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72600000002

第2章 前言(1)

如果你问很多西方人,这样的俄罗斯人也不在少数,他们很可能都会回忆说尼基塔·赫鲁晓夫就是那位在联合国拿鞋子敲打会议桌的粗俗的、没有教养的乡巴佬。[1]但这位身材矮小、体格强壮、眼睛小而犀利、双耳突出,而且显然有着旺盛精力的人在苏联人眼里并非笑料,即使他让众多的苏联人蒙受了因为他的统治而带来的恶果。事实上,他是一位极具复杂性的人物,他的经历就像他的国家一样既有胜利,也有悲剧。

尽管参与了斯大林集团的种种行为,然而赫鲁晓夫还是努力想使苏联非斯大林化。他试图改革共产主义的大胆而拙劣的努力开始了一段想在缺乏人性的制度上贴上人性化标签的(起初是以他自身的形象)、长期的、反复无常的历程。赫鲁晓夫不仅帮助四分之一世纪后的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与鲍里斯·叶利钦铺平了道路,而且在为国家寻求稳定繁荣的新道路中的失败预示着挫折将会始终伴随着他的改革尝试。

我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见到赫鲁晓夫是在1959年9月。就在回到大学参加第二学年学习的前夕,我见到了赫鲁晓夫,当时他正在美国访问,他的车队正驶过纽约的中央公园。1964年,在苏联学习俄语期间,我来到了位于乌克兰顿涅茨克的一个煤矿,赫鲁晓夫年轻时曾在这个煤矿工作过。到1965-1966年,我作为交流留学生到莫斯科国立大学学习时,赫鲁晓夫已经下台,颜面扫地。我的学友们因为赫鲁晓夫揭露了斯大林的犯罪行为而对他心存感谢,但他们又为这样一个在他们眼里是乡巴佬的人成为他们国家的领导人而感到羞愧。他们对赫鲁晓夫既怀有特别的爱,又抱有特殊的恨。当完成他的传记时,我禁不住也产生了两种复杂情愫。[2]

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写成《斯大林的对美政策》一书后,我就开始研究赫鲁晓夫的美国政策。然而不久,我就发现他的个性比他的对外政策更加令人着迷,于是我选择为他写一部传记。如果我按照原来的承诺于1989年推出手稿,那结果就与现在的这本书大不相同了。

在他担任共产党的领导人期间,赫鲁晓夫特别健谈。单单他关于农业的讲话就编成了八卷文稿,每隔一周,他都要接受一次长时间的访谈。在1964年下台后,他是第一位出版回忆录的苏联领导人。不过,他公开披露的内容在出版前都经过了仔细的编辑与审查,他的回忆录于1970年和1974年被译成英文[3],其中没有包括他统治期间最需披露的内容,也没有提及他和他的家人拒绝移居西方的材料。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共产党的档案还属于机密文件,而大多数有关赫鲁晓夫统治期间的西方文件也没有被解密。到了1988年,当时我作为交流学者在莫斯科呆了五个月的时间,我认为我不能承认所研究的主题是关于赫鲁晓夫的(于是我称之为“美苏缓和的缘由”),以避免引起苏联当局的注意。虽然写的是传记,但我还是觉得应该小心谨慎为妙。我设法采访了一小部分与赫鲁晓夫有联系的人,到了临走的时候,我才被安排与赫鲁晓夫的儿子谢尔盖通了电话,但见面的愿望终未实现。

到了1991年,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关于赫鲁晓夫时代的回忆录已经开始出现(其中包括谢尔盖以及尼基塔·赫鲁晓夫的女婿,政府报纸Izvestia的前编辑阿历克赛·阿德朱拜撰写的书籍),《赫鲁晓夫回忆录》的第三部(其中包括他1970年时没有披露的材料)也在美国出版了。此外,由谢尔盖·赫鲁晓夫准备的关于回忆录的专栏文章也开始出现在历史杂志Voprosy istorii上。在一家美国出版商的要求下,我对谢尔盖·赫鲁晓夫与阿德朱拜的著作进行了翻译、编辑,利用这个机会我对他们提出了很多问题,得到了我希望对他们的著作有所充实的回答,他们提供的信息当然也丰富了我所撰写的传记内容。[4]

