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运动训练的概念
运动训练是指以教练员和运动员为主体,在各方面人员的积极参与下,为全面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争取比赛胜利而专门组织的一种准备性的体育教育过程。
传统的运动训练主要是指在教练员的指导和运动员的参与下在运动场上从事的训练活动,这是对运动训练的一种狭义的认识和解释。而现代运动训练,则是把与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运动成绩有关的过程纳入运动训练范畴,如管理和政治思想教育、恢复与营养、心理与智能的培养,以及科研人员、医务人员、管理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的参与等,也就是把运动训练从更广泛的角度上去定义,即:“为提高和保持运动成绩的一切因素和措施的总和”。这是根据现代训练的特点所形成的一种广义的认识和解释。
二、运动训练的特点
(一)训练目标的专一性和训练任务的多向性
运动训练是以创造专项运动成绩为目的,因而表现出在训练目标的专一性和训练项目、内容上的专门性。但由于竞技能力结构的复杂性,在训练过程中必须解决体能、技能和心理智能等多方面的训练任务,同时还应注意解决非训练因素的任务,如思想教育、生活管理等。
(二)训练内容的复杂性与方法、手段的多样性
由于运动训练功能和任务的多向性及训练内容的复杂性,与之相应的方法、手段选择和运用必然表现出多样性,身体练习是运动训练的基本手段,为解决不同训练任务就必须安排相应训练内容和选择不同练习手段和方法,而为达到同一目的,又具有多种手段、方法可供选择。
(三)训练过程的长期性和训练安排的系统性
一个优秀运动员的成长,需要一个漫长的培育过程,也就是说必须通过多年系统训练,这就需要在不同层次上分阶段进行安排,并注意各阶段的衔接和有效地延续,最终造就一个优秀人才,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目标。
(四)运动训练负荷的极限性和负荷安排的应激性
现代运动训练越来越要求运动员从事非常人所能承受的艰苦训练,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人体机能的潜力,训练实践中应逐步地、有节奏地增加运动负荷,直至最大负荷。只有把运动负荷推到最高应激水平,才能提高运动员对训练和比赛的适应能力;只有承受高水平的负荷能力,才能达到最高水平的运动成绩,这已成为现代运动训练中的一个公理。但负荷的实施,应充分注意运动员特点,承受能力和负荷后的适时恢复,避免过度负荷劣变现象的产生。
(五)训练参与的个体性和训练安排的针对性
无论是个人项目还是集体项目,运动训练基本上都是以个体为单位参加的,在个人参与的基础上,形成群体间的协调配合。因而运动员个体的机能和运动状态就显得十分重要,同时运动员个体之间具有不同特点和差异,这就必须从运动员实际出发,扬长避短有针对性进行训练,从而形成个人风格。
(六)成绩的表现性和表现方式的差异性
运动训练的效果及通过训练提高的运动技术水平,必须通过比赛表现出来,只有在正式比赛中表现出来才能得到承认,而且只有在重大比赛中创造出优异运动成绩,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同时由于竞技体育项目评定成绩的方法不同而运动成绩表现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如有的通过测量、评分、命中、得分、制胜等多种方式来评定和表现成绩。
(七)运动训练安排的科学性和计划性
现代运动训练是一个高度科学化的实践活动过程,竞技体育实际上是国家或地区科学技术水平的竞赛,可以说运动训练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水平越来越高,运动训练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运动训练计划的设计中,训练计划是教练员、运动员实施训练的依据,这就要求教练员掌握制定计划的科学知识,不断提高科技素质和能力,才能制订符合科学化训练要求的训练计划。
三、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
运动训练的目的是通过长期的科学训练,不断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技术水平,并使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国家、团体和个人争取荣誉,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完成以下训练任务。
(一)根据专项需要,加强体能训练,充分挖掘机能潜力,包括改善身体形态,提高机能能力,发展运动素质和增进健康水平。
(二)提高运动员专项技、战术水平,并使之达到高度熟练和运用自如的程度,培养和提高技战术的实用能力。
(三)培养运动员良好的心理素质,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和勇于拼搏的意志品质。
(四)提高运动员文化素质和掌握有关专项训练的理论知识。
