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工业4.0将进一步释放企业的发展潜力。这将让企业的生产流程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促使企业把横向集成与纵向集成结合起来,实现整个生产流程的自动化控制。只有革新生产流程的管理方式,才能有效管控这种充满个性化定制特色的高效率的生产方式。与此同时,工业4.0时代的企业需要设置更小、更灵活的生产单元,即自主性更高的模块化生产系统,以便适应智能制造的生产机制与复杂多变的市场变化。
德国物流研究院的专家指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目标是虚实融合。“虚”指的是互联网技术构筑的虚拟经济;“实”指的是实体经济。工业4.0通过CPS将两者融为一体。这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
除了传统的互联网外,方兴未艾的物联网与服务网,也是发展工业4.0的重要条件。工业4.0时代的企业,通过虚实融合系统与多个云平台进行对接,这些系统通常设置了各种传感器与执行器,可以智能地感知周边环境,依据指令与环境进行感知互动。
总体而言,工业4.0带给中国的商机主要有两点。
第一,中国提出的“两化融合”战略(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与德国提出的工业4.0计划有殊途同归之处。
中国早已被誉为“世界工厂”,也是互联网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但就实而论,中国的制造业依然处于工业2.0向工业3.0过渡的阶段。虽然发展速度惊人,但尚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制造业强国,依然在追赶已经全面实现工业3.0的欧美工业强国。而工业4.0的横空出世,让中国有了争取跨越式发展,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缩短与发达国家差距的机会。
第二,工业4.0改变了传统的工业生产流程,对产品提出了标准化、模块化的要求,为制造业提供了更多盈利机会。
到目前为止,中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机械制造国。尽管出口水平与德国有不小的差距,但我国制造业仍占据4.2%的市场份额。由此可见,制造业对我国经济的重要性。假如中国能在此基础上尽早发展工业4.0,就能与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一同瓜分新兴市场,让经济发展结构变得更为合理。
当然,任何新生事物都有两重性,第四次工业革命也会给世界带来阵痛。尽管工业4.0为工厂与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如同科幻故事般的机遇,却也使得无数工厂与企业面临着被第四次工业革命淘汰出局的严峻挑战。
相对于更容易快速聚敛财富的金融业与依托于互联网及现代物流体系的服务业,工业4.0对传统制造业的冲击更为猛烈,尤其是那些处于工业2.0或工业3.0水平的传统制造业。
工业4.0的智能制造与数字化工厂,将逐渐取代工业3.0的自动化生产。这将意味着,效率低下且依赖大量廉价劳动力的低端制造业工厂,会被效率更高且以智能机器人完全代替人工的数字化工厂全面取代。
传统的制造业是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输出生产线的方式,来获取当地的廉价劳动力与廉价资源,以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的。而在数字化工厂中,无人操作的智能制造生产模式节省了大量劳动力,不仅生产效率远超过去,产品成本也大大降低,而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工厂的方式,已经难以产生更多效益了。
如此一来,拥有雄厚科技优势的发达国家就不需要煞费苦心地向海外转移工厂,可以安心将制造业留在国内,避免再次陷入先“去工业化”再“复工业化”的怪圈了。而那些借助发达国家转移工厂来组建本国制造业体系的发展中国家,则将失去长期以来的劳动力比较优势,产业升级速度大大下滑。这在工业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意味着彻底丧失未来机遇。
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市场与完整的轻重工业体系,所以美国好莱坞电影时不时地把“中国制造”当成取悦中国观众的“彩蛋”。
但从整体上来看,中国只能算是制造业大国,而不是制造业强国。中国的制造企业大多介于工业2.0到工业3.0阶段之间,还远远不符合工业4.0时代的发展水平。其主要问题有以下四点。
第一,中国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还不够多。
第二,很多领域的生产工艺尚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品的质量与技术含量较低。
第三,产能虽高,但能耗也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较严重。
第四,中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并不够合理,一方面,低端产品的产能严重过剩;另一方面,又缺乏多种高端产品的生产能力。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之前,中国制造业还可以凭借廉价劳动力来获得让西方制造业垂涎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可进入工业4.0时代后,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竞争力的数字化工厂,将在生产效率与生产成本上形成对传统制造业的明显优势。以低成本为核心竞争力的中国制造业,将随之进入“高成本时代”,不得不朝着增加工业附加值的方向寻找出路。这势必会导致中国制造业与德美等国高端产业展开硬碰硬的正面竞争。而已经占得工业4.0先机的发达国家,将获得中国制造业难以撼动的有利地位。
