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
春秋中期,各诸侯为争霸中原,连年征战。晋国欲攻打齐国,就派大夫范昭出使齐国。齐景公盛宴款待范昭,大家都酒酣耳热之时,范昭借酒意对齐景公说:“请您给我一杯酒吧!”于是,景公命左右侍臣,把酒倒在自己的杯子里,拿给客人。范昭接过酒,一饮而尽。在一旁的晏婴见此,厉声命令侍臣说:“赶紧将这个酒杯扔掉,为主公换一个酒杯。”按照当时的礼节,君臣应自用个人的酒杯。可是,范昭却用齐景公的酒杯喝酒,明显有违礼节,对景公不敬。范昭这样做事是为了试探齐国君臣的反应,结果被晏婴识破。
范昭回国后,对晋平公说:“现在还不能攻打齐国,我在宴席间试探齐国君臣,结果被晏婴识破。”因为范昭认为齐国有这样的贤臣,攻打齐国没有胜算。于是,晋平公放弃了进攻齐国。晏婴靠外交的交涉令敌人放弃了进攻的打算,为国家免去一场战争。孔子称赞晏婴:“不出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
把齐王变成傀儡的田氏
齐景公时,田氏的势力逐渐扩大。田恒子施惠于民,百姓都归附于他。公元前532年,田桓子联合鲍氏攻击栾氏、高氏,令其逃奔至鲁国。齐景公死后,公元前489年,国氏、高氏(齐文公之后)立晏孺子,第二年,田僖子联合鲍氏攻击国氏、高氏,令其逃奔至鲁国。田僖子杀晏孺子,立公子阳生,即齐悼公。四年后,齐悼公被杀,阚止专政。公元前481年,田氏成子又杀阚止,专政。齐康公于公元前404年继位,在位18年。齐康公在位期间,本名姜贷。在位时淫于酒色,田氏后代田和为相。公元前386年,田和奏请周安王封自己为齐国公侯,田和将齐康王放逐于临海的海岛上,“迁康公于海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为国君,为齐太公,取代姜氏为齐侯。这就是田氏伐齐,田氏将齐王变成傀儡,最终取而代之。
田氏的祖先是田敬仲,即陈完,春秋时陈国公族。他是陈厉公之子,陈国发生内乱,陈厉公被杀,太子完被贬为大夫,后离开陈国,投奔至齐国。历史上称为“完公奔齐”。齐桓公封他为“工正”,还赐给他很多土地。于是,陈完改姓为“田”,以答谢齐桓公。“陈田一家”也是由此而来。田氏传九世至田和而代齐。
智伯瑶三次图谋卫国未果
智伯瑶,姬姓,智氏,名瑶,古时“智”通“知”,也称知瑶、智瑶。因智氏出自荀氏,故也称荀瑶,时人尊称其为智伯。因其谥号为“襄”,故称为智襄子。智伯瑶是春秋时期晋国正卿,他带领晋军多次征战,曾三次图谋卫国未果。
智伯瑶接替执政不久,吴国就派使臣赤巿,到晋国祝贺。同时,赤巿途径卫国,卫国执政宁文子款待赤巿,并以厚礼相送。赤巿来到晋国访问结束后欲回国。智伯瑶命人用豪华巨轮送赤巿归吴。智伯瑶不同寻常的做法让赤巿感到奇怪。原来,智伯瑶在巨轮内安置了大量晋军,以在赤巿路经卫国时攻破卫国。赤巿派人暗访后才发现智伯瑶的计划,他想出的借鸡生蛋的招数的确高明,还可嫁祸于他。于是,赤市佯装生病,先在晋国住一段时间再回国。因此,智伯瑶第一次图谋攻打卫国的计划就落空了。
第二次,智伯瑶效仿晋献公贿赂虞公之计,赠送卫国良马四匹,宝玉一枚。卫侯欣然接受,并设宴庆贺。后卫侯在大夫南文子的提醒下,下令卫军严守边防,果然发现了智伯瑶的军队。智伯瑶见此计未成就退兵了。
智伯瑶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第三次,他又以驱逐嫡子荀颜为由,以浩浩荡荡的军队押送嫡子荀颜,向卫国进发。南夫子再次提醒卫侯,如果车辆超过五乘,就不能将其放进卫国。这样,智伯瑶图谋攻打卫国的计划再次破产。智伯瑶三次图谋卫国未果,也失去了耐心。
封建社会的确立标志:“三家分晋”
春秋末年,在多年的争霸战争之后,许多诸侯小国被大国吞并,有的诸侯国的大权逐渐落到大夫手里。晋国的实权就由六家大夫把持,各大夫之间相互攻打,最后剩智家、赵家、韩家和魏家。其中,智家的势力最大。智家的大夫智伯瑶想侵犯其他三家土地,就以公家的名义命令三家大夫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交出部分土地。三家大夫深知智伯瑶存心不良,却也无可奈何,魏桓子、韩康子交出了部分土地,赵襄子坚决不交。于是,智伯瑶联合韩家和魏家攻打赵家。赵襄子带领人们死守晋阳城两年多。后智伯瑶命人引晋水引到西南边,淹晋阳城。晋阳城百姓不得不跑到房顶上去避难。智伯瑶与魏桓子、韩康子观战时说:“本以为晋水会像城墙一样能拦住进攻的敌人,没想到大水也能灭掉一个国家呢。”而韩家的封邑平阳(今山西临汾县西南)和魏家的封邑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旁边各有一条河道。听了智伯瑶的话,韩康子与魏桓子也暗自忖度,说不定自己也会遭到同样的命运。
