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了双脚的孙膑不疾不徐地说:“现在韩国还没有与魏国拼了老命,倘若现在就出兵,那是替韩国人打仗,反倒成了我们听命于韩国。这次魏国来势汹汹,大有一举将韩国荡平之势,韩国人倘若到了危亡关头,必定要东面听命于齐国。我们到时再出兵,既可以让韩国感激涕零,又可以乘魏军疲惫不堪时打败他们。这么一来,名利双收,岂不快哉!”不愧是大军事家啊,齐威王听罢不禁赞叹道:“说得好啊。”于是齐威王便召见韩国使者,对他说,齐国已经决定要出兵相援,韩国一定要顶住。韩国使者感激地回去了,可是齐国人却故意拖拖拉拉,按兵不动。得到齐威王的许诺后,韩昭侯有恃无恐,在正面战场上阻击魏军。魏军总司令庞涓并非泛泛之辈,平心而论,倘若没有遇到孙膑,他还是一名很不错的将领。庞涓派出将领穰疵进攻南梁(河南临汝西)与赫(同样位于河南临汝西),韩昭侯以大将孔夜迎战,此役韩军大败。
看来韩国兵团仍旧不是魏国武卒的对手,庞涓得理不饶人,连连进攻,五战五胜。韩昭侯快崩溃了,齐国人怎么连鬼影都看不到呢?这位权术大师被迫放下颜面,委国于齐,尊齐国为老大。机会刚刚好,韩国投怀送抱,而魏军连战五场后疲态初露。齐威王果断地把远征军投入战场,远征军主将为田忌,朌子、田婴为副将,孙膑为军师,下辖十万人马。
公元前342年,齐国远征军大举出动。这次援韩的战略与上次救赵的战略如出一辙,并不直接救援韩国,而是进攻魏国,兵锋直指大梁城。
魏惠王得知齐国大军出动的消息后,丝毫不敢怠慢,他任命太子魏申为统帅,全权指挥对齐战争。同时,征韩总司令、大将庞涓也紧急从韩国抽身,撤回魏国本土准备迎战齐师。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场大战爆发在即。
尽管魏军在十一年前的桂陵之战中惨败给齐军,但是他们认为那纯粹只是意外,因为魏国人向来轻视齐国的军事力量。魏国是从晋国分裂而来,在晋齐两百年的交锋中,晋国占据绝对的优势,在大多数的时间里,都把齐国踩在脚下。魏国自认为继承晋国的衣钵,自然有几分优越感,瞧不起齐国,而这个心态正好是可以利用的。对此,孙膑分析道:“三晋军队向来强悍勇敢,对齐国有轻视之心,认为齐国人很怯懦。善于把握战场局势的指挥官要因势利导,利用敌人的麻痹大意来诱导他们。”
那么要如何如诱导敌人呢?孙膑引用《孙子兵法》的语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就是说,奔走一百里去争利,那么大将就容易遭受挫折,奔走五十里去争利,结果只有一半人马能够到达。魏国的军力十分强大,将领素质也不低,要彻底打败他们,必须要利以诱之,让他们认为有利可图,从而冒险突进以争利,调动敌人并把他们引诱到埋伏圈中,一举击败敌人。
这个计谋与桂陵之战的谋划如出一辙,当时孙膑也是设计伏击战术而生擒庞涓,那么既然有前车之鉴,庞涓还会再次上钩吗?
庞涓会不会上钩,关键是看诱局设得巧不巧。为了诱使庞涓上钩,聪明绝顶的孙膑设计了军事史上最著名的计谋,这则计谋从来没有人使用过,也没有出现在任何军事教科书中,它只是孙膑为复仇而精心策划的谋略。这则谋略是这样的:齐军进入魏国境内后,安营扎寨搭起十万座炉灶,这是做给魏国人看的,暗示齐国兵团实力雄厚,光炉灶就有十万座,人数绝对不少于十万人。当时庞涓率军队从韩国返回,尾随跟踪齐师,孙膑故意要让庞涓看到一些假象,于是他下令第二天行军后,安营扎寨时搭五万座炉灶,数量少了一半。第三天行军,炉灶的数量再次减少,只剩下三万座。
为什么要这样做,大家都不理解。可是孙膑笑而不答,他知道师弟庞涓是个谨慎小心的人,而且自桂陵之役被生擒后,在战场上肯定会更加注意观察齐国军队的一举一动。果然,庞涓在尾随齐师时,非常仔细地察看齐军行军所经之处留下的蛛丝马迹,其他人都没注意的一个现象,他注意到了——齐师营地里的炉灶数量一天天地减少。
哎,这可是十分重要的线索啊。庞涓心里一阵激动,暗自得意道:“师兄啊师兄,你行军再怎么谨慎,还是不幸露出破绽了。炉灶数量的减少,已经摆明了一个事实,齐国兵团一路行军,士兵一路逃跑,这不,从炉灶的数量看,应该逃了一半人了。”之所以得出这么一个误判,显然与魏国人瞧不起齐国人的心理有关。
