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机又称强击机,它主要用于从低空、超低空攻击敌地面(水面)的中小型目标,对己方部队实施直接火力支援。
强击机要求具有良好的低空操纵性、安全性和搜索地面目标的能力。在飞机的座舱、发动机、油箱等要害部位,一般有装甲保护。所谓“强击”,即能够不畏敌人的地面炮火强行实施攻击。
“飞豹”——FBC-1攻击机
FBC-1攻击机是中国20世纪70年代开始自行设计研制的全天候多用途歼击轰炸机,由西安飞机制造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共同研制。该机主要装备海军航空兵,是解放军作战飞机中耀眼的明星。目前该机的改型歼轰-7A已具备全天候的精确对地攻击能力,而随着解放军近年对其的不断改进,多种型号的飞豹变型机也不断出现,大幅提升了飞豹战力。
“飞豹”机身设计简单
该机的机身长22.325米,最大飞行速度1.6马赫,最大飞行高度15500米,机身高6.575米,最大起飞重量28457千克。作战半径1650千米,翼展12.705米,乘员2名,两台秦岭涡扇发动机。
它的主要装备是:23毫米双管机炮,空空导弹和对舰导弹,最大载弹量6500千克。主要结构特点是飞机采用常规布局。采用后掠式上单翼,外翼带气动扭转,翼根带填角。斜定轴全动中下平尾,大后掠单垂尾,单腹鳍。两侧进气,蜂腰形机身,两台涡轮风扇发动机并排于后机身内,可提供1万千克的推力。三点式机身起落架,前起落架为后撑杆形式,主起落架为小轮距“外八字”摇臂式。
“飞豹”攻击威力强。前机身右下侧处装有一门双管炮,备弹200发。全机载弹量5000千克,具有装备大重量、大口径武器的能力,可挂能以多种姿态发射的空空导弹。
独特的使命和执行方案
FBC-1攻击机主要作战使命是执行对地、海攻击任务,具有一定的歼击护航能力。该机可用于攻击敌战役纵深目标;攻击交通枢纽,前沿重要海、空军基地,滩头阵地,兵力集结点等战场目标;支持、支援地面和海上作战,以及执行远程截击对敌大中型水面舰艇等攻击任务。
最为遗憾的是,“飞豹”的翼刀是在当时无法确认新的气动布局和控制手段是否还需要翼刀辅助的情况下,为稳妥起见而加装的。经过多年研究,确认该翼刀毫无用处,于是后来的改进型中翼刀被取消。
1999年10月1日,六架“飞豹”在天安门广场参加了国庆阅兵。之前的9月20日,其中一架“飞豹”在训练中机头意外擦伤。603所奋战了三天两夜,动用了部队运输机紧急运送,结构强度专家龚鑫茂副总设计师等前往抢修。经过先切除、再校型,改换的零件就地加工,终于使这架飞机准时重返蓝天。
中国航空研究院603所(又称中航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是我国集歼击轰炸机、轰炸机、运输机、民用飞机和特种飞机等设计研究于一体的大中型军民用飞机设计研究基地,坐落于历史名城西安。
“白脸熊”——苏-39攻击机
自苏-25强击机问世以来,苏霍伊设计局一直在不断对其进行改进。早在1984年,该设计局就已推出苏-25改型——苏-25T。后来又推出了最新改型——苏-25TM,并把它命名为苏-39。
该机的机长14.52米,翼展15.33米,空重95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21500千克,最大外挂载重6000千克,发动机2台涡喷发动机,最大速度950千米/小时,实用升限10000米,最大航程2500千米,作战半径650~900千米。
改造机型
苏-39绰号“白脸熊”,是以苏-25YB双座教练战斗机为原型改进而来的。改进后,原后座舱被副油箱和新设备所取代,从而使飞机作战半径有了大幅度提高。
该机的发动机推力比原来增加10%,达到4500千克。机载设备也得到了完善。光电脑准系统视界为10度,图像放大倍数为23倍,对楼房、坦克和直升机的识别距离分别为15千米、8~10千米和6千米。
它的自动电视装置可昼夜捕捉、存储和自动跟踪,并可用激光测距仪精确测量距离,从而可确保导弹直接命中目标,比非制导武器的打击精度提高1~2倍。在飞机全套导航装置中有无线电远距导航系统,该系统能接收俄罗斯本国地面站和分布于全球的国际地面站的信号,可确保全球导航。设计局还计划为苏-39安装误差小于15米的“飓风”卫星导航系统。
