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战争中,英国派出8架“美洲虎”部署在沙特,阿曼本身还有24架。战争爆发后,英国的“美洲虎”同“狂风”一起参加了空袭伊拉克的战斗。法国的“美洲虎”初期攻击目标仅限于科威特境内的伊军导弹阵地和弹药库,后突袭范围也扩大到伊拉克境内的共和国卫队等目标。作战中,“美洲虎”虽有损伤,但未被击落,可见该机的生存能力还是比较强的。20世纪90年代该机仍是各装备国的主力攻击机。
有许多“兄弟姐妹”
“美洲虎”有多种型号,其各型原型机的首飞时间如下:法国空军的美洲虎教练机原型机于1968年9月8日首飞。法国空军的美洲虎单座攻击机原型机于1969年3月23日首飞。英国皇家空军的美洲虎原型机于1969年10月12日首飞。英国皇家空军的美洲虎教练机原型机于1971年8月30日首飞。专门为法国海军研制的美洲虎M则早在1969年11月14日实现了首飞,该机很顺利就实现了在航母上降落和起飞,只不过1973年法国海军钟情于国产的超军旗,美洲虎只得被取消,该机只制造了一架原型机。为了弥补这50架空缺,法国空军决定增加50架“美洲虎A”的订购量。
“国际型美洲虎”专攻出口市场。1976年8月19日,第一架“国际型美洲虎”(G27-266)第一次试飞,但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只有4个国家订购了共169架。
从结构上来说,“国际型美洲虎”和法国、英国使用的型号差不多,但对于潜在的用户,可供选择的设备则更多一些。出口型的最大变化在于武器和安装的设备。
印度拥有116架“美洲虎”。其中,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用英国提供的成套零件组装了45架,随后又自行仿制了31架。
“美洲虎”在法国空军史上担任过重要角色,但是进入21世纪后,为适应世界军事变革速度,加强空中力量的一机多用性,法国空军决定使用“阵风”多用途战机列装部队。由此,功勋卓著的“美洲虎”光荣退役。
“网兜”——剑鱼攻击机
“剑鱼”是费尔雷公司生产的舰载鱼雷攻击机,二次大战期间装备皇家海军航空母舰。虽然它的设计在1939年就已经过时了,但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参加了一些非常重要的作战行动,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例如空袭塔兰托军港战役,在作战中重创了意大利海军,而最著名的要属围歼“俾斯麦”号战列舰的行动。
大量投产
“剑鱼”主要担任航母上攻击机的角色。后来,也用来作反潜机和教练机使用。它的总产量在2400架左右,其中692架由费尔雷公司制造,布莱克本公司生产了1699架,产量最大的是MK.2型,大约生产了1080架。
该机长度10.87米,高度3.76米,翼展13.87米,翼面积56.39米,空重2132千克,最大起飞重量3406千克,巡航速度193千米/时,最高时速222千米/时,升限3260米,最大航程1658千米。
二战期间的鱼雷轰炸机一般只能带一枚鱼雷,因为当时一枚533毫米鱼雷就有800~900公斤。也就是说,其发射鱼雷后必须返回,基本不具备空战能力。
该机的武器装备主要有一挺0.303英寸同步机关枪,一挺0.303英寸路易斯或维克斯机枪,一发鱼雷或最大深水炸弹,水雷或翼下额外的8发火箭弹。
1940年年初,剑鱼攻击机的生产由费尔利公司转移到布莱克本航空制造公司,布莱克本公司继续生产剑鱼Ⅰ型,直到1943年新的剑鱼Ⅱ型出现为止。“剑鱼”Ⅱ型首次装备了对空火箭弹,并换装了750马力的发动机。
改进型的“剑鱼”Ⅲ型在两个固定起落架中间安装了对海探测雷达,而“剑鱼”Ⅳ型是加拿大空军在其装备的“剑鱼”Ⅱ型上增加了一个闭合式舱盖。
最后的旅程
虽然在整个1939年和1940年年初,剑鱼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出动,主要是用于对运输船队护航和执行海军巡逻任务。1940年4月,“剑鱼”在挪威第一次投入战斗,反击德军对挪威的登陆行动。尽管挪威最后沦陷,但德国水面舰艇部队损失惨重。
1940年4月11日,数架“剑鱼”攻击机从皇家海军“暴怒”号航母起飞,对位于挪威中部的两艘德国驱逐舰实施鱼雷攻击。尽管鱼雷全部射失,但这是历史上首次舰载机实施对舰鱼雷攻击。
它的最后“服役”是在1941年10月初,部分“剑鱼”换装了对海探测雷达,以猎杀在大西洋上活动的德国“狼群”。2个月后,1941年12月21日,一架从直布罗陀起飞的“剑鱼”首开记录,在夜间击沉一艘德国潜艇。1943年5月23日,一架“剑鱼”首次在对潜攻击中使用空射火箭弹,于爱尔兰海岸击沉了德国潜艇。
