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村落农民体育在构建村落文化中的积极作用
1.村落农民体育——村落健康文化最活跃的载体之一
所谓健康文化是以协调人与自然和疾病斗争为核心,在防治疾病、维护和增进健康的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成果与物质成果的总和。【109】那么,在我国村落这一特定区域内,所形成的村落健康文化则是由村落农民在村落社会生存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以协调村落农民与自然和疾病斗争为核心的精神成果与物质成果的集合,需要通过多种物质或精神载体得以实现。而村落农民体育是在我国农耕文明中孕育出来的一种文化活动,其本身就是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也是村落健康文化的一种体现。
村落农民体育隶属于村落体育文化,既是一种健康文化,又是其最活跃的载体,其载体身份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村落农民体育是提升村民健康水平的文化载体;(2)村落农民体育是改善村落单调的人文环境,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文化载体;(3)村落农民体育是提高村民身心素质,培养村民正确的健康观,进而促进村民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形成的文化载体;(4)村落农民体育是残疾人、身心疾病患者等弱势村民群体辅助治疗与康复的文化载体;(5)村落农民体育是抵制部分村民沉迷赌博、迷信等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文化载体;(6)村落农民体育是促进村民形成健康文明价值观的文化载体。总之,村落农民体育已深深地扎根于村落健康文化之中,村落健康文化缺少村落农民体育这一最活跃的载体,村落健康文化将失去生机和活力。
2.村落农民体育——村落落后、腐朽文化的终结者之一
落后文化或腐朽文化,一般指阻碍社会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文化。据此,村落落后文化或腐朽文化,即是阻碍村落社区进步和村落整体生产力发展的文化。历史经验表明,没有先进村落文化的引导,就没有村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村落文化事业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和谐社会构建的大局,甚至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兴衰。然而,研究表明,我国农村基层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落后的文化基础设施、贫乏的文化活动之间的矛盾依然尖锐。【110】迄今为止,在我国广袤的村落地区普遍存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道而驰的不正之风,“黄、赌、毒”及封建迷信、邪教等现象在一些地方还难以根除,甚至有死灰复燃之势。无需讳言,这一局势势必成为禁锢和谐社会构建和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为此,王家新、黄永林、吴国生等文化精英们在《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的报告中,提出立足村落农民的文化需求,大力发展农村村落文化,让先进文化占领村落阵地。庆幸的是,我国正处于社会全面进步和村落经济不断发展的黄金时期,广大村民逐渐解决温饱奔向小康,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的理念已深入民心,广大村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日益高涨,在这种强劲的文化需求与全民健身计划、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惠民政策的双重驱动下,村落农民体育作为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健身文化正逐渐扎根于村落先进文化的土壤,不断与村落落后或腐朽文化相抗衡。可以肯定,伴随着村民对村落体育文化需求的增长和村落农民体育的兴盛,村落农民体育必将在村落先进文化中占领一席之地,成为村落落后、腐朽文化的终结者之一。
3.村落农民体育——村落和谐文化的缔造者之一
和谐文化是指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基本原则和价值导向的观念体系【111】,囊括了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由此可认为,凡是促进村落社区和谐、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村落社区的文化,都可以统称为村落和谐文化。事实表明,现存的村落文化中还夹杂着相当部分的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与构建村落和谐文化的要求尚相去甚远。因此,“构建村落和谐文化”也就成为我们进行新农村村落建设所必须达到的目标之一。基于这一目标,发展村落农民体育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思路。笔者主要从两个视角加以诠释: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来看,有关人类攻击性理论认为,人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攻击性,与一切动物的攻击性一样,是一种保护自我存在的必要条件【112】,而体育活动作为现代文明社会最重要的人类发泄攻击性的手段,已成为社会控制、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安全阀。【113】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现今人类社会正处于现代社会向全球化转型的关键时期,文化冲突日益加剧,正如瓦茨拉夫·哈韦尔所言“文化的冲突正在增长,而且如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危险”。而村落农民体育的广泛开展不仅有利于促进村落文化的融合,而且有利于缓解村落文化危机,甚至可以消除一些村落文化冲突。综上所述,村落农民体育当之无愧乃是村落和谐文化的缔造者之一。
