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83700000007

第7章 历代碑文(6)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自西兵起,凡五六岁,未尝不在其间,故其议论益精密,而于西事尤习其样。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士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才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革,凭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师鲁娶张氏,某县君。有兄源,字子渐,亦以文学知名,前一岁卒。师鲁凡十年间,三贬官,丧其父,又丧其兄。有子四人,连丧其三。女一,适人亦卒,而其身终以贬死,一子三岁,四女未嫁,家无余资。客其丧于南阳不能归。平生故人无远迩皆往赙之,然后妻子得以其柩归河南。以某年某月某日,葬于先茔之次。余与师鲁兄弟交,尝铭其父之墓矣,故不复次其世家焉。铭曰:

藏之深,固之密;石可朽,铭不灭。

【译文】

师鲁是河南人,姓尹,名洙。不过天下的人,无论认识与不认识他,都称他为师鲁。这是因为他名气很大。不过当世了解师鲁的人,有的推崇他的文章,有的佩服他的议论,有的赞美他的才能,至于他的忠义节操,在境遇穷困和顺利时,在面临灾祸或幸福时的表现,都不愧于古代有道德的君子,这些方面,天下称赞师鲁的人却未必都能详尽地知道。

师鲁写文章,简洁而有法度。他学问广博,记忆力很强,博古通今,专长于《春秋》。他和别人说话,总是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一定要把道理讲透才罢休。他从来不怕得罪人而畏缩不敢说话,也不随便附和别人,在这方面是很少有人能超过他的。遇到事情,不管难易,都勇于去做。他这些被人称道的品格,也正是招别人嫉恨的原因,所以他最终穷困而死。

师鲁年轻时中进士,做过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由于成绩优良,升任山南东遭掌书记,接着出任伊阳知县。王文康公举荐他的才能,召到朝廷考试,让他担任馆阁校勘,升为大子中允。当天章阁待制范仲淹被贬到饶州时,谏官、御史都不肯为他说话。尹师鲁便向朝廷上书,说:“仲淹是我的老师和朋友,我愿和他一起贬谪。”于是被贬为郢州酒税,后来又调往唐州。碰上他父亲去世,他就离了职。服丧期满后,又重新被起用为太子中允,做河南知县。赵元昊反叛,在陕西进行战争,大将葛怀敏上奏朝廷起用师鲁做经略安抚副使的判官。师鲁虽然由葛怀敏招聘,但更为经略使韩琦所了解。后来,宋军各将领在好水大败,韩琦被降为秦州知州,师鲁也被调为濠州通判。过了很久,韩琦上奏朝廷,将师鲁调为秦州通判,升任泾州知州、渭州知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因水洛筑城的事,尹师鲁与边防大臣发生争执,被调往晋州做知州。又做潞州知州,办理政事对百姓有恩惠,潞州人至今还想念他。师鲁积累功劳升官为起居舍人,担任龙图阁学士。

师鲁在天下太平的时候,惟独喜欢议论军事,写了《叙燕》、《息戍》两篇论文,在世上流传。从与西夏发生战争以来,他前后五六年一直处在前线,所以,他有关军事的议论更加精密,而对于西部边防的事情了解得尤其详细。他写作了《兵制》一文,论述战守胜败的关键,详尽分析当今的各种利害关系。又打算训练乡兵代替守边的士兵,作为抵御敌人的长久之策。但是这些主张都来不及实施,不久西夏元昊向朝廷称臣,西部边防解除战争状态,师鲁也离开了那里,并因事获罪。然而天下称赞师鲁的人,对于他这方面的才能也不一定完全了解啊。

开始时,师鲁在渭州做知州,边将中有人不听他的指挥,师鲁想按照军法处治他而没有办到。后来,这个边将来到京城,上书朝廷控告师鲁将公家的钱借给部下将领,因此师鲁被贬为崇信军节度使,后来又调任监均州酒税。他得了重病,缺医少药,被抬到南阳求医。病危时,他靠着桌子坐着,看见年幼的儿子在前面,也没有露出很怜惜的神色。他和宾客交谈,始终不谈及个人私事,他享年四十六岁便去世了。

