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错位和管理者安置岗位不当
因为找错工作而造成的负面影响,前面的例子已经有过足够的证明了。那种郁郁不得志的心情就是典型的怀才不遇。找错工作,就是南辕北辙,你越努力,离你想要达到的目的就会越来越远。譬如说前面提到的李丹凤,她明明擅长的是英语翻译,却偏偏选择去做导游,虽然相当努力,但是怀才不遇却是她的宿命。
另一方面,管理者不懂得知人善任,也会导致被安排者感到怀才不遇。譬如说明明性格内秀,喜欢和文字打交道,适合做编辑的人员,你却把他安排去跑业务;而口才好,交际能力强的业务员去安排坐办公室,做一般的文职工作,这样就最容易导致员工的怀才不遇了。这种情况,在职场中并不少见。
急功近利的心态
有些人有急功近利的心态,可能一开始对自己的期望就过高。这种现象在职场新人身上,表现尤其突出。他们刚踏入社会,还没有经历过多少挫折,再加上现在新人学历都很高,因此,有些好高骛远的心态在所难免。但是,当他深入到职场,感觉到现实和他想像的反差太大,自然就会有怀才不遇之感。
一名在律师事务所工作了一年多的年轻人找到职业顾问,道出了自己的困惑——他喜欢律师职业,但对自己目前的工作不很满意,自己是不是该换工作?
通过交谈,职业顾问发现,原来他为自己做了一年多的助手工作感到不满,觉得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而且自己的学历和专业也无法引起领导的重视,因此产生了换工作的想法。可是他又觉得如果离开,可能就会与心爱的律师工作诀别了。也就是说,他内心矛盾重重,难以抉择。
职业顾问对他的兴趣、爱好、特长、价值观等又进行了深入的了解,最后觉得他各个方面都非常适合做律师工作。职业顾问与他进一步交谈中,得知了他产生换工作想法,还有的原因。原来,他觉得其他同学虽然也只工作了一年多,但在事业上都比他如意,这使他心里很不平衡。
由此可见,这位年轻人之所以会产生怀才不遇之感,是因为急功近利造成的。目前他的能力没有达到,即使有机会,也会把握不住,失之交臂。急功近利,是人性的弱点,每个人不同程度地存在这种心态,所以说,因这种心态导致的怀才不遇者不乏其人。
自身能力不足
要说怀才不遇,同学郭婧一定会说自己最有资格了。在大学时,她就是学生会干部,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所以,从大学毕业来到公司,她是雄心万丈,想要有番大作为,可是自己的才华没有机会展示,每天都是朝九晚五的拉磨式生活。看着和自己同时进入公司的人,有的已经在某个区域市场做了经理,有的已经在所在部门进入了管理阶层。反观自己,总经理秘书做了几年,每天不过是替老总写写文件之类而已。
郭婧想:“有什么呀,我就是没有平台表现罢了。以我的能力,一定不比他们差。”她多么渴望有个可以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呀。
机会终于从天而降,有一天,某区域市场空出个经理的职位。郭婧心想自己虽然是行政出身,但自己在总经理身边学习了那么久,想想一个区域经理应该做得来,于是她就找到总经理,提出了自己想要出任这个区域经理的请求。
总经理虽然对她的能力有怀疑,但为了鼓励她,还是答应让她同其他候选人竞争。总经理让每位候选人拿出一份市场开发计划书。郭婧虽然也有一些市场开发的想法,但看到对手都是身经百战,有着丰富的市场实战经验,而自己只是在总部做些文案工作,甚至连最基本的市场调研工作都不知道该如何着手,所以她就动摇了。提交计划书的时候,郭婧没有交,她已经放弃了竞争。
不患别人不知己,就患技不如人。自认为自己才华出众,才高八斗,其实还差得远,真要给些实际问题,还真解决不了。许多出校门不久的学生常会碰见这样的问题,总认为领导不重视自己,很想一展身手,然而一旦接受任务就会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如何干,或是凭感觉办事,结果一干就错。可见,自身能力不足是导致怀才不遇最常见的原因。问题在关键却在于,怀才不遇自身并非这样想。就像郭婧一样,自我感觉良好,总是觉得是自己没有好的机会。
自我推销能力欠缺
在公司里,通常心仪的职位和薪水对于很多人来说,就如同懦弱的男人暗恋已久的情人,想追求她,却又不敢大胆地表白,只能自己暗自努力,希望终有一天,能将她“拥”入怀抱。然而,或许在你费劲周折之后,却发现,“她”结婚了,而娶到“她”的新郎却是远不自己的人,你的内心是怎样的感受呢?通常在这种情景,很多人就会发出怀才不遇的感叹。这种情况,在职场中并不少见。那么,为什么那些反而不如自己的人晋升了,你却不能呢?难道只能用“老板肯定是瞎了眼“来解释吗?
