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28600000001

第1章 现代化与体育现代化研究现状

绪论

(一)“现代化”涵义及现代化理论

现代化理论是关于世界、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的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成果的统称【1】,是对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发展总的动态的理论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从现代化研究的历史角度来看,世界的现代化进程发源于欧洲,然后再传播到其他地区和北美,继而波及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但是现代化理论的研究并非与世界现代化进程相一致。一般认为,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政治革命是现代化进程的起点【2】,而现代化的理论系统研究却晚于现代化进程。1951年6月,在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经济增长委员会主办的学术刊物《文化变迁》杂志编辑部举办的学术讨论会上,与会学者讨论了贫困、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并且首先使用“现代化”一词来描述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特征;也就是说现代化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现代化理论研究在发展的过程中,大概经历了从经典现代化理论到新现代化理论,再到广义现代化理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的三个发展阶段。

1.现代化的涵义

(1)现代化的基本词义

现代化的基本词义一般是指字典或辞典里关于“现代化”的定义。现代化的习惯用法指人们根据辞典里关于“现代化”的定义来使用它。在欧美,“现代化”一词大约出现在18世纪70年代。在我国,1933年7月,中国《申报月刊》就刊出“中国现代化问题号”特辑,发表26篇文章,探讨中国现代化的困难和道路【3】。但这里提到的“现代化”与现在的“现代化”词义是否一致,还有待于我们做进一步研究。

一般来讲,“现代化”具有两个基本词义,即:①成为现代的、适合现代需要;②大约公元1500年以来出现的新特点、新变化。【4】

(2)现代化的理论涵义

1951年6月,在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经济增长委员会主办的学术刊物《文化变迁》杂志编辑部举办的学术讨论会上,大家讨论了贫困、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与会者认为,使用“现代化”一词来说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是比较合适的【5】,随即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现代化的研究热潮。

1951年,帕森斯出版《社会系统》一书,进一步阐述了社会系统变化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1958年美国学者丹尼尔·勒纳出版专著《传统社会的消逝:中东现代化》,认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就是现代化【6】。

现代化研究的先锋人物之一C.E.布莱克于1966年在《现代化的动力:比较历史研究》一书中认为,“现代化是在可能对自然和社会现象寻求合理解释的创新意识中显示出来的”。

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于1976年对现代化的理解如下:“现代化是将人类及这个世界的安全、发展和完善,作为人类努力的目标和规范的尺度。现代化意指社会有能力发展起一种制度结构,它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挑战和需求。”他写道:“现代化包括工业化、城市化,以及识字率、教育水平、富裕程度、社会动员程度的提高和更复杂的、更多样化的职业结构。”R.R.帕尔默和J.科尔顿于1988年将现代化解释为:“20世纪后期,全世界各民族都还在经历现代化的历程。它有许多形式,其中最明显的标志是飞机、超级市场、电脑技术和城市人口积聚。结果之一,是在文明的某些方面出现新的全球一致性。这是一个过程。”【7】

中国科学院的一个研究小组经过较长时间的研究后指出:“现代化是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不断更新自己的整体进程,永远具有正向的矢量演化,即在‘自然——社会——经济’的复杂系统中,阶梯式地朝向一组复杂的、具有空间边界约束的、纳入时代内容特征的、其相对目标集合不断提升的、非线性的动态轨迹,其演化序列的极限追求即构成全人类现代化的绝对理想终极。”【8】

我国现代化理论著名研究者罗荣渠在归纳不同国家学者的意见后,对现代化得出了四种观点:①指经济上落后国家在经济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②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进程;③是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过程的统称;④主要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

罗荣渠(1993)认为,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它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狭义而言,现代化不是一个自然的演变过程,它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变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9】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的缔造者何传启认为【10】,现代化指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它包括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及其变化。并且,他给出了现代化的政策涵义,就是现代化理论的实际应用,即推进现代化的各种战略和政策措施。现代化理论在不同国家和不同领域有不同的政策涵义,例如:在经济领域,经典现代化的政策涵义是推进工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管理现代化等;在社会领域,经典现代化的政策涵义是推进城市化、社会保障、教育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等。

综上所述,由于不同学者所处的时代和在科学研究领域方面的视角不同,对现代化的理解和定义也有所不同,但学者们都普遍接受对现代化理解中的两个基本内涵:一是现代化既产生于发达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发展的深刻变化,也存在于发展中国家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发展过程之中;二是现代化指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在内的社会全面变化发展过程。【11】

2.经典现代化理论

经典现代化理论(Classical Modernization Theory)是人们对18世纪以来世界现代进程研究成果的理论统称,是指发达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化和发展中国家追赶世界发达国家先进水平的发展过程。

20世纪50年代,广大亚、非、拉等第三世界国家先后实现民族解放和独立,为了尽快实现国强民富,纷纷步入工业化的发展道路。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也迎来了经济持续、高速和稳定增长的“黄金”阶段,于是在全球范围掀起了以工业化为主导的现代化高潮。这种新的国际形势,对美国的经济、政治和外交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美国政府为了重新调整其对外政策,需要对新兴国家的发展背景和前景进行研究,为其制定对外政策提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于是早期的现代化理论在美国率先应运而生【12】。

1937年,美国学者帕森斯发表《社会行动的结构》,他所倡导的结构功能主义后来成为经典现代化研究的重要理论框架。但20世纪上半叶的现代化研究,只是一些零星的工作,尚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13】