师鲁娶妻张氏,封某县县君。师鲁有个哥哥,名叫源,字子渐,也因为文章写得好而著名,在他前一年去世。师鲁在十年间一共三次被贬官,死了父亲,又死了兄长。他有四个儿子,接连死了三个。一个已出嫁的女儿也死了。现在他自己也在贬谪中死去了,留下一个三岁的儿子,四个没出嫁的女儿,家里没有多余的钱,客死于南阳不能回归故乡。师普客死在南阳而不能运回故乡,一生中的老朋友无论远近都送钱给他,这样他的妻子儿女才能够将他的灵柩运回河南。在某年某月某日,安葬在祖坟旁边。我和师鲁是兄弟般的交情,曾经为他父亲的墓写过铭文,所以不再在这里列出他世代的家谱。铭文说:

埋藏得深深的,封闭得密密的;墓石可以朽坏,但刻在上面的铭文不会磨灭。

【赏析】

这篇铭文对于尹师鲁的文学、议论、才能几个方面做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并且认为大节仁义贯穿于这三者之中。他在穷达祸福时的表现,都不愧于古人。这是一篇“事信言文”,不虚美,不溢恶,是非褒贬都比较准确的一篇文章。例如文章说:尹师鲁的文章是“简而有法”,说他的学识是“通知古今”,这都是很高的评价。赞扬其议论的文章是“务穷尽道理”,“不为苟止而妄随”,也是很高的评价。所有这些精确的叙述,表现出欧阳修对于人物的评论的尺度把握得十分恰当,其叙述的语言也是十分传神的。

徂徕先生墓志铭

【作者简介】

作者欧阳修(略)

【原文】

徂徕先生姓石氏,名介,字守道,兖州奉符人也。徂徕鲁东山,而先生非隐者也。其仕尝位于朝矣,鲁之人不称其官而称其德,以为徂徕鲁之望;先生鲁人之所尊,故因其所居山,以配其有德之称。曰:“徂徕先生”者,鲁人之志也。

先生貌厚而气完,学笃而志大。虽在畎亩,不忘天下之忧。以谓时无不可为,为之无不至;不在其位,则行其言。吾言用,功利施于天下,不必出乎己;吾言不用,虽获祸咎,至死而不悔。其遇事发愤,作为文章,极陈古今治乱成败,以指切当世。贤愚善恶,是是非非,无所讳忌,世俗颇骇其言。由是谤议喧然,而小人尤嫉恶之,相与出力必挤之死。先生安然不惑不变,曰:“吾道固如是。吾勇过孟贲矣!”不幸遇疾以卒。既卒,而奸人有欲以奇祸中伤大臣者,犹指先生以起事,谓其诈死而北走契丹矣,请发棺以验。赖天子仁圣,察其诬,得不发棺,而保全其妻子。

先生世为农家,父讳丙,始以仕进,官至太常博士。先生年二十六,举进士甲科,为郓州观察推官,南京留守推官。御史台辟主簿,未至,以上书论赦罢不召。秩满,迁某军节度掌书记,代其父官于蜀,为嘉州军事判官。丁内、外艰去官。垢面跣足,躬耕徂徕之下,葬其五世未葬者七十丧。服除,召入国子监直讲。是时兵讨元昊久无功,海内重困,天子奋然思欲振起威德,而进退二三大臣,增置谏官御史,所以求治之意甚锐。先生跃然喜曰:“此盛事也!雅颂吾职,其可已乎?”乃作《庆历圣德诗》,以褒贬大臣,分别邪正,累数百言。诗出,泰山孙明复曰:“子祸始于此矣!”明复,先生之师友也。其后所谓奸人作奇祸者,乃诗之所斥也。

先生自闲居徂徕,后官于南京,常以经术教授。及在太学,益以师道自居。门人弟子,从之者甚众。太学之兴,自先生始。其所为文章,曰某集者若干卷,曰某集者若干卷。其斥佛、老、时文,则有《怪说》、《中国论》,曰:“去此三者,然后可以有为。”其戒奸臣宦女,则有《唐鉴》,曰:“吾非为一世监也。”其余喜怒哀乐,必见于文。其辞博辨雄伟,而忧思深远。其为言曰:“学者,学为仁义也。惟忠能忘其身,惟笃于自信者,乃可以力行也。”以是行于己,亦以是教于人。所谓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轲、扬雄、韩愈氏者,未尝一日不诵于口。思与天下之士,皆为周孔之徒,以致其君为尧舜之君,民为尧舜之民,亦未尝一日少忘于心。至其违世惊众,人或笑人,则曰“吾非狂痴者也!”是以君子察其行而信其言,推其用心而哀其志。

