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国经历过很多次战争、动乱、灾害、饥馑……为了生存与发展,人们常常有意无意地将这些灾难淡忘,以便将精力投入到现世生活当中。所以,我们所读到的那些历史悲剧,往往成为史书沟缝里的寥寥数笔。
然而,随着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类对个体生命的敬重与珍惜程度不断提高,中国人的历史认知也逐渐深入、丰富。自20世纪30年代南京大屠杀事件之后,这段民族记忆经历了相对沉寂的一段时间。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国策为再识南京大屠杀历史带来了新的契机,遇难同胞纪念馆于1985年建成开放成为哀悼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铭记民族历史的新起点。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30多万名曾经鲜活的同胞生命,后人没有忘记你们。从20年前起,每逢12月13日,人们都会在遇难同胞纪念馆里奉上公祭亡灵的花圈。
一、南京首创的公祭仪式
1994年12月13日上午,古都金陵,城西江东门。
初冬的寒风在空中旋转,天色阴沉沉的,大地仿佛被一层薄霜冻住了,到处笼罩着一片凄凉、肃杀之气。
墓地广场上断壁残垣,砾石累累,枯树秃丫,荒草萋萋,花岗岩浮雕墙上的人物似乎正在撕心裂肺地呐喊。遗骨陈列室里的森森白骨,无声诉说着惨痛的冤屈。
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悼念广场上,悬挂起一条蓝底白字的巨大条幅,上面印着23个黑体大字:“南京各界人士悼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仪式”。条幅在石墙前四季不凋的翠柏簇拥下,更显得格外的庄严肃穆。
10时整,悼念仪式正式开始。
呜呜,呜呜呜—凄厉的防空警报声响彻南京上空,南京市民们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计,或低头沉思默哀,或举目仰望苍窍。他们都知道,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57年前的今天,侵华日军开始了惨绝人寰的屠杀,将美丽的古城金陵变为恐怖血腥的人间地狱。
呜呜,呜呜呜—尖锐的防空警报声刺痛了南京人民的心灵。来自机关、学校、部队、工人、农民等社会各界的代表,以及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和遇难者遗属代表胸佩着小白花、肃立在石墙前的小广场上,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集体低头默哀,表达对死难同胞的哀悼之情,警醒人们不要忘记南京大屠杀的惨痛历史。
呜呜,呜呜呜—低沉的汽笛声音划破长江江面和南京铁路沿线,从停泊在南京港和航行在长江南京段的所有轮船上响起,从停靠在南京火车站内和行进在南京段铁路的火车上响起,提醒人们勿忘国耻,警示人们铭记振兴中华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责任。
仪式现场安魂曲音乐低徊、催人泪下。3000羽和平鸽冲天而起,象征着将和平的希望放飞在广袤天空之上。
仪式结束后,人们绕行遇难同胞纪念馆一周时纷纷将胸前的小白花解下来,系在馆内的护栏或者松柏上,以此寄托对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哀思。
悼念活动引起社会各界和媒体的广泛共鸣。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以及江苏省和南京市各家报纸、广播、电视等,均无一例外地进行了集中的大规模报道。下面是刊载于1994年12月14日《南京日报》第1版的一条消息:
勿忘历史惨案争取和平发展
我市各界人士隆重举行仪式
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
昨天上午,当千余只和平鸽从江东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展翅腾飞的时候,全市人民对57年前30万遇难同胞的深切悼念和对当今世界和平的热爱向往,全都捎上了无垠的长空。
57年前的昨天,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对无辜平民和已放下武器的士兵进行了为期六周的大规模血腥屠杀。这一震惊中外的惨案,受害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杀人手段之残酷,均为人类文明史上所罕见。
1994年12月13日,“南京各界人士悼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仪式”活动现场。
昨天,我市各界人士和驻宁部队官兵近千人,在江东门纪念馆举行隆重仪式,悼念在惨案中遇难的同胞。仪式由市政协主席潘寒操主持。
市长在悼念仪式上说,今天我们深切悼念南京大屠杀惨案中的遇难同胞,就是要高举爱国、和平的旗帜,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不要忘记被侵略、被屠杀、被奴役的惨痛历史,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用我们的全部精力和智慧建设祖国、振兴中华,并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反对侵略战争,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他强调说,在深切悼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时候,我们更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要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沿着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的方向,继续发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抓住机遇,开拓进取,艰苦奋斗,扎实工作,夺取两个文明建设的新胜利。
