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了找借口,大脑也会“生锈”
人的习惯是在不知不觉中养成的,一旦形成就很难根除。借口找多了也容易养成习惯。这时,人们不再愿意积极开动脑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久而久之,大脑的思考能力就会退化。长期的借口更会腐蚀我们的大脑,使其生“锈”而无法“生产”出方法。
1.可怕的“路径依赖”
现代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4.85英尺。这是早期的铁路是由建电车的人设计的,而4.85英尺正是电车所用的轮距标准。那么,电车的轮距标准又是如何得来的呢?最先造电车的人以前是造马车的,所以这是沿用马车的轮距标准。马车又为什么要用这个轮距标准呢?英国马路辙迹的宽度是4.85英尺,所以,如果马车用其他轮距,它的轮子很快会在英国的老路上撞坏。这些辙迹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原来,整个欧洲,包括英国的长途老路都是古罗马人为其军队所铺设的,而4.85英尺正是罗马战车的宽度。任何其他轮宽的战车在这些路上行驶的话,轮子的寿命都不会很长。可以再问,罗马人为什么以4.85英尺作为战车的轮距宽度呢?原因很简单,这是牵引一辆战车的两匹马屁股的宽度。
故事到此还没有结束。美国航天飞机燃料箱的两旁各有一个火箭推进器,因为这些推进器造好之后要用火车运送,路上又要通过一些隧道,而这些隧道的宽度只比火车轨道宽一点,因此火箭助推器的宽度是由铁轨的宽度所决定的。
最后,美国航天飞机火箭助推器的宽度,竟然是由2000年前两匹马屁股的宽度所决定的。
可见,习惯虽小,却影响深远。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品德、我们思维和行为的方式,最终左右我们的成败。在我们周围也可以看到,好习惯造就了多少辉煌成果,而坏习惯又毁掉了多少美好人生!
一旦养成寻找借口的习惯,我们的上进心和创造力也就慢慢地退化。因此,我们要拒绝借口,避免养成寻找借口的坏习惯。
2.西点军校的准则:没有任何借口
美国西点军校有一个传统,遇到学长或军官问话,新生只能有3种回答:
“报告长官,是。”
“报告长官,不是。”
“报告长官,没有任何借口。”
除此之外,不能多说一个字。
新生可能觉得这不太公平,例如军官问你:“你的皮鞋这样算擦亮了吗?”你当然希望为自己辩解,如:“报告长官,排队的时候有位同学不小心踩到了我。”但是,你只能有以上3种回答,别无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你只能说:“报告长官,不是。”如果军官再问为什么,唯一的适当回答只有:“报告长官,没有任何借口。”这既是要新生学习如何忍受不公平,同时也是让新生们学习必须承担责任。
没有任何借口是美国西点军校200年来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是西点军校传授给每一位新生的第一个理念。它强调:想尽办法去完成每一项任务,而不是为没有完成任务寻找借口,哪怕是看似合理的借口。秉持这一理念,无数西点毕业生在各个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没有任何借口”就是要让学员明白:无论遭遇什么样的环境,都必须学会对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没有任何借口”的训练,让西点学员形成了毫不畏惧的决心、坚强的毅力、完美的执行力以及在限定时间内把握每一分每一秒去完成任务的信心和信念。
我们也应该有这种“没有任何借口”的决心,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毫不犹豫、坚定地解决问题。
3.让借口远离工作
寻找借口的习惯对人的负面影响很大,危害最深就在于工作。如何让借口远离工作是我们必须思考的事。为此,向大家提出以下4点建议,以供参考。
1)勇于承担艰巨的任务
不论事情成败与否,迎难而上的精神会让大家对你产生认同。另外,承担艰巨的任务是锻炼自己能力的难得机会,经常接受这种锻炼,你的能力和经验会迅速提升。在完成这些艰巨任务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和痛苦在所难免,但痛苦会使你更加成熟。
2)对公司及产品充满信心和热情
优秀的员工总是对公司及其产品表现出极大信心和热情,不论是在工作时间,还是在下班后;不论是对公司同事,还是对客户及朋友。当你向别人传播你对公司的信心和热情时,别人也会从你身上体会到你的自信及对公司的信心。没有人喜欢与悲观厌世的人打交道,同样,公司也不愿让对公司的发展悲观失望或无动于衷的人担任重要工作。
