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鼠啊!不在仓就在厕。”李斯不禁长叹一声,想着自己已经在小小的上蔡粮仓中做了8年的文书,从未出去看过外面的世界,就好比生活在厕所中的老鼠一样,不知道还有粮仓这样的天堂。他告诉自己:一辈子能否荣华富贵,全看自己找一个什么位置了。
李斯决定换个活法,第二天他就离开了这个小城,去投奔一代儒学大师荀况,开始了寻找“粮仓”之路。20年后,他成了秦始皇的丞相……
诚如李斯所言,人生如鼠,不同的定位就会有不同的人生。每个人都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能为自己带来最大收益的位置。如果你需要一份新工作、一辆新汽车或一间新房子,那么你就可以为自己设计达成目标的路线。如果你放弃自己选择的权利,只是被动地承受接踵而来的一切,那么你就无法体会到选择的力量及它所带来的收获。
大多数人将眼光瞄准持续高薪的行业,并会挑选这些行业中的好企业。这一点无可厚非,好的环境毕竟更有利于发展,但是,前提是高薪的行业和企业必须是你所喜欢和擅长的领域。如果违背自己的意志,即使侥幸获得梦想的成功,也难以得到内心的幸福感。
40过头的时先生是一家广告公司的总经理,他并不讨厌广告,在这个行业也已经干了20多年。可是,他清楚自己的性格和这个行业不符。他的工作干得不错,收入丰厚,但是因为违反了自我意志,他总是觉得很勉强,他觉得自己的心脏、腹部及其他器官在长久的压力中已经造成了慢性伤害。
时先生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但他从来没有告诉过任何人。多年前,他同样为一家广告代理公司工作,负责一家饲料公司的策划,学到了很多饲养牛的知识,他学得越多他就越喜欢它。但是,每当他想要放弃广告业,就感到自己很愚蠢。他在大学专业学习了6年,就是为了要从事这一行,只有神经病才会把花了这么多钱的教育投资和20年的经验断送掉,改行去做其他事情。但是想到无法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又苦恼不堪。
职场发展犹如爬树一样,在旧树干上爬得越高的人,退下来的难度也就越大,而且越是等待观望,所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大。时先生虽然不满意现在的工作,但是已经骑虎难下,因为他无法承担放弃目前一切而重新选择的代价。所以,职业定位在年轻的时候就不要错。如果等到一张白纸上已经画满了太多的东西,想要再将它变成其他的样子,就比较困难了。一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经不起那么多无用的折腾,所以,一开始就要找准自己的定位,规划好自己的人生方向,不要走错了。
认真认识工作这件事
想像一下,你正站在起跑线上,正准备奔向跑道。这个时候的你,虽还未进入赛场,实际上已经是箭在弦上,做好了一切的准备。在人生当中,当我们开始一段新的职业生活时,也必须做好足够的生理和心理准备。你是否认真想过什么是工作?工作会带来些什么?你将选择以什么的心态、选择什么样的方法去面对它。
除了睡觉、休息之外,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工作中度过的,工作对我们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就像硬币,工作也有正反两面:工作不只会为你带来益处和快乐,它也可能要让你承担责任,甚至是屈辱;工作可能枯燥、乏味,也可能充满快乐与激情;工作可能让你怀才不遇而郁郁寡欢,也可能让你受到器重,平步青云;工作可能让你身心俱疲,难堪其重,也可能让你如沐春风、得心应手……总之,工作不是一件随便便就可以应付的事,但工作可以为你带来物质、精神上的双重享受。
工作,对于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仅仅是意识着获得好生活的经济资本吗?
有位经济学家,曾经对一部分人进行职业观调查,其中第一道选择题是:你怎样看待工作与生命信仰?A.两者是一回事;B.两者是完全冲突的;C.两者完全不是一回事;D.工作是生命信仰的一部分。
结果大部分人选择的是B和C,只有极少数人选择的是A和D。在大多数人看来,生命信仰的实现与工作无关,工作只是为了赚取财富、不得不从事的一种生存方式而已。甚至有的人,真心想做的是另外的事业,只是条件所限,只能干这个工作。
“赚钱是工作的首要目的吗?”“如果你有足够多的钱,你还愿意工作吗?”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最能反映一个人的职业观,然而我调查的结果,却是令人忧心的。因为为数不少的人把赚钱列为工作的首要目的,甚至认为赚到了足够的钱,就不需要工作了。这些人根本没有将工作与自己的生命信仰联系起来。
其实,赚钱只是工作其次的目的与意义,工作最重要的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确证自己生命价值的方式。我们想想那些拥有一辈子都花不完的财富,却还要不辍工作的人,答案就不得而知。比尔·盖茨的财产净值大约是466亿美元。如果他和他太太每年用掉一亿美元,他们要466年才能用完这些钱——这还没有计算这笔巨款带来的巨大利息,那他为什么还要每天工作?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的财产净值估计为10亿美元,不像比尔·盖茨那么多,不过也足以让他的余生享受优裕的生活了,那为什么他还要不停地拍片呢?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拥有了巨额“薪水”的人们,完全不需要工作,就能享受无法美好的生活,那为什么还要这么做?难道是贪得无厌,还是为了钱吗?
