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85000000010

第10章 递进的含义和特征(1)

第一节递进的含义

一、哲学意义上的递进

1.1递进是运动从哲学的角度看递进是一种运动,也是一种范畴。从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形而上学》中的论述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在《范畴篇》第十章中,亚里士多德区分了四种意义的“对立:(1)相关者的相互对立;(2)相反者的相互对立;(3)缺乏者和实有者的对立;(4)肯定命题与否定命题的对立。”(亚里士多德,2000,1997)

后来在《形而上学》一书中他指出:“有些事物只是实现地为事物,如某一个本体,有些只是潜在地为事物,如具有某一个量,又有些则是潜在地与实现地为事物,如其它各范畴。离开事物就没有运动,变化常按照实是的范畴进行,各范畴间不相通变。每一范畴中一切事物之成是者,必于两个方式中择取其一,例如,于个体,其—类为‘正面形式’,另一为其‘阙失’;于‘质’,其一为‘白’,另一为‘黑’;于‘量’,其一为完整,另一为‘不全’;于空间运动,其一为‘向上’,另一为‘向下’,或是一物为‘轻’,另一为‘重’;这样,有多少类实是就有多少类动变。”(亚里士多德,-2000,2002:96)第五卷第十章中,亚里士多德在上面四种意义的“对立”上又加上了两种,即“生成和消解所从发生和所向演进的两端”及“一切事物的质性,其两极可涵融于同一事物中而不能同时出现的。”(亚里士多德,-2000,2002:276)这构成的亚里士多德的整个范畴观。其中从动态的角度看,运动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在空间就有事物,事物在时间中进行运动。在方位上的上下、前后、左右运动就是变化,在量上的增减也是运动变化的一种形式。这些变化的最后结果要么是空间位置的移动,要么是由量的增减最后形成质的改变。那么在“上”与“下”、“前”与“后”、“左”与“右”的位移过程中或是结果,在量的增减最后导致质的改变中就存在递进或递退,各种递进或递退最终构成一个递进范畴。不仅如此,递进内部还可再进行分类。

黑格尔说:“如果我们将定在的两个环节,某物与别物,分开来看,就可得出下面这样的结果:某物成为一别物,而别物自身又是一某物,这某物自身同样又起变化,如此递进,以至无穷。”(黑格尔,1659,2002:217)

由黑格尔我们知道递进之中也还有环环相扣的一面:A是B的基础B是A递进后的结果,B又是C的基础,C是B递进后的结果,如此循环往复逐步递进。因此递进不仅存在于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之中,而且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他又补充道:“置身于思考这种无限进展之所以单调无聊,是因为那是同一事情之无穷的重演。人们先立定一个限度,于是超出了这限度。然后人们又立一限度,从而又一次超出这限度,如此递进,以至无穷。凡此种种,除了表面上的变换外,没有别的了。这种变换从来没有离开有限事物的范围。假如人们以为踏进这种的无限就可从有限中解放出来,那末,事实上只不过是从逃遁中去求解放。但逃遁的人还不是自由的人。”(黑格尔,1659,2002:218)

不仅如此,递进的环环相扣无穷发展是客观世界无穷无尽发展的模式,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模式之一,递进也就是其本质存在。

1.2递进是发展对于递进的含义,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递进有不同的解释。社会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的,人类社会也是不断地进步的。人类每前进一步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人类社会无处不存在着递进。没有进步人类就会停止,所以只要有进步的地方就存在着递进。事物的发展也就是一物成其为别物,别物又成其为别物,始终是两个环节的递进,以至无穷。

发展有平行的,也有不平行的,有按顺序的,也有不按顺序的。“离开事物就没有运动,变化常按照实是的范畴进行,各范畴间不相通变。”这正好表明:事物是可以有对立的,而这种对立又是不能同时出现的。那么递进则表示:两种事物可以是在等级上有所差异,前一事物是后一事物的基础或是铺垫。亚里士多德的动态发展观、黑格尔的物物相变相通的事物发展观为我们理解事物范畴的运动、发展和变化奠定了基础。这就是递进范畴的哲学基础。