3)在工作时间避免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可能你的工作效率很高,也可能你现在工作很累,需要放松,但你一定要注意,不要在工作时间闲谈,也不要做任何与工作无关的事情,如听音乐、看报纸等。如果你没有事做,可以看看本专业的相关书籍,查找一下最新专业资料等。
4)向有关部门提出问题和建议
养成了这样良好的习惯,你就不会再为出现的问题而沮丧,甚至可以在工作中学会大量解决问题的技巧,借口也会离你越来越远。
少说一些如果,多说一些如何
职场上一般有两类员工:一类喜欢以“如果”作为开头,“如果当初我不这样就好了”,“如果当初我那样做就好了”,“如果我有这样一个上司就好了”;一类喜欢以“如何”作为自己的标签:如何克服工作中的困难,如何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如何把事情干得更漂亮。
爱说“如果”的人往往抱怨自己的机会少,怀才不遇,甚至是命运不公,却从不在自己的身上找原因;爱说“如何”的人不会把时间浪费在没有意义的抱怨声中,他们把时间节省下来以解决问题。
1.“如果”与“如何”造就完全不同的结果
“如果”是一种假设,多半不能实现。这两个字不是对失败原因的正确总结,而是毫无意义的后悔。
美国一个成功的推销培训师在回答如何训练推销员时说道:“我教他们做一个只想‘如何’的人,而不是做一个只想‘如果’的人。”
他指出考虑“如何”和“如果”之间的差异:“想‘如果’的人,只是难过地追悔一个困难或一次挫折,悔恨地对自己说:‘如果我没有做这或那……如果当时的环境不一样……如果别人不这样不公平地对待我……’就这样从一个不妥当的解释或推理转到另一个,一圈又一圈地打转,终是于事无补。不幸的是,世上有不少这样只想‘如果’的失败者。”
遇到问题是考虑“如何”的人,不会把时间浪费在追悔过去没有努力解决问题,而是马山行动寻找解决方法。他们心中有种信念,并不断询问自己:“我如何能利用这次挫折而有所创造?我如何能从这种状况中得出些好结果来?我如何能再从头干起,重整旗鼓?”
万事没有“如果”,在行动中,要抱着永不放弃的态度,坚定地找到有突破意义的行动方法,从而产生高效的执行力。
2.将精力放到“如何”上
很多人在遇到问题时,不知道去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提几个“怎么办”,而是逃避问题,这样的人在职场上难以生存和发展。
这时,最为关键的是要想到“如何”,即如何摆脱困境,如何从失败中奋起,如何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
一家建筑公司在为一栋新楼安装电线。在一个地方,他们要把电线穿过一条20米长,但直径只有3厘米的管道,而管道砌在砖石里,并且拐了5个弯。他们感到束手无策,显然,这用常规方法是无法完成任务的。
后来,一位爱动脑筋的装修工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到市场上买来两只白鼠,一公一母。然后,他把一根线绑在公鼠身上,线上连着电线,然后把这只公鼠放在管子的一端。另一名工作人员则把那只母鼠放到管子的另一端,并轻轻地捏它,让它发出吱吱的叫声。公鼠听到母老鼠的叫声,便沿着管子跑去找它。公鼠沿着管子跑,身后的那根线也被拖着跑。就这样,穿电线的难题顺利解决。这位爱动脑筋的装修工也因此得到同事们的尊敬和老板的嘉奖。
成功的秘诀就在于用大脑想方法,用智慧工作。我们在工作时,不单要用手去做,更要用脑子想。不管工作多忙多困难,都要在必要的时候停下来好好想一想。只有在工作中主动想办法解决困难,不找任何借口,你才能成为最受欢迎的人。
3.不纠缠于“如果”,多想想如何做
许多人喜欢说“如果”,但是时间不会倒流,在工作中,“如果”这个词没有实用价值。成功者在面对问题时,绝不会纠缠于“如果”,而是想办法解决问题,刘新就是一个懂得“如何”做的人。
十几年前,年轻的刘新开了个小饭馆,但并不顺利,半年多的时间,欠下不少债务。但刘新并没有气馁,他亲自到市场上去采购新鲜蔬菜,并考察市场行情。在长期采购的过程中,刘新发现小土豆作为东北地区的土特产,虽然块头比一般土豆小得多,营养价值却比较高。
于是,刘新在烹制小土豆上刻苦钻研。随着“小土豆”工艺的日渐成熟,他每餐都会免费给消费者赠送一碟自家精心制作的开胃小菜——酱小土豆。
后来,很多人都喜欢吃刘新饭馆的小土豆,他干脆把店名改成了小土豆酱菜馆。刘新又研制出四处走访、大量收集民间的小土豆烹调技术,然后加以改进,一道颇具东北地区特色的小土豆特色菜。
一招鲜,吃遍天。小土豆特色菜问世后,受到消费者的热烈欢迎。如今的小土豆连锁店已经成为东北人最为熟悉的餐饮品牌之一。
在遇到失败和挫折的时候,“如果”的设想和借口是没有用的,“如何”才能解决问题。多想想“如何”去做,而不是纠缠于“如果”式的各种借口中,克服困难,走出失败,每个人都可以做到。
平庸者只缺方法,永远不缺借口
你可能常说:“实在是没办法!”然而,果真如此吗?你确定你说这句话的时候分析了所有的可能?还是你根本没有动脑筋想方法?