随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解体,长期束之高阁的苏联档案终于得以公之于世,虽然杂乱无章且并非永久性的,但至少让人们有机会能够一睹其部分的峥嵘。总统档案(即前政治局档案)中包括苏联领导人的特别敏感的材料,以及仍然对所有人关闭的克格勃档案,少数经过特别允许的人除外,不过主要的苏联共产党档案馆都对外开放了,不仅在莫斯科是这样,而且苏联的所有地区都是如此。幸运的是,这些档案馆中有一些真的存放了有关苏联内部看法的、内容只在政治局档案中才会出现的文件副本。

在接下来的十年时间里,我断断续续地查阅了莫斯科、基辅以及顿涅茨克等地的档案,采访了赫鲁晓夫的家人、克里姆林宫的同事、为他卖命以及反对他的下属,还有那些在他1953年接替斯大林权力前很早就知道他的人。在谢尔盖·赫鲁晓夫的帮助下,我来到了尼基塔·赫鲁晓夫位于卡里诺夫卡的出生地,访问了乌克兰东部他年轻时常去的地方。由于当时苏联时代刚刚过去,我希望见到的一些前官员还是不大愿意与一个美国人交谈,而一些档案保管员也不敢确定哪些文件是可以安全地公开的。在这种情况下,我想找寻历史见证人,让他们接受我的采访并坦诚交谈以及挖掘长久以来秘而不宣的文件的努力就好比进行传统的学术研究一样,需要做很多的侦探工作。

我的下一个挑战就是如何组织并翻译所有这些材料。直到苏联解体,特别是在戈尔巴乔夫时代,关于赫鲁晓夫的主要问题就是他的改革:他为何以及是如何尝试改革的?他的改革措施为何大多偏离了方向?然而,自从1991年以来,赫鲁晓夫的从政生涯具有了更大的意义。总体来看,他的生活是整个苏联时代的缩影。革命、内战、集体化与工业化、恐怖政治、世界大战、冷战、斯大林时代后期、后斯大林时代——赫鲁晓夫参与了所有这些历史。是什么吸引如此众多的人们参与了革命与共产主义?在恐怖的政治清洗开始后,是什么使他们保持着忠诚?是什么使至少他们中的一些人与他们自己的历史决裂,并试图改革他们的社会制度?最后,让他们感到困惑、将他们击垮、使他们在苏联解体后经历长期停滞的又是什么?赫鲁晓夫的传记能提供至少部分的答案。

尽管我努力想拓宽自己的视野,给予他生命中所有时期以同样的关注,但我还是在内容上有所侧重,主要集中于他的性格方面。在某些方面,赫鲁晓夫是那种典型的苏联人,但他又与众不同。在大革命后,难以计数的工人与农民地位有了提高,他也爬到了权力的巅峰。尽管他在克里姆林宫的多数同事都在斯大林的统治机器下变成了毫无人性的爪牙,但他多多少少保留了他的人性。斯大林身边的所有人都不遗余力地取悦于他,但赫鲁晓夫却是那样令人不可思议地毫不停歇,他总是能与从集体农庄的挤奶工到加盟共和国的首脑谈得热火朝天。他最重要的对内对外政策也是异乎寻常的,这表现在从他对斯大林的批评到偷偷地在古巴部署导弹,再到突然撤走那些导弹发射架,以结束他自己鲁莽的赌博行为所引起的核对抗。

同类推荐
  • 曹操十讲

    曹操十讲

    三国时代,群雄并起,既有世家大族,也有草莽豪杰。但是,最后独霸天下的却是曹操。在逐鹿天下的过程中,军阀们有如流星划破长空一闪而过;有的偏居一隅苟且偷生,为什么只有这位乱世枭雄能够越战越强?他是怎样九死一生,又是怎样屡败屡战、反败为胜的呢? 拼杀一生的他,既没有像昔日贵族一样喊出“彼可取而代之”的豪言壮语,也没有像无赖一样做出“大丈夫当如此也”的垂涎欲滴相,而是默默地走完了他一个汉室“臣子”的人生旅程;他生命的结束,同样意味着一个新王朝开始。但为什么在他手上却不能让那个没落帝国“寿终正寝”,而硬要让儿子演出“禅让”的荒唐剧?
  • 最是人间留不住

