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42700000002

第2章 前言(2)

然而,遗憾的是,屈原提出的建议都因触及楚国权贵们的利益而遭到污蔑,被权贵们排斥。楚王却听信谗言,始终不愿听取意见。屈原的“美政”设想虽然无法在楚国实现,但他的改革精神却是永远值得后人敬仰的。

在本书中,除了有《离骚》这篇屈原的代表性经典之作外,还有《天问》《九歌》《九章》等。

《天问》是仅次于《离骚》的第二长篇。通过一百七十多个问题,体现了屈原对自然社会运行发展规律的探讨,带着强烈的怀疑和批判的精神,很令人深思。同时也表达出屈原对国家及民族发展、命运的担忧。

这篇内容涉及广泛,天地生成、日月星辰、世间珍奇、远古神话、历史兴衰……包罗万象,不仅是文学作品,还是很好的哲学素材。

《九歌》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十一篇作品。这是一组清新优美的抒情诗,也是屈原根据楚地民间祀神的乐歌创作而成。

《九歌》分别对天、地、人进行了赞颂,其中赞天神的有《东皇太一》《云中君》《东君》《大司命》《少司命》,每篇都表达了对神的敬爱之情;赞地祇的有《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这四篇实际是对爱情的赞美,表达了配偶间的倾慕、思念、等待之情;赞人鬼的是《国殇》,表达了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九章》是屈原九篇作品的合称,这九篇分别是《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这九篇作品中,除了《橘颂》创作时间比较早外,其他的都是屈原被放逐流放后创作的。最早是《惜诵》,是屈原创作《离骚》时的同期作品;其次是《抽思》《思美人》,它们是屈原在汉北放逐时所写;《涉江》和《哀郢》是屈原被流放江南时所作;《悲回风》《怀沙》则是屈原沉汨罗河前的作品了;《惜往日》更成了屈原的绝命辞。

除《橘颂》外的八篇作品,均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先由作者诉说其不幸的遭遇,抒发自己的愁苦心情。接着宣泄对国家的爱恨交加,以及对理想国的向往和对故乡的眷恋,具有强烈的抒情言志特征,使整组作品呈现出了凝重而又浪漫的风格。

《楚辞》中除了屈原的这些代表作外,还有宋玉等人的作品。

宋玉的《九辩》是以衰败的楚国社会现实为背景,通过讲述自己的经历,感叹自己的怀才不遇,展现楚国越来越衰败的社会状况,表达出主人公忧国忠君的情感,以及甘愿坚守节操的品格。《九辩》用悲伤渲染悲世,在情感上有着很强的感染力。

和宋玉一样因社会状况而导致不如意的《楚辞》作者还有其他几位,他们也是通过自己的作品,在表达对屈原同情的同时,也感叹自身的失意。

比如贾谊的《惜誓》:“黄鹄后时而寄处兮,鸱枭群而制之。神龙失水而陆居兮,为蝼蚁之所裁。”;严忌的《哀时命》:“哀时命之不及古人兮,夫何予生之不遘时!”;王褒的《九怀·危俊》:“林不容兮鸣蜩,余何留兮中州?”;王逸的《九思·逢尤》:“悲兮愁,哀兮忧。天生我兮当暗时,被诼谮兮虚获尤。”;刘向的《九叹·怨思》:“惟郁郁之忧毒兮,志坎壈而不违。”,等等。

通过对先贤屈原的缅怀,寄抒心意,感叹无奈,黯然叹息,正是这本《楚辞》的内容特点。

那么《楚辞》的写作特点又是什么呢?

《楚辞》在中国文学艺术上的成就不容置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一改以前诗歌的短小、简洁,很好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离骚》中,屈原除了抒发自己的苦闷和沉痛外,还对自身进行了描写,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很立体地感受到了主人公的形象。屈原形容自己头戴切云高冠,身佩陆离长剑,身穿奇异服饰,呈现出一位伟岸、高洁的主人公形象。有了主人公的形象,主人公的忧国忧民、怀才不遇、独立高洁的气质和内心活动也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正因为如此,枯槁消瘦,虚怀若谷的千古文人形象也就变得栩栩如生。