(三)村落文化对村落农民体育发展的积极影响
1.村落文化为村落农民体育提供了生存土壤
村落农民体育的诞生离不开村落文化的滋养,其从村落文化发展的历程中可见一斑。我国村落文化历史悠久,内容博大精深。为了便于研究,笔者仅以养生文化为例。我国传统的养生文化,源远流长,风格独特,是我国传统文化之瑰宝,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夏商时期就已初见端倪,历经漫长岁月的洗礼,受到来自中国传统哲学、医学及儒、道、佛等各家文化营养的滋润,逐步形成了以呼吸和按摩配合肢体运动,包括导引、行气在内的多种养生形式。【114】据不完全统计,仅目前流行的传统养生功法就有700余种,而大多在我国农村基层广为流传。这与我国广袤的农村村落地区,曾经是传统文化扎根最深的区域不无关系。由此可见,村落文化为村落农民体育提供了赖以繁衍的温床,同时村落农民体育也必须植根于村落文化之中,缺少了村落文化的沃土,村落农民体育将会丧失生命力。
2.村落文化为村落农民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与文化资源
几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村落文化,已渗透到涵括村落体育在内的村落的各个领域。村落文化为村落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与资源,这是一个不容置疑的历史事实。在村落文化的嬗变与演进中,无论是节庆文化,还是宗族文化,乃至民族文化,均是以传承乡间传统文化为主要特征,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为重要载体。传统文化活动已成为促进村落文化发展的有效形式,如舞龙、舞狮、赛龙舟、唱族戏等文体活动作为传承村落家族文化的形式就是鲜活的例子。正因为村落有了这些丰盛的文化资源的维系和支撑,村落农民体育才有了发展的广阔舞台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养料。
(四)村落农民体育与村落文化相互作用的机制
村落农民体育与村落文化相互作用的机制是什么?换言之,村落农民体育与村落文化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这是研究村落农民体育与村落文化关系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基于上述对村落农民体育与村落文化的概念、内容、关系及其相互影响的阐析,笔者认为村落农民体育与村落文化之间存在一种相融互动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村落农民体育对村落文化的促进作用和村落文化对村落农民体育的支撑作用及界于二者之间的间接互动作用。
值得指出的是,村落农民体育与村落文化的这种理想作用机制是建立在二者良性互动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实践中二者的相互作用往往受多方因素的影响,二者间的这种良性互动机制也可能无法建立或难以持续,而导致村落农民体育与村落文化的互动发展出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此外,由于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有“利”就有“弊”是不容争辩的客观事实。不可否认,村落农民体育与村落文化之间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相融互动的作用机制,但村落农民体育与村落文化在现实的发展过程中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制约关系。这可以从村落农民体育与村落文化的变迁史中得以验证。在村落农民体育的演变和发展中,部分村落农民体育活动是披着宗教、神灵等迷信色彩的外衣才逐步得以诞生和延续的,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健康、文明村落文化的构建。在村落文化的变迁中,遗存在村落文化中的封建礼教、狭隘功利主义、封闭意识、不求进取、听天由命等陈旧思想和陋习至今仍作用于现实村落的方方面面,也必然在一定程度上牵涉村落农民体育的发展。可见,现实中村落农民体育与村落文化的作用机制既存在互动性,也存在一定的相互牵制性。
(五)村落农民体育与村落文化发展的共赢路径
1.大力发展村落农民体育,为构建村落和谐文化创造条件
发展村落农民体育既是村落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村落文化全面发展的必需,前者从村落农民体育对村落文化的积极作用中得以彰显,后者从村落农民体育与村落文化的关系中不难显见。可以认为,村落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村落社区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115】因此,应抓住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千载难逢的时代机遇,借《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推动之东风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赛后之余热,大力发展村落农民体育,努力缩小城市体育与农村体育、城镇体育与乡村体育之间的“贫富差距”,让村落体育文化占领村落阵地,为构建村落和谐文化创造条件。
2.建立村落文化的创新机制,为村落农民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囿于封建残余等旧有思想和黄、赌、毒等现代糟粕的束缚,村落文化中难免杂糅着一些落后、愚昧、有害的“破坏和谐的因素”。因此,建立村落文化的创新机制,摈弃村落文化中落后腐朽的成分,保留健康的文化精髓,注入新的文明元素,促进村落健康文化的秉承与发展,是一条现实可行之路。例如,澄海市从1998年起禁止“社日”游神赛会后,“社日”改成了“乡庆”,保留了游神赛会过程中的灯谜、舞狮、潮州大锣鼓等健康的民俗文化活动,创作了“双龙舞”、“龙虾舞”、“金狮舞”和“娱蛤舞”,这一创新使迷信色彩的活动得以摈除,为健康的村落文化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116】
