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72600000029

第29章 斯大林的赏识:1929-1937(9)

[9]莫洛托夫坚持认为,莫斯科共产党权威部门在一封秘密信件中也提出过同一要求。

[10]列夫·麦赫利斯,一位天生的秘密警察,被安置负责《真理报》的编辑工作,以保证报纸为斯大林服务。以后,他成为一个特别讨厌和狡猾的内务人民委员会将军。在红军大清洗之后,他获得了很高的军衔。由于作战无能,苏联为之付出了很高的代价。接下来他担任了国家监察部长。他死于1953年,所有消息都证实他是善终的。——译者注

[11]引自1930年6月9日至12月27日间的党组会议记录。

[12]那天晚上和斯大林在一起的妇女身份不详。在他的回忆录中,赫鲁晓夫认为是一位名叫古谢夫(Gusev)的军官的妻子。但是当时至少有三个名叫古谢夫的高级军官。赫鲁晓夫对阿里露耶娃是自杀,还是被斯大林枪杀表示怀疑。娜杰日达·阿里露耶娃在莫斯科诺沃德维奇公墓的墓地与赫鲁晓夫的墓地离得不远。

[13]斯大林的原秘书伯里斯·巴扎诺夫在他的回忆录中也认为有这样的事情。参照其文章Pobeg iz nochi,Kontinent,no.9(1976),第391页。但是阿纳斯塔斯·米高扬同意赫鲁晓夫的看法,认为阿里露耶娃可能在斯大林面前称赞过赫鲁晓夫。参照米高扬Takbylo ,第614页。

[14]当然,赫鲁晓夫在他的回忆录中不会忘记他的第一位布尔什维克指导者对他的帮助。但是正如阿历克赛·阿朱别依所说的那样:“至少我在场的时候,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不喜欢谈起卡冈诺维奇。”参照阿朱别依Krushenie illiuzii,第155页。

[15]苏联解体后,莫斯科市政府在市长卢日科夫的领导下又重新建造了耶稣天主教大教堂。

[16]“我和布尔加宁开始忘我地投入工作,”赫鲁晓夫写道:“我们亲自视察了建筑物与庭院。我们还动用了民兵(穿制服的城市警察),让他们帮忙。后来斯大林指示我们要建造干净的现代化收费厕所。”赫鲁晓夫总结说:“这件事情虽然看起来很琐碎,却说明了世界工人阶级的领袖斯大林并非忙得无暇过问公共厕所这样一个城市生活中既具体而又重要的事情。”

[17]人们通常认为基洛夫被枪决是因为斯大林。赫鲁晓夫本人“对斯大林主使这起阴谋毫不怀疑”。但是虽然Amy Knight发现了很多斯大林与这起谋杀有关的外围材料,但她却没有找到斯大林下令枪杀的证据。Khlevniuk也同意至今没有发现斯大林对此应负责任的记录。

[18]很多被开除出党的人是因为未能“领会”党章的细节。不过,在这次整党运动中,赫鲁晓夫再次显得比斯大林还要斯大林。由于党的原则对党章的要求只是接受,而不是领会,所以莫斯科党委后来受到了批评,并被责成将在运动中被开除出党的大约4000名党员重新登记入党。

[19]此次受审的包括前“左倾机会主义者”Georgy Piatakov(赫鲁晓夫是在乌克兰认识他的,列宁曾对他有过高度的评价,列宁在他的“最后遗言”中称他有可能成为苏联未来的领导人)、前政治局候补委员Grigory Sokolnikov、以言辞犀利的宣传人士而闻名的Karl Radek以及前中央委员会书记Leonid Serebryakov。在审判开始前的一个月,Sergo Ordzhonikidze,斯大林最老也是最亲密的政治局同事之一,看望了狱中的Piatakov。Piatakov在担任重工业部人民委员时曾是Ordzhonikidze的得力助手。Piatakov的被捕很显然是最后一次沉重的打击,因为他的同志们,包括赫鲁晓夫在内,都充满爱意地称Ordzhonikidze为Sergo,赫鲁晓夫还说他把Piatakov看作父亲一样。他于1937年2月18日开枪自杀。虽然公布的死因是心脏病突发,但有关自杀或谋杀的传言很快就传开了。尽管如此,赫鲁晓夫仍坚持认为他是在很久以后才得知事实真相的。在Ordzhonikidze的葬礼上,赫鲁晓夫声称是Piatakov的叛变“给了这颗高贵的心脏沉重一击”,“加速了我们亲爱的Sergo的逝世”。参照Conquest,Great Terror ,第167-173页,以及Tucker,Stalinin Power ,第258-265页。赫鲁晓夫在他的回忆录中生动地描述了他了解事实真相的过程,他说在战争时期有一次与斯大林一起吃饭时幼稚地称赞了Sergo,他的话招致了马林科夫的责备,说他不了解事实真相,这使聚餐陷入了尴尬的冷场局面。后来又发生了一起意想不到的事件,Serebryakov的遗孀Galina Serebryakova在经过了近二十年的牢狱生活后被释放出来,但仍是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并决心不让尼基塔·赫鲁晓夫安生,尽管他新近宣称反对斯大林主义。

