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36500000001

第1章 前言(1)

本书的目的在于构建一个基于金融竞合观的金融改革分析框架,其哲学基础是矛盾论,经济学基础是经济增长理论。

本书的核心观点是:当前中国金融既“发展不足”,更“发展过度”;对于实体经济而言,中国的金融体系是低效率的“攫取性”金融体系;金融改革需要努力改变这一现状,构建一个金融与实体经济和谐共生的高效率、共容性金融体系。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金融领域内应推行的改革举措主要是退出“金融约束”制度(1998),即通过推行利率市场化解除利差保护;通过放宽市场准入,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推动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机构改革,构建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金融市场环境;通过优化监管做好金融约束制度退出过程中的风险管理。

在金融领域外,应辅之以国资国企改革、财税体制改革以及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消除政府对融资主体的隐性担保;应推动产业政策转型和教育科研体制改革,培育实体经济的发展动力。

我们清楚,本书的出版可能引起一些争论,其中相当部分会是不必要的争论。为了尽量避免误解,将读者的精力引至对中国金融体系当前存在问题的深层次思考上,引至对中国金融未来改革与发展关键问题的建设性讨论上,我们借此就可能存在的争议做进一步的阐明。

一、什么是“攫取性”和“共容性”

本书的题目是“从攫取到共容”,首先需要澄清的是,什么是“攫取性”及“攫取性”金融体系,什么是“共容性”及“共容性”金融体系。

不同于传统的视角,我们采用金融竞合观来看待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也就是将两者视为一对矛盾,对立统一。一方面,两者相互依存,存在合作性。金融不能离开实体经济,需要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发展自己;实体经济也不能离开金融,既需要金融支持,也需要一个稳定的金融环境。另一方面,两者又相互排斥、存在竞争性,集中体现为对生产要素、政策、利润和企业决策行为等方面的竞争。所以,观察一国的金融发展状态有两个维度,即“合作性维度”和“竞争性维度”。

“攫取性”和“共容性”是竞争性维度下的两种金融发展状态。“攫取性”金融体系下,金融对实体经济构成显著竞争,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存在明显的负外部性。“共容性”金融体系下,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竞争性体现得并不显著,无负外部性或至少不存在明显的负外部性。

我们之所以将中国当前的金融体系称为“攫取性”金融体系,主要原因就在于金融与实体经济严重失衡,金融存在明显的“虹吸效应”,它像一块巨大的“磁铁”,诱导了过多的企业家才能、资本和优秀人才等创新要素“脱实向虚”,这对于实体经济而言就是一种“攫取性”行为或具有“攫取性”效应。

本书全篇在使用“攫取性”一词时,均添加了引号,主要目的是为了不让其成为一个带有感情色彩和道德价值判断的符号,而是将其严格限定在经济增长范畴。在本书中,可以将“攫取性”和负外部性画等号,其最终结果都是对创新和经济增长的负向效应。

此外,我们之所以将金融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共容”而非“共荣”,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攫取”与“共容”是同一个维度下的两种不同状态,而“攫取”和“共荣”则不然。二是“共容”更在于强调金融负外部性的祛除,而“共荣”则具有更加广泛的内涵,除了在竞争性维度上要求祛除金融的负外部性外,还在合作性维度上有更多的要求,这反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主题。三是通过金融改革就基本能够实现“共容”的目标,而要达到“共荣”的理想,则更仰仗实体经济层面的结构性改革。相对于“共容”而言,“共荣”的要求更高。

二、何为金融“发展过度”?

本书所指的金融“发展过度”并不是指中国金融已发展得太好,不需要再发展了,而是指相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过度,即当前金融业的高利润和高收入,破坏了金融与实体经济和谐发展所依赖的合理的报酬结构(1990),从而对实体经济产生了明显的负外部性。

在关注金融“发展过度”或金融的负外部性时,我们并不否定金融在支撑实体经济发展中也发挥了便利支付、储蓄动员、风险管理、提供融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就金融“发展过度”的治理而言,我们也不主张简单地对金融业进行限制,而是主张通过系统性改革,破除不合理的体制机制因素。

一定程度上,可以将中国的金融“发展过度”理解为旧有金融发展方式的结果,那么,金融改革就是要实现金融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为何金融“发展过度”与“发展不足”可以并存?

