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05500000013

第13章 神经麻木

言语所表达的意思,常常根据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每个国家都是如此。其中“神经质”这个词从古到今的变化尤为明显。这个词的原意是强壮的、坚韧的、有力的,而现在渐渐演变成了“神经衰弱、有病、易激动、软弱”等负面的意思。很明显,随着现代文明的急速发展,人们的神经越来越紧张,神经疾病也变得更加普遍。

“神经过于紧张”几乎是每个现代人都会出现的状况。我们所指的是正常的西方人,而不是那些神经疾病患者。前者的身体很健康,也清楚神经系统对人体而言十分重要。

对于盎格鲁—撒克逊人而言,不同的时代,人们的神经紧张程度是不同的。而在这个连吃饭的空闲都没有的,一切都急匆匆的时代,人们的神经一直保持高度紧张。这种“神经过于紧张”导致的结果显而易见。

每个现代人都急躁地想完成要做的事(不少西方人都是如此),就像是等待决定命运的加急电报一样,坐立不安,心神不宁。谈话时也紧握着铅笔,生怕错过了要记录的东西。每个人的神经都紧绷着,似乎要去完成什么伟大而庄严的使命。我们像野兽一样焦躁不安,左顾右盼,手里忙个不停,生怕有危险的事物被忽略。我们无时无刻都想要做事,想要用最快的时间将要紧的事做完。

神经的过度紧张导致了许多“书写痉挛”“弹琴痉挛”“按键痉挛”等一系列的病。在这种神经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我们的睡眠质量越来越差。鸟的叫声、风吹动窗户的声音、阳光照射进屋子的一丝光线,都会影响到我们的睡眠。我们一旦被惊醒,就再也无法入睡。我们每天的时间都被工作占满,最后发现自己连休息的时间都失去了。

“银行家不抱着银行睡觉,银行就无法运营。”这句格言表达的意思是,股东在获利的同时,银行掌柜正在神经紧绷地支撑着。

对于西方人的生活,我们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与西方人紧张的生活相比,中国人的生活显得悠闲得多。虽然不能剖开中国人的身体来检查神经情况,但我们却清楚地知道中国人的神经同西方人相比是大不相同的。

中国人的一个优点是不知疲倦,他们可以在同一个位置待一天而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可以像机器一样一整天都重复单调的动作。如果他是个手艺师,他会待在同一处,重复同一种如“编织”“制造”这种单调的工作,从早到晚,每日如此。工作一成不变,意识当然也不需要变化,而中国人可以忍受这种单调。中国的学生也是如此,所学的功课单调重复,受各种各样的限制,缺乏休息。若是西方的学生,过不了多久就会抓狂,他们无法忍受这种单调。可中国的孩子就像寺庙里的菩萨一样安静,与此相比,西方的孩子则像是猴子一样调皮好动。

中国人不理解外国人为什么喜欢散步,对他们来说体育锻炼是多余的。至于相互追赶的垒球运动,他们更是难以理解。广州有一位教师看到外国妇女们在打球,就问随从:“她这样跑,一天要付给她多少钱?”随从说:“不付钱。”教师根本不相信。对中国人来说,能雇苦力去做的事情,自己尽量不做。即使我们反复解释,这样做对身体有好处,他们也无法理解。

关于睡眠,中国人与西方人也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人可以睡在任何地方,用砖块当枕头,草当褥子。任何影响西方人睡眠的东西,都不会影响到中国人。不需要很安静、也不需要很暗的环境。即使是小孩子昼夜啼哭吵闹,也不会将他吵醒。

中国的一些地方,夏天时有这样的习惯:午后的两个小时内,不管是什么人,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在做什么,都会像冬眠的熊一样找地方睡觉。他们像蜘蛛一样垂着头,张着嘴梦呓,周围还有一群苍蝇。

如果征兵的标准是睡觉,那中国的士兵将突破百万,甚至千万。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不注意空气的流通。除非是一阵台风掀掉屋顶,不然他们的屋子几乎没有什么地方可以让空气流通。中国人经常一群人住在狭小的空间里,他们对此习以为常,并不觉得拥挤。

如果他们同盎格鲁—撒克逊人那样容易神经紧绷,那么,他们也会感到不幸吧!

