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在当天就经翻译,并呈送到达能亚太区总裁范易谋的面前。
法国人范易谋不停地询问助手:刊登这篇文章的《经济参考报》是什么背景?宗庆后这样做的动机可能是什么?达能应该怎样应对?
和此时一头雾水的媒体记者们不一样,范易谋已经掌握了更多的信息。就在宗庆后踢爆达娃纷争内幕之前,这家跨国公司已通过第三方机构调查宗庆后的“私生子”。
在娃哈哈一方,所谓的“私生子”被描述为“1999年,宗庆后和中方决策班子商量决定,由职工集资持股成立的公司出面,建立一批与达能没有合资关系的公司”。
而在达能一方,已经通过调查知晓,这些“体外循环”的企业已有四十多家。到2006年,这些公司的总资产已达56亿元,当年利润10.4亿元。以其超常的成长速度,很快就将超越达能与娃哈哈的合资公司。
范易谋尤为震怒的是,前一年的冬天,即2006年12月,达能确实曾要求以40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这些非合资公司51%的股权。当时宗庆后已经在协议上签了字。
“白纸黑字,签过名的协议都能反悔,法国人根本无法理解。”一个月以后,秦鹏私下曾对他的朋友有过如此抱怨。
秦鹏与宗庆后合作多年,宗的这番举动也令秦鹏颜面尽失。
不知内情的记者已经纷纷找上门来。宗庆后说的是不是真的?双方打算如何处理这起矛盾?
记者们在致电单启宁碰壁之后,又纷纷找到达能亚太(上海)管理有限公司的新闻发言人——奥美公关。
“这完全是个误会。”2007年4月4日,奥美公关丁莹女士措辞谨慎,“收购这件事情有很大误解,所谓‘达能在十多年前精心布置圈套’的情况根本就不存在,我们会尽快向外界解释清楚所有的事情。”
达能方面也考虑在4月5日给出正式回应:“我们将会拿出足够的证据为自己辩解。此事完全是两家公司之间的商业行为,不应牵涉太多民族情绪。”
一方面,公关公司稳住记者,避免火上浇油;另一方面,范易谋率领达能团队紧急开赴杭州。
4日当天,达能亚太区总裁,也是达娃合资公司副董事长的范易谋与达能中国区总裁秦鹏、财务总监嘉柯霖赶赴杭州,约见宗庆后和娃哈哈集团党委书记杜建英。
在西子湖畔的凯悦大酒店,双方临时召开合资公司董事会展开紧急磋商。合资公司董事会正是由上述5人组成。
按照惯例,达能与娃哈哈例行的合资公司董事会,每年只有一次,每次只有一天。以前从未选择在杭州召开。
当时,一位接近宗庆后的人士向笔者表示:“宗总在这件事情上的态度非常强硬,不过,也不排除会因为这件事情延长谈判时间。”
在达能内部,则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宗庆后此番发难可能是想以战求和,讨价还价。
大约是认为双方能够消除分歧,达成统一意见,4日傍晚,达能临时取消了次日的媒体见面会。
同时,达能的发言也一如既往地低调。奥美公关人士对来访的记者表示:“目前没有任何确定的消息可以公布。董事会的内容是否适合公开、何时公开,暂时都不明确。”
事后笔者获悉,达能一方曾提出由娃哈哈收购乐百氏、正广和、深圳益力的最新动议,但被宗庆后一口回绝。
范易谋的杭州之行毫无成果。
4月5日中午,达能又临时变卦,通知媒体当天下午3点半召开新闻发布会。
“我们感到非常遗憾。”上海波特曼酒店,范易谋迫不及待地对外界强调,与中国企业的合作都是“开放、透明式”的,对于娃哈哈“并购圈套”的说法,达能“非常震惊”。
“合资公司的合同曾经在1996年、1999年和2006年进行过3次修改,作为中国非常成功的企业家,宗庆后怎么可能在过去的十多年当中,连续3次由于不知道情况被我们欺骗而掉入这个签约的陷阱?”范易谋的矛头直指宗庆后。
范易谋认为,宗庆后在此前的采访中也承认了有违反合同的行为,他个人不会对宗庆后是否违反合同发表任何评论。而达能与娃哈哈的合同是建立在公平之上的,合作伙伴有一天改变主意也是正常的现象,但是一方要改变合同,又对外宣称是受迫使或另一方有恶意,这样做是不公平的。
范易谋针对《宗庆后后悔了》一文提出的指责,逐条予以反驳,并一直以法律护身:“包括收购非合资公司在内,达能所提的解决方案,都是本着合同来的。”
他特别表示,不能理解“宗庆后以这样的方式将属于公司层面的交涉内容公之于众”。他提醒娃哈哈应充分认识合同的合法性。
对于涉及商标使用许可问题的合同条款是否修改,达能表示有做好发生任何变化的准备,但是前提是双方要共同认可十多年前的协议。
对于涉嫌垄断的指责,他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们所控制的旗下品牌市场总额加起来在中国也不超过15%,而且我们面临非常强大的竞争对手,如康师傅、统一、百事可乐、可口可乐、雀巢,怎么能说对市场造成直接的或非直接的垄断呢?”
范易谋见招拆招。对40亿元收购非合资公司的说法,范易谋的表态是“既不否认也不承认”。但他表示,娃哈哈非合资企业最近发展速度很快,对于这样的事情是否违反合同,大家有不同的看法。而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达能与合作伙伴进行了交流,并且提供了不同的解决方案。
“一个最简单的解决方案,就是将这些非合资企业变成合资企业。”范易谋如是说。
尽管达能依然是以一副求和的姿态在对媒体表白,同时也可以视做是向娃哈哈喊话,然而,微妙的因素正在左右这场商业纠纷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