重视忍的修炼功夫的旁证。
2.千年道行,忍为先
道家学说的诞生,距今已有1800余年。它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教的名称来源,一则起于古代之神道;二则起于《老子》的道论,首见于《老子想尔注》。道家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庄,故道教奉老子为教主。近年来,道教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宇宙观日益受到重视,并引起了欧美人士的兴趣。
道教以“道”名教,或言老庄学说,或言内外修炼,或言符篆方术,其教义就是以“道”或“道德”为核心,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最后回归自然。
道教强调“修心尽性”。一个人内在的修养要做到“纳、容、忍”:“纳”,就是要对我们每天遇到的任何事情、任何人都要接纳,如果不接纳而排斥的话,就不可能有沟通,也难共事,只有敌对。所以,不管对不对,我们应先接纳;“容”,即包容,如果我们能包容别人的错误,包容别人的批评,我们的技艺就更精了;“忍”就是说我们除了要坚忍不拔之外,更要忍别人所不能忍。
归根结底,三个字可以归纳为一个字:忍!有人认为“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是儒家的处世哲理,其实不然,中国向来有“儒释道一家”之说,道理是相通的。这话在道家来讲,就是要示弱。举例说:刮大风的时候,参天的大树都被连根拔起,可是树下的小草却安然无恙。一般人虽然也知道这都是非常好的为人处世的方式,可是他却想不明白,为何要忍?为何要退?为何要示弱?有时虽强制自己做了,但是过后又会以更大的力量爆发。道家所谓“无为”,其实就暗合了“忍”的思想。正是: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有一个神话故事“张道陵七试赵升”,讲的就是“千年道行忍为先”的道理。
传说张道陵在鹤鸣山得道,获得一部仙经《九鼎大要》,他托付给了大徒弟王长。正月七日中午,有一个叫赵升的人,从东方来。
张道陵想收他为徒,但必须考验考验他,试一试他心术是不是正。
这考验共有七次,被传为佳话,叫做“七试赵升”。
第一试:赵升到大门外,没有人给他开门,张道陵派人辱骂他四十多天,赵升露天住宿不离去,于是张命人开门让他人内。
第二试:赵升在草堆中看守庄稼驱赶野兽,傍晚张道陵派绝色美女,假称路过,要在这儿借宿。第二天,女子又称脚痛不能走,赵升于是留她住宿几天。女子多次勾引赵升,赵升始终不为所动。
第三试:赵升在路上走,忽然看见别人遗落的三十枚金币,泰然从它旁边走过,丝毫没有动心。
第四试:张道陵令赵升到山里砍柴。有三只老虎一起上前咬赵升的衣服,但不伤害他的身体。赵升脸不变色,对老虎说:“我是道士,年纪轻轻不做坏事,不远千里来寻找神师,是寻求长生的法门,你们这是干什么呢?难道是山鬼派你们来试探我吗?”一会儿,老虎就离开了。
第五试:赵升在集市上买了十多匹绢,付钱给摊主之后,摊主却诬陷他说并未付钱,赵升于是脱下自己的衣服用做赔偿,没有一点吝惜的神色。
第六试:赵升看守稻米,有一个人前来叩头乞讨食物,这人衣服破旧脸上脏兮兮的,身上长满脓疮,又臭又脏。赵升一见神色大变,悲切地脱下自己的衣服给他穿,用自己的口粮煮饭给他吃,又把一部分口粮送给了他。
赵升经受住了六试考验,张道陵便想再试他一试。
这日,张道陵率领所有弟子,资上云台绝壁,壁下有一株桃树,树干粗大像人的臂膀。树傍倚着石壁,树下面是深不可测的深渊,桃树上有许多果实。张道陵对各位弟子说:“有能得到这棵桃树果实的,我会把要道传授于他。”这时伏在壁上的有二百个人,他们双脚抖颤,不敢长久地向下看。即使往下看,没有不退却回来的。只有赵升一人说:“这儿肯定有神灵保护的,怕什么险要呢?圣师在这儿,终究不会让我死在山谷中的。师父让我们这样做,一定有他的道理。”于是向下跳到树上,他摘取了桃子,塞满了怀中,但是石壁峻峭,没有地方可以攀缘,他无法返回,就把桃子一个接一个往上投,正好是二百零二颗。张道陵得到桃子后分别赐给各位弟子每人一颗,然后自己吃一颗,留一颗等待赵升。张道陵用手来拉赵升。
众人看见张道陵的手臂加长了二三丈,够到了赵升,拉他回到了绝壁上。张道陵于是把先前留下的桃子给赵升吃下,接着就在岩上面对着桃树笑着说:“赵升心正,他就能够跳在树上,没有失足。我现在也想试试自己,跳到树上,应当拿到最大的桃子。”众人都劝阻张道陵,只有赵升和王长不作声。张道陵于是跳下去,但没有落在桃树上,却掉下了深渊,一下子失去了踪影。弟子们悲切地哭泣,只有王长和赵升二人默不作声。过了很长时间,二人才相互说道:师父就是父亲啊,师父投身深不可测的绝壁。我们凭什么自我安慰呢?
