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72600000011

第11章 出生地卡里诺夫卡:1894-1908(3)

1960年,当时丽迪娅·谢甫琴科的得意学生已经取得了比她所想象的大得多的成就,赫鲁晓夫在一次莫斯科的讲话中提及了她。热切的赫鲁晓夫的助手们就开始查访她的下落,并把她带到了莫斯科。她在一次有关教育的会议上说,她从来没有看到过像卡里诺夫卡那么穷的村庄。赫鲁晓夫的孙女尤莉娅(Yulia)讲这个故事是为了说明那些善于溜须拍马的助手是如何利用赫鲁晓夫原来的老师大做文章,以讨好赫鲁晓夫的。但是十年后,就在赫鲁晓夫去世的前一天发生的一起意外事件,却说明赫鲁晓夫有着不同的看法。

1971年9月,尼基塔·赫鲁晓夫夫妇正在阿朱别依位于莫斯科郊外的乡间别墅里做客。吃过午饭后,家人都到树林里去散步,但是赫鲁晓夫感觉不太舒服,于是就在他随身携带的折叠小凳上坐下来休息。当其他人都走进树林里时,赫鲁晓夫用他异乎寻常的平静而和缓的语气与阿历克赛·阿朱别依聊了起来。“当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有一天我正在树林里放牛——那也是与今天一样的一个秋天——突然我在一块小空地上碰到了一个老妇人。她直直地盯着我看了很长时间。我惊呆了,后来我听到她说出一些奇怪的事情:‘小家伙,你的前途不可限量啊!……’”

当天夜里,赫鲁晓夫感觉更糟糕了。不久以后他的心脏病大规模复发,就再也没有恢复过来。

“赫鲁晓夫想说什么?”阿朱别依对他岳父在卡里诺夫卡遇到的幻象大惑不解。很显然,这个幻象是赫鲁晓夫从他母亲和老师那里得到的感觉的某种复活,他注定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物,能取得比他父亲所能取得的或梦想他儿子所能取得的更大成就。

赫鲁晓夫的母亲在他心里灌输了正直与责任感,但他的良知又使他摆脱不了负罪与羞辱感。“我的母亲很虔诚,”赫鲁晓夫回忆说:“和她的父亲——我的外祖父——一样。……我记得她教我在教堂里与大人们一起在神像面前下跪祈祷。”当赫鲁晓夫回忆他的童年时代时,他能“清楚地记得我家木屋墙上神像里圣人的模样”。他甚至在1960年3月法国的一次演讲里宣称,他是宗教上的“模范学生”。

与大多数他的同事们不一样,赫鲁晓夫后来戒掉了烟酒——直到斯大林强迫他喝酒为止,以及二战时的劳累使他又吸上了烟。这双重的节制反映了他母亲的影响。他父亲教他有所节制的笨拙方法就是许诺给他买一块金表,实际上,如果赫鲁晓夫答应戒烟,他也没钱买金表。

赫鲁晓夫的理想主义也反映了他在宗教方面所接受的训练。由于卡里诺夫卡与尤索夫卡的生活条件很艰苦,他最终走上革命的道路是毫不奇怪的。根据赫鲁晓夫的理解,共产主义归根结底就是相信普通的人也能过上更好的生活。然而共产党不仅需要妥协,而且要求他践踏自己的道德准则。这就是他最终反对斯大林与斯大林主义的原因之一。不过他也没有立即起来反对斯大林,直到他已经有所成就,直到他在剥夺了无数人生命的同时保住了自己的生命,直到斯大林已经安静地躺在坟墓里,他才最终举起了反叛的大旗。

笃信的,或者至少残存的宗教意识在赫鲁晓夫迟来的些许忏悔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种想法好像并没有什么根据。他好像对自己对宗教愚昧的蔑视颇为得意。事实证明,他比斯大林对宗教的迫害更加残酷。[9]然而在他身边超过四分之一世纪的亲密助手安德烈·谢甫琴科(Andrei Shevchenko)坚持认为,赫鲁晓夫私下里对上帝还是很害怕的。当斯大林死后他们第一次去基辅时,“赫鲁晓夫在他母亲的坟墓上放了一个十字架,跪在坟前,在胸前画着十字”。

