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74300000002

第2章 引言(1)

一“中国式焦虑”

在今日之中国,焦虑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心态,或者说“普遍的社会性焦虑”[1]

高房价、高物价、高生活成本、蚁族、裸婚族、官二代、富二代、军二代、垄二代……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5年短短10年,人们的财富差距就由万元级、几十万元级转向千万元级。在很多普通民众看来,如果没有“背景”,缺少资本,生“错”地方,入“错”行业,没赶上好机遇,即使通过自我不断地努力,也无法实现个人的既定目标。[2]“老不信”[3]不假思索地怀疑权力和财富,同时热衷于追逐权力和财富。我们生活在互不信任中,充满了焦虑和恐惧,并不断地饮鸩止渴。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心态怎么会平和?

2011年6月出现的“郭美美事件”;2011年7·23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及铁道部的善后处理,几乎彻底粉碎了中国大陆中产阶级对现实的幻想与改良的梦想。[4]“今天的中国本身就是一列在雷雨中行驶的动车,你我不是看客,你我都是乘客。”[5]2011年10月广东佛山发生的两岁女童先后被两辆车碾压,18位路人无一施救的惨案再次拷问我们:“道德冷漠”[6]和“道德盲视”[7]究竟如何产生并蔓延?缺乏人性关怀的社会,如同一架飞速运转的马达,因缺乏足够的润滑剂,到处是冲突与不安。当前中国社会集体焦虑症呼唤关怀。面对纷乱而残酷的社会事实,一方面,新政策和措施不断出台,党和政府就像消防队,四处灭火和补救;另一方面,普通民众以及那些良知尚存的独立知识分子们一遍遍地追问:我们的国家到底怎么了?这一切都是为什么?政府缺位?市场失灵?社会幼弱?道德沦丧?问题很严峻,良药有待寻,叫我们如何不焦虑?

徒劳的焦虑于事无补,我们希望剖析这种“中国式焦虑”。深陷于这种“中国式焦虑”的人中,有一些“中国式父母”。“谁来娶我的女儿”是上海某公园相亲角很多父母失望而无助的呼号。这句话背后难以按捺与排解的同样是“中国式焦虑”。这是“城市病”?还是现代性难以承受的后果?抑或是个体化的后果?

二问题的缘起

我是一个道地的“乡下人”:来上海工作之前,我从未涉足此地,相关“地方性知识”几乎为零。为了迅速适应并融入当地生活,几乎每个周末,我都行走在上海的角角落落。2007年9月8日,周六,我来到位于闹市区的某公园。

每逢周末和法定节假日,上海市HP区NJ路附近某公园的北角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如同集市。一群中老年人三三两两或立或坐,以品评的目光相互打量着。这些人的共同点是都拿着纸牌或者站在自己的摊位前面。这种特殊的聚会似乎暗示这里是某种市场,其商品既非古玩又非汽车。事实上,这是一个婚姻市场:一个独一无二的公共聚会。

他们为人父母,面容疲惫,心事重重,自带干粮饮品和小板凳,沐雨栉风,却气节不倒,口风强硬,绝不让步。为了帮助儿女们挑选合适的“结婚候选人”,他们从城市的各个角落搭乘公共交通或驾车聚集到这个公园的一角。

这里被分为两块:一块是“自由挂牌区”,印有择偶者年龄、身高、学历、工作、月薪、房产和户口等信息以及择偶要求的广告纸,被整整齐齐地贴在长达十几米长的广告栏上,广告栏被安置在蓝色的遮阳走廊上。由于广告位有限,有些父母干脆将上述信息写在纸板上,平铺在地面上或者用木夹把纸板夹在树枝上供人浏览。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广告纸还配发择偶者的照片,甚至是大幅艺术照片。[8]广告分60后版、70后版、80后版、涉外版、“新上海人”版、二婚版等,号称另类“儿女交易市场”。另一块是“业余红娘区”,父母们挤在婚介周围,翻看记录册上登记的相亲者信息。