答案是否定的。钱从来不是工作的动力,工作的动力是对于所做的事的热爱。一些心理学家发现,金钱在达到使他们热衷于他们所做的事业,而非单纯地为了名和利,甚至当他们可以控制生活的时某种程度之后就不再诱人了。人生的追求不仅仅只有满足生存需要,还有更高层次的需求,有更高层次的动力驱使。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最高,动力最强。
只有在追求“自我实现”的时候,人才会激发出持久强大的热情,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最大程度地服务于社会。这种热情不只是外在的表现,它发自内心,来自你对自己正在做的某件工作的真心喜欢。即使你还没有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你也不要麻痹自己——告诉自己工作就是为了赚钱。不要对自己说:“既然老板给的少,我就少干,没必要费心地去完成每一个任务。”或者安慰自己:“算了,我技不如人,能拿到这些薪水也知足了。”而应该牢记,金钱只不过是许多种报酬中的一种,你所追求的是自我提高,所以要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
课堂总结
人生的竞技和比赛无异,当我们站在新一轮职业生涯的起跑线上时,首先要静下来想一想,工作意味着什么?如何给自己定位?我将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工作?在新的职业阶段我要提高哪些方面的能力,达到怎样的职业目标等等。所有这些都要想清楚,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每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有限,经受不起太多的折腾,因此,一开始就不要错。
有些工作只是看上去很美
前面说过,我们对高薪水、环境好、体面的工作趋之若鹜,这种心理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好的环境有更有利于自己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得要从现实,从自己的情况出发。如果自己的性格、擅长的方面并不适合所谓的“好工作”,你又何必死吊这棵大树不放呢。事实上,任何的“好工作”,如果不适合自己,都只是看上去很美而已,千万别陷入其中不能自拔。
大部分人眼中的“好工作”
人们对于所谓的“好工作”有约定俗成的看法,在他们眼中,待遇好、体面、稳定、环境好的工作就是所谓的好工作。在他们的影响下,有些人就难以理智地作出选择,最终趋向于大家公认的“好工作”。
刚毕业的刘文娟在上海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的时候,满心欢喜。虽然薪水不高,但是公司的体制很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且可以帮她解决户口问题。能“过关斩将”拿到这份工作,远在湖南的父母也很高兴。父母嘱咐她拎点礼物去上海的亲戚家走走,感谢他们在大学期间对她的照顾。
刘文娟也很希望用自己赚到的薪水感谢他们,便买了礼物欣然前往。一开始是宾主皆欢,慢慢地便说到了薪水和福利。刘文娟一五一十地据实相告,可马上就感觉到了亲戚脸上不屑的神态。他说:“这样也算可以了,先把户口办好,再找别的。你阿姨的侄女今年也在找工作。她和你一样大,不过是名牌大学毕业,找了个律师事务所的工作,光工资就有一万多呢……”最后还不忘跟他女儿说:“你听到了,要好好读书啊!没有读到名牌大学到底是不行,找的工作工资只有人家的一个零头……”听了他的话,刘文娟只觉得羞愧难当,恨不得找个地缝钻下去。
刘文娟知道这位亲戚并没有恶意,他一直是个心直口快的热心人。但现在再遇到亲友们询问她的工资情况时,她也学会了说“善意的谎言”,省得被对方的“无心”伤害到自尊。
也别怪别人的偏见,大部分的人对好工作的看法根深蒂固。他们心中所谓的好工作通常都用工资的多少和地位的高低来衡量的,这其中还可能包括你的父母和朋友。特别是以财富英雄为偶像的经济时代,人们就会更加用薪水来衡量一个人的能力和工作的好坏。