真正的原因,是你缺乏自我推销的能力,没有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适当地表现自己的能力。这一点,古人挺值得我们学习的。姜子牙、诸葛亮难道仅仅是靠学识成功的吗?
传说姜子牙大半生埋没于市井,直到七十来岁才争取到了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他事先得知周文王会经过他经常垂钓的湖边,于是,他把自己打扮成一副仙风道骨的样子,用无钩的鱼竿钓鱼,一下子就吸引了路过的周文王。周文王说他为何钓鱼不用鱼钩。他以一句“愿者上钩”答之。周文王觉得神奇,就更加有兴致与他交流下去。于是,姜子牙就恰到好处抓住这个机会,口若悬河大讲人生道理和治国之道,把他毕生所学,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就这样,周文王被他的才学折服,当即拜他为相。
诸葛亮的自我推销与姜子牙有异曲同工之妙。易中天在《品三国》中提出“三顾茅庐”乃是诸葛亮自我推销设计的一个局,我个人也比较认同。现在想来,诸葛亮的自我包装和推销能力可谓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符合史实的话,就更能证明诸葛亮是有意为之,从让刘备未见其人,先闻其名,然后到三顾才得见,处处体现出诸葛亮高超的自我推销能力。
人品太差
当你抱怨怀才不遇,埋怨全世界的伯乐都是瞎子的时候,您是否思考过自身的问题?大多的时候,“怀才”者之所以“不遇”,究其根源还在自身致命的职业缺陷。而这些缺陷往往是人们不太注意的,更有甚者把它当做自己的本事来炫耀。
有位大公司的杨总在一次私人聚会上,认识了一位在国企上班、已年过四十的清华毕业生。杨总发现此人很有能力,尤其对计算机非常精通,而且雄心勃勃,但是在原单位20余年来,几乎没有被委任过任何重要工作。杨总认为他是个典型的怀才不遇者。
杨总出高薪让他兼职为公司独立开发一套重要的数据库系统,打算做得好的话,再高薪将他挖到公司来作为技术骨干。
初期阶段,工作进展迅速,果然没有辜负杨总的知遇之恩。但是随着往纵深推进,速度渐渐慢下来了,这位怀才不遇者开始推托说是工作忙,顾不过来,这与当初他说的整天闲着无事自相矛盾。杨总追问催促也不起作用,而且工作速度越来越慢,按最初设定的工作时间进度,一个月应该做完的一期工作,半年过去了,第一期工作就是迟迟完不了。而杨总再继续追问时,这位怀才不遇者就提出了更高的待遇问题,而且还借口设计系统的需要,坚决要求配备最先进的设备。杨总无奈,只好一一满足他的要求。
满足了他的要求后,杨总才发现,照此发展下去,一年的派生费用要远远高于设备本身的费用。直到一年后,杨总干脆放弃了这套设计系统,然而那位怀才不遇者自始至终找各种借口搪塞,到最后连一个电话也没有给杨总打。
得到这样的结果,杨总只好自嘲:“如果我要把这项数据库系统设计完成,恐怕是世界上价格最昂贵的系统。我算是被这位怀才不遇者套住了,关键的时候卡我脖子……”同时庆幸当初没有把此人正式调过来,要不然还要付出更多的成本。
这种人的职业生涯就像一碗面条,在任何单位刚开始还行,就像刚出锅一样,清爽美味可口,可时间稍微一长,就烂成面糊,没有任何力度和味道了。他犯了一部分专业技术人才通常所犯的毛病——靠自己的专业技术在关键的时候卡脖子。这种人品极差的人,就是天才,领导也不敢重用,活该他怀才不遇。不仅不可怜,而且可耻!
