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37100000004

第4章 中医学概述(3)

《黄帝内经》将五行学说引入医学,将五行配属五脏、五体、五志、五官等来论述其间相互生克制化的规律,用以解释医理。这种生克变化已经脱离了事物本质而存在,与五材说有本质的不同。用这一理论来解释医理,脱离了研究对象“人”本身来谈医学,不是对人体本身进行研究,而是将人体的生理、病理在五行生克变化之中加以阐述。当这一理论确立之后,《黄帝内经》的框架基本形成,即通过对五材自然属性的观察及五行相生相克的联系,总结出五行的特点,用五行的特点代替五脏的特点,这便是五行学说对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形成的影响。

《希波克拉底文集》的理论依据是四体液学说。四体液学说认为人体由四种基本的液体组成,即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这四种体液各按一定的比例处于人体之中,保持一定的平衡时,人体便不发生疾病。当这种平衡被打破,人体就会产生疾病。这种思想来自于古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的四元素学说,但它又超出了四元素学说的限制,对人体进行积极的探索,通过研究对象“人”的四种体液来解释说明各种疾病,以及确定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法。这就允许人们对人体内部的可实证可研究的物质进行研究,这看似简单的一小步,却为日后东西方医学千差万别的结果提供了可能。

《黄帝内经》中对解剖的论述散见于各篇中,主要集中于《灵枢·骨度》《灵枢·肠胃》及《灵枢·经水》,其中有很多结论与近现代解剖学十分接近,如《灵枢·肠胃》所记载的消化道与食管长度之比为55.8∶1.6,这同现代解剖学斯巴德何辞的《人体解剖图谱》中的885∶25基本相等。但由于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法律及自身的知识结构、观念等的束缚,《黄帝内经》指出的解剖学方向没有被很好地继承下来,凡是不能纳入阴阳五行体系之中的东西,尽管它们是客观真实的内容,也一概加以闲置。所以,中国古代医学的解剖学一直没有发展起来,仅停留在研究对象外部的类比及纯理论的研究,而对研究对象内部认识不清。这些都注定了中医学不可能突破2000年前确立的阴阳五行的理论体系框架,使得此后的中医学发展只有量的扩张,而没有质的飞跃。

《希波克拉底文集》在《古代医学论》《神圣病论》和《头部外伤论》中对于解剖有详细的论述,加之在《外科论》《骨折论》《关节论》《整复论》这四篇中通过对外科及伤科疾病的认识,以及间接地对解剖的论述,都表现出其对人体结构知识的掌握。虽然有些论述我们今天看来并不完全正确,但却为后世指出了研究医学首先要研究人自身内部结构的方向。希波克拉底在解剖方面的论述与他的四体液学说结合得并不是很紧密。因此,其后的医家选择解剖作为研究方向,摆脱了四体液理论的束缚,通过对人体构造的正确把握,才使得西方医学的发展继续沿着科学的方向前进。

张之洞《劝学篇》:“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东方文化从整体、宏观上“归纳”,西方文化从微观上“分析”。中医诊断归纳出“证”来,西医用仪器诊断出微观的“病”。中医治病以调理平衡为目的,如“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西医以对抗为主,如抗菌、消炎。中医防病以精神调理为主,如“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西医以消灭病原微生物为主。总的来说,中医对待疾病是以人的整体为基础,由整体、宏观入手进行疾病的辨治。西医对待疾病是以人体的细胞、组织器官为基础,由局部、微观入手进行疾病的治疗。

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就是根据患者的症状得出患者的证候,就如感冒,我们很多人都知道热感冒和冷感冒,其实这也就是中医上的风寒和风热,这里的风寒和风热就是证候。即只有先分析出是风寒还是风热,才能决定用祛寒药还是散热药。只有分析出患者的证候,才能决定用药的方向。不仅如此,中医在治疗已有症状的前提下,更注重的是机体整体功能的调节,还会考虑自然与社会的因素,其目的是维持人体功能的平衡、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从而保证人的身心健康,这也就是中医的整体观念。其实,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也就是中医的精髓所在。俗话说:“多吃神造的,少吃人造的。”中医药来源于自然界的万物,是大自然的馈赠,其本身就蕴含着大自然的和谐。另外,“治未病”是中医的重要思想,也就是要预防疾病的发生。其实我们很多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也就是说,我们平常会感觉身体不舒服,但去医院检查各项指标又都正常,这种情况往往会潜伏着危机,这时我们应及时用中医的方法调节。与中医相比,西医治病更贴近患者症状,侧重于局部,可以说是哪痛治哪,这就会使患者的症状很快得到减轻,这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西医以高科技成果为基础,在外科手术、传染病控制、动物实验、免疫技术、器官移植、基因工程、干细胞工程、新药物筛选等方面,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为人类医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由于西医对人的特殊性不够重视,侧重人的生物性,忽视人的心理、感情、行为、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因素。过于侧重人体的局部直至微观机制,而忽视人体的整体相关性与宏观调理,导致其虽救活了一些人,但也使不少人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1.3.2从东西方文化看中医和西医的差异

