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研究意义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未来的发展,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化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其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其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是整个教育共同努力的目标,是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重要内涵。大学是终生教育的重要阶段,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前最重要的系统学习的时期。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这是时代的要求,是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
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情况是好的,但由于体制与机制等原因,还存在着明显缺陷。主要体现在素质教育没能得到全面的贯彻落实,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不少学校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口头上说得多,实际上做得少,或以经费不足、条件困难等为由减少或取消实践环节的现象屡见不鲜;在课程结构配置上重学科轻实验,重知识轻技能;在课堂教学中重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逻辑性,轻学科间的交叉性、融合性与实践性;在教学方法上填鸭式、注入式教学依然严重泛滥。事实表明,目前我国体育专业毕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不足,表现为理论知识会背不会用,专业技术会做不会教,更有甚者是既说不出也做不来,显现出实践技能不足、理论与实践脱节、不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
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伴随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体育的多元功能被不断开发,体育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和作用日趋显现。身体素质是国民素质的组成部分,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物质基础。提高人民的身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振兴。党和国家历来对体育事业高度重视。早在建国初期,毛泽东主席就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的体育热情,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我们要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党和国家对体育工作高度重视,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提出了对各类体育专门人才,尤其是高素质体育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
基于人才竞争的战略意义、高素质体育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实践能力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以及目前体育专门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本文旨在对我国体育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展开深入研究。
1.2 研究任务
对实践能力和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出系统认识和基本观点;深入了解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做法、主要经验及存在问题;对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出改进思路和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