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批美国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相继开展了现代化的系统研究,先后出版了一些著作,如:帕森斯的《社会系统》(1951年);勒纳的《传统社会的消逝:中东现代化》(1958年);阿尔蒙德和科尔曼的《发展中地区的政治学》和罗斯托的《经济成长的阶段》(1960年);列维的《现代化和社会结构》和布莱克的《现代化的动力》(1966年);亨廷顿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和以色列学者艾森斯塔特的《现代化:抗拒与变迁》(1968年)等。这些理论成果的出现,使得现代化理论的大厦基本形成。

(1)经典现代化研究的学术流派

这些早期的现代化理论侧重点,在于从不同的学科领域探讨社会的“传统性”与社会的“现代性”两大特征之间的差异,并且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对现代社会的“现代性”进行深入的阐述与剖析【14】。

①以亨廷顿、伊斯顿、阿尔蒙德等为代表的现代化研究的政治学方向。该研究方向认为政治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核心,现代化最显著的特征是国家政治制度的现代化。国家的政治体制、民主制度演化与变迁是该研究方向的支撑点。提出政治现代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同质化、革命化、进步化、全球化和不可逆化的过程。主张政治民主化、自由化、分权化和秩序化,强调政府权威的合理性与政府能力的有效性。该研究方向的代表作有伊斯顿的《政治体系》、阿尔蒙德的《发展中的政治经济》、亨廷顿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和《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等。

②以罗斯托、弗兰克、库兹涅茨等为代表的现代化研究的经济学方向。该研究方向主要从物质层面对现代化进行历史的考察,认为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经济现代化,而经济现代化的主体是工业化与城市化,保证经济持续增长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该研究方向注重经济增长与政治、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的变迁之间内在规律的研究;注重不同类型经济现代化成长模式与动力机制的研究;注重经济现代化成长阶段特征的研究,以及经济现代化成长不同阶段之间跃迁变化条件的研究。该研究方向的代表作有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非共产党宣言》、库兹涅茨的《现代经济增长:发现与思考》、格尔申克隆的《对现代工业化“前提条件”概念的反思》等。

③以帕森斯、勒纳、穆尔等为代表的现代化研究的社会学方向。该研究方向以社会进化论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社会结构与功能的转换和变迁为着力点。认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始发原因,现代化是工业化的最终必然结果。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社会的传统性向现代社会的现代性转变过程,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根本区别是社会结构的层次化与精细化、社会功能的专门化与多样化、社会运行机制的市场化与法制化、社会阶层的流动化与平权化、国家制度的理性化与权威化、政府能力的综合化与集约化。该研究方向的代表作有帕森斯的《现代社会体系》和《社会行动论》【15】、列维的《现代化与社会结构》【16】等。

④以英克尔斯、麦可勒兰德等为代表的现代化研究的人文学方向。该研究方向认为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实现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最根本保证,并指出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社会稳定、持续和健康发展的基石。一个国家现代化历史进程的演化就是人的价值观、心理素质、行为特征的转变与培育的过程,它尤其强调人的参与意识、开放意识、进取精神、创新精神、独立性和自主性。特别是英克尔斯等提出的现代化10项标准,为传统工业时代现代化的实证研究与定量评价开拓了新思路,此标准被国际社会广泛用于评判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水平。该研究方向的主要代表作有英克尔斯的《人的现代化》和《社会主义与非社会主义国家的人的现代化》、麦可勒兰德的《选贤社会》(“成就动力论”achievement motivation)等。

⑤以布莱克、艾森斯塔特等为代表的(体制比较研究)制度学方向。该研究方向主要从人类历史发展演化的角度,对不同国家的现代化历程进行比较实证研究,提出现代化发展模式多样性的观点,并对多样化的模式进行深入诠释与剖析。在研究方法上,开辟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多变量分析方法,应用其基本思想构建指标体系,对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估。该研究方向的代表作有布莱克的《比较现代化》和《现代化的动力:比较历史的研究》、艾森斯塔特的《现代化:抗拒与变迁》等。

何传启教授则按照现代化理论研究的方法和特点,把经典现代化理论分为结构功能学派、过程学派、行为学派、实证学派、综合学派(历史学派)和未来学派【17】等。

(2)经典现代化过程的特征

对现代化进程进行理论阐述是经典现代化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欧美发达国家在经过启蒙运动、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等一系列的深刻变革后,实现了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而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则是一个追赶过程。尽管不同国家的现代化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但世界现代化进程却具有一般的特性。美国学者享廷顿在20世纪70年代总结归纳了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九个特征【18】。

①现代化是革命化的过程。这是直接依据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两者的比较而推论出来的。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必然涉及人类生活方式根本的、整体的变革。按照现代化研究的先锋者——西里尔·布莱克的说法,从传统性向现代性的转变,只能与人类起源的变化和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变化相比拟。赖因哈德·本迪克斯也同样指出,18世纪发生的变化,其规模之大,只有一万年以前游牧民族向定居农民的转化才可与之比拟。

②现代化是复杂性的过程。不能将现代化过程简单地归纳为某一种因素或某一个范围。它实际上包含了人类思想和行为的一切领域的变化,至少包括工业化、城市化、社会流动、世俗化、民主化、知识化等方面。

