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83700000003

第3章 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2)

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只要生活充实了,哪里有时间想到“老”这样的事呢?勤劳可以补拙,过于清闲就会感到无聊,失去了生活的意义。

有一位老翁,白发苍苍,有人问他高寿,他答4岁,大家惊讶,他说:“过去70年,都为自己自私自利地生活,毫无意义。这4年来才懂得为社会大众服务,觉得非常有意义,所以才说活了4岁。”

孔子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禅者的人生观也是如此。人生在世短短数十载,应当享受生命赠予自己的美好,在追求生命的意义中自得其乐,不应当苛求自我、苛求他人。

有一个诗人写了很多诗,也有了一定的名气,然而他还有很多诗歌没有发表,也没有人欣赏。对此,诗人很苦恼。

有一天,诗人向禅师讲述了自己的苦恼,禅师笑了笑,指着窗外一株茂盛的植物说:“你看,那是什么花?”诗人看了一眼说:“夜来香啊。”禅师说:“是的,夜来香只有在晚上开放,所以大家才叫它夜来香。那么你知道夜来香为什么只在夜晚开吗?”诗人看了看禅师摇了摇头。

禅师说:“因为在夜晚开花,并没有人注意,它开花,只是为了取悦自己而已。”诗人大吃一惊:“只是为了取悦自己?”禅师笑说:“白天开放的那些花都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为了得到别人的赞赏。但是夜来香在没有人欣赏的情况下,依旧可以开放自己、芳香自己,只是为了独自享受快乐。一个人,难道还不如一种植物?”

禅师接着说:“很多人总是把自己快乐的钥匙交给别人,自己所做的一切似乎都是在做给别人看,其目的都是让别人来赞赏自己,仿佛只有这样才可以快乐起来。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真的应该为自己做事。”诗人笑了笑说:“我明白了,一个人活着不是活给别人看,而是为了自己而活,所以要做一个有意义的、真实的自己。”

人生如此短暂,我们要懂得珍惜有限的光阴,充实自己、充实生活,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心体澄澈,意气和平

《菜根谭》中说:“心体澄澈,常在明镜止水之中,则天下自无可厌之事;意气和平,常在丽日光风之内,则天下自无可恶之人。当是非邪正之交,不可少迁就,少迁就则失从违之正;值利害得失之会,不可太分明,太分明则起趋避之私。”

小沙弥了悟在化缘的时候与一位妇人吵了起来,结果竟然发展到动手打人。他扯破了妇人的衣服,妇人则抓破了他的脸。幸好师兄了然经过,才把他们劝开,将了悟送回寺院。

老方丈了解情况后,对了悟一句教训的话也没说,而是张罗着在供品里找出些布料并亲自带着了悟去给妇人赔礼道歉。

面对专程来道歉的师徒二人,妇人也变得通情达理,对老方丈说事情起因都怨她本人,她不该嘲笑和辱骂前来化缘的了悟。

在回寺院的路上,天渐渐黑了。在半路的山坡上,方丈被一块石头绊倒了,腿上被摔得出了血。了悟扶起方丈后,狠狠地朝地上的石头踢了几脚,末了,还把石头抱起来准备把它摔在地上。

方丈念了一声“阿弥陀佛”,然后对了悟说:“石头本来就在那里,它又没动,是我不小心踢到它的,一点儿也不怪它啊,这次磕绊是我自找的,我本应该向石头道歉的。”

00了悟愣了一阵,终于明白了方丈的意思。他自责而歉疚地说:“对不起,师父,是我错了,今后一定注重个人修养,学会尊重他人、感化他人,不再犯错或少犯错。”

老方丈笑着说:“了悟,了悟,你终究还是有所悟了。”

石头本无意,何必自生怨?人与人之间更需要宽容和谅解,如此一来,烦恼不再,快乐永恒。

有容,德乃大;有忍,事乃成。多原谅一次人,就能多一分福;多争一次强,就会多一分祸。如果只看他人的短处,不见他人的长处,或者看谁都有问题,那么,就会成为“孤家寡人”。包容不是看破红尘,在包容里也没有逃避与逃离,包容是时时面对、是不离不弃。包容可以化敌为友,可以化干戈为玉帛。