3.促进村落农民体育与村落文化的相融互动、和谐并进
村落农民体育与村落文化相互影响的关系业已在本课题的实证研究中得以印证。课题组在大量的田野调查与实地考察中发现,村落农民体育开展较好的村落,其村落文化活动不仅相当活跃,其内容也颇为丰富。例如,广东省沙坑村不仅拥有自己的醒狮队和舞龙队,还成立了龙狮团,经常化的龙狮团活动既拓宽了沙坑村文化的外延与内涵,其形成的品牌也促进了龙狮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值得一提的是,以龙狮文化为主旋律的武术活动已深深扎根于该村的文化土壤中,成为当地民间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反之,村落农民体育开展贫乏的村落,其村落文化活动要么落后低俗,要么异常罕见。如,湖北省大洲村农民体育文化因为让位于传统封建文化和现代的低俗文化而近乎沦丧就是明证。【117】可见,无论是从村落农民体育与村落文化作用机制的理论解析中,还是从二者关系的现实调查中,无不告诫我们,村落农民体育与村落文化的和谐发展必须走相融互动、和谐并进的道路。这无疑为村落农民体育与村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发展思路。
(六)小结与建议
综上所述,村落农民体育与村落文化之间虽存在着很强的互动作用机制,但也存在一定的相互牵制性。值得一提的是,村落农民体育与村落文化的发展是互动、同步的,先发展村落农民体育,再发展村落文化,或者先发展村落文化,再发展村落农民体育,都是有失偏颇的。二者的发展理应择取并行不悖、同步推进的方式,采取“一手抓村落文化,一手抓村落农民体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策略,并不遗余力地消除二者相互制约的因素。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村落农民体育与村落文化相融互动、相互吸纳、和谐共生。
注释
【1】徐勇.当前中国农村研究方法论问题的反思[EB/OL].中国农村研究网,http://www.ccrs.org.cn/show_509.aspx.
【2】林毅夫.建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选择[EB/OL].中国农村研究网,http://www.ccrs.org.cn/show_2045.aspx.
【3】温铁军.新农村建设与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根本[EB/OL].人民网,http://nc.people.com.cn/GB/61160/5115545.html.
【4】张凡.林毅夫“四位一体”欲破农村金融难题[EB/OL].人民网,http://nc.people.com.cn/GB/6359267.html.
【5】陆学艺.走出“城乡两治一国两策”的困境[EB/OL].中国农村研究网,http://www.ccrs.org.cn/show_4280.aspx.
【6】历以宁.如何改革城乡二元体制[EB/OL].中国农村研究网,http://www.ccrs.org.cn/show_2903.aspx.
【7】漆向东.和谐社会中的户籍制度改革与问题研究[J].中州学刊,2007,159(3):131~133.
【8】郑黎芳,赖恩明,罗永涛.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建设[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141.
【9】徐勇.“服务下乡”: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服务性渗透——兼论乡镇体制改革的走向[J].东南学术,2009(1):64~70.
【10】郑黎芳,赖恩明,罗永涛.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建设[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68~70.
【11】党国英.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不可久拖不决[EB/OL].中国农村研究网,http://www.ccrs.org.cn/show_1083.aspx.
【12】金人庆.履行公共财政作用支持新农村建设[EB/OL].中国农业信息网,http://www.agri.gov.cn/gndt/t20060303_563021.htm.
【13】贺雪峰.新农村建设与中国道路[J].读书,2006(8):97.
【14】温铁军.乡村文化建设不容忽视[EB/OL].南海网,http://www.hinews.cn/news/system/2006/06/04/000106414.shtml.
【15】贺雪峰.文化建设再造农民福利[EB/OL].三农中国网,http://www.snzg.cn/article/show.php?itemid=299&page=1.
【16】林毅夫.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EB/OL].搜狐网,http://business.sohu.com/2004/04/22/61/article219926111.shtml.
【17】代忘.温铁军谈新农村建设农村千差万别变革渐进图之[EB/OL].人民网,http://nc.people.com.cn/GB/8379099.html.
【18】韩云勇.韩国新村运动[EB/OL].中国农村研究网,http://www.ccrs.org.cn/show_1444.aspx.
【19】 [韩]徐廷旻.韩国新村运动真相及其对中国的启示[EB/OL].中国农村研究网,http://www.ccrs.org.cn/show_399.aspx.
【20】曾理.对中国农民体育的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1):27~28.
【21】王朝群.农民体育:一个沉重的话题[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19(2):79~80.