其次,《离骚》大量地使用了象征手法。比如用秋兰、蕙茞、杜若等香草来象征自己洁身自好;用臭艾等恶草象征奸佞小人;用跋山涉水求女来象征对贤君的渴求,等等。不仅让我们有种绘声绘色的感觉,也形成了文学史上著名的“香草”“美人”意象群。以至于在后世的很多诗文中,都被广泛地使用着。

再次,《离骚》运用了浪漫想象思维。比如屈原为了展现自己的美好品行,写自己用香花做衣裳,用香草做佩饰;清晨饮晨露,夜晚食落花。这当然也是一种象征手法,并非真正用花做裳,草做佩饰,更不可能只喝露水、只吃落花。

屈原之所以这么写,说明他是运用了神奇而浪漫的想象。比如他让马在咸池洗澡、让日神为他带路、凤凰为他开道等,很好地将神话和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结合起来,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浪漫而美好的画卷。

最后,当然是屈原的《离骚》给我们开创的具有显著特征的“骚体”语气了。

在《离骚》之前,诗人们所作的大多是“四言体诗”,但《离骚》却使用了楚地长短不一的句式,如著名的《沧浪歌》《越人歌》等。而由于楚地的句式中常带“兮”(相当于语气词“啊”),每句必“兮”就成了《离骚》的特色。“兮”的运用,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沉痛,极大地增强了诗篇的感染力,比呆板短小的四言句式更有利于诗人抒情。同时,由于每句字数不一,所以整篇文章也给人一种参差错落的美感。

有了屈原在《离骚》中的尝试,之后的《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等篇章,从句式、抒情、艺术表现手法上也都借鉴了《离骚》。

在结构上,屈原非常注重自然环境与人物心理的结合,同时还善于借用自然景物来表达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比如《九歌》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通过描写秋风扫落叶的萧瑟,表达了主人公的萧索心情,以此达到自然环境和人物感受的统一。

同时,《九歌》在写法上还喜欢以时间为叙事线索,在地点随意变化中,用视角的转换,使叙事内容更加充实,更加多彩。而在《天问》中,屈原又另辟蹊径,通过一连串的追问,表达了对天地生成、人类历史发展的迷惑,对春秋战国历史兴衰的追问和反思……通过这种写法,很好地寄托了作者对楚国现状和前景的担忧。

屈原一直在不停地探索新的写作结构,比如《九章》的诗文就没有《九歌》浪漫,反而有着很强的写实性。因为《九章》是为了体现屈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情感,都以屈原的人生经历为背景,借助楚辞的抒情写作特征,表现了屈原当时真实的状态。

《九章》在语言表达上,依然非常注意情境结合,同时还加入了很多心理描写,将人物内心的恐慌、愤懑、伤感、失落表现了出来,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激愤和抗争,对美善的坚持和对丑恶的摒弃。《卜居》采用了散文式的写法,结合问答和对比来表现主题。问答和对比在《渔父》中也有充分的运用。而这种问答方式与排比、铺叙、记述、对话等的结合,对以后的散体赋写作有着深刻的影响。

除了屈原的这些代表作外,宋玉的《九辩》也是承袭了《离骚》的难得一见的优秀作品。

《九辩》在写法上采用了各自独立的线,最终又由一个主体相连接的形式,使整篇文章的结构看起来清晰又紧凑。在句式上,《九辩》和《离骚》相仿,均采用了以上下六句式为主,但又夹杂其他句式的写法。这种不规则的句式让整篇文章看起来多了一份肃杀,准确地表达了作者愁肠百结的心情。同时,《九辩》以秋之悲渲染国家衰亡、仁人志士哀愁的写法,也在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而那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更是被后世奉为“悲秋之祖”,很好地奠定了全文的基调。

一种文体的良好传承,除了继承之外还需要发展。汉代骚体正是在此基础上,让楚辞有了活力。

比如,汉代骚体作品一方面在遣词造句上模仿楚辞,另一方面在情感上承袭了楚辞抒情述志的结构,在篇幅、句式和结构上也在继承模仿。但同时,相比楚辞来说,汉代骚体作品的篇幅明显缩短,句式也比较整齐,变得朗朗上口了。