古时有个叫陈器的人,与一个叫纪伯的人做邻居。有一天夜里,纪伯偷偷地把陈器家的篱笆拔起来,往后挪了挪。

陈器发现这事后,心想:“你不就是想扩大点地盘吗?我满足你。”他等纪伯走后,又把篱笆往后挪了一丈。

天亮后,纪伯发现自家的地又宽出许多,知道是陈器在让他,他心中很惭愧,主动去陈家,把多侵占的地方统统还给了他们。

包容别人的缺点,不是忍让别人,而是宽恕别人。懂得宽恕,才能心情舒畅,相处融洽。

三个朋友一起去旅行。三人行经一处山谷时,甲失足滑落。幸而乙拼命拉他,才将他救起。甲于是在附近的大石头上刻下了“某年某月某日,乙救了我一命”。三人继续走了几天,来到一处河边,乙和甲为一件小事吵起来,乙一气之下打了甲一耳光。甲跑到沙滩上写下“某年某月某日,乙打了我一耳光”。当他们旅游回来后,同伴丙好奇地问甲为什么要把乙救他的事刻在石头上,将乙打他的事写在沙滩上?甲回答:“我永远都感激乙救了我,我会记住的。至于他打我的事,我只随着沙滩上字迹的消失而忘得一干二净。”

永远记得人救过自己,而忘记彼此之间的龃龉,那么,生活中就会少了一些怨恨,多了一些快乐。

一天,丞相请来一位理发师给他理发,而他自己则边理发边想其他事情。

理发师在给丞相理完发后,开始给他修脸。可是刚修了一半的时候,理发师忽然停下来不动了,而是拿着剃刀直直地看着丞相的肚子。

丞相被看得有些不自然了,心想:肚子有什么好看的?难道他看到什么东西,于是便问:“你不修脸,却盯着我的肚子看,我肚子上有什么吗?”理发师听完丞相的话,回答:“我常常听人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所以我才看着大人的肚皮,可是您的肚子并不大,怎么能撑船呢?”丞相听完大笑道:“人们说的‘宰相肚里能撑船’是说度量大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个人对小事从来不计较,能忍则忍。”

理发师听后,连忙跪在地上,说:“小人有罪!”丞相见此情景问:“怎么了?”理发师说:“小人有罪。在刚刚给大人修脸的时候,一不小心,把大人右侧的眉毛剃掉一块儿,希望大人能原谅小人。”丞相听后,十分生气,他想少了一道眉毛,怎么去上朝呢,在家中又怎么能会客呢?他刚想发怒,又一想,自己才说过宰相的度量大,对小事从不会计较,现在又怎能为了一道眉毛而治理发师的罪呢?于是丞相对理发师说:“你去拿一支笔来,把剃去的眉毛画上就好。”理发师立刻给丞相画了一道眉毛。

冷静一下,放弃进攻的语言和愤怒的冲动,就很容易谅解他人。因为放弃报复的欲望,本身就是一种宽容,而这种宽容比攻击他人要轻松得多,也要比报复他人快乐得多。

宽容一些,世界就多一分和乐。就像有位诗人说的一样:“谁想在困厄中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日待人以宽。”

生命只在呼吸之间

佛陀说:“人的生命,只在一个呼吸间。”对大千世界来说,每个人的生命是何其的短促。生命不是用来寻找答案解决问题的,而是用来愉快地过生活的。人生多一分烦恼,就需要有一分禅心来解救。

玄觉在佛门中修行已有多年,但一直都不能得知自己的禅悟是高是低。尽管他也不怎么在乎这些,但如果有机会见到高僧问一问,他还是很高兴的。

在众多修行者中,他很佩服六祖慧能的参悟和境界,于是就起身前去拜见慧能禅师。

经过跋山涉水,他来到曹溪,见到了慧能禅师。看着那简朴而庄严的佛堂、安详而矍铄的慧能,玄觉立刻产生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但是,他并没有参拜,而是绕着慧能走了三圈,然后执锡杖而立。

慧能问道:“一个和尚,应该具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你从何处而来,竟然如此傲慢?”

他这是要考考玄觉,想知道这个和尚到底有何修行。玄觉不慌不忙地答道:“世间的生命只是一瞬间而已,哪怕是呼吸之间也可能匆匆而逝了。万物在这世界上迅速地变化着,转瞬间就不再是自身了。一个人哪顾得了那么多?”

慧能听后,就说:“既然你担心生死,体察了万物在天地间的朝夕变化,何不争取不生不死的大道呢?放眼看一看世间不是还有悠悠千古的云烟和山河吗?”

