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72600000003

第3章 前言(2)

在翻阅大量的历史记录中,我突然产生了这种关于赫鲁晓夫思维模式的想法。试图理解其心理与政治根源,我查阅了有关个性的理论,并咨询了一些心理学家与精神病学家,以便为我的想法寻找合理的解释。然而,我本人并非心理学家,因此在多数情况下我选择了努力避开技术性的术语,代之以普通的语言来描述赫鲁晓夫的性格。

历史文献本身并不能说明什么,你必须以自己的理解进行解读,这种老生常谈特别适用于苏联的档案文件,因此你必须留意一位领导人想得到的是什么,如果他得不到,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我对这些档案文献倚重有加,但从其他的渠道对其进行了解读。那些撰写回忆录或在苏联解体后接受采访的后苏联时代的俄罗斯人现在拥有相当的自由,可以讲出事实真相,不过这也是在他们能够记起或者愿意透露的情况下。他们很多人心里都装着很多的事情,但他们的态度颇富意味,而非总是对事实的尊重。在这种情况下,历史文献就提供了一种考察回忆录的有效更正手段,反过来,回忆录也可以用来判断历史文献的真伪程度。

赫鲁晓夫没有留下任何日记,他写的信件也不是很多。他太忙了,无暇去写日记或信件什么的,而且在斯大林时代,将自己的内心想法变成白纸黑字也是不安全的。此外,由于对俄语语法与拼写的掌握差强人意,赫鲁晓夫宁愿对着速记员大喊大叫,也不愿自己动手去写。不管怎么说,在他去世后,他收集的所有私人文献都被克格勃查没了,而且再也没有公开过。在缺乏私人档案的情况下,赫鲁晓夫的回忆录就具有了特殊的重要意义,不过也带来了特别的问题。在撰写回忆录的过程中,赫鲁晓夫通常是孤身一人对着录音机口授,所讲述的事情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不能接触任何文件或档案,而且还要留意无处不在的克格勃。赫鲁晓夫的记忆力惊人,不过他同时也十分需要让自己在后人面前留下公正的形象。我曾努力根据赫鲁晓夫喜欢的自我评价与外界评价的方式来区分其回忆录中事情的真实性。不过我也从逐步认识赫鲁晓夫的自我神化中获益匪浅。

《赫鲁晓夫回忆录》的全俄文版由他的儿子负责编辑,涵盖的内容比三个英文版本更为广泛。然而,英文版在某些方面也包含着俄文版中所没有的揭示性内容。[5]赫鲁晓夫回忆录未经改动的录音与手稿我也查阅过。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赫鲁晓夫的部分由于内容支离破碎,不够连贯,因此很难理解。[6]我考虑引用这些手稿中的内容,而不是编辑后的版本,但这不仅对读者来说是一个考验,而且也有违赫鲁晓夫本人的意愿。他生前对他儿子和其他人的编辑工作都加以监督,死后他肯定还希望这能够得以延续。赫鲁晓夫本人的谈吐很不在意修饰,这一点读者从本书中所引用的他原封不动的讲话中可以窥知一二。不过据我所知,出版的《赫鲁晓夫回忆录》俄文版与英文版都忠实于他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口述的内容,虽然时有停顿,但却充满着强烈的坚定意志。