由于飞机装有自动控制系统,飞行员可按照程序化航线飞行,包括进入发现目标地域、展开二次攻击和进入着陆。机载无线电电子对抗系统赋予飞机很强的突防能力。机载无线电侦察站可对正负30度扇形范围内的敌方雷达站测向,也可作为有源干扰源干扰敌方无线电电子火控系统。
此外,苏-39装有用于对付红外战地导弹的光电子干扰站,并使来袭导弹偏离方向。与此同时,由于飞机发动机的喷嘴采用了特型设计,飞机的红外特征大大降低,从而保障飞机在飞行全过程中免遭红外导弹攻击,这在世界历史上尚属首次。
武器使它更强大
苏-39的主要武器是射程可达8千米的“旋风”反坦克导弹。此外,飞机还携带了多种机载武器,其中包括位于机身下方的GSH-30-2式30毫米航炮和NPPU航炮系统。其在机翼下还设计有10个挂点,可以挂空对地武器,包括100到500千克的航弹。另外,还有KMGU集束子母弹、S-24和S-25大弹径火箭、B-8和B-13火箭发射吊舱以及制导炸弹和导弹,并有精确制导空地武器,包括AT-16“龙卷风”激光制导导弹、激光与电视制导的KAB-500航弹及KH-29T、S-25L、KH-58、KH-31P/A、KH-35导弹等,从而使飞机的攻击能力大大增强。
首架T-8M原型机(计划代号为苏-25T)于1984年8月首次飞行。后来,T-8M计划的进展因研制“风雪”光电瞄准与制导系统以及新型“龙卷风”机载导弹的拖延而推迟。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在苏-25T的基础上,加强武器和电子设备,进一步改型成苏-25TM。苏霍伊现在把苏-25TM称为苏-39,1997年完成研制,随后在阿克杜赛斯克试验中心试飞。1998年4月,俄罗斯武装力量从乌兰乌德厂订购2架苏-25TM多用途战斗机,拟装备新组建的快速反应部队。
俄罗斯境内设有6个军区,每个军区都建有一个快速反应大队,每个大队装备4架苏-25TM和12架标准型苏-25,此外,还有攻击直升机和救援直升机。这大大体现了俄空军的快速部署能力。
总的来说,苏-39的设计集中在改进电子设备和武器装备上,对机身只做了少许修改。苏-39的产生是T-8M方案的最终结果(T-8是原苏-25计划的代号),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然而即使在苏-25生产之前,已有数据表明:仅仅能够在白天实施近距离空中支援的飞机,由于使用的空对地制导武器的能力有限,不能完全满足现代战场作战的需要。
2002年底,首架改进型苏-39型强击机开始进行国家试验。之前已经完成了41次飞行结构试验,而下一阶段为联合国家试验。
俄罗斯的乌兰乌德是布里亚特共和国的首都。城市人口40万左右,主要由布里亚特人(布里亚特人与中国蒙古族密切相关,是元朝蒙古族“不里牙赐”的后裔)、俄罗斯人、蒙古人组成,城市风貌富有很强的民族特色。乌兰乌德有一座大型的飞机制造厂——乌兰乌德飞机制造厂,在俄罗斯享有盛誉,是所有乌兰乌德人民的骄傲。有无数经典的飞机在这里诞生,著名的苏-25即诞生于此。
乌兰乌德厂将20架苏-25T全部改进成苏-25TM,这大大增强了俄空军的快速部署能力。首架T-8M原型机于1984年8月首次飞行。20世纪90年代初,在苏-25T的基础上,加装了武器和电子设备,进一步改型成苏-25TM。苏霍伊把苏-25TM称为苏-39,1997年完成研制,随后在阿克杜赛斯克试验中心试飞。
2006年12月27日,6架改进型苏-25SM强击机在莫斯科郊区俄罗斯空军121航空修理厂举行交接仪式,编入俄罗斯空军。俄罗斯空军总司令弗拉基米尔·米哈伊洛夫大将出席了飞机交接仪式。这是首批由俄罗斯国防部飞机修理厂进行全面现代化改造的强击机。
“蛙足”——苏-25攻击机
苏联陆军为了增加大规模摩托化常规地面战争的胜算,推出了苏-25攻击机,北约代号“蛙足”。
苏-25是苏联苏霍伊设计局研制的亚音速单座近距支援攻击机。苏-25于1968年开始研制,1975年2月首飞,1984年装备部队。