玄觉顿时有点佩服六祖了,就说:“大道本来就是无生无灭的,我早已参悟了大道,何来担心生死?万物本来也没有迅速可言,也没必要执著不放了。”

那一瞬间,在慧能和玄觉的心中,世间的万物和生死的烦恼统统不再有意义了,时间好像停滞了一样,佛堂之中似乎只有两颗智慧永恒的心灵和禅家的真谛。

那一瞬间,玄觉多年的奔波和参证化为氤氲的云烟,成为佛堂上那淡淡的香气,并在大厅、寺院、世间飘荡着。

玄觉顿悟之后,就要执礼向六祖告辞。慧能说:“你为何要如此急着离去?”

玄觉答:“我本来就没有动过,怎么谈得上匆忙呢?”

慧能问:“谁知道你没有动过?”

玄觉答:“当然只有我自己知道,迅速是你自己产生的分别观念啊!我动的只是一副尘土躯壳。”

慧能听了很高兴,说:“你已经完全懂得无生的意思了。”

玄觉答:“既然是无生,哪里还有意思可言呢?”

慧能再问:“如果无生没有意思,叫人如何能分别它呢?”

玄觉答:“分别本身也没有意思。”

慧能方知玄觉确实悟道了,心中很珍惜和他的这一次见面,最后坚持多留他住一宿。

这后来成了一段佳话:曹溪一觉,了知生死不相干。

宋代大文豪苏轼也曾说过:“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世间的一切虽然是客观的事实,但感悟不同,收获不同,在参透生死者看来,生命似乎就是呼吸之间而已。

生命短暂,且瞬息万变。作为一个存活于世的人,如何在这呼吸之间不留有遗憾呢?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把每一日都用心过得完美,不要留有一丝的空白,只有自己掌握了命运,充盈了属于自己的生活,才会无怨无悔每一天。

世人皆知伊庵权禅师是一位在禅法上勤苦修炼,在生活中严于律己的得道高僧。他深深懂得时间于人如白驹过隙十分珍贵,因而他惜时如金。为了把金子一般的日子过得充盈,他每日都会自省几次,就怕虚度了光阴。即便如此,他还是常常一到傍晚时分就会感怀时光的溜走,因而泪流满面。

寺院中若有新来的弟子第一次看到这种情形时,都会十分不解,于是常常会关切地询问禅师为何事哭泣。禅师便忧伤、惭愧地说:“时光短暂,本就十分珍贵,但是我今天又浑浑噩噩、碌碌无为地虚度了,唉,珍贵的明天即将到来,到时我不知能不能有所长进不再虚度。”

老禅师已经十分的自持,却还是会感叹时光易虚度。那么普通的芸芸众生有没有去认真地思考过,这金子一般的时光我们是怎样度过的?

另一位身居鲁南青山寺的得道禅师,在自己修行的早年就定下了规矩:每天一定要坚持诵读经文三百句,然后背诵四句古体诗,再以此自行写四句。他还规定自己在写字的时候,一定要使用毛笔书写正楷字,以此来锻炼自己的书法,陶冶情操。他除了在学习上严于要求自己,在运动上也一样对自己有所规定。他坚持每日的清晨与傍晚练习一段时间的拳脚,然后爬二百级石阶。这样的修炼,他一直坚持着,从不懈怠,即使遇到风雨大作的天气,他也坚持完成。像他这样规划自己每一日的修行,从不肯轻易虚度的生活,既保证了他内心修养的提高,又保证了他身体的强健。

等到他80岁高龄的时候,已然是个神情恬淡、精神矍铄之人。对于自己这样的生活,他曾挥毫写下了:“有文有武伴百年,无怨无悔每一天。”

古人常言:“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吾生待明日,万事皆蹉跎。”不踏踏实实地充盈今日时光,明日又能有多少可以浪费的呢?世人永远不知道时间的宝贵,从未想过我们的生命从出生那日起就在倒计时,只是一天天地虚度着,只有等到将老之日才会感叹与后悔。

与其有一天会后悔这样虚度生命,不如趁此时开始无怨无悔地度过每一天。

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

一个年轻人来拜访禅师,向他请教一些人生问题。

“请问大师,你生命中的哪一天最重要?是生日还是死日?是上山礼佛的那一天,还是得道开悟的那一天?”年轻人谦恭地问。

“都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今天。”禅师不假思索地答道。

“为什么?”年轻人甚为好奇,“今天并没有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啊!”

禅师说:“今天的确没有什么大事发生。”

年轻人不解地问:“那今天重要是不是因为我的来访?”