文化的核心是观念的共识,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观念,产生了不同特性的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东方文化的核心是人本主义的核心论,它重视人的存在和生存问题,对个人的成就比较忽略,重集体轻个人。西方文化的核心是强调个体自由度的发挥,具有个体性特性,所以,西方文化可称之为“个体文化”。整个西方文化是建立在《希腊古典神话》与《圣经》的基础之上,整个东方文化是建立在《易经》的基础上,也受后来的佛教与儒家思想影响。《圣经》记载,神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照着他的形象造男造女。在圣经中神的形象被定义为父神;而东方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却是女娲造人,神的形象被定义为母神。整个西方的数学、哲学,包括语言体系都是向外衍生式的;而整个东方的数学、哲学,包括语言体系都是向内归纳式的。可以说,文化是有性别的,东方文化属于阴性文化,西方文化属于阳性文化。

由于东西方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两种医学体系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上仍有很大不同。中医对待疾病采取调解性治疗,而西医则采取对抗性治疗。西医一定要找到病因然后采用有针对性的手段将其杀灭,如病因不明就很难下手,其注重的是外来干预;中医则不然,中医的治疗思路是改变患者机体内环境,使有利于疾病发生发展的条件发生改变,从而达到延缓疾病进程或治愈的目的,中医注重的是唤起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肿瘤治疗如果以直接杀灭癌细胞多少为指征,中医的疗效肯定比不上西医,中医的长处在于改变产生癌细胞的身体内在环境,调整因癌症的发生和进展导致的各种生理功能的紊乱,间接达到抑制癌细胞演变和生长、改善机体健康的目的。中医治癌症虽然没有直接杀灭癌细胞,但却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与西医相比有异曲同工之妙。以一般民众的观点来看,西医治疗就像硬碰硬,中医治疗则像打太极,以柔克刚。有观点认为中医看病注重整体状况的调节,是只见森林不见树木;西医治病则更为看重局部病变的解决,相对忽视全身状况的调整,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还有人说西医治病,中医治人。这些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医重视整体、重视宏观,西医重视具体、重视微观的学术特点。也可以说,中医是整体的、联系的;西医是分析、还原的;中医更注重关系,西医更注重实体。

1.3.3从医学的学术思想看中医和西医的统一

虽然中西医的思维存在巨大差距,但其学术思想是统一的。其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治疗对象的统一。中西医的治疗对象就是一个,那就是人类本身。不论是中医还是西医,不论从整体观还是从微观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问题,也不管是用什么治疗方法和治疗措施去治疗疾病,我们的治疗对象也就是说我们的研究对象是统一的,只是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利用了不同的方法研究而已。这种方法上的不同造成了学术流派的差异,但从整体角度上来说都是在各自不同的历史长河中的产物,是有历史继承性的精华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智慧结晶。二是治疗目的的统一。中西医不但研究的对象是统一的,而且研究和治疗所达到的目的也是统一的,目的都是让患者通过治疗,恢复身体的各项功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达到自然和谐的生活状态。

医学的进步在癌症的治疗上卓有成效,其治愈率由50年前不到10%已上升到50%以上,但仍有相当多的癌症患者没有获得理想的疗效。在临床上,为什么同一种治疗方案对同样的癌症患者效果明显不同?为什么同一类癌细胞具有不同的侵袭与转移能力?为什么同一种抑癌基因却有着不同的抑制癌细胞生长的作用?目前认为,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肿瘤细胞的异质性,即癌细胞的个体化特性。肿瘤生物学的个体化决定了癌症治疗的个体化。由于患者后天生活所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对心理、体质和生活习惯的改造,以及父母先天遗传特质不同的影响,直接导致肿瘤患者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过程的差异,也决定了癌症治疗的个体化。当今所提的“个体化医学”一词最早见于1956年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生化研究所所长威廉斯所著的《生化学个体性》一书,但一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仅个别文献有所提及。直到2001年,基因组学工作的巨大进展才使人们重新认识到个体化医学的重要性,一个完全以每位患者为中心的现代个体化医学的新时代才真正逐渐开始。但个体化医学并不是一个崭新的概念,中医强调个体的独特性,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医在疾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会考虑患者的先天禀赋与后天因素、年龄、性别、体质,患病后所表现出的病理性体质和病症属性不同,故需要“因人制宜”地为患者制定适宜的治法和方药,这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的个体化医疗思想。中医与西医在治疗个体化这个平台上站到了一起。

