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以前经常嘲笑中国汽车业是万国牌汽车,但是这种局面马上就要结束了,因为中国制定了新能源汽车战略,因为中国开始了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而中国的汽车企业除了比亚迪之外,几乎没有任何的新能源技术积累,但是中国车企都在很短的时间内推出了自己的新能源汽车,中国的汽车不再万国牌,他们以后将会有一个统一的名称,那就是美国江森牌新能源汽车。
中国的汽车企业是典型的市场换技术的失败案例,而合资与自主创新从来就是势不两立,不幸的是在新能源汽车这一中国人憋了很久的一个赶超机遇面前,中国的企业再次选择了与外国企业合作或合资,而且几乎是选择了同一家美国公司,就是的江森自控,这家公司生产汽车座椅、电池、汽车驱动及控制系统等汽车核心零部件。
江森自控全面快速布局中国汽车业
2007年6月11日,北汽控股与江森自控签署了合资成立汽车电子公司的谅解备忘录。筹建中的合资公司将以生产车身电子部件为主,产品涉及仪表显示系统、车身控制系统、车载娱乐系统和蓝牙通讯系统等重要汽车部件。
2007年12月11日,一汽与江森合资成立长春一汽富维江森自控汽车金属零部件有限公司,股东双方各占50%股份。公司预计在2012年达到53万辆份座椅骨架总成的生产能力,同时达到4.7亿的销售总额。
2008年4月14日在安徽芜湖,江森自控(芜湖)汽车饰件有限公司宣布正式开业。该公司是奇瑞与江森自控共同组建的首家专业汽车内饰系统以及汽车零部件合资企业,主要生产汽车内饰,产品包括仪表板和副仪表板、立柱护板和门护板等;并提供相关产品的研发服务。
2008年11月底,广汽与江森建立汽车合资公司,江森自控将控股合资企业52%,剩余48%归广汽部件所有。主要生产仪表板、副仪表板及其他汽车内饰产品。
至此,一汽、东风、北汽、广汽、奇瑞等几大汽车巨头均与江森自控建立合资公司,他们的产品范围基本都是以汽车电子为主的汽车核心零部件。
虽然其他汽车企业虽然没有与江森建立合资公司,但是他们使用的也是江森产品,比如:
2009年7月29日,上海延锋江森座椅有限公司与东华汽车实业有限公司举行合资项目签约,组建南京延锋江森座椅有限公司。南京延锋江森汽车座椅合资项目将为上海大众南京分公司、南京名爵、南京依维柯及众泰公司提供汽车座椅总成配套,到2012年,合资公司将形成21.6万辆份座椅总成的总装能力,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
2009年12月16日,全球500强企业之一、美国江森自控有限公司在北京与吉利集团签订全球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双方协定,江森自控将在全球范围内为吉利汽车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汽车零部件,双方将在汽车配件、新能源等方面开展全面、深入的合作。
不知道为什么我国汽车业又掀起了一轮合作高潮,这次不仅是国有汽车企业,连吉利、奇瑞等也纷纷组建合资公司。
美国江森在布局完汽车零部件后,其另一个战场鸣锣进军了,那就是汽车电池领域。
连开五家工厂抢占中国汽车电池业
中国市场的需求不断增长之际,江森自控计划在2015年之前使中国工厂的铅酸汽车电池年产量达到3,000万块江森自控将在中国新建四家工厂,以满足生产需求。该公司已经在中国运营一家工厂,目前在兴建第二家工厂。第三家工厂的选址工作正在进行中。第四家和第五家工厂则处于规划阶段。
为中国汽车业提供电池
2008年1月15日,江森自控-帅福得新动力系统有限公司成为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展示汽车用锂离子电池的供应商。
2008年2月,底特律车展上说,江森自控表示将向奇瑞汽车公司供应镍氢电池,用于奇瑞今年第三季度投产的一款混合动力轿车,奇瑞新推出的A5ISG中型轿车使用江森电池。
2009年12月,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也和江森自控签署了内容广泛的全球合作协议,利在一份声明中称,此次合作将涉及汽车零部件,包括汽车座椅和新能源。
戏谑郎咸平并不能解决危机
郎咸平最近才指出可怕的不是危机是对危机的无知,作为学者最可恨的也是遭到一些无知者的揶揄与嘲弄。在一篇《郎咸平:新能源汽车要避免大跃进》的报道中充斥着“顽童”、“郎大炮”、“思想偏激”“狂妄的姿态”、“站着说话不腰疼”“天不怕地不怕”等带有诋毁性质的词汇,当然很多是假他人之口说出来的,我认为记者应该更多的是顺着学者的思路去探求事情的真相,而不是对学者的话进行一下简单的报道、评论甚至是揶揄嘲弄,这些都不是可取的,揶揄那些有着先见之明的学者并不能解决中国的产业危机。