这里是相亲角。

这里正在上演“白发相亲”的街头剧。

什么是相亲角?指近年在中国大中城市的某些公众场所(如公园等)出现的免费相亲场所。2005年6月起,上海某公园一角由父母自发组织并形成了以摆摊挂牌的方式帮助子女寻找结婚对象的一个免费平台。根据媒体的报道,这一现象在国内其他大中城市也屡见不鲜。[9]什么是“白发相亲”?它是一种非制度、非正规的婚姻代理方式,指父母代替子女在“相亲角”寻找结婚对象这种新型的择偶模式。

来到相亲角“摆摊”的多数是帮助子女寻找结婚对象的父母(或者其他亲戚),也有一些私人婚介,还有少数为自己找伴侣的大龄,甚至中老年男女。总体来说,待婚青年[10]以女性白领为主,年龄从20多岁到40多岁不等,[11]待婚者中才貌双全、儒雅多金的优秀人士很多,让人难以相信他们会遭遇结婚障碍。

相亲角男少女多,女方的父母远远多过男方的亲友。“剩女”嗷嗷待嫁,“剩男”则一幅施施然待价而沽的模样。在中介费用方面,标准更是“男女有别”。有个中介的摊档前摆放着这样的广告:“业余红娘:几百位优秀男女等你选择,男方免费报名、介绍,大龄女勿扰。”男方父母只需在这里留下孩子的基本资料,即可免费入会,而女方则需支付90元方能成为会员。

令人不解的是:就老一辈而言,“白发相亲”的父母们具有哪些群体特征?属于哪个社会阶层?他们为什么会如此深度地介入子女的婚姻?他们如何看待相亲角?在相亲角上演的“白发相亲”这种择偶模式的效率如何?至于新一代,青年人为什么会同意父母帮助自己相亲?相亲这种在人们的印象中封建又传统的择偶方式,为何在崇尚自由、标榜爱情、时尚前卫的都市白领身上重新复活?

三谁在“白发相亲”?

在2007年9月至2008年6月这段田野研究中,我们访问了43位父母,其中男性17人,女性26人;被访者的年龄从48岁到73岁不等(其中只有一位年仅36岁,他是为妻子的姐姐寻找结婚对象)。他们主要以上海本地人为主(83.7%),只有7位来自外地(江西、湖北、黑龙江和天津四地),占16.3%。

有学者将1947—1957年出生的人口划为“知青一代”,[12]这主要是人口学意义上的划分;也有人认为“知青一代”大体包括1947—1959年出生于城镇,并于1967年底至1979年初上山下乡的1647多万人。[13]有学者认为“文革一代”、“知青一代”和“红卫兵一代”,大体上指同一个代。[14]事实上,在中国,把城市年轻人下放到农村始于1955年,到1962年时这已成为政府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但涉及的人数不多,1966年这项工作因“文革”的混乱而暂时中断。1968年恢复实行,但性质已大不相同,且规模更大。[15]就参加者来看,三次浪潮的主题分别是:1967年末—1972年,年龄较小的初中生为主体,包括大部分“老三届”初、高中生和1969—1972届的初中生;1973—1977年,以“文革”中的高中生为主体;1978—1979年,生于1950年代末的青年刚走出高中校门,他们中的一小部分人也去了农村。[16]“下过乡”和经历过“文革”是这一代人共同拥有的经历。

自20世纪中期起,上海市曾经有110余万知识青年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支援外地建设。[17]在相亲角的43位被访者中,按照年龄,1947—1959年出生的有30人;1942—1946年出生的有10人;1935年、1960年和1972年出生各1人。1998年,“上山下乡运动”爆发30周年的时候,这些被访者大都年过不惑,有的已达知天命的年纪。2008年他们在相亲角接受笔者访问的时候,大多数人已经是五六十岁的年纪。总体看来,他们都是1949年建国以后成长起来的一代,而且70%的人(30人)属于“知青一代”。由此可见,本样本群体中的“白发相亲”者的人员构成以上海知青这一代人为主。