从这一判断可以看出,庞涓并没有从桂陵之战的失败中吸取教训,从来不认为自己兵败被俘是中了孙膑的计谋,而只是认为运气欠佳罢了。上一次,孙膑只是侥幸取胜,这一次,他要生擒孙膑,以雪桂陵之战中被俘之耻。
战场上眼睛所看到的,未必就是真实。当庞涓为自己的明察秋毫而沾沾自喜时,却没有意识到他正一步步落入孙膑又一个精心布置的罗网。师兄弟之间的较量一定要分出个你我高低,生存或是死亡,必居其一。在烟雾弹面前,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洞悉到真相,庞涓的判断出现了致命的错误:“我早知齐军怯懦,进入魏国才三天,已经逃了一半人了。我得穷追猛打,要是这次让孙膑给跑了,就没有逮到他的机会了。”
他把自己的判断又从头到尾检查一遍,想看看有没有逻辑上的错误,可是所有的证据都证明自己的分析是对的。于是庞涓又一次抛弃他的谨慎与小心,因为他所渴望的胜利似乎已经唾手可及了,担心手一软、一滑,让到手的果实给溜了。
于是这位魏国名将下令,步兵在后面跟进,他亲自率轻装骑兵、车兵,只带上少量的粮食,马不停蹄,要追上孙膑,全歼齐国兵团。
可是庞涓并没有料到,他仍然像孙猴子一样,翻了几个筋斗云,自以为到了天边,其实还是未能挣脱如来的手掌心。庞涓也被孙膑牢牢地握在掌心之中,他的一举一动,早被孙膑算中了。这一场战争,从一开始就是智者的角斗,师兄弟之间的内战,孙膑就像高明的棋手一样,从开局伊始,就牢牢地控制主动权,故意露出大大的破绽,诱敌深入,守株待兔,坐等庞涓送上门来。
庞涓会自投罗网吗?齐军将士将信将疑。会的。孙膑胸有成竹。
那么孙膑又怎么确信庞涓会上当呢?这显然是对他性格的了解。两人在求学期间,势必在军事上有诸多的探讨,各自有各自的指挥风格。但庞涓在魏国为将的时间长,指挥的战役应该也不少,这样孙膑就有可能细细地分析他所指挥的每一个战例,以此推测庞涓的战争心理与习惯性的风格,越深入研究,他对庞涓越了解,洞悉他在何种情形下,会做出何种判断与决心。相反,庞涓对孙膑的实战水平却一头雾水,除了桂陵之役外,找不到第二个战例,自然难以做到知彼知己。我有一个猜测,盘点炉灶数目,势必是庞涓的习惯,用于判断敌军的真实数量,这也可能是他在战场上屡建战功的法宝之一。孙膑正是利用庞涓这一“优点”而大做文章,施放烟雾弹,而庞涓以惯性思维判断齐国士兵多已逃跑,这当然落入彀中了。
孙膑选择了一个地点作为预设战场,这个地方称为马陵(山东范县西南),本来是一个不知名的地方,但此役后则名扬天下了。
为什么要选择马陵为伏击战场呢?据《史记》所写,“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这是典型的死地或杀地,就是一旦军队进入此区域后遭遇伏击,是很难幸免的。庞涓一定会轻兵疾进的,因为他知道齐军辎重多,锅碗瓢盆的,跑不快。按照轻骑兵的速度来计算,孙膑推测庞涓应该会在黄昏时分到达马陵。
在马陵道路中央,有一棵大树,孙膑唤人把树皮给刮了,在上面刻了几个大字:“庞涓死此树下。”然后他命令一万名弓弩手埋伏在马陵道的两侧,等待日落西山,他强调道:“只要看到有火把,就万箭齐发。”士兵们各自领命,埋伏到路旁去了。
果不其然,庞涓带着轻骑、轻车部队一路追击,到了马陵时天色已黑。这时有人来报,道路中央有一棵大树,树皮刮开了,上面好像刻有一些字。庞涓便吩咐道:“取火把来。”这时便有人点了火把,照亮了树上所刻的字。庞涓一看,写着“庞涓死此树下”六字,他心中一惊,大呼不好。说时迟,那时快,埋伏在两侧的齐军士兵见得火把燃起,便按孙膑的吩咐,拉满弓朝着火把的方向射去。霎时间,箭如急雨飞花,铺天盖地。魏国士兵许多人中箭倒地,受伤的战马拔腿乱奔,一时间整个队伍都乱了套。
这是一处死地,路面狭窄,隘口众多,只须分兵把守住这些隘口,就可以形成关门打狗之势。即便强悍如魏军者,在这样的地形之下,在对方万弩齐发的压迫下,也完全丧失战斗力。熟悉兵法的庞涓岂能不知,自己已身陷死地,绝对无法在敌人的重兵包围之下突围而去。这时的他突然有几分懊恼,自己本来是得小心谨慎点,不应该被孙膑的小伎俩给蒙骗了,不应该求胜心切而飞蛾投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