比如《沉江》《哀命》两篇作品中呈现出了整齐性和齐言句式,刘向的《惜贤》、王逸的《疾世》《遭厄》等篇,都为齐言。

从汉代刘向整理出的《楚辞》中,也可见逐渐呈现的传承、发扬同时又颠覆的趋势:不局限于固定的句式,继承楚辞的瑰丽想象、奔放激情;颠覆楚辞的长篇,使用齐言、短文。这种取源于屈骚又流变的方式,在给读者带来新奇感受的同时,却又仿佛减弱了屈原开辟的楚辞的魅力。

当然,这种变化并非没有优点。在汉代骚体作品中,淮南小山的《招隐士》就很有特点,很有魅力,完全和汉代骚体不同。《招隐士》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渲染了幽深、怪异、可怕的山中环境,表现了此地不可久留的主题。同时,在具体描绘时,作者又以“石嵯峨”来形容怪石林立;用“树轮相纠兮林木茷骫”来写草木的荒芜;用“虎豹斗兮熊罴咆”来比喻动物的状态……他还用了不少层叠的词语,比如“啾啾”“萋萋”“凄凄”等来渲染令人恐惧不安的环境。这种写法,既传承了屈原的楚辞体,又创造出了一种音韵效果,不得不说是一种很好的创新。

那么,《楚辞》流传下来的历史又是怎样的呢?

从先秦时期到汉初,楚辞都是以单篇的方式流传下来的,直到西汉刘向的出现。

刘向带领一众人,将屈原、宋玉、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严忌、五褒等人的作品收集起来,然后加上了自己的《九叹》,将其编成十六卷,并题名“楚辞”。

这是楚辞的第一次结集,也是屈原的“骚体”和“拟骚”作品真正以“楚辞”的总名出现。

自此,专门针对《楚辞》的历代笺释、评论也就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了,并且越来越多。首先就是西汉淮南王刘安为《离骚》写传,接着是东汉时期王逸作的《楚辞章句》,这也是现存最早的一本楚辞注本。

王逸是东汉著名的文学家,曾参与编修《东观汉纪》,又做《汉诗》一百二十三篇,但都没有流传下来,流传下来的只有《楚辞章句》。

王逸的《楚辞章句》是《楚辞》最早的完整注本,而且由于他出生在楚地,对于《楚辞》中的方言土语比较熟悉,所以颇受后世学者的重视。以至于到了唐代,一些研究《楚辞》的学者基本都以王逸的《楚辞章句》中的篇目为核心,但可惜这些也都失传了。

除了王逸的注本流传较广外,宋代还流传了两个重要的注本:洪兴祖的《楚辞补注》和朱熹的《楚辞集注》。

洪兴祖,字庆善,丹阳(今属江苏)人,宋徽宗时曾历任秘书省正字、太常博士等职,后来因为忤秦桧而遇害。《楚辞补注》共有十七卷,该书敢于破除旧说、自立新说,又能旁征博引,且所录楚辞异文最多,所以也引起了很大的关注。

朱熹,字元晦,今江西婺源人。他曾是宋代大儒,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渊博的学者之一。《楚辞集注》共有八卷,是以王逸的《楚辞章句》为底本的。不过,他对原《楚辞》篇目的选编不是很满意,曾认为选录的《七谏》《九怀》《九叹》《九思》是无病呻吟,并将其删去,又将贾谊的《吊屈原赋》和《鹏鸟赋》收了进去。朱熹曾将《楚辞》分成了两部分:屈原作品和非屈原作品。将屈原的作品命名为《离骚》,将非屈原作品命名为《续离骚》,并附上了释文。同时,他在《楚辞集注》中特别阐明,注释楚辞不是唯一的目的,他还希望屈原精神对当时的政治斗争能起到积极作用。声明后还附上了《楚辞辩证》两卷和《楚辞后语》六卷。由于《楚辞集注》不同于《楚辞章句》和《楚辞补注》,所以也奠定了它在楚辞学史上的地位。

之后,楚辞的研究著作越来越多,比如明朝汪瑗的《楚辞集解》八卷(《附蒙引》二卷、《考异》一卷);明朝王夫之的《楚辞通释》十四卷;清朝戴震的《屈原赋注》七卷(附《屈赋通释》二卷、《屈赋音义》三卷);清朝蒋骥的《山带阁注楚辞》(附《楚辞余论》二卷、《楚辞说韵》一卷);清朝胡文英的《屈骚指掌》四卷;以及近代马其昶的《屈赋微》二卷,等等。到了现代,楚辞研究的著作更是不胜枚举。