中国人神经麻木的另一种表现是对疼痛的忍耐。熟悉中国医院手术的人都知道,中国病人所面对的疼痛连西方的壮汉都会望而生畏。

有很多文章都谈及到这个方面,若是一一举例,恐怕要浪费太多章节。

这里仅提一下英国小说家乔治·艾略特在一封信中所说的:“中国人的外科手术不给病人服麻药,但病人坦然自若,实在是令人惊讶。”如果乔治·艾略特说的是正确的,那么中国人的神经实在是麻木而迟钝。

勃朗宁夫人说:“对于没同情心的人来说,观察等于拷问。”这种人无疑就是她这样的诗人,或是与她性格相近的人。

西方人在工作的时候,尤其是在做一些细致而困难的工作时,不喜欢被别人盯着,而中国人在别人的观察下会做得更好。我们每次去一些外国人少的地方,都会引来一大群中国人好奇的围观,这让人很反感。虽然这些中国人的观察并不会给我们造成伤害,但是我们仍然觉得不赶走他们,自己就会“发疯”。而中国人却不理解外国人的这种感觉,他们不在乎有人围观,看多久都没关系。如果有人对他的围观表示反感,他会觉得那个人肯定有毛病。

西方人喜欢安静,睡觉时需要安静,生病时更要安静。即使他是个好动的人,生病时也希望安心静养,不被人打扰。所以朋友、护士、医生都会互相配合,让病人能够静养。病情严重的人更需要静养,而中国人与西方人完全相反。在中国,一旦生病的消息传出去,探视的人由四面八方接踵而至,病越重,来的人越多。而且对于这些来探视的客人,我们要热热闹闹地迎接、招待。在这些人中,有担心病人死掉而痛哭流涕的;有和尚尼姑为了驱鬼而弄得乌烟瘴气的。没有人想到病人需要安静。西方人处在这种环境中反而会觉得死是一种解脱。

有一名法国的夫人,生病时拒绝探视,她说:“我希望安静地死去。”

对于这位夫人的要求,西方人都抱有同感,而中国则不会有这样的请求,就算有也没人会认同。

生活在这样一个烦乱的世界,处处都让人感到忧虑和不安。中国人也像其他国家的人一样被这些深深地影响着,甚至比其他国家的人更甚。很多生活条件低下的地区,人们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雨水多了,山洪会让他们无家可归;雨水减少了,又会有千百人挨饿。这种事情是无法避免的,所以中国人只能听天由命。这也是造成他们性格麻木不仁的原因之一。只有那些目睹过这些天灾的人才能够明白。只有亲眼去看,才能完全理解。但无论如何,西方人都不能理解,正如中国人无法理解西方人个人自由和社会自由的理念一样。

在我们眼中,中国人始终是一个谜。比起我们,中国人天生就“麻木不仁”。只有这样推测,我们才能逐渐理解他们。也许这个推测会影响到我们同中国人之间的关系。最适应二十一世纪生存的,是“神经过分紧绷”的西方人,还是“不知疲倦,任劳任怨”的中国人呢?

同类推荐
  • 品读台江

    品读台江

    品读台江,才只开了个好头。地处海峡西岸感潮地带,有活泼源头,有海涌回澜,风景无限,逝者如斯,可别打盹!漏了一组新镜头,便会遗憾凝眉
  • 中华国学典故知识大全

    中华国学典故知识大全

    典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智慧的浓缩。在日常交往中,我们如能熟练恰当的运用典故,能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精炼、更富感染力;在文字表达上运用寓意深刻的典故能起到言简意赅和画龙点睛的功效。本书编者在编写过程中不仅对典故进行了解释,还点明了它的出处。阅读典故故事,了解他们的来龙去脉,不仅可以学到很多国学知识,还可以感受到经史子集各自独特的魅力,增加学习的趣味。
  • 山海雅韵

    山海雅韵

    从吴越文化的荟萃,到历代文人雅士的遗韵,金山的海派文脉源远流长,历久而弥新。数千年的人物风流,可制皇皇巨著,而薄薄一册解读的只是金山文化发展的脉络和其中一些刹那的闪烁。跟着本书去了解、熟悉金山的前世今生,比如:明长城“金山卫”砖刻与金山的故事、上海硕果仅存的最后一座渔村、妈祖文化在上海的发端演变……与此同时,可边读边走去看看:最具吴越文化交融特色的千年古镇枫泾、黄公望潜心绘制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的吕巷……放下书本,可以去尝美食、看农民画展、听金山故事……
  • 泰国人