21世纪的医学将更关注预防,西方医学亚健康概念的提出,在某种程度上支持了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中医在“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经过了实践的验证。“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同样适用于现代西方医学的预防与保健,所以在未来健康管理及预防医学方面,中医与西医将有更多的合作与互补。

中国传统医学经历了无数次的朝代更替和数千年的历史变迁,能够流传至今且依旧兴盛不衰,说明它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它来源于古代先人的生活实践,所以简单实用,能够为广大民众接受;它的理论是以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精气、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的,所以它并不缺乏科学性;更重要的是它经过了数千年中国文化的沉积,经过了各代医家的发展和丰富,其理、法、方、药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药在治疗疾病时更加注重人体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这也就是其优于西医的最重要之处。

同类推荐
  • 现代产科急危重症诊疗学

    现代产科急危重症诊疗学

    产科急危重症发病急、病情变化快,严重危及母婴安危,需要医务工作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问诊、体检,迅速准确地进行诊断、鉴别诊断并给出治疗方案。如何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对患者进行正确救治,对预后至关重要。作为一名产科医生,除了掌握相关的高、精、尖医学仪器的使用及监测技术外,还要求掌握不同急危重症诊治要点,积累临床诊治经验,以进行规范化的处理,最终达到急救与治疗的双重目的,降低死亡率及病残率,提高救治效果。这就要求产科医生知识面广,具有扎实的临床基本功,同时要对疾病的诊治反应迅速,这对于在第一线工作的住院医师和低年资主治医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 实用妇科医学

    实用妇科医学

    科疾病长期困扰广大妇女。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医疗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妇科学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这在帮助我们提高诊疗水平的同时,也对妇科医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医疗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广大妇科医务人员实际工作的需要,我们编写了这本《实用妇科医学》。全书共十章,系统地介绍了妇科炎症、妇科胂癌、妇科内分泌疾病、妇科急症等常见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对妇科介入和妇科微创等新技术和新理论也做了简要的说明。本书内容丰富翔实,具有科学性、先进性、操作性强的鲜明特点。本书可作为妇科临床工作者日常的参考书,可供各级妇科医师、临床研究生、进修生及其他相关专业医师参考。
  • 金匮要略(中华实用方剂大典)

    金匮要略(中华实用方剂大典)

    《金匮要略》用方遣药法圆机活,出神入化。其一方中药物或增或减,只在一味两味,而方义主治则别于天壤。尤其用一方治多病,或治一病选数方,更是该书运用方剂之显著特点。如八味肾气丸一方,既治虚劳腰痛,又治痰饮之“短气有微饮”;既治消渴,又治妇人转胞不得溺,此一方之治多病也。再如,胸痹心痛,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痰饮病痛“短气有微饮”,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病溢饮者,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等,此一病之用数方也。象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 本草纲目(中华实用方剂大典)

    本草纲目(中华实用方剂大典)

    《本草纲目》最早出自李时珍之手,撰写于1578年,初刊于1593年。全书共载药1800余种,其中1000余种为植物药,其他为矿物及其他药物,由李时珍增入的药物就有374种。书中附有药物图上百幅、方剂万余首,其中约有八千多首是李时珍自己收集和拟定的。每种药物分列释名、主治、发明和附方等项。书中不仅修订了我国古代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而且还综合了大量的科学资料,对药物进行了相对科学的分类,特别是李时珍对动物药的科学分类,说明他已具备了生物学进化思想。
  • 千金方

    千金方

    《千金方》是综合性临床医著。又称《千金要方》,简称《千金方》。22卷。明代后有按《道藏》经义析为93卷者,内容同。唐代孙思邈约撰于652年。是感于当时的方药本草部秩浩繁,仓卒间求检不易,乃博采群经,删繁去复,并结合个人经验而撰成 。卷 1医学总论及本草、制药等;卷2~4妇科病;卷5儿科病;卷6七窍病;卷7~10诸风、脚气、伤寒;卷11 ~20系按脏腑顺序排列的一些内科杂病;卷21消渴、淋闭等症 ;卷22疔肿痈疽。总计162门,合方论4500首。书中所载医论、医方较系统地总结了自《内经》以后至唐初的医学成就,是一部科学价值较高的著作。
热门推荐
  • 八荒剑帝