或许这句话的实际含义是:“我没有去想好的办法。”“没办法”让我们找到了可以不做的理由。事实上我们应该把思路放宽,这样才有可能找到出路。
1.带着思考工作
在西方流传着一句十分有名的谚语,叫做“Use your head”,意思就是用你的头脑思考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许多名人以这句话作激励,为人类解决了很多被认为是解决不了的问题。
爱迪生是著名的发明家,他的成功得益于他的“动脑筋”。
一次,爱迪生把一只灯泡交给他的助手——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系毕业生阿普顿,要他算出玻璃灯泡的容积,阿普顿拿着灯泡琢磨了好长时间,于是用皮尺在灯泡上下、左右量了一阵,又在纸上画了很多草图,写满各种尺寸,列出许多道算式,算来算去仍未得出结果。
爱迪生见他算得满头大汗,就对他说:“我的上帝:你还是用这个方法算吧!”他在灯泡里倒满了水递给阿普顿说:“把这些水倒进量杯里,看一看它的体积,就知道灯泡的容积了。”
想获得成功的人想尽一切办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终的胜利者将是善于寻找新方法的人。
有的时候,我们可能面临无法解决的问题,但是适时改变一下思路,就有可能找到方法,从而获得成功。
平庸者永远只缺方法,不缺借口,而成功者绝不会讲“没有办法”,他在困难的面前绝不屈服,然后积极寻找好方法。
2.少抱怨多思考
同事之间一起聊天,涉及最多的话题可能就是工作,其中,又占多数抱怨。生活、工作中种种不如意也许不可避免,但我们不应该作无谓的抱怨,而应该静心思考对策与方法,来改变现状。
教育界也有诸多抱怨。越来越多的老师抱怨如今的学生不好管理,教师的工作不好开展,我们不妨认识一下这几位老师:
包老师发现学生课外活动时间十分活跃,但是经常做不安全、不健康的游戏。他严令禁止,而是从挑战擂台的电视娱乐节目中受到启发,在班级全面推行擂台赛。擂台赛的项目由教师建议和学生提出综合决定,如跳绳、下棋等。每个项目面向全体学生,每天举行一个项目的擂台赛,学生挑战自我的热情被激发,课外活动变得丰富而有活力。
年轻的秦老师,发现许多学生玩耍之后,经常用脏手拿水喝、做眼保健操,很不卫生。她没有抱怨学生不讲卫生,而是拿来塑料桶放在教室里,安排学生轮流换水,号召大家勤洗手。有了讲卫生的便利条件,学生懒于洗手的习惯很快得以改善。
马老师发现学生普遍爱挑他人的错,找到他人的错误之后就邀功请赏似的报告老师。这种以“责人小过”为乐的行为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也确实让人反感。马老师用累积加分的方法激励学生找出自己和他人行为中的闪光点,挖掘自身行为中的不当之处。要求学生把这三方面的发现写在专用本子上给老师批阅。经过3个月的督导,学生“责人为乐”的行为大大减少。
我们如果能静心思考对策与方法并加以实施,不满就会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其实,工作中的问题恰恰是工作的转机,如果只是停留在抱怨层面就太可惜了,应该抓住这个机会积极思考,找到解决问题方法,使事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