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我国竞技体育成绩斐然,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以32枚金牌、16枚银牌、14枚银牌的优异成绩排名第二,金牌数首次超过了俄罗斯;在多哈举行的第二十二届亚运会上,我国以165枚金牌、88枚银牌、63枚铜牌的优异成绩独占鳌头;接踵而至的将是北京2008年北京奥运会,众人翘首以盼,国人期盼冲击巅峰,的确,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运行在奥运战略目标的实现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在辉煌战绩的背后,存在着许多严重的问题:动员的群体过大,战线拉得太长,目标过于单一,代价非常昂贵,投入和产出比例失调。具体表现出金字塔基底过大,运动员输送率偏低、淘汰率居高不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在社会转型中遇到了问题,致使后备队伍萎缩;优秀运动队“基地化”培养模式由于缺乏对运动员的智力支持而形成单翼难翔;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和保障体系遇到了新的挑战,内部循环和再生机制出现故障。面对这些问题,用什么样的理念和认识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后,我国竞技体育如何健康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目前社会比较关注的话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一、从社会发展的视角观察竞技体育改革
肖天提出:观察中国社会的变化必须要看到两种底色,就像油画一样,一笔是中国社会的生产力变化,我们正从农业社会加速向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转型,也就是大踏步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另外还有一幅底色是中国社会制度转型,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那么这种转型必然带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巨大变化,这是中国社会繁荣的第二道底色。在这么一种变化中间,中国社会各种新旧思想观念的冲突,价值观念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渐进,也发生了巨大变化【1】。在这社会变革和发展的背景下,经济运行方式的改变,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体育意识的提升,对竞技体育的价值和运作有了新的思考,现有的竞技体育运行机制面临着挑战,竞技体育体制的改革成为必然,但前提应该是:竞技体育的成绩不能、也不应该出现大幅度的下落;竞技体育的改革要发扬现有的优势,减少改革成本,使改革的利益最大化,是改革的出发点。
二、从以人为本的视角考虑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从现在起到2020年前,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来说,也蕴涵着很大的机遇【2】。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的主题;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是时代的要求;科教兴国是发展战略;我国竞技体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路必须建立在这三方面的要求上,本研究立足于这三者的辨证关系,试图从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背景中寻求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新途径,着力于我国高等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模式研究,寻求不同区域体育职业技术院校的分层分步发展,力争为我国竞技体育新“举国体制”赋予“体教结合”等更为深厚的内涵。在依托职业技术教育,加强运动员文化及再就业保障等方面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曾获得举重全国冠军的吉林运动员邹春兰退役后因无一技之长而到澡堂当搓澡工的事实使众多的体育憧憬者汗颜,必须面对这种实际,探讨长远的解决办法,依托职业教育,寻求“体教结合”的有效途径,为运动员退役后的二次择业做好准备。
三、从依托职业教育的视角寻求竞技体育发展
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引入运动员教育体系,是针对运动员培养过程中的每个年龄阶段实施同步教育保障并提供转型准备的有效手段之一【3】。“体教结合”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目前有多种方式的体教结合,归结起来,是在教育和体育两条主线上不同层次和程度的结合;是体育本系统的“体教结合”逐步发展到教育系统的“体教结合”;或从教育系统的体教结合扩大到体育系统的“体教结合”。在教育的类别上,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体教结合”,从发展势头看它们将平分秋色,各占半壁江山;两种类别的“体教结合”各有特色,不可偏颇。在层次上,以中等教育为切入口,向两头延伸,即运动员的年龄及训练水平与相应的教育层度相结合。目前虽然在形式和格局上体教结合已经形成,但在内容和实际效果上偏差较大,有的只注重形式不管内容和效果,有的过于侧重体或教的某一方,找不到最佳结合点。可以说“体教结合”是支撑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一种有效方式,本研究重点讨论的是体育系统范畴内的“体教结合”,依托职业教育,寻求竞技体育发展的新途径。
四、从“区域发展”的视角注重发挥体育职业院校的作用
目前我国高等体育职业技术院校均隶属于其所在省、市、自治区,为本地的经济和文化建设服务是各院校义不容辞的职责,由于各自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差异较大,发展水平不一,表现出不同的办学实力和办学模式,依据经济区域发展理论,如何分层分步发展,特别是如何为本地的竞技体育发挥较大的作用,值得认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