先生直讲岁余,杜祁公荐之天子,拜太子中允。今丞相韩公又荐之,乃直集贤院。又岁余,始去太学,通判濮州。方待次于徂徕,以庆历五月七月某日,卒于家,享年四十有一。友人庐陵欧阳修哭之以诗,以谓待彼谤焰熄,然后先生之道明矣。

先生既没,妻子冻馁不自胜。今丞相韩公,与河阳富公,分俸买田以活之。后二十一年,其家始克葬先生于某所。将葬,其子师讷与其门人姜潜、杜默、徐遁等来告曰:“谤焰熄矣,可以发先生之光矣,敢请铭!”某曰:“吾诗不云乎:‘子道自能久’也,何必吾铭?”遁等曰:“虽然,鲁人之欲也!”乃为之铭曰:

徂徕之岩岩,与子之德兮,鲁人之所瞻,汶水之汤汤,与子之道兮,逾远而弥长。道之难行兮,孔孟亦云遑遑,一世之屯兮,万世之光!曰吾不有命兮,安在夫桓魑与臧仓。自古圣贤皆然兮,噫子虽毁其何伤?

【译文】

徂徕先生姓石,名介,字守道,是兖州奉符人。徂徕是古代鲁国的东山,不过先生并非是此山中的隐士。他曾经在朝廷做官,鲁地人不称赞他的官位而赞颂他的品德,认为徂徕是鲁人仰望的名山,而先生是鲁地受尊敬的人物,所以用他所居住过的山,来比喻他的道德,称呼他为“徂徕先生”,这是鲁地人的意愿啊。

徂徕先生相貌忠厚,精神完美,学问深厚,志向远大。虽然身处田野之间,也没有忘记天下的忧患。他认为:没有不能做事的时代,没有办不到的事情;如果没有担任职位,便用语言宣传自己的主张。如果我的言论被当政者采纳了,功效利益就会惠及天下,不一定要自己亲自实施;如果我的言论没有被采纳,即使招来灾祸罪责,我也至死不悔。他遇上大事情便努力写文章,尽力陈述古今治乱成败的情况与原因,以讽劝世人。他谈及贤明、愚笨、善良、丑恶,肯定对的,否定错的,都没有忌讳,世俗之人都很害怕他的话。因此诽谤他的议论很多,而且小人们尤其嫉恨厌恶他,共同出力一定要将他排挤到绝境,先生却处之泰然,不迷惑,也不改变自己,他说:“我做人的原则就是这样,我比勇士孟贲还要勇敢。”不幸他得病死了。他死后,有奸人想利用有人谋反的事情中伤朝廷大臣,而且还借先生的死挑起是非,说他是假死,本人已经逃走到契丹(辽国)去了,要求朝廷开棺验尸。全靠天子仁慈圣明,觉察了他们的诬陷,才没有开棺,得以保全了先生的妻子和儿女。

先生世代为农,父亲叫石丙,从父亲这一代开始做官,石丙的官做到太常博士。先生二十六岁时中进士甲科,任郓州观察推官,南京留守推官。御史台调他当主簿,还没有到任,就因为他上书议论大赦的事而被罢免。南京留守推官任满,石介升为军节度掌书记。又代替他的父亲出任蜀地嘉州军事判官。先生因为父母亲的去世而辞去官职,毫不收拾打扮,亲自在徂徕山下耕种,安葬了他的家族五代以来死去没有安葬的七十位亲友。服丧期满,被召入国子监担任直讲一职。当时,朝廷的军队讨伐元昊,很长的时间也没有成功,全国非常困苦。天子鼓起劲来想振作威风,提拔和撇下了几个大臣,增设了谏官和御史,想治理好国家的心情很迫切。先生高兴地跳起来说:“这是盛事啊,写‘雅’、‘颂’那样的诗歌正是我分内的事,怎么可以不写呢?”于是就写了《庆历圣德诗》来褒贬大臣,区别邪正,共有几百宇。这首诗公开后,泰山孙明复说:“您的祸患从此开始了。”明复,是先生的老师和朋友。后来所谓挑起大祸的奸人便是这首诗中所指责的人。