1943年5月是大西洋反潜战的转折点,“剑鱼”作为一种有效的反潜攻击机功不可没。轻巧的“剑鱼”可以在护航航母狭窄的飞行甲板上轻易起降,为运输船队提供全程巡逻护航。在向苏联运输物资的摩尔曼斯克航线上,“剑鱼”发挥了重要作用。
“剑鱼”攻击机的最后一架于1944年8月22日出厂,至此一共生产了2392架。尽管“剑鱼”后来成为过时的飞机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但实战证明它曾是一种出色的武器。
英国皇家海军是英国三军中最老的军种,负责海上国防、保护航运、履行军事协议。大约1692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皇家海军是世界上最大、最强的海军,并帮助英国成为18世纪和19世纪最强盛的军事及经济强国。
亚洲明星——强-5攻击机
强-5攻击机是中国研制的单座双发动机超音速轻型攻击机,常用于直接支援地面部队作战,亦可执行空战任务。随着一些机型的退役,攻击机部队训练飞机不足的状况开始突出,强-5双座教练型飞机应急改装出现。现役强-5双座教练型飞机均由部队现役单座飞机改装而成,其主要任务是近距空中支援和对地攻击,也可进行对空自卫作战。
中国的“年轻人”
强-5攻击机机长16.73米,机高4.51米,机翼面积27.95平方米,主轮距4.4米,前轮距4.10米,最大起飞重量11300千克,正常起飞重量9130千克,最大载弹量1500千克,最大平飞速度1240千米/小时。
强-5攻击机巡航速度为每小时800千米,作战半径400~600千米,实用升限16500米,最大航程1200千米,续航时间2.5小时;起飞离地速度330千米/小时,起飞滑跑距离700~750米,着陆滑跑距离1060米,最大高度16500米,有利高度作战5000米;最大速度每小时1210千米;活动半径480千米。
攻击机又称强击机,它主要用于从低空、超低空攻击敌地面(水面)的中小型目标,对己方部队实施直接火力支援。强击机要求具有良好的低空操纵性、安全性和搜索地面目标能力。在飞机的要害部位如座舱、发动机、油箱等一般有装甲保护。所谓“强击”,即是能够不畏敌人的地面炮火实施强行攻击。
它的机载武器有两门航空机关炮,弹舱内可带两枚500千克常规航空炸弹,机身和机翼下可载挂空地导弹、航空炸弹、航空火箭弹和副油箱等。
该机的研制时间为中国空军组建之初。由于当时沿海岛屿还未解放,因此空军将对地支援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上面,组建了强击航空兵,配备了引进自苏联的伊尔-10强击机。20世纪50年代初,解放军在攻占一些岛屿等两栖作战中,对强击机的近距对地支援能力深有感触,为此正式向科研部门下达了超音速近距支援强击机的任务。
考虑到当时作战飞机的喷气化,空军认为有必要装备喷气式强击机。但当时苏联更加重视能够远程突防的歼击轰炸机,取消了强击航空兵,取而代之的是歼击轰炸航空兵。因此,新型喷气式强击机只能由中国自行研制。1958年8月,强-5飞机正式在南昌飞机制造公司制造。
体格有特点
强-5攻击机的特点很明显,机身为全金属半硬壳式,后机身装两台与歼-6相同的涡轮喷气发动机,带有加力,单台静推力最大状态25.5千牛,加力推力31.87千牛。机翼是后掠式中单翼,前缘后掠角55,上翼面有较大的翼刀。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后掠角分别为55和57,平尾为斜轴全动式。
它的机体结构以铝合金和高强度合金钢为主要材料。起落架为可收放前三点式,前轮和主轮都装有盘式刹车和刹车压力自动调节装置。上述部分基本照搬米格-19。
强-5主要机载设备有无线电罗盘、无线电高度表、信标接收机、射击轰炸瞄准具等。弹射座椅与米格-19相同,属于低速型,可在250~850千米/小时的速度范围内保证安全弹射。应急时飞行员可操纵座椅左右扶手下装的应急弹射手柄。冷气系统分为主系统和应急系统。空调系统由发动机压气机引气,对密封座舱增压调温。座舱风挡玻璃采用酒精防冰液防冰。灭火系统包括二氧化碳灭火瓶和火警信号装置。
技术上有不足
在一些设计和改造上面,强-5还存在着众多缺点。最致命的缺点是导航及火力控制电子设备过于落后,使得对地攻击效果非常不理想,而夜间及恶劣气象条件下的作战能力几乎可以用“不值一提”来形容。
举个例子来说,国内航空刊物在公开报道时曾引用飞行员原话称,“强-5原型机使用普通炸弹低空水平轰炸一座普通桥梁时,需要四个架次进行攻击,而且还只能令桥梁部分受损伤;装西方导航攻击电子装置后,用同样的炸弹和攻击方式,只需一架次就足以摧毁桥梁的一至两个桥孔,也就是说桥已经根本不能通过了”。这说明了国内型号的强-5攻击精确度很有限,很大程度上依赖飞行员的观感和经验。
但总的来说,在20世纪60年代,强-5即便和苏联、美国当时最先进的超音速攻击机相比也不逊色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