晋阳城仍处于危难之中。赵襄子经门客张孟谈建议,约合韩康子和魏恒子共同消灭智家。结果,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将晋水引至智伯瑶的兵营,最终将智伯瑶及其军队消灭。由此,晋国就落入赵、魏、韩三家手里,三家将晋国剩下的土地瓜分。公元前406年,韩、赵、魏派使者到洛邑觐见周威烈王,要求天子封三家为诸侯。周威烈王顺势做个人情,将三家封为诸侯。
这就是“三家分晋”。这一事件具有跨时代的意义,是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建立的标志,也是春秋和战国的分界。从此以后,韩、赵、魏都成为了中原大国,与齐、楚、燕、韩四国并称为“战国七雄”。
孙膑与庞涓之间的恩怨
孙膑与庞涓是同门弟子,他们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二人兄弟情深,结拜为兄弟,孙膑为兄,庞涓为弟。后来,魏国国君以优厚的待遇招收天下贤才。庞涓下山,向魏王自荐,他在魏王面前滔滔不绝地讲述统兵治国之方略。魏王听了非常兴奋,任命庞涓为元帅,执掌魏国兵权。孙膑则自觉学业不精,继续在老师身边学习。
庞涓任魏国元帅后,用兵神勇,屡立战功,先后使宋、鲁、卫、郑等诸侯小国归附魏国,魏国的君臣百姓都很尊重庞涓,庞涓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魏王听说孙膑也是兵家奇才,就命大臣迎孙膑下山,准备重用。孙膑以为是庞涓举荐,对庞涓非常信任,就随大臣来到王宫见魏王。庞涓唯恐孙膑取代自己在楚国的地位,表面上称孙膑为兄长,私底下设计陷害孙膑。他以兄长为尊为借口,建议魏王先将孙膑拜为客卿,待建功立业之后再封为军师。之后,庞涓命人假扮孙膑多年未见身在齐国的亲人劝孙膑回齐国。孙膑在魏国为官,拒绝回齐国,以免魏王怀疑。庞涓却模仿孙膑笔迹,伪造书信,陷害孙膑私通齐国使臣,背叛魏国,并建议魏王对孙膑实行刖刑及鲸面,割掉他的膝盖骨,令其不能走路,并在他的脸上刻上“私通敌国”四个字。孙膑受刑后被庞涓关了起来,庞涓以兄弟之情让孙膑教他孙子兵法十三篇,准备在孙膑写完之后就对孙膑实行关禁,令其饿死。孙膑从伺候他起居的小男孩口中得知庞涓用意,就装疯将写好的《孙子兵法》全部烧毁。当初举荐孙膑的墨子墨翟知道孙膑是为避祸而装疯,他向齐国大将田忌推荐孙膑,并说明了孙膑当时的境遇。于是,田忌派人到魏国,用一个扮作疯子的人将孙膑救了出来。
孙膑到了齐国之后,被齐威王重用,命孙膑在围魏救赵的战争中,暗中帮助田忌,以计谋打败庞涓。庞涓命人到齐国陷害孙膑,孙膑被罢免军职。齐宣王即位后,知道孙膑是被陷害,又恢复他的军职。之后,庞涓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孙膑以“救而不救,不救而救”和欲擒故纵的减灶之计使得庞涓全军覆没。庞涓兵败自杀。
历史名战:围魏救赵
东周时期,中山是魏国收服的北邻小国。后赵国趁魏国国丧时期伺机占领了中山。魏惠王为报失去中山之仇,欲兴兵攻打中山。庞涓认为中山如弹丸大小,不如直接攻打赵国都城邯郸。魏王欣然同意。公元前354年,庞涓率五百战车直逼邯郸。赵王求救于齐国。齐威王欲出兵助赵国,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
魏国军队和赵国军队交战。田忌准备带兵直奔长安救赵。孙膑建议说,要解开缠在一起的丝线,不能生拉硬扯,排解打架之人,不能参与战争。他建议实行避实就虚,击中要害的策略。他说,魏国的精锐部队都在攻打赵国,魏国国内却疏于防守,如果我们带兵直击魏国都城大深,占领它的交通要道,就可趁魏、赵两军疲惫之时选好作战地桂陵,这样既救了赵国,又挫败了魏国军队。结果,魏军急忙赶回桂陵作战,败于齐军,赵国之围遂解。