[20]1937年1月30日《真理报》的报道。

[21]根据斯大林对形势的总结,一些中央委员会成员投票赞成审判布哈林与李可夫,再处以十年徒刑,还有一些人支持在不预先设定刑期的情况下进行审判。此外也有一些人倾向于将此案件移交人民内务委员会,进行进一步调查。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意见分歧,不是因为斯大林还没有拿定主意,而是因为他想先退让一步,看看别人会说些什么。一旦斯大林作出最后的决定(审判很快进行,并对他们处以死刑),别人再怎么反对都是徒劳的,况且当时也没有什么人敢公开反对他的决定。

[22]Getty和Naumov,Road to the Terror 第144页中记录了赫鲁晓夫在全体会议上的投票情况。除了斯大林、叶佐夫(Yezhov)以及他们核心集团的人外,没有人能确定对布哈林与李可夫的指控是伪造的。不过,赫鲁晓夫肯定产生过怀疑。当他第一次遇见布哈林时,那是1919年内战期间在赫鲁晓夫所在部队的党小组会议上,赫鲁晓夫“绝对被他吸引住了”:布哈林有着“颇具感染力的个性与强烈的民主精神”。当“来自莫斯科的普通共产党员告诉我布哈林曾经和他们同住过一个宿舍,在同一张桌子上吃过饭”时,赫鲁晓夫对布哈林的印象就更加深刻了。但是赫鲁晓夫在他的回忆录中坚持认为,他是在斯大林死后才得知针对布哈林的指控完全是捏造的这一真相的。

[23]参照弗拉基米尔·诺莫夫著作《尼基塔·赫鲁晓夫》中的文章“Repression and Rehabilitation”,由Taubman、Khrushchev和Gleason编辑,第88-91页。有关“三驾马车”体制,请参照Khlevniuk,politburo ,第189-190页以及Conquest,Great Terror ,第286页。根据Natal'ia Gevorkian (“vstrechnye plany po unichtozheniiu sobstvennogo naroda,”Moshovskie novosti,June 21,1992,p.18)的说法,赫鲁晓夫本来想成为莫斯科市委与省委的三驾马车中的一驾,事实上他也这么提出过,但是斯大林可能没有让他承担这一责任,这也许是因为斯大林意识到大多数“三驾马车”的成员最后都会落得个步其受害者后尘的结局,成为内务人民委员部处决的对象。不过,诺莫夫认为,正是因为一些具体的清洗程序的原因,赫鲁晓夫才没有成为莫斯科“三驾马车”中的一员,但总体来说,赫鲁晓夫与其他地区的党委书记一样肯定签署过死刑命令。

[24]A.N.Ponomarev说,一些受害者“在他们被捕之前或之后向赫鲁晓夫寻求过帮助。但是实际上这位莫斯科布尔什维克的领导者没有一次站出来为他的党员同志们说话,为他们做担保,或者只是简单地要求重新调查指控。那些当时遭到牵连、后来在第20届党代会后被平反的无辜莫斯科市民都一致证实了这一事实”。参照N.S.Khrushchev,第47页。

[25]科尔曼的妻子被驱逐出共青城,并被解除工作。但是尽管科尔曼供认了他的又一罪状,即出版了一本数学方面的书籍献给他现在不再信任的妻子,一位学术对手对这本书和他的献辞提出疑义,“赫鲁晓夫以他典型的善意方式将整个事情一笑了之”,几天后,科尔曼被任命为新近组建的全联盟高等院校委员会主席的助手。参照科尔曼,My ne do lzhny,第196-197页。