同类推荐
  • 院墙

    院墙

    吴佳骏是当代散文新俊,本精品集以幽微的洞察、冷静的笔调,叙写了生活卑微者的血泪与悲歌,写到了人的局限与可十白。这里,没有田园的牧歌,没有抽象的抒情,只有实实在在的苦难与困境,其中充满宗教情怀的思索,以及颇具深度和诗意的人性开掘。让人看到在生存的磨难和耻辱面前,如何有尊严地活着。同时,书中还充满了作者对物性的体悟,对于人之外的动物和生物的体恤与深情,这是中国作家最为缺乏的。这反映了作家的天地情怀,一种“天容地载”的担当与超越性意向。
  • 刀走偏锋

    刀走偏锋

    本书围绕一九五五年四月“万隆会议”期间,国共情报机构展开的针对中共代表团暗杀与反暗杀的较量。主人公林川是中共情报机构培养的新一代情报人员,在敌我双方的又一轮博弈中被上级派往印度尼西亚。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孤身打入国民党情报机构驻雅加达特别行动队,代号“铁血军”的组织,面对一道道扑簌迷离的凶险考验,他赢得了敌特头子“蝰蛇”的信任,并在关键时刻中流砥柱,和他的战友们挫败了“蝰蛇”刺杀周恩来的阴谋。他是一个孤胆英雄,谋略与胆量使他将历史的偶然转换成历史的必然。
  • 冲破最后幽禁

    冲破最后幽禁

    辽宁省政协的友人在春节前曾经向我诉说了关于张学良将军的近况。他于不久前前往美国夏威夷,在夏天的大海边上,他再次见到这位靠轮椅代步的老人。张学良从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失去自由以来,在羁押和幽禁中生活了五十四个冷暖春秋,直到一九九〇年进位东北军少帅九十岁生日的时候,才有了公开祝寿的自由。他的这一自由是如何得来的呢?多年来在海内外一直是个猜不透的谜。也许有人会以为给张学良以真正自由是台湾当局的良心发现。
  • 思想者的盛宴:聆听大师内心深处的声音

    思想者的盛宴:聆听大师内心深处的声音

    无论生活曾经给予了我们什么,还是生活曾经使我们失去了什么,我们都应以博大的胸怀和豁达的心灵,去容纳和洞察所有的痛苦和欢乐。一个活着的人,有思想才有意思。有思想,并非是要我们一定成为思想家或哲学家,而是要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些自己独特的看法,有一些对生命的感悟。每天给自己十分钟的时间静静品尝,梳理自己的思想,走好铺在脚下的每一个日子。
  • 李白全传

    李白全传

    本书包括:习书练剑、辞亲远游、安陆十载、三诏进京、长安岁月、赐金放还、梁园情深、东行南游、虎穴历险、战乱前后、从军获罪、救月升天。作品讲述了一个绝对的诗歌天才;纵横瓷肆,想像瑰丽,如仙人所作;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笔傲凌沧州。后人称之诗仙。我辈凯是蓬蒿人,仰天大笑出门去,绝对是人中豪杰。
热门推荐
  • 荒村

    荒村

    太平村没有神奇美丽的传说,没有如画的山水和迷人的风光,有的只是关于饥饿的记忆。贫穷像不能根治的病症,经年不衰地潜伏在每一个村民的心中,同时他们又世代做着走向富裕的梦。但村庄真的逐步富裕后,年轻一代又开始抛弃了村庄,走向城市,留下一村的老人品味着梦想收割后的荒凉。
  • 二十几岁要懂的人生经验