③现代化是系统性的过程。一个因素的变化将联系并影响到其他因素的变化。按照丹尼尔·勒纳的表达,现代化是具有其本身的某些特殊属性的过程,这些属性可以解释为什么按照其规则而生活的民众感到现代化是一个连贯的整体。现代化的各种因素之所以极为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是因为从历史意义上来说它们必须联系在一起。

④现代化是全球化的过程。现代化源于欧洲的工业革命的兴起,但是在今天,现代化已成为人类的共同企盼与追求。过去一切社会都是传统社会,而现在的任何社会要么是现代社会,要么是正在成为现代社会过程中的社会。

⑤现代化是长期性的过程。现代化所涉及的整个变化需要时间才能解决,因此,虽然现代化是一个革命的过程,但是从这些变化所需时间来看,现代化又是进化的过程。西方社会现代化走了好几个世纪,虽然后发国家现代化过程呈现加速趋势,但现代化仍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⑥现代化是阶段性的过程。一切社会现代化的过程有可能划分出几个不同的水平或阶段。可以根据社会从传统性向现代性转变道路上的转变过程对它们进行划分。在现代化过程中,各个社会之间在领先地位和具体方式方面会有差别,但是一切社会都要经过大致相同的若干阶段。

⑦现代化是同质化的过程。传统社会存在许多不同的类型,但是现代社会却基本相似。现代化在社会之间产生了集中的趋势。现代化意味着在政治上组织起来的社会趋向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以及各个社会趋向于最终结合的运动。现代的思想和制度所具有的普遍性可能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各个社会是那么同质,以致有可能形成一个世界国家。

⑧现代化是不可逆的过程。虽然现代化过程中某些方面可能出现暂时的挫折和偶然的倒退,但是在整体上现代化是个长期的发展趋势。某个社会经过10年后在城市化、文化和工业化方面达到的某个水平,在以后10年内,它不会大大降低到这个水平。在各个社会之间,变化的速度将出现很大的差别,但是变化的方向不会不同。

⑨现代化是进步的过程。现代化的精神冲击很多,也很深刻,但从长远的观点来看,现代化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人心所向的。在转变时期,尤其是在转变初期,代价和痛苦是巨大的;但是,现代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秩序所取得的成就足以弥补之。从长远观点来看,现代化增加了全人类在文化和物质方面的幸福。

中国学者罗荣渠也对传统现代化理论做过精彩的总结与概括,他曾把传统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概括为:民主化、法制化、工业化、都市化、均富化、福利化、社会阶层流动化、宗教世俗化、教育普及化、知识科学化、信息传播化、人口控制化等基本特征。

从上述享廷顿和罗荣渠关于现代化特征的描述中我们发现,两者是从不同角度展开的。享廷顿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宏观整体现象,从现代化进程、发展来论述现代化的特征;而罗荣渠则是从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现代社会所应具有的特征、特点切入的。本研究认为,现代化的特征应该包含现代化的进程特征和现代化的社会特征,以此来论述现代化的特征才更为全面、彻底。因为现代化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和状态的结合体,现代化的特征也应该是过程特征和状态特征的统一。

3.新现代化理论

几乎与现代化理论研究同步,西方学者对发达工业国家未来的发展也进行了研究。他们研究发现,经典现代化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18世纪工业革命至20世纪6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对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水平的过程也是基本适用的。然而,当20世纪70年代后,一些欧美发达国家实现了工业化以后发展至今的新变化和新特征,经典现代化理论就无法进行解释了。至此,就出现了一些新的现代化理论思潮。

(1)后现代化理论

后现代化理论(Post-Modernization Theory)是相对现代化理论而言的,其将1970年以后工业化国家发生的变化称为后现代化,把发展中国家在追赶世界先进水平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称为现代化【19】。

20世纪60年代,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完成了工业化的进程后,出现了社会经济发展三个新的现象【20】:①经济发展中,工业经济比重持续下降,服务经济比重持续上升,这些国家从工业化转入非工业化轨道;②城市人口向郊区和乡镇迁移,科技革命促进社会新发展,发达工业国家的社会发展开始从城市化转入非城市化;③工业文明不是文明进程的终结,发达工业国家没有止步不前,它们的发展己经并将继续超越工业文明阶段。

对于这些变化,经典现代化理论却不能解释,促使一些学者开始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以探索发达工业国家的未来发展问题。

美国哈佛大学丹尼尔·贝尔教授在1973年提出了“后工业社会”的概念,他从五个方面描绘了后工业社会的特点【21】:①经济方面: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②职业分布:专业和技术人员阶层处于主导地位;③中轴原理: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它是社会革新与制定政策的源泉;④未来的方向:控制技术发展,对技术进行鉴定;⑤制定决策:创造新的“智能技术”。

在贝尔看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包括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三个阶段。从主导产业看,前工业社会是第一产业(农业),工业社会是第二产业(工业),而后工业社会则是第三产业(交通运输和公共事业)、第四产业(商业、金融、保险和房地产)和第五产业(卫生、教育、研究、政府和娱乐)。从发展所依赖的主要资源看,前工业社会是土地,工业社会是机器,后工业社会是知识。贝尔强调,后工业社会并不会取代工业社会,而是消除工业社会的一些原有特征,增加一些新的特点【22】。