二、逻辑学意义上的递进

传统逻辑同语法研究的密切关系是大家公认的。古希腊时代,语法学和逻辑学都是建立在希腊文的基础之上的。古希腊时期的语法理论和术语同逻辑理论和术语很难区分,甚至可以说逻辑学的理论支配了语法学的理论。例如柏拉图认为话是由名词加动词组成的。名词指某种动作或状态所陈述的东西,而动词则是对名词的陈述。正因为这一点,柏拉图把希腊文中在形式上属于名词一类的形容词归入动词一类,因为形容词同样可以作谓语。古希腊时代逻辑上和语法上把一个句子分为主词和谓词两部分,这是逻辑分析受语言的结构形式的影响,而语言的分析又以逻辑为基础的最典型的例子。理性语法(波斯塔-罗耶尔语法)甚至把语法范畴和语法结构同普遍的思维的逻辑形式联系起来,用普遍的逻辑形式来解释语言,而不仅仅是用逻辑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分析语言。(王维贤,1999:214)逻辑学是从逻辑关系、真值条件上分析表示递进关系的典型格式“不但A,而且B”的。逻辑学上把“不但A,而且B”所连接的两件事用符号标示为“不但A,而且B”,就是说,从A到B有递进的关系。A、B 所反映的事物或情况之间是共存的关系,但B的涵义应该比A多,或者B的要求应该比A高,整个句子的逻辑重点在于B。因此,A和B的位置是不可互换的。

三、语法学意义上的递进

事物或事件之间可以毫无联系,也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的联系,这些联系投射到句子中就体现为各种各样的语义关系。递进就是一种语义关系。因此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中解释说“两件事情的加合,可以是平列的,也可以有轻重之别。要是分轻重,大率是先轻后重,就是一层进一层,我们称之为递进。”像“不但A,而且B”就是表示递进关系的一组连接成分,连接两件事或两种情况,在两件事或两种情况的加合关系中用以引进更进一层的意思。

刘叔新(1983;1984)曾指出:从许多迹象来看,现代汉语的语法范畴绝不贫乏。相反,可能相当丰富。除了本文提到的趋向范畴、态范畴和继续范畴而外,像句式(语气)范畴、体(aspect)范畴、单位范畴,是大家都感觉到存在的,而且大体上都承认其为事实。另外,还可能存在着极(程度)范畴、体量(包括集合体和独体)范畴和指示(包括逐一指、分指、统指、不定指、确指等)范畴。这许多还不大明确或很不清楚的语法范畴或类语法范畴现象,都值得发掘和考察。必须从现代汉语自身的特点出发,突破西方传统的语法范畴观念,来深入研究它们。研究成果能揭示现代汉语体系上的许多重要特点,从而丰富、发展关于语法范畴的一般理论。

四、语用学意义上的递进

表示两件事情或两种情况的递进关系常常用“不但A,而且B”为代表的连接成分来实现,这是因为根据说话人和听话人交际心理需要的选择。说话人认为后一件事比前一件事重要,B的涵义比A高,B的要求比A高,或者说B比A范围大等,特别强调B,因而用“不但A,而且B”等连结成分来实现这一交际目的。因此,篇章连接成分“不但A,而且B”表示的是一种语用进层义。

如果说话人不特别强调后者,则可以用意合法或用表示平列关系的连接成分“既…,又…”,“又…,又…”或“一方面…,一方面…”。

对于表示两件事情或两种情况的递进关系,也是可以用意合法来实现。例如:

(1)A:“……你们那里是出才子的地方。”

B:“出才子,也出佳人。”