威廉·陶伯曼

2002年2月于马萨诸塞州阿默斯特大学

[1]1960年10月13日,《纽约时报》与《华盛顿邮报》都报道说,赫鲁晓夫10月12日在联合国会议上用鞋子敲会议桌,当时在场或是采访过目击者的其他媒体也证实了这一消息。然而,詹姆斯·费龙,《时报》的一位年轻记者,当时就在会议厅里,但他当天并没有撰写新闻稿,后来他坚持认为:“我真的看到赫鲁晓夫没有用鞋子敲会议桌(并进行了强调补充)。”根据费龙的说法,赫鲁晓夫“身体前倾,脱下一只没有鞋带的鞋子,举起来,然后假装威吓地晃了晃,放到了他的会议桌上”,但是他“根本没有用鞋子敲桌子”。人们试图找到事件发生当时的录像带,但没有如愿。现在确实还留存着赫鲁晓夫挥舞鞋子与鞋子放在会议桌上的照片,但是我们很难找到充分的证据证实那只鞋子确实与会议桌发生过碰撞。此外,据一位声称当时就在联合国大会现场的联合国工作人员说,赫鲁晓夫并没有费力地去脱他的鞋子(事实上,他“也不能”,她补充说,因为“硕大的肚子使他不能”够到桌子下面),只是当时一位过度热心的新闻记者踩到了他的脚,他的鞋子就掉了下来。这位工作人员声称,她将鞋子裹在纸巾里递给了赫鲁晓夫,后来,她记得,他确实拿鞋敲了桌子。尽管这些描述相互矛盾(在第16章后面的注释里还有其他人的一些描述),但我还是倾向于这种观点,即赫鲁晓夫不仅挥舞了鞋子,而且确实用鞋子敲打了联合国的会议桌。詹姆斯·费龙的回忆是由唐娜·格林在1997年10月5日《纽约时报》题为“Westchester Q &A:James Feron,Turning Outpost into Career Milestone”一文中披露的。作者本人对费龙先生和他的妻子珍妮·费龙进行过采访。N.A.Zenkovich在他的著作Sobranie sochinenii:Tainy ushedshego veka:Vlast',raspri,podopleka(Moscow:OLMA-PRESS,2000)第一版第283页中提及了那位没有透露姓名的联合国工作人员。至于赫鲁晓夫的鞋子风波成为一种吸引公众关注目光的讽刺象征的程度,读者可以参看Roy Underhill的著作Khrushchev's Shoe and Other Ways to Captivate an Audience of 1to 1000(Cambridge,Mass.:Perseus,2000)。

[2]我在The View form Lenin Hills:Soviet Youth in Ferment (New York:Coward-McCann,1967)中对我在莫斯科国立大学学习的情况进行了描述。其中第195页介绍了我的同学们对赫鲁晓夫的感情。

[3]赫鲁晓夫的回忆录包括两部,即《赫鲁晓夫回忆录》及其续集《最后的遗言》,这两部回忆录的中文译本由东方出版社于1988年出版。——译者

[4]谢尔盖·赫鲁晓夫的著作Khrushchev on Khrushchev:An Inside Account of the Man and His Era由威廉·陶伯曼翻译并编辑(Boston:Little,Brown,1990)。虽然阿德朱拜的著作没有英文版,但他根据我的提问所提供的补充材料被收入俄文版Krushenie illiuzii中(Moscow:Interbuk,1991)。

[5]根据历史杂志Voprosy istorii上发表的《赫鲁晓夫回忆录》专栏文章所编辑的书籍后来出版发行(下面称VI版),后来根据赫鲁晓夫多次口述的内容以及N.S.Khrushchev:vospominania-vremia,liudi,vlast'(Moscow:Moskovskie movosti,1999)苏联档案中新近解密的文件进行了补充修订(四卷本)。根据谢尔盖·赫鲁晓夫的说法,由于篇幅有限,VI版进行了部分删节,而四卷本则包含了全部内容。在这本书中,我所引用的材料来自所有的赫鲁晓夫回忆录版本。我引用英文版回忆录,不仅是在包含着俄文版未包含内容的情况下,而且在内容相同时,只要英文版的译文通顺流畅就加以采用,以使非俄罗斯读者更好地理解。

[6]《赫鲁晓夫回忆录》的录音与手稿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口头历史收藏以及布朗大学约翰·海图书馆中都有留存。类似的材料在莫斯科社会运动中央档案馆以及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中也有留存。

同类推荐
  • 世界最具影响性的文坛巨匠(1)