禅师回答:“即使今天没有任何来访者,今天也仍然是最重要的,因为今天是我们拥有的唯一财富。昨天不论多么精彩,多么值得回忆和怀念,它都像沉船一样沉入海底了;而明天不论多么灿烂辉煌,它都还没有到来;唯有今天,不论多么平常、多么暗淡,但是它在我们手里,由我们自己支配。属于我们的永远只有今天。”

年轻人还想问,禅师收住了话头:“在我们刚才谈论时,我们已经浪费了‘今天’,我们拥有的‘今天’已经减少了许多。剩下的就看你如何把握了。”

年轻人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然后就疾步下山了。

明代人文嘉有词曰:“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努力请从今日始。”

同类推荐
  • 圣经的智慧

    圣经的智慧

    《圣经的智慧》以讲述圣经故事的形式将《圣经》中最具智慧的经典故事和箴言精选提炼出来,并用智慧的语言全新诠释了世界上最古老的经典作品的精髓, 它是一本让你阅读方便且完全避免了宗教色彩的启迪人生的智慧书。
  • 明智·留一个角落安放信仰

    明智·留一个角落安放信仰

    我们所认识的世界,所熟习的人,真的就是的确如此吗?有没有一颗时刻澄明的心能够去随时随地看透任何一个流转不息的人和瞬息万变的世界呢?当这样追问自己的心灵时,就会发现执著于自己一时一地、一人一物的幻象是多么可笑的事情。认识的主体在迁流变化,认识的客体也同样在迁流变化;我是有限的我,你也并非全知全能的你,那么为何那么确实地相信这个虚妄的、流动的自我呢?
  • 中国禅学

    中国禅学

    金开诚、杜永刚编著的《中国禅学》禅学对佛学教义的把握并非义学式 的,而是具有藉教悟宗的特点,参禅者开悟时称其感受为“如人饮水,冷暖 自知”,这成为禅师悟感的典型表述。在禅学看来,所谓看山不是山、看水 不是水的感受,只是禅悟的某个阶段的境界,其最高境界仍要求视山为山、 视水为水。《中国禅学》讲述中国禅学的文化精神,早已融入了传统文化思 想之中,并对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菜根谭一日一悟

    菜根谭一日一悟

    《菜根谭》是诞生于明万历年间的一部奇书。在这部书中,洪应明以一位通达人生智慧的成熟之士,用他精微深刻的语言表达出了旷达高远的智识,将儒家的自强不息、佛家的宽忍宏大和道家的超脱玄妙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套回味无穷的入世出世的方法体系,并且以其对于中国几千年来处世哲学与人生智慧的精确总结和有力诠释而历久弥新。虽然已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变幻,却始终让人品味不尽。问世以来,更是得到了“急功近利者服之,可当清凉散;萎靡不振者服之,可当益智膏”的极高评价。为一部集结了中国古代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大智慧大学问的经典著作,《菜根谭》更是给世人带来了无穷的思索和无尽的收获。虽然现代人与……
  • 听李叔同讲禅

    听李叔同讲禅

    本书系弘一法师李叔同站在红尘之外,反观世俗,多角度认真探讨现实世界人性、心灵、生存、处世、成功等诸多难题的精华之作,作者精心挑选出一个个耐心寻味、发人深思的精彩故事——每个故事都充满智慧与禅机,蕴涵灵气,是抚平、慰籍生活在喧嚣尘世中人们心录的一剂良药。
热门推荐
  • 天上的爱情,人间的婚姻

    天上的爱情,人间的婚姻

    著名婚姻问题专家卡玛选出有代表性的20对夫妻所面临的问题,让夫妻双方就同一问题站在各自立场表明自己的感受和观点。这些人中有国家公务员、高级白领,也有下岗工人、出租车司机,每一位身处婚姻中的人几乎都可以从他们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通过这些故事,卡玛让我们看到了婚姻的众生相,看到婚姻理想的破灭和现实的种种不适。但更重要的是,卡玛让我们看到了男女对于婚姻、生活的不同看法和处事差异,进而通过种种技巧教会我们求同存异,收获婚姻的幸福。
  • 善谋势者必成大事

    善谋势者必成大事

    外行眼里平平常常的几颗棋子,在内行貌似随意的布局下,居然逐渐形成了一个天罗地网般的大气阵势。善奕者谋势,不善奕者谋子。下棋如此,经营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看有些人不显山不露水,数年之后竟好运连连、功成名就;而更多的人忙忙碌碌、东奔西跑,却一直没有出头的日子。这其中的差别无非在于:前者生“谋势”,而后者谋的只是“事”。谋势者,善于辨势、预势、造势、乘势、借势、蓄势,力之所至,势如破斤;谋事者拘于琐事,难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得到的往往只是眼前的微利,却可能损失了将来的厚后。
  • 我真不靠脸吃饭