例(1)中回答语如离开语境,单从句法语义平面上看是并列复句。但句子里的“出才子”是上文已出现的旧信息,“出佳人”是新信息,是对上面的旧信息提出的更进一步的情况,这个句子在语用平面上,根据上下文,是一个意合的递进复句。

这我们可以通过添加关联词语来印证:

(2)a.不但出才子,而且也出佳人

b.虽然出才子,但是也出佳人

c.一方面出才子,一方面也出佳人

d.因为出才子,所以也出佳人

比较:

(3)a.空气中湿度增高,东西容易霉变。(张斌用例)

b空气中湿度增高,于是东西容易霉变。

c因为空气中湿度增高,所以东西容易霉变。

e.如果空气中湿度增高,那么东西容易霉变。

f.只要空气中湿度增高,东西就容易霉变。

g.只有空气中湿度增高,东西才容易霉变。

f.不但空气中湿度增高,而且东西容易霉变。

例(2)因为“出才子”与“出佳人”都是好现象,与之相近的有“出优质物品”、“出伟才”、“出奇珍异宝”等等,如果是“出妖怪”、“出奸贼”、“出怪病”则是与之相反的现象,从总体上说是又出产一个类别,因此在语义上有扩大,在层级上有差距,也就是产生了递进。“才子”与“佳人”也可以并列,但不能是转折与因果。

而例(3)“空气中湿度增高”与“东西容易霉变”在语义上有密切联系,至于是没有实现的假设、条件,还是已经实现的并列、顺承、因果等等关系,但在语义都没有扩大,也不存在层级上的差距,因此不能形成递进关系,也不能进入递进范畴。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于递进的理解,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都可以分析,我们这里要谈的递进是建立在逻辑基础上的,以认知为基础的语法学意义上的递进,当然在分析时,还要受到语用条件的制约。

第二节递进的特征

递进作为一种语义关系范畴,不仅有其句法上的特征,而且也有其语义上的特征。

一、递进的句法特征

1.1递进体的构成成分具有递进意义的句法结构体我们叫做递进体。递进体可以是短语、单句、复句,也可以是句群、段落、篇章等。递进体的构成一般由基事A和递事B两部分构成。还可以由两个以上的部分组成的多级递进体:基事A,递事B,递事C(递事B成为兼事)等。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把多级递进体从递进体中分离出来做专门研究,没有特别强调的分析都是以最简式的递进结构体作为研究对象,即只有基事项A和递事项B构成的递进体。

1.2基事和递事的构成充当基事和递事成分的语言单位一般来讲是一致的,即具有共同性质的语言单位:词、短语、句子、段落。

1、由词构成的基事和递事

(1)我们拥有了一片热土——不尽的人才将在这里萌芽、抽枝、拔节、结果。(《大公报》1994、9)

(2)陈红深爱丈夫:我对他不但尊敬,而且崇拜。

例(1)“萌芽”是基事,“抽枝”、“拔节”、“结果”是递事,因为“萌芽”是基础,是后面一系列发展变化的起点,没有“萌芽”后面的一切都谈不上,因此“萌芽”是基事。例(2)中“尊敬”是基事,“崇拜”是递事。因为“崇拜”在意义上程度更深一些,是“尊敬”的必然发展。这两例都是用词作为基事和递事的。

2、由短语构成的基事和递事

(3)伊拉克人会认为自己没有遇到好邻居,在对外打仗的时候它们不但不帮助自己,反而抢夺自己的石油资源...(网上例子)

(4)他是属于年轻力壮,而且自己有车的那一类。(老舍《骆驼祥子》)

例(3)“不帮助自己”是基事,而“抢夺自己的石油资源”是递事。因为“不帮助自己”仅仅是没有提供益处而已,并不造成对自己的损害,而“抢夺自己的石油资源”则是对自己有严重的损害,因此在程度上要深得多,是递事。这两者都是由短语构成的。例(4)“年轻力壮”是基事,指身体状况优良;“自己有车”是递事,指除身体状况优良以外还有财产。