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殷格哈特(Inglehart)在《现代化与后现代化》【23】一书中,把1970年以来先进工业国家发生的变化称为后现代化。他认为,社会、经济的变化不是线性的,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是一次转折;1970年以后发达工业国家所发生的变化,是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又一次转折。在现代化范式里,经济、文化和政治变化是一致的。因此,从现代化向后现代化的转变,还包括政治、经济、性和家庭、宗教观念等的深刻变化,如从物质主义到后物质主义、从现代价值到后现代价值、从生存价值到幸福价值等。根据殷格哈特的观点,现代化的核心社会目标是经济增长,通过工业化和系统的技术应用来扩大有形产品;后现代化的核心社会目标是使个人幸福最大化,追求生活质量和生活体验。在专业化、世俗化和个性化方面,后现代化是现代化的继续【24】。

可见,后现代化理论是关于发达工业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种理论探索,但它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而是关于后工业社会、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化研究的一个思想集合。

(2)生态现代化理论

工业社会在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环境灾难,这些与日俱增的现象开始引起了全球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关注。在这种背景下,德国马丁·路德大学胡伯教授1985年提出了生态现代化理论【25】。他认为,生态现代化(Ecological Modernization)是一种利用人类智慧去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进步的理论。生态现代化的基本观点有:①现代科学技术是生态改革的核心机制,同时强调在生态改革中经济和市场动力的重要性,市场经济鼓励的、政府促进的工业创新能够促进环境保护;②作为一种资源和风险的管理模式,它将超越各种冲突和利益,通过建立新的环境规程,解决经济增长和相应的环境管理的常规矛盾;③不仅把环境挑战看成是危机,也看作是机会;把减少污染看成是加强经济竞争力的工具,而不是要求额外地增加和维持昂贵的末端处理技术;④代表一种前瞻的、预防的环境政策,它采用预防原理,涉及生产和消费模式的长期结构变化;⑤采用工业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战略;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社会。

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内涵非常丰富,覆盖许多新兴学科和领域,从政治、经济、社会到日常生活,为我们设计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但是作为一种现代化理论,生态现代化理论仍然是不成熟的。把工业社会以后的社会称为生态社会,只反映了社会的一个侧面,而不是全貌【26】。

(3)再现代化理论

再现代化(Reflexive Modernization)理论是对发达工业国家出现科学技术两面性所造成的“风险社会”的理解和描述。

德国慕尼黑大学贝克教授于1986年出版了《风险社会——走向新的现代性》一书。他认为【27】,风险社会是一种新的现代性,我们的世界正处于从工业社会向风险社会的转变阶段。工业社会是以财富生产和分配为特征的,社会目标是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收入增加。那么,风险社会是以风险产生和分配为特征,其风险包括经济的、政治的、生态的和技术的,如核技术的、化学的、生物的风险。这些风险是现代化的产物,是人为的风险【28】。

如果说,风险是贝克对发达工业社会发生的新现象的表述,那么,再现代化就是他对发达工业国家出现的新现代化的理解。再现代化理论(Beck,1994)的主要观点有:①世界现代化包括两个阶段,即普通现代化(正统现代化)和再现代化。普通现代化是从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再现代化是从工业社会向风险社会的转变;②普通现代化是建立现代工业社会,再现代化是消解现代工业社会。工业社会是普通现代化的结果,风险社会是再现代化的结果。

(4)继续现代化理论

1991年,德国第二十五届社会学大会在法兰克福召开,大会议题是“现代社会的现代化”,会后出版了《现代社会的现代化》论文集。德国社会学会主席查普夫教授在会上回顾了现代化理论的发展,阐述了现代社会的现代化是“继续现代化”的观点【29】。

查普夫(Zapf,2000)指出,后物质主义社会、后工业社会、后现代社会、信息社会、风险社会、感性社会等概念在语义上都没有像“现代社会”这个概念更具有生命力。他认为,经过冲突论和创新论“淬火”的现代化理论是解释世界现在和未来发展的合适的理论模式;通过技术和社会创新,现代社会可以继续现代化。他把“容纳、价值普遍化、分化和地位提高的社会变迁机制”称为继续现代化,包括方向恒定和结构改善的两重涵义。美国杜克大学图亚江教授(Tiryakian,1991)把这种现代化称为第二种现代化或“新现代化”。

显然,查普夫强调了现代化的延续性,忽视了现代化方向的重大转折。后现代化理论强调了现代化方向的变化,是某种意义的“第二次启蒙”,但具有“时间不自洽”等缺陷。生态现代化和再现代化理论具有“以偏概全”的嫌疑。从后现代化理论、生态现代化理论、再现代化理论到继续现代化,它们都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业化国家的某些新发展,但这些理论都不能完全解释20世纪90年代世界的新情况【30】。

(5)第二次现代化理论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Second Modernization Theory)是由我国著名现代化研究专家何传启研究员于1998年提出的。这一理论把从18世纪到21世纪的世界现代化进程,分为第一次和第二次现代化两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以“经济增长”为特征的经典现代化,它是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而第二次现代化则是以“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为特征的新现代化,它是指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第二次现代不是人类历史的终结,可能还会有第三次现代化、第四次现代化。