他们的教育背景:小学及以下有2人,占4.65%;初中有12人,占27.91%;高中(包括中专)有12人,占27.91%;大学有17人,占39.53%。由此可见,受访的“白发相亲”者的受教育程度较高,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占到整体的67.44%。

这里的管理人员指企业主、企业培训主管、财务主管、销售主管和总经理秘书等。国家干部指公务员、国企管理层、街道干部和工会干部等。技术专家指教师、研究人员、医生、工程师、会计师等。普通职员指普通工人和普通白领。“其他”指农民和家庭妇女。包括管理人员、国家干部和技术专家在内的三类人员占“白发相亲”者的60.4%。

同类推荐
  • 季羡林谈师友(典藏本)

    季羡林谈师友(典藏本)

    在我所知道的世界语言中,只有汉语把“恩”与“师”紧密地嵌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名词。这只能解释为中国人最懂得报师恩,为其民族所望尘莫及。——季羡林交友之道,盖亦难矣。其中有机遇,有偶合,有一见如故,有相对茫然。友谊的深厚并不与会面的时间长短成正比。——季羡林我主要论述的是寅恪先生的人生基本态度,也就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似乎有点离了题,可是我认为,并没有离。一个学者的基本人生态度怎么能够同他的学术思想截然分开呢?以陈先生的人生基本态度为切入口来求索他的学术思想,必能有新的收获。——季羡林
  •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二卷(1603-1840)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二卷(1603-1840)

    进入江户时代,历来颇受尊重的中国文化受到日本儒学、国学、兰学各家的质疑与挑战。朱子学之外的儒家各派,或为复兴中国先秦孔孟之道,或致力于儒家思想的实学化和日本化,都对朱子学的诸多命题提出了质疑。国学家出于狭隘的民族主义,以日本为世界中心,对中国进行了全面否定。兰学家以西方科学和思想为依据,出于实用主义,提出了中国思想已经不合时宜。“江户三学”对中国的认知虽然不尽相同,但都不同程度地否定了中国及中国文化,并对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观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 广播经营战略研究正文

    广播经营战略研究正文

    本书从经营战略理论入手,深入分析了当代中国广播媒介经营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符合我国广播发展实践的经营战略。同时,对我国广播经营实践中出现的伦理冲突和道德问题进行了反思,提出了广播经营的伦理规范。本书对我国广播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既适用于高校传媒专业师生,也可为传媒业从业人员提供指导。
  •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纪念版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纪念版

    也许是城镇规划史上有影响的著作……也是一部极富文采之作。 ——《纽约时报书评》 有史以来关于城市的出色著作之一……并无故作高深的方法,一切皆出自作者的眼睛与心灵,但它以其精妙的研究,让我们明白城市的生命和精神来自何处。 ——威廉·H·怀特 本书是对当下城市规划和重建理论的抨击,也是尝试引介一些城市规划和重建的新原则,进而抨击那些统治现代城市规划和重建改造正统理论的原则和目的,是有史以来关于城市的出色的著作之一。作者以纽约、芝加哥等美国大城市为例,,深入考察了都市结构的基本元素以及它们在城市生活中发挥功能的方式,挑战了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以其精妙的研究,让读者明白城市的生命和精神来自何处。
  • 谁来娶我的女儿

    谁来娶我的女儿

    每逢周末和法定节日,上海市HP区NJ路附近某公园的北角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一群中老年人三三两两,或立或坐,以品评的目光相互打量。这些人或是拿着写满信息的纸牌四处游走,或是站在自己的“摊位”前面。这里就是上海相亲角,一个特殊的公共聚会场所。相亲角中上演的并非是“剩男剩女”的戏码,真正的主角是他们的父母——当年的知青一代。知青一代在婚恋大事上曾经被“党疼”“国爱”,而今他们的子女要解决婚姻问题时,国家却早已从私人情感领域退出。国家对住房、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性领域的改制,迫使城市居民凡事依靠自己的程度达到了1949年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度,父母们的集体性焦虑在相亲角中展露无遗。
热门推荐
  • 金阙帝君三元真一经

