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00500000006

第6章 出发,寻找传说的幸福城(2)

两边的山是这个样子,车轮下的路,坑连坑,连所谓的“搓板路”还不如。沙石路面,已经轧出了很多的坑。司机们早就总结说,那叫“三颠路”,车在路上颠,人在车上颠,心在肚里颠。有的批次是在8月份最热的天气里翻山的,那个热风吹在脸上,可以把嘴唇吹焦。

半路停车的时候,大家一下子看到山窝窝里有一股水,都争着要去把毛巾放到里面沾沾,好擦擦脸舒服一下。带队的那些兵团的干部赶紧跑去拦住说:“你们不能去,那是浓碱水,擦上去风一吹,皮肤马上就裂了!”

就像他们当初的感受一样,行走在南疆的人,都会一路切身体验到什么是辽阔无际的大漠,之后很可能惊喜地进入了绿洲,看到杨树遮蔽的路边,有衣裙鲜艳的各族女子,还有满地成熟的瓜果。新疆大地绝不只有荒凉,在这长途跋涉中,壮阔的景象和间或出现的绿洲,让他们真真切切地看到了纪录片里展现过的画面。他们发现,茫茫的戈壁之间只要有水的地方,就会有绿洲。那地上的西瓜,一个个都好大,还有哈密瓜,一问,两分钱一公斤,几乎是随便吃了。

上海来的这些女孩子,她们用来扎小辫儿的,那时候叫“玻璃丝”,实际上就是塑料绳。五颜六色的玻璃丝,一根可以跟维吾尔族老乡换上半篮子大杏。因为这种在上海很普遍的玻璃丝,在这边还没有,甚至没见过。维吾尔族小姑娘漂亮,又都特别爱美,喜欢打扮,那玩意儿扎在辫子上多好看啊。而那些又大又黄的甜杏,也是上海女孩子们在内地绝对没有尝到过的。

每经过一处集镇村庄,一定能看到打馕的作坊。馕,这种新疆特有的食物,最初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时候,顶多引起好奇但并没怎么在意,而日后却几乎成为了他们的一种奢望。

王祖炯坐在卡车上不知行进了多久,听说到达库尔勒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了。在山脚下有一片房子,就是农二师的转运站。进进出出所有的人都会在这儿住下。没有电,有人提着马灯走来走去,喊几班的往哪里走,人就跟着走,进去倒头就睡,都疲乏得不行了。

这时候,上海劳动局派去送人的李队长喊:“注意啦,师首长关心你们,一人发给你们一个馕!”“囊”是什么东西?王祖炯想,“囊”就是个布口袋吧,想必里面装了很多好吃的。一会儿各个班长从那边房子里出来,一人抱了一大摞,说是发馕了。大家接了一看,这不就是大饼嘛,不过比大饼还要大,也硬得多。

第二天还要整天赶路,是没地方开饭的,实际上发给每人一个馕是路上中午的干粮。许多人还不当回事,似乎已经忘了一出上海经过灾区时,第一次接受的社会现实的触动,更没有想到自己将来几乎会和见到的那些灾民一样难,大家都不愿意吃这东西,纷纷扔了。王祖炯倒没舍得扔,当然这其中有个原因,他离开上海的时候,由于父亲是在押反革命,家境很不好,所以没什么吃的可带。

天没亮又出发了。车开动的时候,坐在卡车车厢上的王祖炯看到昏暗的马灯灯光下,有个人在弯腰捡东西,捡他们扔掉的那些馕。借着那一点灯光认出来了,是带队的郭指导员。他没有马上上车,而是在下面到处捡。他当然知道,这些馕在后面的路上有多宝贵。

去往南疆的上海青年,主要集中在阿克苏的农一师、库尔勒的农二师和后来在喀什地区新组建的农三师。去往北疆的,集中在条件比较好的石河子农八师,少部分在博乐的农五师、五家渠的农六师。上海青年的分布以条件更为艰苦的南疆各师为主,其中分到农一师的最多,有四万多人。

经过阿克苏的时候,毛国胜从卡车上看出去,觉得这多少还像个城市,虽然没法跟上海的街道比,但在新疆这么多天总算看到了楼房,二三层的土灰色楼房,看到了马路,偶尔有汽车过去。不管怎么说,阿克苏毕竟是个地委所在地。

穿越天山,当年另一支队伍的走向,是从库尔勒折向东,318国道大致沿着塔里木河的流向延伸,空旷的路边出现了路牌:34团。这是地名。当年激情满怀的王祖炯也许不会想到,他的目的地就在这里。这就是农二师34团,处在塔里木河下游,西接塔克拉玛干沙漠,东临荒无人烟的罗布泊。