本书关于金融“发展过度”与“发展不足”并存的观点也可能遭到误解或受到质疑。在初次看到金融“发展过度”与金融“发展不足”并存这一表述时,大部分读者的反应可能是以下两种情况之一。

第一种反应是,这是金融结构意义上的并存,即银行业“发展过度”,资本市场“发展不足”。尽管读者可以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但这并不是本书所关注的,我们讨论的是整体意义上的“发展过度”与“发展不足”并存。

第二种反应是,整体意义上的金融“发展过度”与金融“发展不足”并存是自相矛盾的。其实,两者并不矛盾。根据金融竞合观,“发展过度”与“发展不足”原本就属于不同的范畴。

“发展过度”属于金融与实体经济竞争性维度上的金融发展状态,所对应的状态是“没有发展过度”。若金融发展与创新及经济增长呈负向关系,则金融体系具有显著负外部性,处于“发展过度”的状态;若金融发展与创新及经济增长呈正向关系,金融体系则处于“没有发展过度”的状态。

“发展不足”属于金融与实体经济合作性维度上的金融发展状态,所对应的状态是“没有发展不足”。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不高,融资成本居高不下,金融可及性也不够,则金融体系处于“发展不足”的状态;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较高,融资成本合理,金融可及性也达到较高水平,则金融体系处于“没有发展不足”的状态。

实际上,两者不仅可以并存,还相互关联,“发展不足”是“发展过度”的重要原因,解决“发展不足”有利于解决“发展过度”。

可见,本书关于“发展过度”与“发展不足”与一般意义上的发展过度与发展不足是有明显区别的。也正因为此,在讨论竞争性维度上的金融“发展过度”和合作性维度上的“发展不足”时均添加了引号,以示区别。

四、为什么要关注金融“发展过度”?

金融“发展过度”或“虹吸效应”的危害性似乎是不言自明的,实则不然。比如,在全球金融危机前,主流观点就是:“对华尔街有利的就是对整个国家有利的”。

为了说明“虹吸效应”的危害性,本书区分了资源配置的两个环节:初次配置和再配置。其中,初次配置是资源在整个经济系统内的配置,本书中特指资源在金融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配置;再配置是金融体系对其可支配资源在不同实体部门之间所进行的配置。比如,金融资源在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之间,在不同规模企业之间,在不同行业企业之间,在具有不同创新能力的企业之间的配置。

“虹吸效应”正是初次配置环节的扭曲。如果再配置环节足够有效率的话,那么初次配置环节的扭曲是无关紧要的。但问题是,再配置环节的效率高低取决于初次配置的合理程度。为此,我们考察了金融体系在再配置环节的两种效应:“乘数效应”和“漏出效应”。若金融在再配置环节主要发挥的是“乘数效应”,即“转换器”和“放大器”功能,那么再配置环节的高效率可以弥补初次配置环节的扭曲,并不会造成整个经济系统资源配置效率的下降。遗憾的是,“乘数效应”的发挥是有条件的,一旦过量的要素涌入金融业,超过了其转换能力,其发挥的便是“漏出效应”,此时初次配置的扭曲便会降低整个经济系统的资源配置效率了。

同类推荐
  • 从零开始学开店

    从零开始学开店

    思路决定出路,方法决定成败。开店不只有勇气,还要学经验。致富不只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开一家什么样的店?如何选店址?怎样让你的店从不起眼摇身一变成焦点?怎样经营店铺?怎样管理店员?开店前,做足准备工作很重要。《从零开始学开店》广征博取,汇集经商入门的多种经验;条分缕析,介绍开店的经营流程和运作程序、开店的筹划与准备、选址与布局、营销与服务、管理与理财等创业者迫切关心和急需应用的经营智慧和赚钱艺术,《从零开始学开店》是经商创富人的首选生意经指南。
  • 服务致胜

    服务致胜

    我们一定要记住,服务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因循守旧,而必须时时刻刻为客户着想,发自内心地为客户服务,真诚地为客户解决问题,注意细节,勇于创新。由覃曦编著的《服务制胜》分节介绍了各种服务法则,详细地告诉你应该怎样去为客户服务,帮你解决服务过程中的种种困扰,让你学会怎样达到客户的要求。
  • 小吃店,大学问

    小吃店,大学问

    《小吃店大学问》就开“小吃店,大学问”这一话题展开,就特色小吃店的开店调研、店铺选址、店铺装修、人员聘请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且详细的阐述,希望读者能举一反三。创业的大戏已经开锣,谁甘寂寞?行动起来。开一家小吃店,让它成为我们梦想的起点!在众多经营项目中,小吃店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小吃店投资不多,只要有特色,赚钱很快。基本不存在赊账欠款。为了帮助那些想开或正在开小吃店的人在创业路上少走弯路、不入歧途,作者编写了本书。
  • 企业操盘手

    企业操盘手

    企业操盘手是企业战略定位、执行系统导入的支持者与实施者,只有高效的企业操盘手团队,才会有战无不胜的常胜企业。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面临着生存的诸多问题,企业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全面提高企业的管理成熟度,打造团队凝聚力,系统全面地构建企业的培训体系,形成标准化的管理机制,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奠定坚实的基础。从企业文化到战略定位,从产品设计到企业目标,从薪酬设计到绩效管理,从人才引进到股权激励,用最实操的方式有效地解决了企业系统化建设、企业利润增长的难题,促进了公司管理文化高统一,为强大企业提供了系统化的解决方案。
  • 管人的30个绝招