第一次现代化的特点是工业化、专业化、城市化、福利化、流动化、民主化、分化与整合、合理化、世俗化、大众传播和普及初等教育等。第二次现代化的主要特点是知识化、分散化、网络化、全球化、创新化、个性化、多样化、生态化、民主的、理性的、信息化和普及高等教育等。两次现代化不是分开的,而是紧密联系的。第一次现代化的动力是工业化,第二次现代化的动力是知识创新、制度创新和专业人才。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与其他现代化理论关系紧密,同时又具有自身的鲜明特点【31】。第二次现代化理论描述的现代化包括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其中,第一次现代化就是经典现代化理论阐述的“现代化”,第二次现代化是一种“新现代化”。这种新现代化不仅包含后现代化理论、生态现代化理论和再现代化理论等的部分内容,而且还有新的、更加丰富的内涵;学者们关于新经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等)、新社会(知识社会、信息社会、网络社会、公民社会等)、新政治、新文化和新文明等的研究成果,都可以融入其中。

4.对现代化进程的认识

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到现在,世界现代化己走过大约两百多年的历程。然而,关于现代化进程的系统理论研究却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当现代化成为遍及全世界的现象后,有关现代化的理论研究也逐渐在各个学科中发展起来。

两百多年来,现代化不仅使人类社会产生了非常深刻、全面的变化,而且世界现代化进程己迈入了对工业化以后的未来社会发展进行探索的新阶段。在新的世纪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进入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实现社会现代化的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在中国“二元性”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只有深刻把握现代化的进程特点,才能使之正确指导体育现代化进程发展研究。

(1)世界现代化进程的特点

①现代化进程是人类社会连续发展的历史过程。第二次现代化理论认为,第一次现代化进程是人类社会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社会全面发展,第二次现代化进程是人类社会以“提高生活质量”为核心的社会全面发展,两次现代化是一个连续发展过程的两个方面。它把现代化的发展分为起步期、发展期、成熟期、过渡期四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的过渡期就是第二次现代化的起步期,两次现代化是连续发展、密不可分的。从现代化理论的发展过程来看,现代化理论经历了经典现代化理论到新现代化理论(后现代化理论、生态现代化理论、再现代化、继续现代化)再至第二次现代化理论,每一个理论都是在前一理论基础之上的深入和完善,如在经典现代化理论不能完全解释社会出现的新现象、新特点时,后现代化理论就应运而生。这些理论的研究表明【32】:第一,工业经济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顶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己经从工业化转入非工业化轨道,工业经济比重持续下降,服务比重持续上升;第二,工业社会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点,发达工业国家社会发展开始从城市化转入非城市化轨道,城市人口向郊区和乡镇迁移,科技革命促进社会新进展;第三,工业文明不是文明进程的终结,发达工业国家没有止步不前,它们的发展己经并将继续超越工业文明阶段。

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来看,当前广大发展中国家正努力推进本国的现代化进程,与某些西方国家的社会发展指标相比,这些国家的现代化程度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它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某些方面发展水平的差距,而不是一切方面都存在差距【33】。在当今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说己经完全实现了现代化。现代化是在对比中表现出来的,没有相对落后的国家就没有相对先进的国家,所以不存在完全没有迈进现代化进程的国家,也不存在已经完全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现代化进程并没有终点,而是一个连续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对后发现代化国家来说,他们的现代化进程呈现出“二元性”的特点,即“两次现代化”并进。

②现代化进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变迁过程。从社会学意义上来看,社会变迁既泛指一切社会现象的变化,又特指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既指社会变化的过程,又指社会变化的结果。是表示一切社会现象,特别是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的范畴【34】。在以往的社会变迁过程当中,泛指人类历史长河中最一般的社会变革;或是用来描述那些包括特定的人口、地理环境以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种要素在内的社会整体性单位和社会综合性现象的系统变化,而不是某些单一要素的变化【35】。而现代化是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经历的一场急剧的社会变迁过逞,这场变革是以工业化为推动力所引起的,所以现代化进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变迁过程。美国学者本迪克斯认为,应把现代化理解为社会变迁的一种类型,它起始于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政治大革命。正如我国学者吴增基等所认为的,所谓社会现代化,是指一种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特殊社会变迁过程,是以科学技术进步为先导,以工业化、城市化为主要内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变迁过程。

③现代化进程是整个社会结构体系的和谐发展过程。有人认为,现代化进程实际上是实现工业化的过程,就是西方化的过程,是经济增长的过程;只要实现了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就是实现了现代化。其实,这只是一种片面的认识。诚然,在经典现代化理论中,现代化是以经济增长为社会核心。但是,必须看到经济增长仅是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方面,是经济现代化的社会表现。它既不可能孤立地实现,也不能替代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经济增长与社会文化生活等其他各方面因素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首先,经济的增长为社会生活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保障,可以保证社会政治制度的相对稳定。同时,社会民主政治制度的进步,社会的安定团结,又为社会现代化进程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36】。第二次现代化理论把“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作为当今社会发展的核心,也正是考虑到在经济取得极大增长的同时,要以人为本,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现代化目标和任务。

④现代化进程是对传统的批判和继承。《辞海》中对“传统”的解释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社会习惯力量,存在于制度、思想、文化、道德等各个领域。……传统是历史发展继承性的表现。”【37】现代化研究的先驱们在进行现代化进程理论的研究中,主要是通过传统社会的“传统性”和现代社会的“现代性”的对比研究,而寻找现代化的特点、特征的。其实他们并不是要区分传统和现代,只是把传统和现代作为一种研究工具而已,其目的是如何推动全社会的共同繁荣和发展。世界体系论认为,“不发达”社会并不因为某些抽象的标准而显得“不发达”,而是由于中心与边缘之关系而显得不发达,这正如发达地区应当把自己的发达归功于另一些地区的不发达。从这个角度看,不存在什么“现代”与“传统”社会之别。但是在研究过程中,他们确实发现了现代社会“现代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并且优于“传统性”,呈现出一种进步的发展态势。但这不是对传统的全盘批判。因为综观世界现代化的进程,所有民族都具有一些优秀的传统,即使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其现代化进程中也并没有完全抛弃其民族传统。因此,传统与现代化之间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是批判和继承的关系。要实现现代化,就要对传统中的不良因素进行摒弃,摆脱传统的束缚;同时又要对其优秀的东西继承和发展。