    世界最具影响性的文坛巨匠(1)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百位世界杰出的谋略家(上)(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百位世界杰出的谋略家(上)(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人类的未来充满了希望,明天的世界令我们无比期待。从历史中汲取知识,感悟人生,追求真理,是每个生活在21世纪的现代人的价值取向。在无比灿烂的历史星空中,众多世界杰出人物犹如明烁夺目的明星,让历史的时空如此地浩瀚,并给后人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与智慧结晶。期望本书能让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朋友们,从世界杰出的人物身上,学习与借鉴人生的智慧,创造卓越的人生。
  • 清宫梦里花(女人花:杰出女性的人生轨迹)

    清宫梦里花(女人花:杰出女性的人生轨迹)

    “女人花”系列攫取唐、五代、宋、明、清、民国等古今中国的杰出女性,以传记故事的形式叙述她们的传奇生平,及在传奇后瑰丽变幻的人生。孝庄文皇后:一个女人的史诗。海兰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董鄂妃:风流只向一人说。香妃:老去的传说。西太后慈禧:红妆照汗青。婉容:末代皇后。
  • 嗜血的皇冠·大结局

    嗜血的皇冠·大结局

    洛阳城中已然危机四伏,刘秀将如何死里逃生?初入河北,刘秀随身仅有二十余人马,他将如何应对前方莫测的凶险,最终将河北据为己有,成为他日后称霸天下的第一桶金?
  • 勃朗特姐妹(走近世界文豪)

    勃朗特姐妹(走近世界文豪)

    “走近世界文豪”丛书是一套以学生、教师以及广大青少年文学爱好者为主要对象的通俗读物。它以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文字向读者系统地介绍世界各国著名的文学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品。让我们随着这套丛书走近世界文豪,聆听大师们的妙言,感受大师们非凡的生活。在品读这些经典原著时,我们体会着大师们灵动的语言,共享着人类精神的家园,和大师们零距离接触,感受他们的生命和作品的意义,我们将能更多地获取教益。让我们每一个人的文学梦从这里走出,在人生的不远处收获盛开的花朵和丰硕的果实。
热门推荐
  • 咽喉门

    咽喉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惊绝风华:绝世炼丹师

    惊绝风华:绝世炼丹师

    一朝莫名其妙的魂穿,她成了无父无母而寄于人下的废物。白莲花陷害,丞相府内斗,废物蜕变,一鸣惊天,却被无缘无故老是被封印。她很想大骂苍天,却又无可奈何,只等一朝,必凌之上!他是十方霸主,一次偶遇,便注定了一生。从此,时不时的出现来撩一下,这日子似乎过得还挺不错的。某女冰着一张脸看着他,“老子现在只想修炼,再修炼。”某尊无所谓道,“没事,本尊也只想睡你,再睡你。”某女扯了嘴角,无语道,“我无心。”某尊一摊手,“正好,我也无欲。咱两天生一对。”
  • 护短老公