“德,才之资也”,德是才的资本,厚德方能载物,缺德,是发挥才能最大的绊脚石。影响才能发挥的要素中,缺德为首,除此之外,人际关系紧张、与环境文化不能融合、身体健康问题都会阻碍才能的正常发挥。
怀才不遇根本原因在于自己
如此看来,怀才者有两种:真才与自以为有才。不遇者也有两种:不遇机会和不遇伯乐。
若按“工作就是生意”的现代观点来看,那么,人才也是商品,既然是商品,那么也就逃脱不了畅销、滞销、适销对路等的市场准则。而作为你的老板,就可以说是你的顾客,顾客不识货,不认同你,只能说明你这个新产品有问题,或者是你的自我推销能力不行,怪不得老板。如此说来,怀才不遇倒也是一件自然平常的事了。因此,即使存在着很多的外在因素,但怀才不遇的根本问题还是在自己。
造成怀才不遇的情况因人而异,原因也远不止上面所列举的那些,譬如说,我们还可以容易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不懂得与时俱进。
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了,知识更新和技术更新都非常之快,一个人自己过去掌握的熟练技能很可能转眼之间就无用武之地了,而自己还浑然不觉,还到处炫耀自己的才技,还酸腐地自称怀才不遇。因此作为职场中人,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只有持续性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才能永葆自己的才华青春。
课堂总结
工作就是生意,人才也是商品,既然是商品,畅销、滞销、适销是最正常的现象。老板作为你的顾客,挑剔、不识货都是最自然不过的。只能说明你这个新产品有问题,或者是你的自我推销能力不行。因此,与其怀才不遇地蹉跎时光,还不如主动去提升自己,争取把自己卖个好的价钱。
宝贝放错了地方,就是垃圾
可能你没有想到过,我们家庭平时用的液化气本来曾是工业废气,是“垃圾”,但是现在却成了“宝贝”。还有沼气也是如此,是粪便和其他废物堆在一起发酵产生一种可燃的气体。其实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一无是处,即使有谁看起来一无是处,他也一定具备潜在的某方面的能力。富兰克林认为:垃圾是放错了宝贝!反过来说“宝贝放错了地方,就是垃圾”似乎更具有哲学性。人更是如此,尽管你天资平平,如果把你放在适合的位置,你同样有所成就;反之,纵使你是天才,如果放错了岗位,只能造成人才的浪费。
世上无垃圾,更无庸才
开头已经说过,这世上没有垃圾,更没有庸才。那么,现实生活中为何又出现那么多的资源浪费呢?答应就是缺乏眼光。对于人力资源而言,缺乏眼光的人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自己,二是管理者。
我们先说说管理者吧。管理者很容易凭感觉行事,他们评价一个人,往往只看他是否适合公司的发展,对公司是否有利的一面,这样做有失偏颇。
那些刚好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的人,肯定会觉得很适合,于是他们幸运了成了职场中的“强人”。那些被不幸与不爱的工作撮合在一起的人,无疑会度日如年,无法发挥才能,无疑会沦为职场中的“弱者”。但是我们一般的管理者,却没有换个角度想想那些弱者——那些在岗位上平庸甚至糟糕的人。难道他们就没有优点吗?只不过遗憾的是他必须做的工作无法发挥他的优势而已,也就是“不适合”。正如婚姻一样,由于非所爱非所适,只好勉强凑合着过。因为结婚与爱情相比,似乎更加现实和紧迫,于是千千万万的人为了“谋生”这个最大的现实,选择了做自己不合适的工作而沦为“垃圾”。
关于这一点,前面也论述过,管理者缺乏慧眼,也是导致岗位错位和怀才不遇的原因之一。但是,有眼光的人也不乏其人,世界500强的许多企业就有内部跳槽和择业的企业文化,目的就是让员工能够真正做适合自己的工作,从而发挥最大的价值。
有一家工厂的厂长,就决定让厂里“吹毛求疵”的人当质量监督员,让“谨小慎微”的人当安全生产监督员,让“眼尖嘴利”的人当厂纪监督员,让“斤斤计较”的人当仓库验收员。过了一段时间,因为这三个人的卖力工作,居然使工厂的营运绩效直线上升,生意蒸蒸日上。经厂长这么一抬举,这些平时被人瞧不起的小人物成了“大员”。同行们无不称赞这位厂长善于用人,有独到的眼光。
可见,世上只有错位的人,没有无用的才。世上根本就没有庸才,只有缺乏发现人才闪光点的人。但这个缺乏眼光的人不仅仅是指管理者,而且包括自己。
我素来主张客观地分析问题,但是也从不忽视对核心问题的强调。也就是说,管理者缺乏眼光是客观的事实,但是,这都是情有可原的,因为真正做到“知人善任”并非易事,况且很多的情况下,我们连“自知”都无法做到,你又怎么能强求别人对你了如指掌呢,更何况是一个管理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的领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