如果说赫鲁晓夫对待宗教的态度是矛盾的,那么他对土地的感情也是如此。当他成为党的领导人后,他就坚持要被看作是党的权威农业专家。他经常去麦地周围转悠,对农民和农学家大声发号施令。赫鲁晓夫的讲话就像土地那样尖刻,充满了乡野谚语,这使得他比任何其他的苏联领导人更能与农民交流。在他的乡间别墅里,赫鲁晓夫家花园的园丁种植了各种谷物,有试验性的,也有普通的。在他下台后,他在他的大花园里倾注了大量的时间。

赫鲁晓夫内心很热爱土地,他想帮助农民改善他们的生活。但是在他职业生涯的初期,在填写职业与学习调查表时,以及后来在讲话与写文章时,他说自己是工人,而不是农民。他不是要求从事农业工作,而是极力逃避,只是在斯大林的坚持下才勉强接受农业工作的。赫鲁晓夫的回忆录中充斥着对农民蔑视而粗俗的描述。他总是劝说他们放弃原始的生活方式,接受现代的农村生活方式。他经常回到卡里诺夫卡,有时一年会去两次,但是他回去并非为了体会衣锦还乡的滋味,而是对自己改变了家乡面貌的洋洋自得。在别的地方他再也找不到对他如此尊敬的观众了,但是当他以前的邻居拒绝他改革农村的灵丹妙药时,赫鲁晓夫不由得大发雷霆,对他们暴跳如雷。谢甫琴科对他这种具有讽刺意味的反应的唯一解释就是,尽管在卡里诺夫卡长大,但他的主人对“农民心理”根本就不了解。

赫鲁晓夫对农民的不耐烦反映了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信条。布尔什维克把农民看成是危险的反动势力,是马克思所谓的“农村愚昧生活的”奴隶。列宁和他的追随者发誓要“消除城乡差别”。我们也可以认为,赫鲁晓夫对改变他自己从前生活方式的坚定决心是出于意识形态的需要,而非个人感情。但是为什么这种意识形态一开始对他有吸引力呢?这是因为,与很多在20世纪涌向城市的俄国农民一样,他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愚昧”,想将其抛得越远越好,因为还是与他们一样,他对教育与文化有着幼稚的信念,他的这种信念与那种长久以来形成的温文尔雅的陈腐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赫鲁晓夫不是一次,而是两次,中断了其充满希望的政治前途,去继续他的学业。他喜欢与文化和科学界知识分子中顶尖人物交朋友,他还经常去剧院,听歌剧,看芭蕾舞。他慢慢认为自己不仅是农业方面的专家,而且是天底下几乎所有事情的专家。所有这些都注入进了这位无所不知的共产党领导人的使命里,同时也支撑起了赫鲁晓夫的自我形象。他不仅想改造农村,而且想改造自己。然而不管他如何努力地尝试,即使是自我改造后的赫鲁晓夫,也不可能摆脱卡里诺夫卡赋予他的一切。

[1]赫鲁晓夫一生中都是在4月17日过生日。但是他所在村子的阿恰吉尔教堂的出生记录则显示他的实际出生日期要早一些。根据俄罗斯大革命前的旧历,他的出生日期是4月3日或5日。该记录可以在库尔斯克省的档案馆中找到。

[2]根据德米特里·谢皮洛夫的描述(谢皮洛夫在1957年参加一次反对赫鲁晓夫的流产暴动前在其身边工作了很多年),赫鲁晓夫“不喜欢谈论他的农民出身,实际上他是尽量努力避免谈论他的农民出身”。谢皮洛夫对他前主人的敌意很深,因此他的证言并非完全可信,但是在这件事情上,还是有一定的真实性的。参照D.T.Shepilov,“vospominaniia,”Ⅵ,no.4(1998),pp.18-19.