据市场调查显示,中国当前的自动化市场已经超过1000亿元的规模。这已经占据了全球市场份额的1/3以上。可见,工业4.0必将成为中国制造业未来的前进发展方向。假如中国制造业不能顺利实现升级转型的话,这块巨大的市场份额将被德国、美国等制造业强国拿下,白白错过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跨越式机遇。
5.工业4.0时代怎样淘汰小米科技
互联网经济的飞速发展,缔造了小米手机的创业神话与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帝国。媒体在热炒“互联网思维”的概念时,常常以小米手机为样本。小米公司总裁雷军也在各个场合宣传小米“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思维。阿里巴巴更重视业务扩张与节日营销。在2014年的“双11抢购节”中,阿里巴巴旗下的天猫(淘宝商城)单日交易额高达571.12亿元人民币(约93.39亿美元),大大超过了2013年“双11”的362亿元人民币成交额,刷新了全球单日最大购物成交记录。
这种惊人的发展速度无疑是可喜的。但随着发达国家提出工业4.0战略,小米与阿里正在面临史上最大的危机,也就是说,它们很可能从互联网经济的领跑者变为工业4.0时代的落后者。
在小米的互联网思维体系中,最引以为傲的是让用户直接参与产品研发的运作模式,即通过用户与研发部门的密切互动,打造出让用户“尖叫”的极致产品。这种新颖的运作模式,让小米打败了无数实力雄厚的竞争对手。但在工业4.0时代,小米将不再具有优势。
如前所述,工业4.0编织了一张智能化的产业物联网,从研发到生产,再到营销服务都将实现智能化。当客户用智能手机给企业下订单后,产业物联网就会自动把客户的个性化定制需求数据传输给智能工厂的大数据库。智能工厂根据收到的数据来自动组织产品设计、原材料加工、组装生产的环节,再根据智能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生成的方案将定制产品交付给消费者。
尽管企业与客户依然保持深入地互动,但工业4.0时代的智能工厂可以代替研发人员与客户进行沟通协商,而客户也被纳入智能网络的一环。如此一来,他们就能更轻松地得到最合个人口味的专属产品,并享受更低的交易成本。
如此一来,小米引以为傲的用户参与研发模式,将从根本上被动摇。之所以会出现这个局面,是因为小米的成长模式并不符合工业4.0时代的内涵。
从根本上说,小米的爆发性增长并不是源自卓越的技术创新能力,而在于革新了互联网营销模式。这是一种充分利用消费者心理展开的饥饿营销模式。通过培养忠于小米品牌的粉丝群体,来进行口碑式传播,让目标消费者的购物欲望变得如饥似渴。再加上小米高层在众多场合热炒互联网思维理念,使得小米品牌的影响力能迅速在市场上蔓延。
但是,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工业4.0,是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小米虽然如日中天,但产品的研发和制造往往是照搬他人的技术和创意,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一个是以产品的智能制造为本,一个是以互联网营销为主导。显然,两者原本不是同一发展路径。
近几年来,小米的投资涉及众多领域,唯独对研发制造领域加大了投入。就目前而言,小米还能依靠代工厂的制造能力满足客户需求,利用出色的营销能力掩盖自己在技术创新上的短板。
然而在未来的工业4.0时代中,客户需求将变得更加多样化、复杂化、个性化。工业4.0企业可以利用智能化的产业物联网大规模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而依赖代工厂的小米,却无法达到同等级的社会协同能力,难以挽留消费者。假如小米不及时转身,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产业物联网,培养自己的智能工厂,就很可能由此错过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而华为荣耀、中兴等更重视自主知识产权研发的手机品牌,则可能搭上工业4.0的东风。
在过去,擅长制造的企业未必斗得过善于营销的企业。无数轻制造重营销的品牌,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发展成称霸互联网经济的巨头,让那些以制造见长的企业望洋兴叹。但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风向可能发生根本性改变。
2014年,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很快成为全世界市值第二大的互联网公司。然而,有人声称:工业4.0消灭淘宝只需十年。也就是说,凭借网上商城起家的阿里巴巴帝国在工业4.0时代里可能会迅速衰退。
目前的中国正处于互联网颠覆传统行业的初级阶段。许多传统行业被迫接受互联网改造,而互联网公司也将技术优势的触角延伸到各个产业链的上下游。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大整合,是中国互联网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而阿里巴巴作为互联网营销的渠道商,借助平台的力量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阿里巴巴模式用互联网跨越了多个行业,在中国掀起了网上零售行业的高潮。这个发展成果无疑是惊人的。“双11抢购节”的辉煌战绩足以为证。但就实而论,阿里巴巴和小米一样,并不是以研发制造为核心竞争力。它同样立足以营销环节为本位的发展模式,只不过小米主要经营粉丝经济,而阿里巴巴是靠交易平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