楚辞凭借其深厚的内涵、独特的文体,引起了历代文人的高度重视,以至于出现了众多的注本和文本,本书以宋代洪兴祖的《楚辞补注》作为底本,通过题解、注释、译文三部分来对《楚辞》中的每篇文章进行诠释。

题解是为了让读者清楚地了解此文的写作背景、语言特点和篇章概要;注释主要针对难以理解的字词一一进行标注,尽量运用简洁的语句,尽可能地让读者参透诗文,准确理解诗文意思;译文则尽量保持诗歌的原生态,以便读者能更清晰地理解诗作的本意。

同时,本书无论在正文或者注释、译文里,均采用了简化字。对于如今不常见的生僻字,有些也用了相应的简化字,但是为了保持原文原貌,尽量不多做改动。

在做题解和注释的时候,本书参考引用了众多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此说明,并表示感谢。

本书旨在传承经典和弘扬经典文化,引领民众在读《楚辞》中,了解战国时期的文化和历史,激发民众的学习热情。

亦文

2013年12月25日

同类推荐
  • 易经 尚书

    易经 尚书

    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姬昌编著的《易经尚书》用现代白话对其进行了详尽而又明白的解说。《尚书》是古代的重要文献,西汉武帝时被列为儒家五经之一,是士子科举进身的必读之书。本书给供相关学者参考阅读。
  • 历代赋评注(魏晋卷)

    历代赋评注(魏晋卷)

    《历代赋评注》全书七卷,选录从先秦至近代三百多位作家的赋近六百篇加以注释和品评。其中大部分作品以前没有人注过。主编赵逵夫教授为著名辞赋研究专家,中国辞赋学会顾问。各卷主编和撰稿人也都是在古代文学研究方面有较高修养的学者,基本上都是高职和博士。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
  • 晏子春秋(精装典藏本)

    晏子春秋(精装典藏本)

    晏子,名婴,齐国夷维(今山东省高密县)人,生年不可考,卒于公元前500年。他出身世家,年轻时就从政。其父晏弱去世后,他继任齐卿,历仕灵、庄、景三朝,长达五十四年。晏子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智者”,他在世的时候正值齐国不断走向衰落的年代,国君昏聩,权臣把持朝政,外有秦、楚之患,内有天怒人怨之忧。晏婴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尽力补天,力挽狂澜,使齐国在诸侯各国中赢得了应有的地位,他本人也成为齐国历史上与大政治家管仲并称的名相。
  • 庄子大智慧全集

    庄子大智慧全集

    庄子需要理解,但又有几个人能写到庄子心里去泥。我们只能去近似地理解庄子,以求更多地走近庄子的内心。天下滔滔,人为名利所趋,为世事而求索奔忙,从来不问何处有净土可退。生活有时一叶障目,耽于眼前物欲,我们便不知道也不相信有“至德之世”的美妙意境。而即使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活也需要庄子的浓墨重彩、美仑美奂的理想王国。
  • 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

    王国维提出境界说,认为第一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不仅词的境界是如此,文学境界甚至人生追求成功的境界也是如此。古往今来,评价文章好坏的标准各种各样。学贯中西的王国维提出从“境界、真情、词句”角度评判文章好坏——以境界取胜的文章千古流传,以真情动人的文章经久不衰,以词句取胜的文章也深受欢迎。
热门推荐
  • 朝阳门外旧事多(外一篇)

    朝阳门外旧事多(外一篇)

    现年头儿要真能在北京城里找见地道的北京老爷子已经不是件容易的事了。说其地道,不光是说其土生土长在北京城,还得说他亲眼见过老北京城的四墙九门,那城墙仰脖抬眼望有三丈六尺六高,墙头上并排跑得开十二匹高头大马。那九门分布在北京城的东西南北,九门为旗,九门为栓,九座城门把个北京城拱卫得严严紧紧。九门就是九位大将军,一字排开的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东直门、阜成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
  • 异世语·妖界篇