在昨天悼念仪式上发言的还有抗日老战士代表甄申和青少年代表戴宁益。
驻宁部队的负责人阎琢、宫化清、孙玉海等,省市领导俞兴德、王霞林、张耀华、段绪申、徐英锐、章臣桓、张晔、林积松、姚志炳、陈安吉、郑凤翔、沈道齐等出席了昨天的悼念仪式。省市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的负责人,省市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部分老同志也参加了悼念仪式。
昨天,我市的北极阁、五台山、中山码头、燕子矶、普德寺等处也同时举行了悼念遇难同胞的活动。(作者余安民、朱同芳、王如钢、许见梅)这次祭奠仪式虽然简单朴实,但是意义重大。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1994年南京公祭之前,还没有哪一座城市用群众集会的方式悼念抗战期间遇难的同胞,包括经历细菌战、化学战,成为慰安妇、劳工等各种惨遭日军杀害的同胞。这种公众悼念仪式的缺失,对于民族情感或多或少是一种缺憾。始自1994年的南京各界人士悼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仪式,开启了为战争牺牲者、遇难者进行集会悼念活动的先河。
以大规模集会形式铭记历史,并以此表达和平的心声,南京在全国抗战类纪念活动中成为第一城市。6年后的2001年,辽宁省在沈阳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举办纪念“九一八”活动。此后,长春、哈尔滨等城市纷纷效仿南京,届时拉响城市警报,告诫和平时期的人们,勿忘历史,振兴中华。
二、广岛和平集会的启示
为何南京自1994年起,每年于12月13日这天举办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活动呢?此事的缘起,与我本人访问日本的一段经历有关。
1994年8月,我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应日本一民间组织“铭心会”的邀请,访问日本东京、千叶、横滨、神奈川、广岛、京都、大阪等城市,参加缅怀亚太地区战争遇难者活动,进行南京大屠杀历史演讲和证言集会。这是战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第一次登上日本国土,面对加害国日本的民众,讲述当年自己亲身经历的灾难故事,控诉日本侵略军的残暴行径。
那年也是我第一次去日本,人们大凡对第一次经历,总是记忆强烈而深刻,我对日本自然也产生了从未有过的认知。突出的印象是8月的日本全没有岛国那份特有的清凉和宁静。这不仅是指那年持续炎热的气温(据说创下了百年的新纪录),而主要是感觉到每年的8月,随着“8·15”投降日(日本叫“战败日”)的临近,日本人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总是会引起沸沸扬扬的议论,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历史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它既昭示着人类辉煌的过去,也告诉人们昨天之不幸。
怎样看待半个世纪前的这场战争?不同的人们基于不同的立场有着不同的评说。对于曾经加害于亚洲太平洋地区各国的日本人来说,这场战争更是各种势力激烈争论的焦点。
“铭心会”全名为“悼念亚太地区战争牺牲者,把他们铭刻在心委员会”,发起人及秘书长名为上杉聪,是一位蓄着小胡子的日本普通中学教师。
“铭心会”于1985年成立后,很快波及东京、大阪、京都、广岛等17个地区。每年8月15日前后,他们都要派出代表,从日本到中国的南京、马来西亚的文律镇、韩国的首尔等城市举行集会,谴责战争、缅怀受害者、吸取历史的教训。此次,铭心会邀请我和夏淑琴来日本,就是要我们参加在日本7座城市举办的7场集会,把南京大屠杀历史的真相告诉更多的日本人。
8月4日晚9时,日航782次班机稳稳地降落在日本东京成田国际空港,我们刚走出机舱门口,一眼看见日本NHK电视台记者举着写有我们名字的小牌子,扛着摄像机迎候着。我正感觉诧异时,摄像机的镜头便对准了我们。当我领着夏淑琴出现在到达厅出口处,没想到一下子又被共同社、东京新闻等一大批日本记者给团团包围住,还没有等我们反应过来,“咔嚓咔嚓”一盏盏镁光灯闪闪发亮,原来是上杉聪故意向日本各家媒体走漏了风声,我和夏淑琴成了日本的新闻人物,上了日本各大报纸和广播电视。此时的小胡子还连连自言自语:“不会是做梦吧,我真的把朱馆长和夏女士邀请来日本了吗?”
1994年8月7日,作者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在日本广岛集会上。
作为第一位踏上日本国土讲述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幸存者,夏淑琴给日本人讲述了什么样的历史故事呢?
夏淑琴,南京中山陵园的退休职工,一位曾经被侵华日军戳了三刀、背着伤疤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证人。此次,她来到日本,面对着当年曾经加害于她的日本旧军人,面对着祈求和平的当今日本人,面对着日本记者的闪光灯,撩起衣服,亮出伤疤,诉说起她一家9口人有7口人惨遭杀害的往事:
那是1937年12月13日的上午,一群日本兵把位于南京中华门新路口5号的夏家大门敲得山响,夏父刚开门,凶恶的日本兵便举枪把他打倒在门前。夏母正怀抱着几个月大的女婴站在院内,日兵立即冲了上去,摔死了婴儿,轮奸并杀害了夏母。
另一群日本兵冲进屋内,夏淑琴年迈的外公、外婆用孱弱的身体守护着躲在床上被子里的4个外孙女。日兵不由说,“呯”、“呯”两枪,将两位老人打死在床前。夏淑琴的大姐年仅15岁,被疯狂的日兵从床上拖起按在饭桌上强行轮奸,事毕后又将外婆的拐杖捅进她的下身,将她活活地折磨致死。夏的13岁的二姐也难逃厄运,被日兵剥光衣服,按在床上轮奸致死,下身也被野蛮的日兵塞进一只双妹牌花露水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