汽车业崛起功夫在诗外
在全国人民的批判声中,中国汽车行业再次走上了合资之路,而且很多合资企业都是外方控股,在惨烈的事实面前,毫无疑问,中国的产业政策存在着缺失。
上海通用总经理丁磊说过“我不太相信这么多企业,都能独立发展出自己的新能源车产品,新能源车的发展必须走联合开发的道路,散兵游勇遍地开花的新能源车发展局面,不会对中国的新能源车产生明显的帮助。”广汽总经理曾庆洪表示“我们一定要头脑冷静,说中国有些企业的新能源车走在世界前列,不负责任。”
电池,包括电池管理系统技术是混合动力汽车主要的关键技术之一,除此之外,还包括发动机技术、电机控制技术、整车控制技术等,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院长余卓平表示:“在整车控制器、发动机电子控制器等一些关键技术方面,国内尚没有能够大规模生产的、质量可靠的产品。”
笔者认为我们不该指责汽车产业,而汽车产业的问题,也在汽车产业之外,比如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发动机电子控制器都是博世开发的,而博世的则是一个主要生产电动工具的企业,中国需要的是像江森自控和博世这样的公司,这些汽车核心零部件企业才是汽车产业执牛耳的公司,我们的产业政策补贴也应该补贴给这样公司。
近年来,我国的汽车产业政策将主要精力用于了汽车业的整合重组,以及打造本土汽车品牌,但是我们想一想,这些政策真正的抓住汽车业的发展本质了吗?整合重组所宣传的规模重要性,早就被人质疑,而我们打造本土品牌还不如打造本土技术,打造本土的自主研发能力,如果汽车的核心零部件都是外国的,何来本土品牌。因此笔者提出中国应该跳出汽车业来谈汽车业,中国汽车业的落后是关联行业的落后,应该从关联行业做起,培育与扶植像江森自控以及博世这样生产核心零部件的企业才应该成为挽救中国汽车业的发力点。
自主品牌并不代表自主创新能力,只有掌握了核心零部件的生产技术,才是真正的自主企业。
我们该如何观察中国?
近年来,由于美国自身政治、经济政策的频频失误,美国学者不仅将美国各种问题的根源赖到中国身上,而且越来越对中国经济政策指手划脚。
而我们国内部分学者也盲目跟风,不加任何思索的照抄、照搬外国的所谓“研究成果”,然后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大力散布,将本来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良性趋势,却看作“问题”,就要进行改革或改变。
他们这些主张的理论依据无非是与美国的对比,好像我们的经济结构只要与美国不一样,就是有问题。但他们不顾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而美国是个已经成熟的发达国家,而且经济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这一最大的现实情况。
美国经济其实早就畸形发展,我们在探讨我国的经济结构时,一定要立足我们经济高增长的现状。在中国目前讨论最多的就是中国内需问题、出口问题、投资率问题、储蓄率问题、消费率问题、劳动者收入占GDP的比重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中国宏观经济最核心的问题,最难讲清楚的问题,最重要的问题,也是争论最大的问题,也是外国对中国指手画脚最多的问题。而每一个个简单的统计数据背后都隐藏着错综复杂的经济联系,只有理清了这些联系,才可以将这些数据分析清楚。
这些问题,在世界上还没有一个现成的标准可以参考,因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不一样;而同样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快慢也会导致其经济结构不同;资源丰富的国家与资源短缺国家经济结构不一样;内生增长型的经济体和外向型的经济体其经济结构不一样;金融发达的经济体和金融不发达的经济体经济结构不一样;实行福利政策的经济体和不实行福利政策的经济体也不一样,因此在分析这些数据时一定要立足于当前中国的实际。
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数据的解读,直接关系到中国能否制定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只有正确解读了中国的宏观经济现状,才可以制定正确的经济决策,也就是中医所讲的“辨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