    我真不靠脸吃饭

    回到都市的楚辞本欲平凡度日,谁知却遭遇未婚妻的逼婚。楚辞满脸懵逼,望着天仙般的未婚妻,无奈的说道:“我只想安静的生活,我真不靠脸吃饭,你换个靠脸吃饭的祸害成吗?”
  • 陆先生道门科略

    陆先生道门科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弃女翻身:盛世无双

    弃女翻身:盛世无双

    他是苍月国握重权,覆手为雨,最年轻有为的王爷,却娶了一个声名狼藉的女人!她,是二十一世纪惊才艳绝的女特工,,一朝穿越变成了苍月国最声名狼藉的女人。她嫁他,不知艳羡了多少人。…………小剧场1:“你根本就不爱他,为什么要答应这亲事?”女子看着顾倾城,柳眉微蹙。顾倾城想了想,浅笑吟吟道:“爱啊,王爷有权有势,身份尊贵,怎么会不爱呢!”不远处,男子失笑,这是他遇见第一个将攀权富贵,贪慕虚荣说的如此理所当然的女人!………………小剧场2:眼看着密密麻麻的杀手一拥而上,她果断地将他推到面前去。男人望着她,挑眉无声道:“这是……什么意思?”她巧笑嫣然道:“夫君大人,你说过天塌下来你会给我顶着,现在有什么危险当然也要帮我挡着。”男人:“……”女人,你确定你爱我!她笑吟吟地说:“夫君大人,我很爱你的,你也爱我吧?”男人:“……”女人,你确定你爱我!…………她嫁他只不过是另有所图,他娶她时心怀不轨,然而在这场纠缠中,不知从何时,她却成了他心底深处挥不去的心魔!当她想要抽身而退时,他修长的手指抚摸着她的脸颊轻笑道:“在这场纠缠中,我已经泥足深陷,又岂能让你落荒而逃呢!”有一种爱情,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
  • A Distinguished Provincial at Parisl

    A Distinguished Provincial at Parisl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幻巷

    幻巷

    常音和南笙满十五岁的时候,她们的父母才回到玲珑巷。鱼怜生比她们小了一岁多,他会把从留过洋的父亲那里听来的东西,都说给常音和南笙听。他的语气有着一般孩子没有的从容,常音和南笙常盯着他熠熠生辉的双眸愣神。被封起来的图书馆就在南笙家后面那块废弃的建筑群里。出事那天和前几次并无差别,常音、南笙还有鱼怜生顺利进入了图书馆,在里面找书来看。南笙和鱼怜生看了一会儿聊起天来,他们嬉笑打闹弄到了小部分书籍,发出不小的声响。先听到脚步声的是常音,而连一贯大胆的南笙也害怕得屏住吸呼。
  • 哈,富人都是这样想的

    哈,富人都是这样想的

    本书是一部教你如何驾驭财富的经典。作者以劳动对人类文明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切入点。详细论述了勤劳的美德和节俭的意义,教导人们培养节俭的良好习惯,并通过合理有效的方式积累财富,为自己的人生做长远的打算。
  • 宋医生又招惹了桃花运

    宋医生又招惹了桃花运

    【甜宠+1V1】范桃花之所以叫范桃花,是因为算命先生说她命里终有一个桃花劫,躲也躲不过,唯有改名来挡煞。所以她硬生生的顶着这个名字被同学们嘲笑了二十多年。在她二十四岁那年,宋清风出现了。这个男人打乱了她所有的磁场,令本就不走运的她更是倒霉不已,第一次见面,居然是范桃花上厕所没带纸?!如果再给她一次选择的机会,她宁愿直接用手擦!
  • 彷徨歧路:晚清名士李慈铭

    彷徨歧路:晚清名士李慈铭

    晚清名士李慈铭,在当时身名显赫,死后却渐不彰。处身于时代大变局中的古代知识分子,其人生选择的得失颇可值研究借鉴。本书围绕李慈铭的生平、学术思想、学术贡献、诗文创作等方面,着重论述了李氏在诸方面的重要成就,也解剖了他在选择中的困局,并辟专章讨论了19世纪中期的乡村文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