苏-25强击机的主要特点是能在靠近前线的简易机场上起降,执行近距战斗支援任务;反坦克能力强,机翼下可挂载“旋风”反坦克导弹,射程10千米,可击穿1000毫米厚的装甲;低空机动性能好,可在载弹情况下,在低空与武装直升机米-24协同,配合地面部队作战;防护力较强,座舱底部及周围有24毫米厚的钛合金防弹板。
有着很大块的“肌肉”
该机的翼展14.36米,机长15.53米,机高5.20米,翼面积33.7米,空重95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7600千克,内部燃油重量3840千克,最大载弹量4400千克,最大平飞速度950千米/小时,实用升限10000米,作战高度30~5000米,航程1850千米,转场航程2500千米,起飞滑跑距离600~700米,着陆滑跑距离600~700米。
它的武器装置是一门30毫米双管机炮,八个大型挂架可以携带4400千克的对地攻击武器,包括火箭吊舱,240毫米和300毫米制导火箭,还有空对面导弹等。
该机的结构是机翼悬臂式上单翼,三梁结构,采用大展弦比梯形直机翼,机翼前缘有20°左右结构的后掠角,从翼根起有下反角。整个机翼后缘分三段,外段是液压驱动的副翼,手动操纵功能作为备份。里面两段是双缝襟翼,每侧副翼有多重补偿片。机翼前缘有分成两段的全翼展前缘缝翼,机翼外段前缘突出,在机翼中段形成锯齿形。翼尖处有小舱,内装电子对抗设备,在此小舱下部有可收放的着陆灯。小舱的后部可向上向下分别张开,形成减速板。
它的机身为全金属半硬壳式结构,机身短粗,座舱底部及四周有24毫米厚的钛合金防弹板,飞行操纵面由推拉杆(而不是通常的操纵索)驱动。主要承力件采用耐损结构。发动机装在由不锈钢板做成的舱内,油箱间充有阻燃泡沫。为强调生存力而增加的重量占正常起飞重量的7.5%。
健壮的“胸肌”
维持该机正常飞行所需的工具可装在四个吊舱内随机带走。发动机可使用前线机场中的各种燃油。机头左侧是空速管,右侧是为火控计算机提供数据的传感器。
该机尾翼平尾为悬臂式结构,其安装角可变,并有小的上反角,其后缘配置有方向舵。方向舵分两段,液压驱动,上段方向舵通过皮托管上的风标及传感器以及电动-机械控制自动偏航阻尼系统来操纵,下段方向舵有补偿片。
苏-25攻击机共生产600多架,1992年交付完毕。该机在侵略阿富汗的作战中损失了23架。还有一部分苏-25在独联体国家海军服役。苏-25攻击机能在靠近前线的简易机场上起降,其可载炸弹在低空与武装直升机雷同。该机在战场上配合地面部队作战,攻击坦克、装甲车等活动目标和重要火力点。苏-25攻击机主要靠低空机动性来躲避敌方战斗机的截击和地面炮火的打击。在1982年阿富汗战争时,该机被用于执行对地攻击任务。
苏-25是苏联生产的一种亚音速攻击机,其结构简单,装甲厚重坚固,易于操作,适合恶劣的战场环境。目前,苏-25除俄罗斯在使用外,乌克兰、哈萨克斯坦、伊拉克、伊朗等国也在使用。
“美洲虎”——攻击机
“美洲虎”攻击机,是英、法两国联合研制的攻击机,分别在法、英、印度、阿曼、厄瓜多尔和尼日利亚等国空军、海军中服役。
犹如“老虎”的身材
该机全长16.83米,翼展8.69米,机翼面积24.18平方米,主要由高强度铝合金制造,在关键部位采用了当时极为昂贵的钛合金。在两台阿杜尔102发动机的推动下,美洲虎A的最大飞行时速可达到1595千米,升限为14000米。
“美洲虎”攻击机有5个外挂架:左右机翼下各2个,机身中央下1个。部分国际型“美洲虎”有7个挂架,除上述5个外,在左右机翼的上面各有1个武器支架,每个支架上可以安装1个发射导轨或1个火箭弹发射器。主要的外挂物有1200L副油箱、电子干扰吊舱、454千克的炸弹、集束炸弹、火箭弹发射器和空对空导弹等武器。
“美洲虎”最大速度为1.5倍音速(高空)和1.1倍音速(海平面),实用升限14000米,转场航程4200千米,作战半径1408千米,最大起飞重量15.7吨,载弹量4.5吨。
“美洲虎”的性能相当优异,但由于国际航空军工市场竞争激烈,因此自第一架“国际型美洲虎”于1976年8月19日第一次试飞,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只有4个国家共订购了169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