3、由句子构成的基事和递事

(5)王孙待要向回退缩时,一看那房门是洞开的,由外向里看得清清楚楚,不但陈东海在这里,小南也在这里。(《美人恩》)

(6)不但马锐喷有烦言,街坊四邻也侧目而视。(王朔《我是你爸爸》)

(7)这个新秩序,不仅给中国人民造成灾难,也给日本人民造成很深的痛苦。(《火凤凰》)

同类推荐
  • 乡愁里的广东

    乡愁里的广东

    乡村隐藏着大美,她往往是一个地方本土特色文化的最直接载体,也是理解一个地方的过往和未来的入口。在这本书里,我们从靠近海岸线的渔村,到城市周边的乡村,再到深藏在大山里的山村;从岭南水乡,到瑶族山寨,到海岛村落;一路走访,一路记录广东乡村的山水、建筑、故事和人情,追寻乡村才有的安静与美好,为你呈现一个你可能不甚了解的广东世界。
  • 危及世界的100场灾害(下)(世界历史回眸经典文库)

    危及世界的100场灾害(下)(世界历史回眸经典文库)

    灾害,一个天灾人祸造成的损害,一个我们潜意识里不愿多提的词。我们不愿说,并不代表它就会消失,听那电视中的新闻,看那报纸上的文字,总会被提到,提到它在某个角落里继续存在的身影。本书为我们例举了一百场危及世界的灾害。
  • 中学生读名家:再别康桥

    中学生读名家:再别康桥

    徐志摩可谓是中国现代文坛独具特色、才华横溢的才子。他的诗字句清 新、韵律谐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散文则如天马行空,纵情任性,随意 铺染。这位自然之子,一生都被诗意浸透,随遇自有乐土。他的诗文,情爱 ,还有那云游飞升般的离去,似乎一直没有离开这个纷繁的尘世,仍被世间 传说不尽。斯人已去,我们唯有从诗文中,触摸那传奇一……
  • 东汉碑刻复音词研究

    东汉碑刻复音词研究

    本书是刘志生的博士论文,也是他出版的第一部学术著作。该书以大量的东汉碑刻的复音词为研究对象,把这些对象当作一个全封闭的系统,并制成ACCESS语词数据库,再对这个封闭性的语言材料的复音词采取通常所使用的专书研究的方法来进行描写分析,其目的在于提示出东汉碑刻语料复音词的面貌、特徵、发展演变的情况和内容规律,借以考察东汉时期浒使用的部分复音词的使用情况,从而对整体把握处于汉语史重要阶段的东汉段的词汇系统的复音词内容规律乃至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资料和参考。
  • 任鸿隽谈教育(名家谈教育)

    任鸿隽谈教育(名家谈教育)

    《任鸿隽谈教育(名家谈教育)》共收任鸿隽关于教育和人生的文章26篇。前面部分的文章均为任鸿隽先生以一个教育家身份所撰写的关于教育的心得文章,主要收录了能够代表任鸿隽教育思想的全部重要文章,如《科学教育与科学》《大学研究所与留学政策》《论所谓择师自由》等;后面部分的文章是任鸿隽所写其他方面的文章,包括他个人的自述、关于中国科学社和《科学》杂志的回顾,以及他谈科学、社会、翻译、实业等方面的文章。
热门推荐
  • 如沐晨光

    如沐晨光

    辉玉记得这世间最红的颜色,是她的嫁衣,是她小园中燃烧的玫瑰,也是她孟家一百零二口人所留出的血。自此后她没了亲人,没了爱人,从天下无不知其姣也得华阳郡主,成了叛臣罪女。她不会骑马,不会武功,逃不了命,也无人再护,所以她死了,那般简单……蛊宗有一蛊,唤为蚀骨,虫入体,食宿者之骨髓,复长其经脉,成蛊者拥奇绝之躯体,后,虫入其心脉,宿者每月需食花毒镇虫眠之。虫入体,再不可取,寿命十年,虫亡人亡……
  • 遗迹年荒