[3]作者1991年在赫鲁晓夫的儿子谢尔盖和他的妻子Valentina Golenko的陪同下去了一趟卡里诺夫卡。

[4]总体来说,宰穆斯特乌的规模更大一些,1907年全国在校学生总数为380万人,而1906年的教会学校在校人数为200万人。

[5]赫鲁晓夫对什么时候上的什么学校以及学了多长时间记得不是十分清楚,根据他的回忆,大都在两年到四年之间。不过他确实说过他首先上的是教会学校,后来进的是卡里诺夫卡的公立学校。Shepilov坚持说赫鲁晓夫曾经对他说过,他正常上学的时间只有一年,第二年冬天他上学就开始变得时断时续了,后来干脆连两类学校都不上了。参照Shepilov,“Vospominaniia,”第19页。

[6]赫鲁晓夫回忆说,他和他的母亲与姐姐有一次跟着他的父亲来到了尤索夫卡,在那里呆了一年半的时间,后来才又回到了卡里诺夫卡。

[7]根据作者对尼基塔·赫鲁晓夫的女儿拉达·阿朱别依的采访。

[8]根据Nancy McWilliams的观点,像赫鲁晓夫这样认真、爱交往、有着强烈求知欲的男孩,特别需要一个具有权威性的父亲,能教给他们世间的道理,以及如何培养与组织他们的“好胜心与想象力”。如果没有这样的父亲,这样的孩子就有可能会寻找“能替代父亲的人”。参照Nancy McWilliams,“Mothering and Fathering Processes in the Psychoanalytic Art,”Psychoanalytic Review ,vol.78,no.4(Winter 1991),第527-530页。

[9]第18章中有关于赫鲁晓夫对宗教变本加厉迫害的描述。

同类推荐
  • 名人传记丛书:卓别林

    名人传记丛书:卓别林

    名人传记丛书——卓别林——让人们在笑声中思索人生:“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 王懿荣传

    王懿荣传

    《王懿荣传》全书近40万字,以丰富的材料,全面详实叙述了王懿荣的家学渊源、生平交友、跻身殿堂、金石巨匠、发现甲骨文以及爱国爱民和血洒京师的伟大爱国学者一生的事迹。
  • 卑鄙的圣人:曹操3

    卑鄙的圣人:曹操3

    历史上的大奸大忠都差不多,只有曹操大不同!曹操的计谋,奸诈程度往往将对手整得头昏脑涨、找不着北,卑鄙程度也屡屡突破道德底线,但他却是一个心怀天下、体恤众生的圣人;而且他还是一个柔情万丈、天才横溢的诗人;最后他还是一个敏感、自卑、内心孤独的普通男人。
  • 刘大响自传

    刘大响自传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刘大响自传》是作者刘大响院士的回忆录。作者在书中叙述了自己的童年、求学生涯以及为我国航空动力事业奋斗的历程,尤其是以亲身经历讲述了高空模拟试验台、高推预研、中推核心机和先进高性能发动机的预研和研制过程,以及呼吁国家重视航空发动机、国产大飞机和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经历。
  • 告诉你一个牛顿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牛顿的故事

    从牛顿的儿时生活开始写起,一直追溯到他所取得的伟大科学成就,再现了牛顿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旨在让广大青少年朋友了解这位科学巨人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学习他那种对理想坚持不懈、对困难百折不挠的坚毅精神。
热门推荐
  • 锦绣萌妃

    锦绣萌妃

    十二岁的沈妙言衣衫褴褛,站在台阶上,踮起脚尖,对那位权倾朝野的妖孽国师咬耳朵:“等我长大,你若愿意娶我,我倒是也愿意送你一片锦绣河山!”她是嚣张顽劣的沈家嫡女,一朝落魄,人人喊打。他是一手遮天的当朝国师,坊市多传他祸国殃民、残酷无情,却独独对小妙言宠爱有加。而小妙言得寸进尺:“国师,把我叼回了狼窝,就要疼我宠我怜惜我!”三年后她及笄,他微笑着露出利爪和獠牙:“妙妙,狼,是吃肉的。”【男女主身心干净,1v1宠文】
  • 麻辣春秋

    麻辣春秋

    本书以春秋时期,吴国、楚国、越国之间自由竞争,人人都有机会创造财富,职场激烈角逐的时代作为背景,叙述了地处偏远的越国公司的草根老板勾践以及范蠡、文种怎样发挥民营企业的低成本优势,占领低端市场,与吴国公司总经理夫差和营销大师孙武,打造销售团队,进行竞争并最终成为业界王者的传奇故事。
  • 一拳超人中的仙人