这块地方在地图上能够找到,附近的地名叫铁干里克,曾经的丝绸之路南道上的一个重镇,现在一切的印记都湮灭在了茫茫的荒漠之中。

操着南腔北调劝说:下来吧,到了

作为当年随军进疆的老兵,赵国胜说:“我们原来老部队的人员构成,一部分是经过打仗过来的;还有一部分呢,是从湖南、四川、山东这些地方招来参军的女同志。这是在转为建设兵团以前的情况。”他说的这些女同志,应该就包括那“八千湘女上天山”了。

从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组建之初,成员除了集体转业的原第一兵团和第二十二兵团部队官兵,其余大都陆续来自山东、河南、甘肃、湖南等地的乡村。到60年代,所有这些人都已经是农场的老职工了。对于他们来说,大上海也同样像是一个传说,同样是在那遥远的地方。

兵团的军人子弟何立云,那时候也是个差不多二十岁的青年。对于上海青年的到来,他记忆中的情景是这样的:“听说他们要来了,赶快尽我们农场的能力,为他们准备盖的被子,准备一人一块白布作床单,还有一人一条褥子,褥子里面我们都给装上麦杆子。上级派我们单位的人去缝被子,装被子。而且提前有通知发下来,说他们什么时候到,像打仗一样,事先都联系好了,第一天他们到哪儿,第二天到哪儿。哪一天到你们这儿,必须在几天之内准备好。”没想到的是,后来他娶了上海女青年李雯兰。

在纪录片《军垦战歌》里,就有欢迎支边青年到达团场的场面,当地组织起干部、职工和家属以及各族群众都来夹道欢迎。这和实际情况差不多,并没有多少渲染。那是1963年的7月30号,第一批上海支边青年来到了农一师,先是到达师部所在地。到处都挂起了欢迎横幅,张贴了标语,农场的领导、老同志排成队,分列在路的两边,热烈呼口号,鼓掌欢迎。

这第一批是给后面十万人打基础的,所以在欢迎上,在生活上、住宿上都准备得非常用心。上海青年来了以后,那时候房子少,就先安排住在学校,还安排在师、团机关的办公室。像李梦桃他们分到北疆五家渠的农六师,这里唯一的一座楼,是师里的俱乐部,叫八一俱乐部,让他们住在里边。先住上十天八天,好好休整、适应一番,从头到脚整理一下卫生。然后再分往各个团场,下到连队里面。

那天,何立云他们终于得到了通知,叫所有的人马上集合,全团各连的人都很快集合起来。然后派上各种车辆,包括牛车、马车、拖拉机,呼呼啦啦地赶路,把大伙都拉到团部来,让大家提前排列在那条唯一的大路两边,等着欢迎上海青年。

毛国胜是站在卡车上接近团场的,他们的车子在路上停下来,前面就是农场了,看到了白杨树,两边都是笔直的高高的白杨,然后听见敲锣打鼓。他们跳下车,按要求都整理好行装,把帽子戴正,腰带扎紧,女生把头发理顺。大家充满了好奇,一下子都打起精神。整队大步往前走,就看到前面男女老少的人群,他们兴奋地走进了老职工和家属的夹道欢迎中。

何立云站在欢迎队伍里,大家都翘首向路口的方向望,远远地看见上海青年站在大卡车上,看见他们下车了。那边一喊“来啦!”这边就赶紧敲锣打鼓。有大鼓,也有腰鼓队,一些人打着腰鼓,扭着秧歌,当地的中小学生都列队齐声呼喊着口号。男男女女把拿在手里的小红旗挥舞起来。

何立云猛拍着巴掌,跟着呼口号,接着还唱歌,唱塔里木河真美丽,塔里木是个好地方,新疆是个好地方。这时他们上海青年就走过来了,他们也唱,欢迎的人们更卖劲儿地唱。何立云看到,他们的样子都很高兴。这个时刻他觉得很开心,他和旁边的小伙子们都注意到,走近来的上海女青年个个都那么白净俊俏。

同类推荐
  • 倾城花开

    倾城花开

    《倾城花开(精华版)/读者文摘》由周霞著,本书以平凡通俗的语言,为读者讲述潜伏在每一个人心灵深处的故事,以超脱和开阔的视野,帮助身心疲惫、迷茫压抑的读者清除心灵中的杂草,看见生命的阳光,感受生命的力量。《倾城花开(精华版)/读者文摘》适合文学爱好者阅读。
  • 狼兄虎弟