(2)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基本特点

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以小农经济为特色的中国古代社会不具备现代化的条件和要素。中国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才真正走上现代化之路的。综合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被动“依附型现代化”向自主的“追赶型现代化”逐步升级的过程。其主要特点是【38】:首先,从内容上看,是由单纯的学习西方现代军事技术逐步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各个领域扩展为全面现代化的过程;其次,从层次上,是由表层的器物模仿向社会经济制度和文化价值观念的根本变革逐步深化的过程;第三,从空间(地域)上看,是由点(少数通商口岸)到线(东南沿海和长江沿岸)到面(从东部到中部、西部)梯度推进的过程;第四,从时间轨迹上看,中国现代化经历了多次风云变幻,呈现大起大落,而又未间断的发展曲线;第五,从社会结构变革上看,有明显的二元结构;第六,从外在表现上看,具有显著的被动性、复和性和非自主性。

新中国成立之际,中国基本上还是一个农业社会国家。经过50多年的建设,中国己经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进步到基本工业化社会,进入第一次现代化的发展期,且在第二次现代化的许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从整体上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处于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并存的综合现代化发展状态;但从地区发展来看,不同地区的现代化化水平具有较大差异,如北京第二次现代化指数和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都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北京第二次现代化指数与意大利相当【39】。从1950年到2000年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特点是如下。

①“二元性”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由于中国特定的国情,中国现代化进程采取两次现代化并进的方式。中国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己经从1950年的26%上升到2000年的76%,2001年达到78%;第二次现代化指数从1970年的21点上升到2000年的31点。从世界排名上看,中国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从1970年的第71位上升到2000年的第62位,2000年中国第二次现代化指数世界排名第58位。中国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将在2015年前后达到100%。

②中国现代化发展出现了三个高峰期。在这50年当中,中国现代化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其第一次现代化有三个高峰期:第一次高峰是1950~1960年,这一高峰形成与新中国成立相关;第二次高峰是1970~1990年(主要成就是1978年到1990年中取得的),与1978年之后的改革开放政策相关;第三次高峰是1990~2000年,这一高峰的形成可能与实行市场经济和全球化影响相关。

③中国现代化进程具有两个不平衡性。中国现代化进程,既有地区发展不平衡性,又有指标发展的不平衡性。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到2000年,中国大陆比较发达和初等发达地区集中在东、南部沿海地区,欠发达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指标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中国第一次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特点是社会发展指标好于经济发展指标;第二次现代化评价指标中,生活质量指数表现较好,知识创新指数发展较快,知识传播指数表现一般,经济质量指数表现较差。

④中国现代化水平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差距在缩小。在1980年到2000年的20年时间里,中国与世界平均实现第一次现代化的差距缩小了1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缩小大约0.6个百分点;1980年中国第二次现代化指标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为19点,到2000年这一差距缩小到15点。【40】

通过以上对现代化理论的分析,我们发现,从经典现代化理论到新现代化理论,其理论体系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经典现代化理论的社会发展以经济增长为核心;新现代化理论,特别是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的社会发展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核心。现代化理论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和条件,社会进步与发展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包括经济增长在内的多元化发展过程。它首先表现为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不可缺少的因素,是社会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先决条件。人的“现代化”与国家的现代化,是全面评价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尺度。

5.现代化理论对体育现代化的启示

(1)现代化是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演进的社会变迁过程。这一过程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当然包括体育领域。体育现代化也必然以工业化为推动力,以现代化起点为逻辑起点,开始现代体育发展的历史进程。

(2)现代化反映人类社会在特定阶段发展的水平状态或过程,体育现代化反映了体育在现代社会发展的水平状态或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体育连续发展的一个阶段性过程,是人类体育发展的一部分。在未来体育发展的过程中,将会有更高一级的水平状态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实现。

(3)从经典现代化理论到新现代化理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经历了由“经济增长”为核心到“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为核心;体育作为反映人们生活水平质量高低的一项重要标志,在体育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更要注重人的发展要素。

(4)现代化的状态特征是人们从研究传统社会的“传统性”和现代社会的“现代性”着手,通过比较分析去认识和总结出来的。体育现代化的特征也必然会在现代体育与传统体育的对比中表现出来,反映现代化的进程特征。

(5)现代化涉及到现代社会的一切领域;体育现代化的内容包含体育领域内的一切内容,并且在不断发展完善。

(二)体育现代化

与现代化理论研究相比,体育现代化理论研究起步较晚,我国近几年对体育现代化理论研究相对完善的成果主要有《苏州市体育现代化研究》,其他一些研究成果如《体育现代化的概念及其内涵——兼论广东省基本实现体育现代化》、《浙江体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等主要体现在界定体育现代化的定义和体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上。