    管人的30个绝招

    一切活跃着的组织最迫在眉睫的问题,正是我们即将阐述的如何管理的问题。管理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管理不谈对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管理就是让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合二为一。本书以开阔的视野、广博的积累、深入的研究为读者展现出一个个精彩纷呈、发人深省的管理绝招。在两位作者精辟的观点、超脱的视角、诙谐幽默的语言中,让读者体会到一种醍醐灌顶般的阅读快感。
热门推荐
  • 地球“发烧”了(趣味地理卷)

    地球“发烧”了(趣味地理卷)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域差异的学科,是最美丽的科学,也是与我们的生活联系最紧密的科学。为什么这样说呢?
  • 如此夏天,妙不可言:破碎的梦(三)

    如此夏天,妙不可言:破碎的梦(三)

    她是他死党的妹妹。他们本不该在一起。但是这个夏天却充溢着诱人的暑气。16岁的艾美莉亚-莫雷蒂此夏的心愿很简单:忘掉他哥哥的死党——尼克·格洛斯基——当他从来都不存在。这理应不难:因为他正在汉普顿沙滩消度暑假,不知道又有多少比基尼少女会因他而伤碎了心。他保证不会告诉她们,每一个女孩都是他众多猎物中的一员。这个夏天,艾美莉亚不会再为他彻夜难眠。她要为明年的展演确保每一个芭蕾动作都毫无瑕疵。同时,她也终于准备好去寻找她的生身父母了。然而尼克决定留在城里,艾美莉亚便瞬间动摇了。或许这是个转机,给他们在一起创造机会,只要她不会天真地以为他们会有一个美好的将来……尼克已经厌倦了那个风流倜傥的伪装。
  • 爱比死更殇

    爱比死更殇

    苏慕妍爱了蔚霆谌三年,爱的没有自己,爱的家破人亡。原以为即使他不爱她,只要有个孩子她也觉得满足和幸福,却不料让她怀孩子也只是个阴谋。当真相大白之后,蔚霆谌说:“慕妍,我错了,我要怎么做你才能原谅我?”苏慕妍冷漠的说:“我对你的恨已深入骨髓,要想剔除,除非我血尽人亡。”--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唐诗鉴赏(传世经典鉴赏丛书)

    唐诗鉴赏(传世经典鉴赏丛书)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身无彩风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
  • 盛宠之老公难逃

    盛宠之老公难逃

    当腹黑轻狂地他一步步地引诱冷清单纯的她。他和她的故事从这儿开始。她,是军区声名显赫的第一女少将。她,低调,冷清,拒人于千里之外。却惟独面对他时,方有丝丝柔情。他,是军区声名赫赫的铁血少将。他,凌厉,沉默,掩不住的周身的肃杀。也只有她,能唤起他内心深处的点点温柔。军区首长的女儿,令人艳羡的红三代,显赫的家世,带给她的只是年幼时的孤寂,年少时的无奈和成长后的心酸。在她立功升职时,也是别人打击她的最好的嫉妒借口。即便是她的父亲,也是以此否认她所有的努力。他是年幼时保护她的大哥哥。是她进军区后的课后指导‘老师’。也是她这一生逃不开的结。
  • 是非

    是非

    一语道不尽尘世间的是是非非,一眼看不透江湖中的恩恩怨怨。败命运所赐,比中500万几率还小的机会就这么巧合的砸在了她的头上。她做好了以身殉职的准备迈进了历史的洪流一去不返。偏偏她这个“幸运儿”却好命的撞见了生命中的另一半?什么?不是一个是四个?难怪在现代她总是被人当成空气拒绝往来。可是这突来的桃花运一路走来磕磕绊绊,就算她掌控了这个时代的历史变迁也操控不住这爱情的红线,她到底是顺应天意选择离开还是干脆绑住一个死皮赖脸的跟命运消极抗战?!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重回乡间

    重回乡间

    唐小燕的一生就像《蓝色生死恋》的翻版,尽管是被抱错的富家女,可她注定要做失败的恶毒女配。重来一次,回到宁静的乡间,她还会让自己重蹈覆辙吗?
  • 续画品

    续画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怪物典狱长

    怪物典狱长

    噩梦般的灾难从海洋而来。它们…是文明的覆灭……繁华的街头上,有人发了疯似的大喊大叫。“地球是平的…是平的啊!尽头就在南极那边,我们完了,怪物从海洋深处杀来了……”众人惊愕围观,只有陈辰很认真地走上前,脸色颇显凝重,压低声音。“你好…我是怪物监狱的典狱长,能仔细给我描述一下是什么怪物来了吗?”那人愣愣看了一眼陈辰,有些害怕的后退了两步,拿出手机。“喂,是精神病医院吗……?”
  • 行走中的言说:一个思想背包客的心路历程

    行走中的言说:一个思想背包客的心路历程

    科学人文系列。本书为一个哲学工作者对于科学、哲学与文化的全方位思考,主要集中在科学哲学、语言哲学、心灵哲学、科技与社会以及科技政策等。观点新颖、视野开阔、语言流畅,适合爱好哲学的大学生及其他科技工作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