    八荒剑帝

    天剑大陆,皆修武道,三千武道,独尊剑道。一代剑圣陆凡穿越而来,剑指苍穹。剑道无涯谁为锋,陆凡一剑道成空!
  • 四十五度向上倾斜

    四十五度向上倾斜

    从你离开起,我便开始想念你。我每天想念你一千次,可是还不够。那种感觉就像是饥肠辘辘的饕餮,即使饱食三餐,还是处于极度的饥饿。 我该如何让你知道,除了你,这辈子我的心里再也装不下任何人了。 时间和空间,都无法改变这独一无二的爱。而那些被碾碎在时间的车轮底下的爱,就像是被风吹散的蒲公英一般理所当然。 我始终还是觉得你一直都在,即使我看不到你,触碰不到你,我还是觉得你在。这会不会只是一种幻觉?你的离开给我带来的痛,会不会在我每个恶梦初醒的深夜又被狠狠撕开了呢?我或许还没做好准备去接受这个真相。 一场绚烂的歌舞会,一片拥挤的舞台,一次不可能抵达的边疆。
  • 重生之天纵权妃

    重生之天纵权妃

    十年时光换来的是残忍的背叛,挖心之后,她含恨而终。一朝重生,她发誓要亲者笑,仇者哭。心机女狠,她更狠;渣男毒,她更毒!等等,还有个情深似海的尊贵王爷,那就收下,嫉妒死丫!
  • 宦妃当道

    宦妃当道

    斗兽场上,她被关在笼中,亲眼看着稚子被丢在虎口之下,昔日情意绵绵的郎君转眼变成了食子的饿狼;怀中拥着她最亲最爱的胞姐;睥睨的看着她,低声说道:“你的孩子我不想要……”心头滴血,利刃锥心;踏血重生,她势要改天……再睁眼,回到十二岁的时候,眼前那张忧心忡忡的嘴脸让她恶心,一张张虚假的面孔令她生厌,可她再不是以前的秦羽蜜;虚与委蛇,只为让所有欠她之人自食恶果。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仙途修罗

    仙途修罗

    仙路茫茫不可见,神州浩土纷争乱,万古遗谜何人览?古来三十帝,尽赴烟尘间,看那血染的画卷,可惜复可叹!铁一般的少年,血海深仇恨难眠,修罗般杀意绵绵。至宝道戟惹人馋,帝族的追杀,圣地欲望无止歇。金戈画戟间,圣地崩,神坻灭。道法非自然,凌云而上,抬手间,天道改换。仙路现,尸骨成山,唯我为仙!
  • 文化名言(当代教育丛书·现代名言妙语全集)

    文化名言(当代教育丛书·现代名言妙语全集)

    这些名言警句句句经典,字字珠玑,精辟睿智,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和精神的力量,具有很强的鼓舞性、哲理性和启迪性。具有成功心理暗示和潜在力量开发的功能,不仅可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还能增进自律的能力。
  • 婚浅情深:冷情总裁暖暖爱

    婚浅情深:冷情总裁暖暖爱

    她是人人眼中的弃妇,他是铁血手腕的霸道总裁。一次意外,两人恩怨纠葛,从此命运牵连......背叛,破产,险些失去至亲的痛苦终让她趋于崩溃。绝望之际,他逼她入墙角,声音冷冽:“白帆,做我的女人!”“凭什么?”“满足我,我帮你气死他们!”极度震惊之余,又会牵扯出怎样的阴谋与算计?为了她,他可以商界厮杀,亦可以安暖相陪,为了她,他可以与天下人为友,亦可以与天下人为敌,他不是冷,只是他想温暖的,从来只有她......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回味:沉默的风景

    回味:沉默的风景

    本书是以文化名城为题材的专题散文集,视野广阔,视角独特,结合现实生活场景,力求对游历的各个古城名城进行历史文化的还原,写出各个城市的个性、声色和味道,探求山水景色中的历史意蕴,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和阅读价值。
  • 死亡锯幻影(下)

    死亡锯幻影(下)

    日本著名女魔术师鸟山秋月在表演其获金奖的魔术“死亡锯幻影”时,意外地被电锯锯断身体,随后死亡。当时在场的中国摄影师正巧是个破解疑难案件的高手,他与日本警方一起,查看了舞台和道具等状况,询问了鸟山秋月的道具师和助手以及现场的其他魔术师,发现8年前鸟山的女助手在表演“刀枪不入”魔术时意外被钢刀插到大动脉而死。
  • 清尘悲歌

    清尘悲歌

    时空变迁,传承决断。天地灵力不断消散,有法无证。这一日,有历史重现,掀起波澜。血染长空。面对历史的巨轮,一代天骄召路要做出如何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