    金阙帝君三元真一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风丝偷心镜

    风丝偷心镜

    烈日当空,大队人马行走在官道上。“哎,你说头儿这么神秘,这次押的到底是什么东西?”一个镖师擦着汗,压低声音问。“是什么东西我也不知道,但听说有点邪乎!”旁边的人顿时来了精神,“王虎昨天夜里起来上茅坑,想偷偷看一眼镖车里头,结果——你说看到了什么?” “什么?”前面的人紧张地瞪大眼。总镖头黑着脸走过来,几个人顿时都不敢说话了。“前面就是灵州。”总镖头沉下声音,“绝不能有丝毫闪失!”远方突然传来低沉压抑的雷鸣。天说变就变,不一会儿暴雨就滚落下来,砸在人手臂上生疼。
  • 傲视传奇

    傲视传奇

    江湖之上从来没有公平,拳头就是规则,实力才是筹码!公平?那只是强者的游戏!被灭门,与妹妹相依为命的少年,名门之后,投靠朝阳城花莲凤,少年是选择在强者的庇佑之下,苟延残喘,还是崛起,杀仇人、逐美艳,成就一代传奇。
  • 此生唯愿你长安

    此生唯愿你长安

    他为她画了一座牢,将她终生囚禁,至死方休……
  • 文献集

    文献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吾乃衰神

    吾乃衰神

    我也以为我会像其他快穿者那样,在小世界里炫酷屌炸,大显身手。实际上:【任务失败,请重头再来】炮灰光环照一照,衰神附体没得跑。我也想低调,可是实力它不允许啊。欢迎大家收看,大型主角成长节目:印妖在成长。曾经我也是毫无败绩的战神,直到我参加了这场试炼。注:这是一部女主随时黑化系列群k文。
  • 重生之超级仙帝

    重生之超级仙帝

    一代仙帝独创修光之道,战死陨落,一丝残魂重生都市,开启强者逆天之路。光修,厚德载物,光明磊落,掌控光之本源,以天地间一切光芒为修炼资源。仙帝残魂重生,强势崛起,一切敌人要么臣服要么灰飞烟灭。“吾乃光修,掌控光芒,有光之处,吾即是王!”
  • 秦国的帝国之路

    秦国的帝国之路

    春秋时期,中原国家蔑称秦国为西戎……秦穆公登上西域霸主的高地,秦国仍不被中原国家从蛮夷行列除名……秦孝公要求参加中原诸国的会盟,被拒……被人鄙视和抗拒鄙视,是一种动力……这动力能量超常,迸发出来时,就不止是血性,更是血腥……智慧是血腥的,谋略是血腥的,治国理政是血腥的,战争攻伐更是血腥的……战国天下不适应这种血腥,而当适应与不适应进行磨合时,血腥便是赢家,华夏一统便是必然……秦国“变法”图强秦国,是春秋时的西域强国,站上过春秋霸主的舞台。
  • 唱着生活的男孩

    唱着生活的男孩

    《唱着生活的男孩》是一本拿起来就放不下的好书,一本青少年必读的当代小小说。这本书会把你带到遥远的、美好的童年,也会让你了解那些难忘的岁月;这本书不是教材,它不会教你怎样去做,但它会告诉你,什么不能去做。这本书不是牧师,是朋友。读《唱着生活的男孩》,就是和一位好朋友愉快地聊天。
  • 乱世江湖儿女

    乱世江湖儿女

    本故事主要讲述北周时期的江湖各大门派相互争斗,魔与正,袄元天珠与随侯珠之间的较量,善恶只在一念间,一念成魔,一念成佛!魔珠袄元,称霸江湖,号令群雄,莫敢不从,随侯不出,谁与抗衡……这一群生逢乱世的江湖儿女们将如何面对亲情,友情,爱情和阴谋他们应该何去何从,最后助杨坚一统天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