1.体育现代化的涵义

从先前的研究来看,对于体育现代化的理解,国外尚没有见到多少相关的资料。我国关于体育现代化主要有以下几种认识。

熊斗寅研究员(1980、1996)【41】【42】为,体育现代化“是否可以说就是体育的科学化,也就是把现代最新的科技成就和理论知识在体育中广泛应用,从而使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几个方面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孔庆鹏等(2003)提出,体育现代化是体育发展的理想目标与未来趋势,它是指体育制度、物质、人在某一特定阶段的发展水平和状态,是一种为实现这一理想目标所进行的高度理性、自觉奋斗的过程【43】。

卢元镇(2002)在其“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体育及其产业”一文中认为:“体育的现代化既是体育发展所达到的水平和状态,也是体育发展的理想目标和未来趋向,更是为实现这一理想目标所进行的高度理性、自觉的奋斗进程,是一种能动地加速体育发展的现实历史进程。”【44】

李香华(2002)认为中国体育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它既是中国传统体育向现代体育转化并相互结合的过程,也是现代体育不断实现国际化、信息化、产业化、科学化等的过程;同时,体育现代化又是现代人对现代体育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念和体育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是代表现代社会的体育文明形式【45】。

厉丽玉等(2003)认为体育现代化可以理解为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成功地把现代的体育价值观念、体育管理方式、体育运动过程、体育科学理论、体育方法手段和体育场馆设施应用于人类身心健全发展和全面挖掘人类运动能力所能达到的一定水平;也可以理解为以人类身心健康发展和全面挖掘人类运动能力为目的,体育价值观念、体育管理方式、体育运动过程、体育科学理论、体育方法手段和体育场馆设施等方面逐步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动态过程【46】。

韩会君等(2003)认为体育现代化是指向未来体育发展目标且具有阶段性特征的动态发展过程【47】。

吕树庭等(2004)认为体育现代化是指在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体育朝向一组复杂的、具有时空边界约束的、具有时代内涵的、与社会其他组成部分相协调的相对目标集合的动态过程【48】。

上述关于体育现代化的理解,基本上都把体育现代化看作是一种水平状态和过程,尤以李香华和厉丽玉在把握现代化特征的同时,把体育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结合起来,从心理态度、价值观念和体育生活方式来阐释体育现代化,使其涵义更加深刻。但对体育现代化的革命性特征,除吕树庭教授外,其他人都没有明确表达,于是就很难回答是否自有体育就有体育现代化的发展。

参照现代化理论及已有的体育现代化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所谓体育现代化就是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指向未来体育发展目标且具有阶段性特征的水平状态和发展过程。它是伴随社会现代化发展而发展的,与社会现代化发展一样,以工业化为推动力,以工业革命为逻辑起点;它不是一个体育的自然发展发生过程,而是人们自觉的奋斗过程。同时,体育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实现了特定阶段的体育现代化,还会有更高一级的体育现代化目标在等待着我们,可能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体育现代化。

2.体育现代化指标体系

我国关于体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的文献不是很多,并且研究的范围和层次也不一。省级体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主要有广东省体育现代化指标体系【49】和浙江省体育现代化指标体系【50】,市一级有苏州市体育现代化指标体系【51】,县级体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如甘肃省县级体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52】。这些先期研究为后来的体育现代化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已有体育现代化指标研究成果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两点。

(1)现有体育现代化指标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普遍比较模糊,特别是总体目标与其下级指标的逻辑关系不很清晰。虽然各研究在制定指标的过程中采用了德尔菲法,从实证方法上反映了指标的一定效度;但从理论上却很难具有充分的说服力。如浙江体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很难找到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清楚二级指标是如何得出的。在逻辑结构方面的模糊性还体现在指标层次之间的关系上,反映出指标体系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2)指标的全面性不足。体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应全面反映体育的发展水平,这就要求指标要尽可能全面,能大致反映现代体育发展的总体水平和特征。但上述各指标并没有完全做到这一点。例如,学校体育方面的指标、体育信息化水平方面的指标等,在上述所有指标中都没有反映。

这就造成了各指标体系从数量上到水平特征上都存在较大差异,很难进行对比分析。但根据各项指标的使用频率多少,我们发现,人均占有公共体育场地面积、每万人拥有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人均体育消费占人均收入的比重、体育人口、国民体质合格率(良好)、体育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体育组织成员占体育人口的比重、国民体育意识等,是各研究中接受程度较高的水平指标,可以为我们设计首都体育现代化指标提供有价值参考。

同类推荐
  • 给我一张球星卡

    给我一张球星卡

    自带强大的球星卡抽奖系统!凌海顿时美滋滋,我要靠着这个系统走向篮坛巅峰,震惊世界。任务一:请凌海同学在今晚八点之前,收集十套某某明星写真集。奖励:萨克雷空位上篮能力十分钟……凌海:呵呵……系统你坐下,我们好好谈谈……
  • 每天玩一个逻辑游戏

    每天玩一个逻辑游戏

    心理学游戏是一把打开心门的神奇钥匙,它能够帮助你在短的时间内洞悉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变化,发掘那些深藏于内心的种种可能,从而看清自己,参透他人。在本书中,每个读者都可以在科学的测试中了解自己,在有趣的游戏中洞察他人;在独到的分析中把握自己,在精辟的点拨中掌控他人;在深远的反思中改变自己,在深刻的启示中赢得他人。本书帮助你从自我、职场、爱情、智商、情商等方面全方位认识自己,其中所收录的心理学游戏数量众多、包罗万象,语言轻松活泼、风趣幽默,让你可以从任何一个地方开始你的自我发现之旅……
  • 湾区之王