[26]苏联中央委员会官员、后来成为后苏联时代调查苏联时期清洗运动委员会执行书记的弗拉基米尔·诺莫夫,由于他对苏联时期的档案材料有着广泛的了解,他认为“赫鲁晓夫签署的逮捕令一般都是针对莫斯科有名的反对派的”。这位苏联时期的将军对历史学家德米特里·沃尔科哥诺夫(Dmitri Volkogonov)的话持有疑义,沃尔科哥诺夫说:“在20世纪50年代,所有上面带有赫鲁晓夫签字的名单(包括死刑命令)都在赫鲁晓夫的命令下从I.A.Serov所记录的档案中被删除了,Serov是当时国家安全部的副部长。”但是,当赫鲁晓夫的儿子谢尔盖追问有关赫鲁晓夫篡改莫斯科文件的证据时,诺莫夫回答说,虽然他“曾经努力试图澄清莫斯科党委档案被篡改的相关情况,但事情证明是很复杂的。对于事实究竟如何有不同的版本,所有涉及赫鲁晓夫的情况也说法不一。但是没有人能提供确凿的文件证据,证明自己的说法”。参照诺莫夫,“Repression and Rehabilitation,”第90页。

[27]关于这份决议,赫鲁晓夫声称他曾向斯大林提醒过可能带来的危险,因为如果像往常决议里的内容被国内所有的党组织作为样板的话,那么其中过分激烈的言辞也许会引起恐慌。他说,斯大林为此亲自删除了决议中最具煽动性的话,这使赫鲁晓夫确信他的领袖“不想加剧任何不必要的恐慌,或是造成任何不必要的流血”。

[28]Volkovinskii认为雅基尔是在从基辅去莫斯科前被捕的。雅基尔当然被判处了死刑,他的妻子也被杀害,同时被杀害的还有他的兄弟、弟媳和她的儿子以及其他一些亲属,但是雅基尔的儿子并没有被杀,后来成了一位持不同政见者。

[29]卡冈诺维奇声称赫鲁晓夫找到他后“泪流满面”,他们交谈以后,他亲自与斯大林进行了协商。

[30]谢尔哥·奥尔忠尼启泽原来与斯大林的关系十分亲密,但他不同意斯大林的过火行为,并为此与斯大林发生争执。紧接着他就死了,死因究竟是什么,至今仍是一个谜。他不是被正式处决的,他死后得到了特殊的礼遇。赫鲁晓夫在他的“秘密报告”中认为他是自杀的,但至今没有人知道他确切的死因。——译者

[31]这种类似的衣着差别在当时的照片中经常出现。每个领导人都有着与众不同的形象。赫鲁晓夫主要是想体现教育与温文尔雅的气质(黑色的套服),但这并不能掩盖他的农村出身(带饰边的乌克兰衬衣)或者无产阶级本质(在别人钟情于军帽时,他总是戴着工人的鸭舌帽,而莫洛托夫则喜欢戴浅顶的软呢帽)。

[32]早在1934年夏天,赫鲁晓夫与卡冈诺维奇、莫洛托夫及沃罗希洛夫一起来到了位于克里米亚沃罗索夫宫的豪华别墅。

[33]根据斯大林死后对其尸体所作的正式检查,他身高170厘米。

[34]虽然赫鲁晓夫对叶佐夫的赞扬显得特别的不寻常,但我们可以参照作家I.A.Sats的回忆:“当叶佐夫还在省里工作的时候,他给人的印象是紧张但心地善良、办事专注,没有傲慢与官僚主义习气。也许这是他的伪装。但是他后来成为杀人屠夫更有可能是受到了斯大林体制与斯大林本人的影响。”

[35]赫鲁晓夫30年代的司机贝洛夫在他服务的所有官员中最喜欢赫鲁晓夫。赫鲁晓夫曾邀请贝洛夫到他家厨房与其家人一起用餐,贝洛夫认为这反映了一个真正的工人阶级的朴素感情。