    最是人间留不住

    拣定安宁或沉静的一隅,焚上一炉沉香,暗香袅袅里静睇着那炉上斑驳,借此窥得一点长眠在岁月中的过往。在幽香细细中我们还窥得见那些岁月里的女人们。她们鲜活在时光里,庄妍靓致,风雅超群。她们或倚楼独望,或长风吟诗。她们飘扬的衣袂化作了时代的旌旗。她们像岁月里的浮光锦,不沾染一丝世俗污淖,留给我们的都是皓月般完美的倩影。世代的笔墨已经将她们的故事渲染得锦绣如斯,而历史仍旧让我们从只言片语中感受到现实的粗粝。
  • 瞿秋白传

    瞿秋白传

    想为大家辟出一条光明的路,却因为多余的话一度被误为多余的人。五四风云人物书系《瞿秋白传》,36年悲剧人生说历史误会,从容就义是书生,74载烟云过尽见个人性情,细节还原真秋白。
  • 稻盛和夫全传

    稻盛和夫全传

    《稻盛和夫全传》是从稻盛和夫的童年时光开始追忆,讲述了这位被称为“经营之神”的日本企业家领袖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大学生走向全球著名企业家的全过程。
  • 李大钊传

    李大钊传

    生活是现实的。芸芸众生之中,很少有人不为自己的衣食饱暖奔波。现实是实在的。即使是关心国事民瘼的知识分子,也无不同国家各级部门的领导干部,以及普通的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者一样,立足于现实,为解决国家的、社会的和自己的现实问题,去从事各自的工作。然而,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一个温饱需求得到满足的,愿意使自己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人应当了解历史。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了解现实。
热门推荐
  • 途次大梁雪中奉天平

    途次大梁雪中奉天平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台海见闻录

    台海见闻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古往今来的经典海战(认识海洋系列丛书)

    古往今来的经典海战(认识海洋系列丛书)

    主要介绍的是20世纪以来发生在海洋上的一些对人类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战役。笔者希冀青年读者能够通过对这些海战资料的阅读,懂得一些相关的军事、文史知识,以扩大视野;了解20世纪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过程,以把握人类文明发展的脉搏。另外,今天的我们虽然已经越来越远离战争,但是为了达到一定政治、经济目的而进行的战争,也不得不让我们警惕。
  • 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修订版)

    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修订版)

    本书注重历史当事人的时代关怀,返其旧心,从广义的文化视角考察近代中国思想与社会的权势转移。全书跨越思想史和社会史的学科藩篱,通过探讨近代大变局中传统的中断与传承,中西文化竞争与民族主义的特异,思想衍化与社会变迁的互动等各层面的多元互动,揭示近代中国社会新中有旧、旧中有新的丰富特性。随着四民社会的解体和经典的隐退,出现了民国之中“国进民退”的倾向。这些演变既产生了众多问题,又遮蔽了不少问题,当时就造成读书人的困扰,迄今仍在影响我们。
  • 王牌大记者

    王牌大记者

    有位前辈告诉我:做记者简单,做一名好记者太难,难在有没有良心。一开始,我还不懂,甚至嗤之以鼻。但,采访过各种奇奇怪怪的事情之后,我懂了,在这个物欲横流、人情冷漠的社会中,良心是多么的可贵。我叫卓峰,我没有那么高尚,没有那么无私,但我还是有点良心,甚至还有点冲动,有点疯狂,这就是我的故事。一个疯子记者的职业生涯。
  • 祇园正仪

    祇园正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诸葛忠武书

    诸葛忠武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培养青少年受益一生的好习惯

    培养青少年受益一生的好习惯

    习惯决定青少年一生的命运,再也没有什么比习惯养成更重要了。大量事实证明,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将受益终生。
  • Pellucidar

    Pellucidar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老舍:骚人无复旧风流

    老舍:骚人无复旧风流

    建国后,老舍由“抗战派”转向了“歌德派”。据曹禺回忆,老舍建国后常说:“我无党无派,但我有一派,就是‘歌德派’,歌共产党之德的派。”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成了老舍建国后文学创作包括旧体诗创作的总主题。一九五八年,老舍在大跃进中重新开始写旧体诗,他写的第一组诗《元旦试笔》(二首),就是歌颂的“昂头迎晓日,风物美无边”的新中国。一九六五年,老舍含冤死去的前夕,他依然在《诗二首》中真诚地实践着自己当“歌德派”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