【22】邓毅明.农村与农民体育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体育文化导刊,2005(5):47~49.
【23】 41~47.孙季成.当代浙江农民体育需求与体育态度的调查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26(2):
【24】张文静.农民体育参与的行为学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1):20~23.
【25】奚凤兰.山东省农民体育健身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4):36~39.
【26】张辉.关于南京市农民阶层体育消费影响因素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2):48~52.
【27】姚磊.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家庭体育消费需求结构变化分析——以安徽省巢湖周边地区为例[J].安徽体育科技,2008,29(2):2~4.
【28】黄静珊,王兴林,李宏印等.陕西省农民体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4):9~11.
【29】方春妮,田静,王健.华中地区农民体育健身现状调查与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3):20~26.
【30】许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下农民体育开展模式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5):598~602.
【31】袁广锋.以小城镇社区体育为中心发展农民体育[J].体育学刊,2006,13(5):135~138.
【32】李会增.我国冀东地区小城体育活动现状及发展模式[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5):28~32.
【33】田雨普,李金梅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我国农民体育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8(3):3~5.
【34】 虞重干.加强农村基层体育文化研究的历史契机与现实需要[J].体育科学,2005,25(2):16~20.
【35】 刘玉.现阶段农村体育文化特点及工作重点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11):116~119.
【36】孟凡杰,谭作军,高泳.我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调查研究——以河南省试点为例[J].中国体育科技,2008,44(4):116~119.
【37】邰崇喜,刘江山,汪康乐.环太湖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构建[J].体育学刊,2008,15(12):41~43.
【38】李一宁,戴伟,金世斌.江苏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践与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8(7):10~12.
【39】戴健,韩冬,梁晓杰等.新农村建设中长三角地区农民体育现状及对策[J].体育科学,2009,29(1):8~13.
【40】杨小明,田雨普.机遇与挑战: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体育[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4(6):6~10.
【41】姚磊,田雨普,谭明义.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体育人口类型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8,27(1):19~22.
【42】罗湘林.对一个村落体育的考察与分析[J].体育科学,2006,26(4):86~95.
【43】王俊奇.赣皖边区村落民俗体育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1):1480~1482.
【44】虞重干.农村体育的根基:村落[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7):1~5.
【45】李会增,王向东,赵晓红等.我国村落体育的文化特征及发展模式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0):1325~1329.
【46】 郭修金,虞重干.村落体育的主要特征与社会功能探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7(3):33~36.
【47】 [德]黑格尔著.贺麟译.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一版序言.
【48】邹丽.两打两晒探新路,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一举多得[N].中国体育报,2006-05-11.
【49】缪晖.农忙时晒谷,农闲时打球,湖北“两打两晒”让农民得实惠[N].中国体育报,2004-10-20.
【50】郭素萍.国家体育总局今年正式启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EB/OL].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kuaixun/1168486.htm,2006-03-29.
【51】新华网.建设新农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2/21/content_4207489.htm,2006-02-21.
【52】新华网北京2005年12月9日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5-12/09/content_3899750.htm,2005-12-09.
【53】农民日报.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深刻内涵[N].2006-1-14.
【54】编辑部.论新农村建设十大关系——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一席谈[J].华夏星火,2007(3):30~36.
【55】杨启先.城市化:解决结构性矛盾与“三农”问题的关键[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1(4):3~7.
【56】新华社.当前我国农村最需要关注的七大问题是什么?[EB/OL]. http://www.hlj.xinhuanet.com/zt/2006-09/11/content_8009741.htm, 2006-09-11.
【57】编辑部.论新农村建设十大关系——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一席谈[J].华夏星火,2007(3):30~36.
【58】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行政村总数68万个[EB/OL]. http://www.peopledaily.co.jp/GB/paper39/14862/1318494.html, 2005-05-30.
【59】王绍光.中国公共卫生的危机与转机[EB/OL]. http://www.lwlm.com/show.aspx?id=7664, 2004-12-17.
【60】李晓春.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J].领导科学,2007(1):12~14.
【61】谢勇强.温总理报告对体育提出要求,政协委员建言献策[N].中国体育报,2006-03-07.
【62】胡庆山,王健.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新农村体育”的必要性、制约因素及对策[J].体育科学,2006,26(10):21~26.
【63】中国体育史学会编.中国近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2:19.
【64】体育史教材编写组编.体育史(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97~110.
【65】谷世权,林伯原.中国体育史(上、下册)[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269~322.