    异世语·妖界篇

    霓虹十四岁的时候遇见西国少主清弥,机缘巧合之下随着他一起游历北方玄武之国。旅途中遇到了性格迥异的妖怪和神灵,也倾听了他们漫长的生命中转瞬即逝的故事。可是两人却在途中失散,剩下霓虹孤单一人。她要如何一个人在光怪陆离,变幻莫测的妖界生存下去,又会有怎样的奇遇呢?她与清弥之间莫名的情愫又要如何收场?龙辇上妖异迷人的陌生男子又是谁?
  • 纵横捭阖:苏秦

    纵横捭阖:苏秦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 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 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管宝超编著的《纵横捭阖(苏秦)》为丛书之一,介绍了苏秦传奇的一 生。 《纵横捭阖(苏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 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 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 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 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为美丽疗伤:让99种扮靓方式不再损害健康

    为美丽疗伤:让99种扮靓方式不再损害健康

    每个女人都爱美,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否则这个世界上不会出现紧身衣、高跟鞋、眼影、口红之类的东西。可女人往往又很胆小,不敢面对美丽过后的健康问题。于是,女人开始在高跟鞋和平底靴之间左右摇摆,迟疑不决,放下哪个都舍不得。《为美丽疗伤:让99种扮靓方式不再损害健康》便教给你一些美丽过后的补救秘诀,让你轻松把握美丽与健康之间的平衡。做女人,就要做到美丽——不受伤。《为美丽疗伤:让99种扮靓方式不再损害健康》包括身体、形体、生活三部分,介绍了99个美女健康生活的补救方案,是女性的必备手册,也是男士送给妻子、女友、女儿的贴心礼物。
  • 温暖治愈的人生故事文学(套装8册)

    温暖治愈的人生故事文学(套装8册)

    《他跟我聊到樱桃树、灰尘以及一座山》、《时间停止的那一天》、《世界尽头的图书馆》、《穿过森林的男孩》、《爱的边境》、《你是我一切的一切》、《没有你,什么都不甜蜜》、《晚风如诉》,八本温暖治愈的人生故事文学。生活往往比我们看上去更加复杂,即便它看上去平静如水,给在世间蓬勃生长,坦率去爱、温柔抵抗的人。
  • 嫡女的逆袭人生

    嫡女的逆袭人生

    媚骨天成苏二姑娘上辈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喜欢国公府世子却惨遭其嫌弃。明明美貌无双,却被传成无颜丑女;明明多才多艺,却被传成胸无点墨。当然,这都是她死了之后才知道的。而这一世,这个小侯爷是怎么回事?苏纤月:我拿你当兄弟,你拿我当什么魏显文:娘子,别闹!什么兄弟?哪个兄弟?把我刀提来!美炸天娇弱小娘子vs纨绔腹黑小侯爷详情在评论中“入坑必看”
  • 天行九歌之遇见少年的你

    天行九歌之遇见少年的你

    文文承接上一作品《秦时明月之千沐千慕》,女主二次穿越,遇到少年盖聂,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话说年轻的二叔真的是帅炸了好么!!
  • 重生之都市仙

    重生之都市仙

    前世的遗憾今生弥补。只想普通,却碰到大世当前。(简介无力,请勿吐槽。)
  • 重生之杨柳依依

    重生之杨柳依依

    我一生渴望被人收藏好,妥善安放,细心保存。 免我惊,免我苦,免我四下流离,免我无枝可依。 重生,为爱而生。 亲情,爱情,友情,情情牵心。 悲事,苦事,琐事,事事无关。 这个故事简单清新~ 只为博众看官一乐~
  • 鹰击长空展雄姿

    鹰击长空展雄姿

    该作品集犹如一只“万花筒”,把共和国航空事业创业者头顶蓝天脚踏荒地的壮志豪情传承给读者,把强5飞机飞过天安们上空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K-8飞机飞出国门的飒爽英姿等一幅幅壮丽画卷展现给读者,把崛起于这方沃土的那些看似平凡却又创造出辉煌业绩的航空精英推介给读者,把几代洪都人用无数心血和汗水铸就的“献身航空、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争创一流”的“洪都精神”和“自强自立、求实创新、百折不挠、团结奋进、献身航空、勇攀高峰”的“强5精神”奉献给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