    湾区之王

    “中国人,在橄榄球的圈子里绝对不可能取得成功!”“你柔弱得就好像小鹿斑比,根本无法形成对抗!”“你有头脑、有智慧,但缺乏天赋。”陆恪:但,我有系统。手持系统,我要站上巅峰舞台,建立属于我的王朝!书友群号:680508338
  • 长拳(奥林匹克百科知识丛书)

    长拳(奥林匹克百科知识丛书)

    长拳的特点是在出手或出腿时以放长击远为主,其动作撑长舒展、筋顺骨直,有时在出拳时还配合拧腰顺肩来加长击打点,以发挥“长一寸强一寸”的优势。套路动作数量和趟数一般较多,长拳中也间或使用短拳,但整套动作是以长击动作为主。
  • 新型农村社区体育研究:以东尉社区为个案

    新型农村社区体育研究:以东尉社区为个案

    农村社区建设的内容包括六个方面,社区体育建设便是其中之一。社区体育建设如何,对于本书研究的这种类型的农村社区的建设与发展意义重大。这是因为,这种类型的农村社区是合并了多个分散的村庄而形成的农村社区,社区居民之间感情基础相对薄弱,社区运行中易于存在种种矛盾冲突,因而有碍于社区凝聚力的形成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而社区体育因自身特点在增进社区居民间感情、增强社区凝聚力方面具有无可代替的功能。$$我国农村社区建设起步较晚,关于农村社区体育研究的文献较少,而且这些研究没有对出现的各种类型的农村社区进行区分,造成相关农村社区体育的研究内容较宽泛,对各种类型的社区体育研究缺乏针对性。
热门推荐
  • 盛宠小蛮妃

    盛宠小蛮妃

    葬身火海,她从地狱归来——曾经的将门贵女,先帝亲封郡主,成了深宅中人人可欺的沈三小姐;为查家族被灭旧案,她步步为营,为复仇,她遇神杀神,魔挡屠魔;只是,这位王爷,你找你的王妃干嘛来惹我?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御狐霁月

    御狐霁月

    倾城绝恋,有虐有甜。“术法给你,权力给你,我的心也给你!”妖王暖帝宠妻攻略。小初:“夜空,我们从此信马由缰,不问红尘!”妖王:“指尖芳华,弹指一挥,世事变迁不能回。我不能陪你了,你该何去何从。”
  • 大决战:淮海战役

    大决战:淮海战役

    该书反映的是解放战争的主体——三大战役中的淮海战役情况。淮海战役正式开始的时间是1948年11月6日,我华东野战军以7个纵队的强大优势兵力在徐州附近的新安镇对黄百韬兵团实施包围,切断黄百韬兵团与李弥兵团等国民党军队的联系,实施重点打击,各个歼灭。结束的时间以1949年1月10日杜聿明被俘、邱清泉被击毙为标志。自古以来,中原大地就是中国兵家的必争之地。在解放战争的大决战中,中原地区也成为国共双方志在必得的主战场。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打的第一仗,就是围攻我中原解放军李先念部。从此以后,中原大地上两军作战一直是此起彼伏,彼伏此起,战场越来越宽,规模越来越大。在此情况下,国共双方都有在调兵遣将,都有在筹划这场大战,最终以中共领导的军队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
  • 萌叔出没,请注意!

    萌叔出没,请注意!

    谷雪表示,小白花的女儿不易做啊!你说她到底是彪悍呢还是彪悍呢还是彪悍呢……
  • 学会妥协 学会弯腰

    学会妥协 学会弯腰

    在为人处事中,妥协和弯腰确实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不管是在纯朴落后的古代,还是在竞争激烈的现代,妥协和弯腰都是人们必修的一门课程。
  • 宝典

    宝典

    星际君王,文明联邦,一部华夏文明的星际开拓史,一部从学生到帝王的奋斗史!宝典在手,天下我有!参军出品,必属精品!
  • 一品国公

    一品国公

    大魏皇朝纷争不断,帝党、太子党、亲王党犬牙交错;法家、儒家分庭抗礼。身处局中,如何不争?争,就争下个偌大的功名,光耀千古!
  • 梦之旅

    梦之旅

    安东尼·德斯蒂法诺的《梦之旅》,大胆地为但丁的作品赋予了全新的面貌,迷人之余,亦发人深省。对不同教派的基督信仰者,以及其他没有特别坚定的宗教信仰的人来说,阅读《梦之旅》都会是一趟愉悦的旅程。本书洋溢着来世的绚丽色彩,相形之下,连前往彩虹的寻牛之旅也不禁黯然失色。
  • 虐仙记

    虐仙记

    仙道不仁,以天地为洪炉,烹虐众生!一背负柴刀的少年,愤然而起于陇亩之间,抒写逆天的传奇!人道合于天道,天道合于仙道,仙道合于自然。
  • 没事儿逗郎玩之痞公子,站住!

    没事儿逗郎玩之痞公子,站住!

    穿越了,请淡定,在现代做不了有钱人的孩子,那就去做有钱人的祖宗!玩转古代,最潮流的圈财计划。打架、跑路,现代绝学,古代通用,管你公子还是少爷,惹了,一砖撂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