【66】乔克勤,关文明.中国体育思想史[M].甘肃:甘肃民族出版社,1993.70.
【67】袁伟民,李志坚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地方卷)[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2:153~196.
【68】卢元镇主编.社会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35~148.
【69】傅砚农.“文革”中“知青”对农村体育的影响及其原因[J].体育文化导刊,2003(10):72.
【70】杨睐之.新农村建设呼唤新一代有思想的农民[J].调研世界,2006,11(158):40.
【71】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C].北京: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三次会议,2003-10-14.
【72】王健,胡庆山.以人为本——农村体育“科学发展”的新理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2):1602~1609.
【73】夏成前,田雨普.新中国农村体育发展历程[J].体育科学,2007,27(10):33.
【74】推广高唐县体育和生产拧成一股绳的经验[J].体育文丛,1958(7):6.
【75】傅砚农.“文革”中“知青”对农村体育的影响及其原因[J].体育文化导刊,2003(10):72~73.
【76】中共香河县委.加强党对农村体育工作的领导[N].河北日报,1975-6-10.
【77】马长华,王建坤.农村体育运动要有大的发展[N].大众日报,1975-6-10.
【78】夏成前,田雨普.新中国农村体育发展历程[J].体育科学,2007,27(10):36.
【79】夏成前,田雨普.新中国农村体育发展历程[J].体育科学,2007,27(10):37.
【80】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意见的通知[EB/OL]. http://news.aweb.com.cn/2006/3/31/14553413.htm.
【81】佘静芳.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6,2(2):25.
【82】王建华,熊伟.北京市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1~12.
【83】袁大任.也定义体育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7(3):28.
【84】杨文轩,冯霞.体育文化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体育学刊,2006(1):4~7.
【85】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2~45.
【86】李会增,王向东,赵晓红等.我国村落体育的文化特征及发展模式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0):1325~1327.
【87】姚重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21~56.
【88】李会增,王向东,赵晓红等.我国村落体育的文化特征及发展模式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0):1325~1327.
【89】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2~45.
【90】姚重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21~56.
【91】赵文广.文化力: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动力[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6,15(4):59~61.
【92】陈实.经济赛局中的“文化力”较量[EB/OL]. http://www.southcn.com/opinion/politics/200404_230768.htm.
【93】南方日报.文化力和经济力是怎样融合的?[EB/OL]. http://www.southcn.com/news/gdnews/hots-pot/qhch/xgxw/200309240199.htm.
【94】赵文广.文化力: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动力[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6,15(4):59~61.
【95】邹丽.两打两晒探新路,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一举多得[N].中国体育报,2006-05-11.
【96】陶倩,梁海飞.体育对塑造民族精神的作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5):1~5.
【97】财政部教科文司,华中师范大学全国农村文化联合调研课题组.乡村文化与新农村建设[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101~111.
【98】李银河.论村落文化[J].中国社会科学,1994(4):56~58.
【99】陈吉元,胡必亮.当代中国的村庄经济和村落文化[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197.
【100】姚蓓琴.村落文化和农村两个文明建设[J].社会科学,2000(4):58~60.
【101】施臻.抓好村落文化,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推进器[J].农村·农业·农民,2002(6):1.
【102】王嘉栋.村落文化对村民自治的影响——以陕西省A镇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5):11614~11615.
【103】刘瑞娟.论村落文化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作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7(1):17~19.
【104】袁华亭.侗族哆毽及其体育文化特征[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61~62.
【105】李会增,王向东,赵晓红等.我国村落体育的文化特征及发展模式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0):1325~1327.
【106】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2~45.
【107】顾晓艳,徐辉.论水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特征[J].体育学刊,2006,13(6):60~62.
【108】杨小明,田雨普.农村传统文化对农民体育发展的影响[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23(3):9.
【109】杨劼,卢祖洵.健康的文化视角与健康文化的基本内涵[J].医学与社会,2005,18(1):19~21.
【110】聂德民,葛学梁.农村社区文化现状的三级成因探讨及出路探寻[J].理论与改革,2003(4):87~91.
【111】韩美群.论和谐文化的社会功能[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60(5):600.
【112】吴增基.现代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68~87.
【113】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9~71.
【114】刘举科,胡文臻.体育养生健康美[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3~21.
【115】李龙锦.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J].宁夏社会科学,2006(6):12.
【116】李小云,赵旭东,叶敬忠主编.乡村文化与新农村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23.
【117】这里的大洲村即第五章中的L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