[36]作者对玛丽娅·索罗基娜的采访。迪马·索罗基是不太情愿地去学习文学的,后来成为一位电影摄影师,但是他还是设法与列昂尼德及其妻子保持着友谊。

[37]作者1991年6月对尤里·赫鲁晓夫的采访。根据Sara Babyonysheva的说法,她是十年后认识艾丁格尔的,艾丁格尔最后落得以缝制衣服为生。

[38]关于罗查莉的事情很难说清楚。电影评论家Maya Turovskaya在战后曾与罗查莉同在电影学院学习。她记得罗查莉使用赫鲁晓娃作为她最后的名字,并声称和列昂尼德有一个孩子。一位俄罗斯记者报道说,罗查莉的孩子实际上是她和列昂尼德在一起时与他们的一个朋友所生。1943年列昂尼德死后,国防部证书中证实了他与罗查莉的婚姻,上面标注的结婚日期为1937年11月11日。

同类推荐
  • 虽万劫而不灭求学求真之心:冯其庸传

    虽万劫而不灭求学求真之心:冯其庸传

    冯其庸是我国著名的红学研究学家、著名艺术家、著名考证学家。他出身于贫寒之家,从童年起他就饱受苦难,历尽艰辛,由于家境贫寒和时世动荡,小学和中学曾经几度失学,就是上学期间也是半农半读,无法专力读书。可以说,他主要是凭着不懈的个人奋斗完成学业,并最终成为令人敬仰的一代学术、艺苑大家。
  • 牛顿:人类理性主义的旗帜

    牛顿:人类理性主义的旗帜

    《图说世界名人:牛顿(人类理性主义的旗帜)》介绍了,艾萨克·牛顿,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最伟大、最有影响的科学家,同时也是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晚年醉心于炼金术和神学。他在1687年7月5日发表的不朽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用数学方法阐明了宇宙中最基本的法则——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这四条定律构成了一个统一的体系,被认为是“人类智慧史上最伟大的一个成就”,由此奠定了之后三个世纪物理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现代工程学的基础。牛顿为人类建立起“理性主义”的旗帜,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
  • 知行合一:王阳明传

    知行合一:王阳明传

    五百年前,在中国的明朝,出现了一位传奇人物王阳明。母亲怀胎十四个月才降生,五岁还不会说话,十二岁就口吐狂言欲做圣人,十五岁离家出走考察三关,新婚之夜与老道士彻夜长谈……步入仕途后,他的人生更是起伏跌宕,因仗义执言遭廷杖入狱,贬谪赴任的路上死里逃生,在龙场这个蛮荒之地,他经历了一系列的生活困境和生死考验,最终悟出了一直苦苦寻求的圣人之道。龙场悟道,不仅让王阳明获得了内心的丰富与安静,还获得了一种觉醒的力量——知行合一。临终时只遗“吾心光明,亦复何言”八字,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深意?本书作者查阅大量史料,补充了一些极为罕见的细节,完整而深入地讲述了王阳明的传奇一生,带您领悟知行合一的心学精髓。
  • 中国最狂的总裁

    中国最狂的总裁

    马云且狂且怪,但他狂的有谱,怪的有理。不管是策划了600名雅虎中国员工从北京乘火车专列到阿里巴巴总部的杭州之行,还是在公司内部晚会的舞台上一脸无奈的扮演白雪公主的搞笑角色;不管是妙语连珠的点评《赢在中国》,还是潇洒不羁的举办“西湖论剑”,马云像一位纵横商海江湖的大侠,将先进的管理理念,不屈的创业信念,独特的做事风格播撒在商界,让人们仰视,也让人们深思:“既然80%的普通人,都能成功,但为什么成功的偏偏是那个长相普通,智慧普通的家伙呢?”
  • 灵魂与美感:杨飞云范学德对话录

    灵魂与美感:杨飞云范学德对话录

    本书是油画家杨飞云第一部有关自己艺术生涯的谈艺录。本书以与美籍华人作家范学德对话的形式,讲述了杨飞云艺术生涯的点滴:从童年的生活;少年时期的学画过程;青年时期的工作生活经历,尤其是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之后,就油画学习、创作、风格的思考;担任中国油画院院长之后,组织的一系列促进油画发展的展览活动,对青年油画家的提携和推荐,对中国油画的期待和展望等等。在这部对话录中,杨飞云对自己六十多年生涯作了详细的叙述,第一次历史地、系统地、准确地说明了自己的艺术见解。这既是一部艺术对话录,也是人生对话录;既能给年轻的艺术家以艺术上的指导,更能给他们以精神上的启发。
热门推荐
  • 怪案奇谈