    狼兄虎弟

    1937年7月7日,日军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序幕。不久,侵略者凭借其强大的武力迅速南下,“8.13”事件后、短短一年中,我东南沿海各咽喉交通口岸全部沦陷,广九铁路和滇越铁路也先后被切断。1938年8月,由国民政府接受云南省主席龙云建议而着手修建的、由昆明经楚雄、下关、畹町、瑞丽到缅甸腊戌这条全长1146公里的滇缅公路,成为运输滞留在境外的支援抗战军事物资的唯一通道。
  • 趁我还年轻,趁我还爱你

    趁我还年轻,趁我还爱你

    人,很容易老去。我很想知道,有生之年,我爱的你,会过得好吗?我们风尘仆仆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其实再简单不过,不论生活给予什么,遇见了谁,坦然地接受便是,这是内心最美的姿态。
  • 扑朔如雪的翅膀

    扑朔如雪的翅膀

    《扑朔如雪的翅膀》收录了王小妮从1985-2012年近30年的诗歌精选。她的诗歌审慎、隐秘,关注细节,反转内心,这不仅仅是一本诗歌精选集,更是诗人半生为人,注目世界、注目这个时代的方式。
  • 海外寄霓君

    海外寄霓君

    本书讲述了朱湘于1927年留学美国,1930年没有拿到学位就回国了。他在美国期间,给妻子刘霓君写了90封情书,每一封信都有编号。在这些情书中,他写谋生之艰辛,为钱所困的尴尬,更多的是如水的柔情,有日常生活的关照叮咛,夫妻间的体贴呵护。读之温暖。
热门推荐
  • 新月集(感动青少年的文学名家名作精选集)

    新月集(感动青少年的文学名家名作精选集)

    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是人生的一面镜子。好的文学作品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它能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我们的情操。
  • 异界魔王是宅男哥哥

    异界魔王是宅男哥哥

    对于宅男来说,出家门就是生不如死的感觉。就在对世界失去信心的时候,老天和我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我居然莫名其妙的多了个妹妹?……
  • 脉经

    脉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掠夺从灵气复苏开始

    掠夺从灵气复苏开始

    三七妹妹说:“哥哥,你是个大坏坏蛋。”哥哥哭着说:“扮小丑扮得太久了,演的太入戏了,都忘了自己了。”楚玉每天守着自己十二岁的三七妹妹的,都快忘了自己是大魔王的样子了……
  • 异界之女神重生

    异界之女神重生

    当预言传遍整个亚历山大大陆的时候,紫罗兰公爵府上的薇薇安小姐正在魔武学院混得风生水起。“哼!人不犯我,我视心情好坏去犯人。犯你,那是抬举你;人若犯我,不管四七二十八,我让你见不到今天晚上的月亮!杀你,那是给你面子!”薇薇安拍拍手上的灰,看了眼被她打得七零八落躺在地上苦苦哀嚎的贵族子弟们,之后华丽丽地扬长而去。没事儿,打打小架,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没事儿,赚赚小钱,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没事儿,谈谈小爱,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什么,你说我是神子,背负着建立新神权的使命?去你的新神权吧!让我抛头颅,洒热血和强大的神族对着干,没门!提到魔法师,大家都说酷!嗨,其实那就是精神胜利法,哪个最会YY,哪个就最强大!说起龙骑士,人人都喊帅!切,不过只是个宠物饲养员,只要不碰逆鳞,龙王我也敢骑!女主腹黑!强大!男主帅呆!酷毙!
  • 叶元纪

    叶元纪

    神,血,人,三族之间的战争。血,神两族的复兴史
  • 醉醒石

    醉醒石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江户时代日本对中国儒学的吸收与改造

    江户时代日本对中国儒学的吸收与改造

    江户时代(1603-1867)是日本大规模吸收与改造中国儒学的重要历史时期,对中国儒学的吸收与改造不仅使江户时代日本文化展现出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也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甚至一直影响至今。本书运用了大量的、前人未曾引用的第一手资料,详细论述与分析了江户时代日本六大学派对中国儒学的不同态度以及各学派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展现了日本吸收与改造中国儒学的成功与失败。
  • 使孩子人格健全的108个好故事

    使孩子人格健全的108个好故事

    孩子从他生下来的那天开始,便是一个独立的人、大写的人。父母从读懂孩子这本“书”开始,应注重培养孩子生存能力、合作能力、健全人格、创新精神、竞争意识、交往能力、抗挫能力、亲中能力、学习能力、时代感悟。当你翻开本书时,你一定会感受到它是一…
  • 邪王独宠小医妃

    邪王独宠小医妃

    一朝穿越,她从华夏鬼医的身份摇身变成纨绔五小姐,睁开眼的刹那间,她势必要那些残害她的奸人拿命偿还,欺她,她踩,辱她,她踩,说她勾引天下第一美男,不知羞耻。某女忍无可忍的吼:“泥煤,再跟着我,我毒死你。”“为夫五毒磅身,百毒不侵。”【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