    一拳超人中的仙人

    这是一个普通的穿越者,在普通的一拳超人世界中的普通故事……
  • 康熙后宫Ⅱ、Ⅲ:岁月如流、晚秋离歌

    康熙后宫Ⅱ、Ⅲ:岁月如流、晚秋离歌

    心系江山,开创伟业,满清帝王,坐稳中原——他是满清的帝王,他守候着满清的江山,他的心装的是天下,装的是江山社稷;他的心中也有儿女情长,也有夫情父责,他——是清朝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爱新觉罗玄烨!绵情如丝,岁月如流,默守君王,无怨无悔——她是康熙的后妃,她知道大清的君王心系江山,岁月的痕迹妆点在她的面庞、她的身体、她的心里,但有一份守候却永远流存,她——是康熙帝白发相守的女人:荣妃!本文在历史时间上,与第一部是接叙的关系,第一部讲述康熙五年到康熙二十年的故事,第二部是从康熙二十年康熙大封后宫后开始;第三部则讲述康熙最后的二十年,全书以与康熙白头到老的“荣妃”为女主,以她的视角,走过康熙后宫五十年的风雨历程,讲述一代英明帝王的后宫生活,帝王亦是凡人,亦有七情六欲,人之情感,亦有心中天平最重的那颗砝码;本文写作手法以写实为主,不追求文章的华丽,追求与史实的尽量贴尽,重新解读历史,平淡中见知真……
  • 至尊圣道

    至尊圣道

    盘古如何身殒,鸿钧为何困惑,主人公修仙为何进入魔界
  • Horton Halfpott
  • 重生金凤凰

    重生金凤凰

    谁说当了村姑就一辈子走不出山窝窝,看她这山窝窝里的土鸡,重生发家致富努力成为金凤凰!
  • 我就是如此娇花

    我就是如此娇花

    新书《软玉生香》已发,爱所有大宝贝们~————全京城的人都知道,冯家二爷选婿的标准严苛到令人发指。个矮的不要,体胖的不要,家有恶戚的不要,身无功名的不要,文武不双全的不要,姐姐妹妹太多的不要……好不容易来个合适的,又嫌人家长得太好,怀疑人家光有一个花架子。冯乔捂额:好不容易重生一回,还能不能让人愉快的谈恋爱?--------冯二爷:每天都有想要叼走我家闺女的狼崽子出现,不开心→_→。狼崽子:每天都要和未来岳父斗智斗勇,心好累←_←。
  • 淡定主母嚣张王

    淡定主母嚣张王

    简介近视600的林小景很悲催的穿了,还是身穿,好在林小景是传闻中无比淡定的主,当然不能被表面蒙蔽,这主是外面淡定内心无比邪恶狂热的家伙。看着各人玩阴谋耍算计各种欢快,有时还心血来潮的乱加戏码。可谓混的风生水起,如鱼得水府里小妾给她下迷药陷害时林小景很配合的吞下药,一脸痛苦的似乎就要阵亡看的小妾心情大好还要装作关心的样子上去扶她的时候“下次下毒找甜的,这玩意不和我口味。我实在是咽不下去!”接着一口黑水就吐到某张还没来得及抽筋的脸上太子爱妃推她下水,反而一脸惊恐的想要博同情的时候林小景却优哉游哉的从水里爬出来淡定的跟人家说“不好意思不好意思,你哭早了,我会游泳!”这个平静的世界,就这样无害的淡定主给彻底折腾。唯一不和谐的就是,总有那么一个人,有事没事的就出来煞煞风景“人生真是要缘分呀…”某景抿一口茶,很淡定的看着总是负责煞风景的人物此人腹黑算计凶残冷血外带小气,见了皇帝老子也面不改色,对着任何人都是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似乎这世界没有他到不了的地方,做不了的事情!虽任由她兴风作浪,任由她没事找事,但是他要见,她必须出现,不出现也能拎她出来。他要走,她必须陪着,不愿意也能带她走。总之就是两个字,嚣张!当淡定主遇到嚣张时王,到底会怎么样,请亲们擦亮大眼或者小眼瞅着来…
  • 快穿之滟如天下

    快穿之滟如天下

    宿主,你的节操掉了苏滟:……你确定?说完定定看着系统系统:呃,今天天气真好,唉那谁,管好你媳妇哇某人一脸宠溺的看着苏滟,自家媳妇好美……系统:有句MMP不知当讲不当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