    二十几岁要懂的人生经验

    二十几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尴尬的年纪,一方面我们有着年轻的体魄、蓬勃的朝气、充沛的精力和远大的理想,我们梦想着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到达成功的彼岸;另一方面我们却不得不受制于经验的缺乏、人脉圈子的狭小、资金的短缺以及家庭的负担,从而拼搏在满是荆棘的道路上。在泥泞中摸爬滚打的我们总是免不了受伤,免不了碰壁,免不了暂时的失意。年轻的我们总要经历一些困难和磨砺才会成熟起来,才会总结出那么一点道理,才能恍然大悟,才能……但是,这时的我们,已经付出了太多太多,失去了太多太多。
  • 云朵中的宝藏:羌族艺术

    云朵中的宝藏:羌族艺术

    据甲骨文记载,羌族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四千年前的夏商时代,被誉为“民族活化石”,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给羌族带来了几乎毁灭性的灾难,羌族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给这个历史上本就灾难深重的民族和勤劳善良的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抢救羌族文化成为当务之急,保护和传承羌族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历史任务。本书集中介绍了羌族的音乐、舞蹈、刺绣与建筑。共分五章:羌族概况,羌族音乐,羌族舞蹈,羌族刺绣与建筑,羌族民歌、歌舞谱例分析。
  • 通天法相

    通天法相

    杨晨经历九死一生,开启自身荒古仙体,凭借先祖杨奉献指导,天道符石为基础修炼《通天法相》凝练通天法相,从而一飞冲天。
  • 六十种曲精忠记

    六十种曲精忠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校园实用经典歇后语(实用一生的语言精华丛书)

    校园实用经典歇后语(实用一生的语言精华丛书)

    《实用一生的语言精华丛书:校园实用经典歇后语》是一本科普类读物。歇后语、座右铭、格言等无疑都是一种浓缩的语言精华,可能经过千百年来人们的不断提炼和传承,才得以流传至今。《实用一生的语言精华丛书:校园实用经典歇后语》主要内容包括:歇后语类型的语言精华。集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身,可以作为广大青少年朋友修身养性、努力学习的一个指路明灯。
  • 黑白之外

    黑白之外

    《黑白之外: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叙事与意识形态》从本体的语言学诗学与外国的文化研究两个视角剖析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叙事与意识形态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本书第一、二两章以本体研究为主,从语言学诗学角度出发,探讨民族化的意识形态对中国电影的叙事形态、叙事方式、叙事图景(时间意识与空间意识)乃至叙事类型的变迁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发挥了怎样的影响;第三章则开始从本体研究转向文化研究,探讨电影叙事的话语权争夺,揭示各个意识形态团体如何通过电影实现自己的意识形态利益,而意识形态话语又是如何渗透到电影的叙事话语之中。
  • 金口才成就一生

    金口才成就一生

    自古至今,语言充满着独特的魅力和无穷的力量,它如一朵盛开的奇葩傲立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经久不衰,永不凋零。在古战场上,口才好的人能够平息两国之间的纷争,化干戈为玉帛。充分印证了“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句话。其实,语言的作用远远不只于此,正如汉代刘向在《说苑·善说》中所写:“昔子产修其辞而赵武致其敬,王孙满明其言而楚庄以渐,苏秦行其说而六国以安,蒯通陈其说而身得以全。夫辞者,乃所以尊君、全身、安国、全性者也。”
  • 医女轻狂:王妃太霸道

    医女轻狂:王妃太霸道

    历家主医,世代贤良。她从小潜心修炼,她为的不过是撑住历家。一朝惊变,爷爷惨死,姐妹背叛,她历尽万难,终究还是落崖而死。再次重生,她却成了相府里被人迫害的庶女。也罢,这一次,就看她如何翻转局面。伤我者!欺我者!百倍还之!历尽香寒,终于此归。
  • 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第10卷)

    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第10卷)

    讲述微型小说,在我国虽然自古有之,但一直属于短篇小说的范畴,未能从短篇小说中独立出来。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人们生活节奏加快,读者没时间看长篇大论,喜欢看短小精悍的小说。微型小说便很快盛兴繁荣起来,受到读者的喜爱。因而一些报刊纷纷开辟微型小说栏目,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发表微型小说的报刊有两千家左右,每年发表的微型小说达七八万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