(五)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培养运动员的爱国热情,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优良的运动道德风范。
四、运动训练的基本内容
训练内容是与训练任务相对应的,也就是说为完成某一训练任务必须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训练内容包括身体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心理训练、智能训练和政治思想教育,其中身体训练、技战术训练和心理训练是构成现代训练内容的三个支柱。
(一)身体训练
身体训练分为:全面身体训练、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其内容都涉及改善形态、提高机能能力和运动素质的训练。身体训练主要通过运动素质训练实现。运动素质是指机体在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基本能力,通常包括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和柔韧。运动素质是体能的外在表现,在运动实践中以发展各种运动素质为体能训练的基本内容。
(二)技术训练
不同运动项目都有其特殊的身体活动方式即表现出不同的技术动作。技术训练可分为基本技术训练、完整技术训练、高难技术训练及提高技术实战能力训练。从训练角度讲,身体训练是技术训练的基础,技术掌握又是战术运用的基础。运动竞赛中体能的好坏、战术的应用,都必须通过一定技术动作表现出来,因此技术训练是重要内容之一。
(三)战术训练
战术在不同运动项目中有着不同表现形式和作用,在训练实践中要根据项目特点去实施战术训练,一般说集体对抗性项目战术对取胜起着关键作用,其他项目战术对比赛胜负也有着不同作用。因此,战术训练是任何运动项目不可缺少的训练内容,应根据项目特点恰当安排。
(四)心理训练
随着心理因素在竞赛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因而心理训练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身体训练水平、技战术训练水平不断提高和发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心理训练水平所决定的,因此训练中必须抓好心理训练。
(五)智能训练
提高和开发智能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从事实践活动的需要。竞技运动不仅是自身活动,而且也包括了智力和心理等在内的综合活动,高度发展的智能对运动员身体训练水平的提高,对技术和战术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对竞技能力的发挥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不断提高运动员的智能水平,是现代运动训练不可忽视(却又是不被重视)的内容,应引起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充分注意,特别是当前科学化训练阶段,智能训练更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六)政治思想教育
运动训练作为专门组织的一种教育过程,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作风培养也是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实质上运动训练本身就是育人过程,把运动员培养成一代新人,是社会需要,也是运动员个人成长需要。
以上训练内容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训练中必须全面掌握,从运动能力和成绩讲,身体训练是基础,技术训练是身体训练的表现,战术训练又在技术训练基础之上进行,战术运用与效果又必须通过技术来表现。心理、智能训练与思想教育是提高训练水平、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必不可少的保证。运动训练中要更好地完成训练任务,就必须全面安排各种训练内容,并在不同训练阶段,针对不同训练对象和水平以及解决不同训练任务,恰当而有目的地安排训练内容。
五、运动训练适应过程
(一)训练适应概念
“物竟天演,适者生存。”适应是生物活动的必然规律,也是生命运动的基本特征。适应是有机体内、外环境不断取得平衡的过程。自然界各种生物的适应几乎都是被动和保护性适应,而人类的适应很大一部分是主动和积极性适应,运动训练适应是主动和积极性适应的典范。
所谓训练适应,是指运动员在运动训练中有机体与施加的负荷等外环境不断取得平衡的过程。运动训练主要是采用施加运动负荷的方法,有意识地打破机体内环境的相对平衡,使之发生向较高机能水平转化,从而在施加的运动负荷相适应的水平上重新获得相对平衡。训练适应现象的产生和积累即表明训练水平提高。适宜运动负荷是产生训练适应的前提和条件,训练适应实质上是运动员有机体对施加的运动负荷由“不适应—→适应—→再不适应—→再适应……的过程。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都是对新的负荷产生重新适应的结果。除了施加运动负荷之外,改变训练环境和条件等,也是产生训练适应的外界环境和条件。