    遗迹年荒

    千昔。这个神圣而庄重的称谓,从一场大战,成为了人们口中的禁忌。没有人知道原因。只知道各境之主严令:提千昔者,斩。久而久之,这个名字已然在人们的记忆中淡忘,唯有四境之主还知晓一些讯息。于是,一切都成了传说。传说千昔是这个世界的守护者。传说千昔在存亡之际,定会出现。然,故事就是从这个传说开始的。
  • 囧仙初体验

    囧仙初体验

    某仙穿了,某仙遇美男了,某仙毅然决然的倒贴了,同时也不小心被人别倒贴上了,某仙怒了。“呀~~~呆!大胆妖孽,竟他娘的比我还主动,说!你予以何为!!”“别以为你露个大腿我就会就范,我可是,,可是,哎你能不能把上衣也脱了”“你个愣头青什么时候能有点带智商的样子阿?”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每个孩子都应该知道的世界优美童话

    每个孩子都应该知道的世界优美童话

    《每个孩子都应该知道的(世界优美童话)》收录《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中耳熟能详的篇章以及《穿靴子的猫》、《杰克与魔豆》、《豌豆公主》等等经典童话故事,文学色彩浓厚,极大的拓展了青少年读者的知识面,是一本能真正接触经典文学的好书。译者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对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进行重新润色,使得《每个孩子都应该知道的(世界优美童话)》更具平易性与亲和力;特别是近十年,因此《每个孩子都应该知道的(世界优美童话)》得以多次在美、英、法、德等等欧美国家重新改编出版,深得读者欢迎和喜爱。
  • 许你一世之浮生若梦

    许你一世之浮生若梦

    西岳六年一月,大雪纷飞,长达半年的战争使两国人民苦不堪言,在这寒冷刺骨的日子里,新年到了。死寂的大街小巷终有了些热闹的气氛,又一年来了,这战也要打完了。
  • 中国共产党党员主体地位与党内民主问题研究

    中国共产党党员主体地位与党内民主问题研究

    党员主体地位与党内民主在实践中是互动互促与辩证统一的。政党民主持久健康发展,既需要制度保障,也需要动力支撑。党员主体地位在党内民主发展中,属于主体性动力,有内在性,广泛性,根本性的动力特点。本书内容的重点,是在厘清中国共产党党员主体地位理论来源与实践进程的基础上,从制度建设与动力合成有机统一的视角,立足党员主体动力产生的来源、动力体现的重点、动力效能检验的关键,探寻推动党内民主制度改革完善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 停骖录摘抄

    停骖录摘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馗书

    馗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天真人类

    天真人类

    《天真人类》是一本风格独特的、根本无法归类的故事集,前三个故事是爱情,写了几个痴心人,写他们在爱情里的坚守和退让。之后的四个故事是亲情,缺爱的童年、不负责任的父母、相依为命的情谊,都触摸着人心的伤痛与依恋。接着的三个故事是年轻人与大城市的碰撞,他们的失落与希冀,痛苦与欣喜。最后三个故事是人对自我的追求与放逐,在善念与恶意之间的挣扎。整本书都是以调侃的语气写深情的故事、痴心的人,让你笑出眼泪,也让你哭到释然,另类的故事带给你另类的治愈。
  • 海洋刺客

    海洋刺客

    战争并非人间才有,动物界也充满了争斗与厮杀。在《海洋刺客》中,看“海上霸王”虎鲸如何称霸海洋世界,看“丑陋毒王”纹腹叉鼻鲍如何吓退掠食者,看“伪装高手”石鱼如何隐藏自己……《海洋刺客》生动揭示动物界鲜为人知的战斗场景,告诉小读者一个真实的大自然;并以高清晰图片从多个角度展现所选动物的风采,努力为孩子们奉献一道视觉上的美味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