    护短老公

    初始,她与他相遇于昏黄路灯下的小区公园,便注定了她以后的生活与这个失忆的男子有着最亲密的联系。害怕,逃避,彷徨,最终,是温暖的渴望与感情的沦陷驱使着她坚定决心与他走在一起。纵然真心相爱,纵然曾说不会放开,无奈现实的手强硬的将他们隔开。带着锥心的痛,带着对他刻骨的爱,她逃离了那个让她绝望的地方。一逃离,便是三年。带着他与她之间亲密的牵连,再次回到那个城市。她虽怕找了他出现当年的结果,却依然是坚定的爱他。三年,他已蜕变,不再是以前那个只能任人摆布的男子,一副眼镜遮去他眼中所有可能泄露的情绪。他有手段,有狠心,这一切,只为当年那个淡然的女子。那个住进他心里的女子,谁也碰不得!再次相遇,他们已经相爱得胜过对方生命。只是,这次命运之手是否还会伸向那个痛恨它的女子?那些一心阻止他们的人会使出什么卑鄙的手段?但是,她不再害怕,抓着他的手,只因这次,身边有他!本文文风虽然写的轻松小白,但是一点也不小白。【前期温馨,中期小虐,结局完美!】留言,收藏,票票,是你们给我的动力!推荐自己的新文《残君冷后》简介:她重生于燕国,当朝丞相的二女儿!一心想落个清闲的她称病在家而躲避宫闱聚会,由此“病痨”之称便传遍大街小巷。他于燕国有着尊贵的身份,却有着让人惋惜叹之的丑颜。世人传,丑颜三皇子,性格暴躁易怒且杀人如麻!病痨?她说,这个称呼她喜欢。杀人如麻?他说,那就做给他们看吧。一道圣旨,将两人相牵。成婚当天,刚进新房的他便被拉出去平叛乱,她便开始在府中扮起闲散的,体弱多病的皇妃。三月后,他回来。她听下人说他要见她。她去,迎接而来的却是一群五彩艳丽的花蝴蝶。别人皇上说了,这是给他平叛有功的奖励,姬妾二十名,需她以姐妹相待。他负手而立,眸中噙着点点笑意看着她无所谓的表情,他实在是很想看她会怎样安排这些要与她姐妹相伴的姬妾。看着每天都到跟前晃悠的花蝴蝶,她不忿了,找这么多老婆也就罢了,还老怂恿着她们来找她麻烦,你还真当她是只软柿子谁想捏就捏啊!相信丫儿,这是一篇越看越精彩的文文哦,踊跃的跳吧!推荐友友的V文:《神气宝贝贪财妈》【偏爱陌生人】《误睡哥哥房》【倾曼流离】《亿万总裁送上门》【刘小浠*《离婚吧我们》【闲听冷雨《肥婆娘子》【月夜留香】《收魂卷恶魔的温柔》【瑾昔《公主的卖身契》【夜江】《徘徊花魅》【灵琲】
  •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中华典故(下)

    中华典故(下)

    典故,就是古书中的经典故事。每一个典故大致由出处、故事、含义三部分组成。中华文化渊源流传,每一个典故的背后,都有一个激动人心引人思索的历史故事。
  • 怀旧和终结

    怀旧和终结

    西方全球化的胜利喧嚣,正在引起怀疑、反感、厌倦和愤怒。同这种喧嚣音调不和并且显示出深层持久力量的,是在反思中的怀旧。美国著名学者伊曼努尔·华勒斯坦在以他为主撰写的《自由主义的终结》的绪论中,半是惶惑半是嘲弄地提出一个令世界为之一惊的严肃问题:“我们这个时代这么快就进入怀旧的时代了吗?”一般地说,“怀旧”很容易被理解为倒退,在人类历史中未必是一个值得赞许的概念。但是西方全球化的进程却使它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被赋予一种特殊的含义:否定西方全球化的现实。
  • 符道仙途

    符道仙途

    符师,不知在修真界流传了多久的一个职业,是从什么时候流传下来的已经无从考究,但所有人都知道,有资质之人却未必能成为符师,而成为符师之人却各个是非常之辈,以符修道,行踏天之途
  • 折姝

    折姝

    十年相助,她落得被弃乱葬岗的下场,死而复生,她竟成为负心人死对头的王妃!既如此,她就美人计,过墙梯,软硬兼施也要跟他结成同盟。做局布计,翻云覆雨,他们给她的屈辱背叛,她必将百倍奉还!
  • 诸天万界传道行动

    诸天万界传道行动

    人们总是在不断重复的生活中消磨着生命,但值得庆幸的是,头顶有可以让我们仰望的遥远星空,脚下有可以让我们塌实的无边大地。从射雕到天龙,从斗破到遮天,从武侠到仙侠,看主角如何恶搞轮回,笑傲天地
  • 新时期安全教育

    新时期安全教育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安全教育的方方面面,共分17个主题,语言简洁,信息量大,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以满足各类人士对安全教育的需要。本书名为新时期安全教育,重点突出在“新”字上,在编写前,我们查阅了大量文献,取其精华,兼收并蓄,但又不囿于传统。我们颠覆了传统的写作模式和手法,打破章节条框,让主题划分更科学,是一次大胆的创新。此外,我们还想尝试探索在有限容量内传递信息的极限,突出信息量大这一特点,实现安全教育无盲点,打造百科全书式的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