(二)训练适应的作用
1.训练适应是人体机能不断提高的生物学基础
现代运动训练的适应过程也是运动员机体储备的积累过程,机能储备积累的多少反映着训练适应能力的大小。运动训练中不断地给予适宜的负荷导致适应不断发生和机能储备不断地积累,优异运动成绩就会不断出现。
2.训练适应是发展竞技状态的生物学前提
竞技状态的形成和发展正是训练适应的高度发展和机能储备高度积累的结果。竞技状态的形成和发展要求运动员竞技能力各因素都达到相对完善程度,并和谐的构成一个整体,通过专项竞技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是最佳竞技状态的体现。竞技状态的形成、稳定和消退体现了训练适应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3.运动适应是运动训练理论的生物学依据
运动训练实质上是对运动员有机体进行生物改造的过程,训练适应就是通过长期系统训练所获得的能适应比赛需要的机体各种能力的生物适应性。为此,训练适应的规律是训练理论形成的生物学基础和依据。
(三)训练适应的特征
1.普遍性
训练适应的普遍性是指运动员在形态、机能、运动素质、技战术、心理品质和智能等方面都能产生训练适应。这一特性说明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和任务,采用相应的负荷刺激,可有效地提高全面竞技能力的发展。
2.特殊性
训练适应的特殊性是指不同性质的运动负荷可引起特殊的适应性变化。这一特性说明,根据专项特殊训练任务的需要,选择相应的负荷内容以取得特殊的训练适应。如不同素质的训练会产生不同的训练适应,不同专项技战术训练只能形成该专项特定的技战术动作。同时,体能、技能、心理等方面的训练都应根据专项竞技的需要,而形成特殊的训练适应性,这是提高专项运动成绩的基础。
3.异时性
训练适应的异时性是指训练适应性产生和发展需时不同。这一特点说明训练适应形成,有的快、有的慢,一般说运动素质适应性变化较快,而技战术特别是复杂技术产生适应性变化较慢。机体各器官系统产生适应性变化也有早晚之分等。
4.连续性
训练适应的连续性是指机体适应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一特性说明只有保证运动训练过程的系统性,才能使训练适应的连续产生和发展,并得到不断积累和提高。因伤病而较长时间间断训练,破坏了训练适应的连续性,是训练之大忌,应尽量予以避免。
六、现代运动训练的发展趋势
(一)科学化训练深入发展
现代运动训练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广泛运用科技成果,采用先进技术与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对运动训练过程实施最佳化调控,以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和优异运动成绩,运动训练已进入多学科综合利用新阶段,科学化训练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运动训练中计算机技术得到广泛运用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深入发展,计算机技术在运动训练中得到广泛运用,如计算机训练管理系统、训练过程调控系统、运动技术分析系统、运动负荷监控系统以及多媒体技术运用等,使整个运动训练过程的调控更有效、更准确。
(三)现代和传统训练方法有机结合
以控制训练法为代表的现代训练方法新体系,是依据有关学科基本原理与运动训练实践高度结合而产生的,如模式训练法、程序训练法、模拟训练法、人——机辅助训练法、高原训练法、计算训练法等。同时,随运动训练实践和科学理论的发展,对传统训练方法赋予了新的理念,应用功能和领域得到拓展,现代与传统训练方法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促进了运动训练整体效益迅速提高。
(四)高效能的恢复措施
负荷与恢复的协调统一是训练适应良性发展和不断积累的前提和关键,以此促进了运动训练恢复理论和恢复机制的研究,各种先进的恢复方式和恢复手段,以形成高效能的恢复措施,确保大负荷训练后使运动员机体适时地得到完全恢复乃至超量恢复,这对运动员长期系统训练,迅速提高训练水平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五)运动训练科学化管理
现代运动训练科学化管理,必须具有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理念、先进的管理设施、高效率的管理机构和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对运动训练系统各因素按“PDCA”程序和规律进行有效的调控,即按计划、实施、检查和调控等环节实施科学化、程序化的管理,从而取得最佳化的管理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