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的京中产业早早就是林墨涵在管,因此他是游刃有余。国子监的学业虽紧也难不倒他,因此他没事和同窗们聚聚或是在京城溜达,过得十分滋润。偶尔同父亲通信发现父亲那里做的也很好,他便数着日子想绛珠仙子什么时候才会投胎。
黛玉还没等来,宝二爷先带着玉降生了,摆满月酒时,墨涵见王夫人满面红光,得意之色溢于言表,还时不时挑衅地看着墨涵,让墨涵好笑无比,以为自己会嫉妒吗?王夫人见墨涵无动于衷,有些泄气,随即又猜想没准墨涵的自卑压在心里了呢,这才又鼓舞起来。抱着被包成大红包的宝玉,炫耀地将那块据说通灵的破石头给众女眷传看,还言批命的说了宝玉的命格尊贵无匹,真像个开屏的老孔雀一般。众女眷心中固然又赞叹又羡慕,但是也有懂事的不仅暗叹王夫人太过招摇了,若说命格尊贵谁比得上皇家呢,这孩子就真的是世上最贵的命格也不该传的到处都是,一来易遭嫉妒,再来若家族朝堂有难时,这事很容易被对手捣腾出来安个大不敬的罪。因此参加过满月宴这些清醒的人就渐渐和贾家疏远了。
林墨涵心中也有这想法,而且他冷眼瞧着连平时很精明很有先见之明的贾母也变得有些飘飘然了。以前贾母很清醒地看到自己的家族似乎正在走向衰败,也是因此才一直算计着林家,约束着子弟莫太张扬,可自打宝玉生下来之后,最高兴的却是贾母,她似乎觉得这是上天的启示,在告诉自己上天依然眷顾着贾家,所以竟开始得意起来。墨涵想难怪贾母会变成《红楼梦》里那个喜欢奢华的老太太,原来是从宝玉这儿来的,将家族希望寄托给这个生来不凡的孩子又不好好教养,真是贾母这辈子最大的失策。
让贾府更加得瑟让许多人更加坚定了远离贾府的心的是在宫内如今品级最大的皇贵妃过寿时的事情。
彼时众命妇进宫朝见皇贵妃,皇贵妃半开玩笑地问贾母:“听说老太君近日得了个金孙,口中含玉,命格奇贵?如此异象想不到会在我大青出现,真乃国之福泽”
当时贾母怎么答的?“娘娘过誉了,他小孩子家不过长得得人意些,命格之说虚无缥缈,做不得真。倒是那玉得来历却是有些可疑,想来应是万岁爷泽被苍生才会出现这种祥瑞。”贾母这话明着谦虚,暗里却透着得意,更兼前面话还好,后面却有不妥,若说是因皇家之福,这祥瑞跑到八竿子打不到贾家做什么,这马屁拍得实实不怎么高明。
当时皇贵妃神色就不是怎么好看,不是细心人察觉不到罢了,皇贵妃只得生硬地转移话题说:“贵府的孩子自是不一般的,只是我们在宫里倒是难见了,不过听说你们家还有个女儿满十三岁了,下届选秀倒能听她说说那孩子的趣事。”贾母心中大喜,她原怕皇帝晚年选秀停了,这次算是得了准信,回家着意教导起了元春。
宝玉满月后不久就被贾母抱了过去,王夫人气得摔了几回杯子,心中发狠,总有一天让这老不死的看自己的眼色行事。邢夫人对此表示幸灾乐祸,当初她刚嫁过来时贾琏还小,本该她抚养,结果贾母却非得带过去养。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怕她这个后母对儿子不尽心,新妇就遭遇这种下马威,她在贾府的地位顿时就定格了。等贾琏七岁入学贾母才放他回来,可此时贾琏已经是半大小子了,哪里还能培养出感情。这也怪不得本就迂犟邢夫人将钱看得真了,毕竟她可没什么依靠。因着这件事,邢夫人看宝玉也被贾母带走就十分快意,可惜她不明白,两人地位不同,面对的环境不同,同样的事情人们也会有不同的看法。人们只觉得二太太的孩子受宠,而二太太也更加嚣张了。
不久扬州那边传来消息说贾敏怀孕了,墨涵高兴地险些蹦起来,贾府众人反应不一,以王夫人最为气愤。看贾母急慌慌让人包了许多平日舍不得动的珍惜药材和衣物等让人带过去,王夫人气得咬牙,暗暗吩咐人将那些最好的药材悄悄留下一些给才开始来月事不久的元春补身,却不知这却为女儿的身子留下了隐患。
随后不久,贾政的姨娘赵氏也传出有身孕的消息,她也是个厉害的,趁着王夫人怀孕坐月子的时候笼络住了贾政,直到身子五个月瞒不住了才说。王夫人的心情可想而知了。
转眼就是除夕了,因为被宝玉占去大部分心神而对墨涵有所轻忽的贾母终于还是记起墨涵,请他在贾府过年。这样的日子贾母再怎么着也不会让墨涵一个人冷冷清清的。从这点来看,其实除却私心,贾母对这个外孙子还是蛮好的。只可惜她的示好太晚了些,墨涵对贾家的厌恶在儿时便已经根深蒂固了。
本来墨涵是个大孩子了,不愿混在内宅,不过贾母发话,他也不好坚持,和着贾珠、贾琏、元春一起在贾母面前凑趣,贾母则乐呵呵搂着宝玉逗弄着。墨涵觉得这除夕宴乏味极了,别人问十句他答一句,大半时间都在做布景。不过倒是觉得一道目光偶尔会飘向自己,搜查了半天才发现是元春。当元春再瞟向他时他也抬头正好和元春的目光对碰,元春脸倏地泛起红晕,细瓷似的皮肤趁着烛光分外好看。墨涵蹙蹙眉,不解地想这是什么意思啊。听贾府人平日得意地说元春是皇后指名要选秀进宫的(其实人家皇后说得是进宫选秀,二者概念是不同的),总不会对自己有什么想法吧,话说古代女孩子都早熟来着。想罢墨涵打个冷战,他可不想被这心思深沉的表姐惦记上,恰好贾母看宝玉睡熟了便唤奶娘将宝玉送回屋去,不放心地叮嘱奶嬷嬷:“外边风冷,还又是灯又是火的,你们小心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