    怪案奇谈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各地发生的案件更是形形色色。但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再狡猾的狐狸也斗不过好猎手,再奇怪的案件也躲不过警察的眼睛。《怪案奇谈》说的就是一些扑朔迷离的案件,相信您看过之后一定会大开眼界。
  • 龙武帝尊

    龙武帝尊

    异域世界,武道强者称霸天下,为帝,为尊,一念万骨枯,一剑沧海平,左右亿万生灵命运!地球上第一杀手龙御,死后重生到了以武为尊的异界,成为一个被驱逐出世家的废柴子弟。然而,龙的传人岂会平凡?当传承无上太古之秘的九幽龙印觉醒,昔日废物变身天才,战八荒,御苍穹,一步一步踏上武道巅峰!
  • 狂怒骑士

    狂怒骑士

    卡斯塔诺大陆,濒临破灭之地,一个注定迎来浩劫的世界。于此,亡灵入侵,恶魔苏醒,残阳陨落,永夜降临。巫妖、巨龙、圣者、邪神的身影纷纷现世。阴谋、背叛、掠夺、战争的戏码频频上演。脆弱的秩序于祸乱中崩坏,文明的旗帜飘摇欲坠。但当这动荡的年代到来之际,资深玩家乌尔斯意外返回灾厄爆发的前夕。断剑重铸,骑士归来,不屈的意志向命运嘶吼咆哮。死亡与希望交织,机遇和危患共存。面对预知的未来,他誓以先觉者之躯披荆前行,挥舞锋刃斩破黑暗重塑黎明。火与弦的乐章奏鸣英雄的史诗,血与酒的正义呼唤失落的荣耀。简而言之,这是一个携系统穿越的狂战士在游戏异界叱咤风云,力挽狂澜的传奇之旅。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古代书院(阅读中华国粹)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古代书院(阅读中华国粹)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依靠勤劳的素质和智慧的力量,创造了灿拦的文化,从文学到艺术,从技艺到科学,创造出数不尽的文明成果。国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显示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渊源以及技艺发展轨迹,这些都是民族智慧的结晶。《阅读中华国粹》丛书囊括古今,泛揽百科,不仅有相当的学术资料含量,而且有吸引人的艺术创作风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王培编著的《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古代书院》便是此丛书中译本。
  • The Lifted Veil

    The Lifted Veil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同时他又是被公认的中国近代最后一个集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典型人物。其所著家书,涉及的内容广泛,本书特选取其中150余篇,编为修身劝学、持家理财、治军为政、交友处世四个部分。编者为每封家书注有准确的日期,并进行了现代文全译,以便读者能够深刻地了解道光、咸丰、同治三个不同时期的曾国藩,了解其真正智慧之所在,读者从此书中可见一个思想者对世道人心的深刻体察和感悟。
  • 盛皇财团:云少惹不起

    盛皇财团:云少惹不起

    “大少爷,你不能进去!”门口忽然有人喊道。“我的家我为什么不能进去!都给我让开,我要看……
  • 灵罗戒

    灵罗戒

    大毅力,走上强者之路!一步一步,踏上最强掌控者!
  • 乐园东区16栋303室

    乐园东区16栋303室

    陆大壮向管教标准地鞠了一个躬,转身迈出灰色的铁门,咣啷一声,铁门在他的身后发出一声闷响,陆大壮六年的刑期就算结束了。陆大壮是坐公共汽车回的家。本来,他也想打车,可在这么个荒郊野岭,在监狱附近,他又穿着一身牢服,哪有出租车肯为他停下来。陆大壮是被减刑提前释放的,他的家人并不知情,又因为被关进来的那一年是冬天,现在是盛夏,所以陆大壮没有衣服可换,他只能背着冬天的棉衣,穿着灰色的牢服。他不怕路人的眼光,他想好了,到了市里,找一家商店把这身行头换下来,他就是要突然出现在家人面前,给他们一个惊喜。陆大壮一路打听,倒了三次车才到了传说中的新家——乐园东区。
  • 排骨归你你归我

    排骨归你你归我

    祁安没想到自己会被陆程戈一碗糖醋排骨给锁死。陆程戈人生信条:死皮赖脸追妻(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