于是一起跳下悬崖,却正好落在张道陵面前。张道陵对赵升、王长二人笑着说:“我知道你们会来”。于是张道陵传授二人要道,三日后才回到旧居。其他弟子均惊叹不已。后来张道陵和王长、赵升三人都在白日升天而去。众弟子抬头看他们远去,很久才消失在云霄。
3.忍,心字头上一把刀
一部描写一代功夫巨星李小龙的电视连续剧《李小龙传奇》,2008年10月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在李小龙一生关键的时刻,即当李小龙被迫离开香港,远渡重洋去美国之前,母亲送给他一块青玉佩,上面就是刻着一个“忍”字。正是有了从此在美国的隐忍打拼,李小龙才开辟了一个划时代的新天地。
我们经常看到年轻人在自己的臂膀上纹有“忍”字。但是,大多数年轻人并不真的懂得忍字里包含了多少东西。
最通俗的对忍的解释,其实也最准确。“心字头上一把刀”,简单的解字,道出了忍的真谛。忍,就是志存高远、坚韧不拔、苦练心智,无论怎样的艰难险阻,不达目标绝不放弃!心头上放一把刀,利剑双刃,既可杀人,亦可自伤,忍的功夫何其难也!也唯其难,所以其效善莫大焉!
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司马迁日: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忍所成就的不朽功业。
忍,是为人处世的必修课。
而忍耐,则是忍的精神世俗的体现。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各种挫折、逆境、失败,我们用什么战胜它们呢?忍耐就是不二法宝。
“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这就是卧薪尝胆的故事。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庐听说允常逝世,就举兵讨伐越国。越王勾践派遣勇士向吴军挑战,勇士们排成三行,冲人吴军阵地,大呼着自刎身亡。吴兵看得目瞪口呆,越军趁机袭击了吴军,在槁李大败吴军,射伤吴王阖庐。
阖庐在弥留之际告诫儿子夫差说:“千万不能忘记越国一箭之仇”。
勾践三年(公元前493年),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日夜操练士兵,将报越国一箭之仇,便打算先发制人,在吴未发兵前去攻打吴。范蠡进谏越王未成,越国于是举兵进军吴国。吴王听到消息后,动用全国精锐部队迎击越军,在夫椒大败越军。越王只聚拢起五千名残兵败将退守会稽。吴王乘胜追击包围了会稽。
勾践对范蠡说:“因为没听您的劝告才落到这个地步,那该怎么办呢”?范蠡回答说:“能够完全保住功业的人,必定效法天道的盈而不溢;能够平定倾覆的人,一定懂得人道是崇尚谦卑的;能够节制事理的人,就会遵循地道而因地制宜。现在,您对吴王要谦卑有礼,派人给吴王送去优厚的礼物,如果他不答应,您就亲自前往事奉他,把自身也抵押给吴国。”勾践应允。使臣文种初行被拒后,又用重财美女诱惑,得见吴王。吴王不听子胥的谏言,终于赦免了越王,撤军回国。
勾践被困在会稽时,曾喟然叹息:“我将在此了结一生吗”?文种说:“商汤被囚禁在夏台,周文王被围困在菱里,晋国重耳逃到翟,齐国小白逃到莒,他们都最终称王称霸天下。由此观之,我们今日的处境何尝不可能成为福分呢”?
吴王赦免了越王,勾践回国后,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尝尝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还说:“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亲身耕作,夫人亲手织布,吃饭从未有荤菜,从不穿有两层华丽的衣服;对贤人彬彬有礼,委曲求全,招待宾客热情诚恳;救济穷人,悼慰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越王想让范蠡管理国家政务,经范蠡举荐,于是把国家政务委托给大夫文种。
勾践从会稽回国后七年,始终抚慰自己的士兵百姓,想以此报仇吴国。大夫逢同进谏阻。
又过了两年,吴王讨伐齐国,在艾陵大败齐军,俘虏了齐国的高、国氏回吴。越国大夫文种建议向吴王借粮,以为试探。吴王想借予,子胥建议不借,吴王还是借给了越,越王暗中喜悦。伍子胥因谗言被赐自尽。
又过三年,勾践召见范蠡说:“吴王已杀死伍子胥,吴国阿谀奉承的人很多,可以攻打吴了吗”?范蠡仍答:“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