所以,薪水的问题往往是人们最热衷于探寻的问题,同时也是有些人最不愿意提及的隐私。特别是男人,他们对自己的薪水像是女人怕提到年龄一样,讳莫如深。但生活中,总有人不知趣地问起别人薪水的多少,特别是工作几年后,同学朋友一聚会,工作待遇问题自然是少不了的话题。那些“薪不如人”的人,只好谎报“虚数”了事。
盲目追求“好工作”,只会适得其反
薪资水平是衡量工作含金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出于为了面子也好,攀比也好,“隐薪”和谎报都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但是,盲目地追求所谓的好工作,却会走上另一个极端。
实际上我在第一章已经讲到这个问题,陈守志和李丹凤都是如此。陈守志靠家人的关系,进入了当时认为待遇好,有体面的银行系统,结果最后导致成为了公司里的可有可无的失意者。如果当时他坚持自己的强项当老师,结果又将是另一番好得多的情况。李丹凤也是如此,找工作完全凭感觉,一厢情愿要做个好导游,结果适得其反。
最近跟朋友聊天,说到他侄子的事。听朋友一说,我觉得他侄子挺有远见的。他侄子是学营销的,性格开朗、健谈,挺适合做营销工作的。但毕业时,家人托关系,让他进了电厂,说是电厂效益好,工作稳定。刚毕业,一时没有找着工作,又不能拂了家人的好意,只好去了。自从进了电厂,亲戚朋友都认为他找了份好工作,甚至有些人都很嫉妒他。
可是,进行了半年的工作体验,他的感觉却是“看上去很美”而已。薪水不仅比原来想象的差远了,而且电厂的工作生活对于他来说度日如年一样难过。
单位搞“全能值班员”,也就是什么都要懂,而他本身就是非专业,从头学起,让他感觉无比的吃力和难过,什么电气、锅炉、汽机,他一窍不通,看着别人干劲十足,他却不知所措。“好工作”才开始,然而他却萌生退意,虽然,凭着家里的关系,他不用担心被炒鱿鱼,但这样的工作不是他真正想要的,他毅然决定离开电厂,自己去找工作。
他觉得自己刚毕业,很年轻,很想闯一闯——一个自己不喜欢、学不到东西的工作,薪水高些,听上去不错,可这不是我想要的。找工作之前,他给自己重新定位:找一份业务方面的工作,最初薪水低一点没有关系,关键是要积累实战经验,钱少点、工作累点都没关系。
后来,又听朋友说,他的侄子在一家为铁路系统提供高端电子秤的一家公司做业务员,仅仅做了半年,就小成效,提前完成了一年销售量,被安排到外省作了办事处主任。
通过朋友侄子的例子,有两点是显而易见的:一是,不顾自己的现实情况,盲目地追求所谓的好工作,结果反而会与真正的好工作背道而驰;二是,知道错了,勇敢调整方向,是为明智之举。
过分苛求“好工作”的四大误区
时下,人人都说就业难,找一份好工作就更加是难上加难了。事实上,由于有些人过分要求工作环境、工资待遇、工作单位规模等才是导致他们找不到好工作的主要原因。无论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是有过一些职业经历的在职人员,可能一直偏执地希望找到那份心中的“好工作”,但好工作好像故意躲着你一样,望眼欲穿而不可得。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陷入了盲目追求好工作的误区里,主要有五个方面:
误区一:过分讲究工作环境
有位叫王可欣的应界女大学生,她对工作的要求首先要稳定,最好在城市的中心,因为市区的单位办公条件比较好,而且说起来也体面。她说,她觉得女孩子不应该过漂泊的生活,而且她更不喜欢随时更换工作。另外,她希望自己拥有一份收入在4000元左右的工作。因为她算了一笔账,离开学校后,她要租一套家具齐全的房子,如果在市区地段价格应该在1500元,再加上平时的生活费、服装费、化妆费、交通费、通讯费等等,这些费用加起来,一个月少于3000元,根本没法生活。
像王可欣这样的年轻人,她求职的误区就是过分讲究工作环境。试想一下,一个刚毕业的大学毕业生,如果你不是特别的人才,招聘方怎么会开出如此高的薪水给你呢。
大部分人都希望自己找那种又轻松、又稳定、环境好、挣钱多的工作,譬如最好是能找到坐办公室的工作最合适,最好还是大公司,在市区。这种工作哪里去找。譬如说,有很多人希望工作不要太苦,不愿意下基层,不愿意到公司一线,不愿意做销售,所以,一提到工厂工作,或者做保险工作,他们唯恐避之不及。这些都是苛求工作环境上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