围魏救赵是历史上有名的战役,孙膑使用的避实就虚的战略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
孙膑“欲擒故纵”名扬天下
公元前342年,庞涓又率军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孙膑提出“救又不救”的策略,建议齐王先答应韩国,以安其心,韩国安可全力战斗,等到韩、魏两国的军队都精疲力竭之时,齐国出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深,魏军则会撤军救援,齐军方可取得胜利。于是,齐王派大将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带兵援助韩国。结果,庞涓果然撤兵,到魏国救援。这次,魏国集中兵力,全力抵御齐军,太子申为将军。孙膑出一计,采用减灶之计麻痹魏军,他说,魏、赵、韩的士兵向来骠悍勇猛,齐军的名声不是很好,善于作战的将军必将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第一日,齐军在魏地,做饭修造了十万个灶。庞涓见此,命令魏军全力追击,不可轻敌。第二日,魏军继续追击,齐军做饭修造了五万个灶,庞涓狂妄自大,认为齐军胆小,一日之内竞逃跑过半,于是,命令魏军继续追击,活捉孙膑。第三日,齐军修造了三万个灶。庞涓见此,大笑说:“早就知道奇兵胆小,没想到人三天之内已经逃散过半。”于是,庞涓丢掉步兵,亲自率领精锐部队,日夜追击。孙膑命军队埋伏在马陵,马岭道路狭窄,呈峡谷状,孙膑派人刮去大树树皮,在白树干上写上“庞涓死于此”,几个字,然后挑选万名优秀射箭手埋伏夹道埋伏,告诉军队,如果天黑之后见有火把亮光,就放箭。天黑之后,庞涓率兵追击至此,看白树干上隐约有字,就命人举起火把照明。这时,夹道两边箭如飞蝗,万箭齐发。魏军大败,庞涓自知中计,但又无法挽回,拔剑自杀而死。齐军大胜,还俘虏了太子甲。
秦孝公与商鞅的两次不欢而散
据说,秦孝公与商鞅的前两次见面都不欢而散。商鞅为试探秦孝公的意图,向他介绍了一些学说。第一次觐见,商鞅用“五帝之道”劝说秦孝公,但是,秦孝公对此一点兴趣也没有,还在听的过程中打起了瞌睡。结束后,商鞅发怒地对引见商鞅的景监说:“你的客人如此狂妄,怎么信任他呢?”听到这些话,景监也责备商鞅。第二次觐见,商鞅以“三王之道”劝说秦孝公,但是,秦孝公依旧感到厌烦,不予采纳。因此,这两次见面,秦孝公与商鞅不欢而散。
第三次商鞅觐见秦孝公,说以“五霸之道”。这次,秦孝公觉得非常有意思。结束时,他对景监说:“你的客人很有意思,可以和他交谈了。”后来,商鞅见秦孝公,鼓吹“强国之道”。秦孝公越听越觉得有意思,就与商鞅促膝而谈,一连谈了几天。因此,商鞅就留在了秦国,被任命为大夫。景监问商鞅其中缘由。商鞅说:“我说以五帝、三王之道,劝他与三代相对比,但是他说,哪些都太过久远,每个帝王都希望在位期间名扬天下,怎么可能会悄无声息地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呢,于是,我以富国强兵的战略劝说他,他就非常高兴了。”
先公后私的魏相公叔座
商鞅,姬姓,卫氏,名鞅,华夏族。他本是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因见卫国势弱而到魏国。魏相公叔座知道商鞅是一位贤才,推举他为中庶子,遇到大事就与他商量谋划,每次都很成功。于是,公叔座很器重商鞅,想引荐他做大官。可是,不久之后,公叔座重病卧床,他告诉魏惠王说:“卫鞅是位治国奇才,如若让他做相国,一定比我贤能。如果不想重用他,就将其杀死,以除后患。”之后,公叔座又对商鞅说:“我先公后私,我已建议魏王重用你,如果他不用你,你就逃走,因为我建议他如果不重用你就杀你。”商鞅心想:既然魏王不用我,也不会听公叔座的话将我杀掉。因此,商鞅没走。结果,魏王果然不信公叔座的话,认为他是病重而说的糊涂话。所以,魏王没有重用商鞅,也没有将商鞅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