    泰国人

    本书从多个层面描述了泰国人的性格,探讨其国民性和民族性,书中还选择了一些能反映泰国人民生活和自然风貌的图片。
  • 弟子规全鉴

    弟子规全鉴

    本书在全面阐释《弟子规》精华要义的基础上,以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七个方面为人处世应有的基本理念和规范为纲,充分融入对现实的深层次思考,书中大量引用圣贤著作进行说理,穿插上百则历史故事和现实案件,将《弟子规》蕴涵的智慧与当下职场相结合,将传统文化的厚重感与当今鲜明的时代感相结合,是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员工、国学爱好者以及青年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培养良好习惯、提升个人修养的必备读物。
热门推荐
  • 霸道总裁傻傻妻

    霸道总裁傻傻妻

    她是个并不起眼的女星,而他却是高高在上的s市总裁,却因为他的出现,发生巨大的改变,他欺负她,宠她,她还傻傻的帮他数钱,这样的傻妻,而他偏偏就看上了她,从前并不受人爱戴的她,开始慢慢的受人关注,这样的她他接下来会发生怎么样的故事呢?
  • 史上第一宠婚

    史上第一宠婚

    奢望一见钟情的男子是自己命定的王子,将她从生活的泥潭救出,他果然骑着白马来了,却拉着她的手,一步步地教她,如何吸引另一个男人!还实地指导,一晚纠缠后,被人像破布娃娃一般丢弃,她该如何向命运反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蒙在鼓里

    蒙在鼓里

    勉强看了会儿代数——好比某些官员漫不经心地勉强研究着民生规划——抬头看了看依旧的墙壁和依然的人群,闷头沉思了一会儿——好比那些官员闷头沉思自己乏味的黄脸婆——我很觉没趣。正巧一只小虫趣意盎然地飞来。它在我头顶嗡嗡绕了三圈,最后居然误撞我发,落到代数书上。看来代数那些绕来绕去的概念也“非人地”把小虫子绕进去了。我赶紧用钢笔尖点住冒犯者,从腰带上解下小刀割去了小虫的翅膀。钢笔尖所点之处,代数书洇湿了一片。小虫子顺着我的中指——“河西走廊”——大模大样地进入“中原腹地”——掌心,又继续跋涉,到达胳膊上。
  • 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心理学

    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心理学

    教育孩子,是一件大事,是一件不容忽视、来不得半点马虎的大事。不过,我们也不用着急。因为任何一位妈妈,只要努力,都可以成为一位不错的妈妈,都可以成为一位称职的家长。所以,教育孩子的前提,就是我们做妈妈的要努力,努力学点真正有价值的教育常识。
  • 网游之布甲骑士

    网游之布甲骑士

    懵懵糟糟的我第一次玩一个网游。机缘巧合下,我竟然成为这个游戏中最后的一名骑士。不觉的,我已经喜欢上了这个游戏,已经离不开了游戏中的生活。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我对游戏的深入了解。恍然间我发现。我要面对的不仅仅是游戏中的怪兽。我要守护的也不仅仅是梦里那个长发飘飘的女孩……
  • 出局者

    出局者

    那天周黎在午睡起来之后,迈着极其闲散的步子,哼着小调晃晃悠悠走出学校大门。他在距离门卫跟前不远处将右腿高高地翘起,做了一个下车的动作——那个迂拙的门卫每次总在周黎飞驰着自行车外出的时候勒令他下车,可是今天他似乎缺乏一定的想象力,他把头慢慢地扭向一边,一副视若无睹的样子。周黎在穿越人行天桥的时候,一个人向他迎面急凑过来,穿着不是很引人注意,但他的眼睛一直在四下里转悠着不停,贼贼的。太阳光在下午还很猛烈,马路周围的树木都奄奄的无精打采,那个人一定在天桥上挨了半天的烤炙。
  • 惹上首席总裁

    惹上首席总裁

    【已完成】她。是上位者的落魄千金,一身傲骨,生活的坚定执着。他,是聊城花心大少,笑面腹黑,出手阔绰,玩世不恭,对他来说,女人如衣服,可以是西装或者衬衫,独不能裸体。无上的智者,愤怒只是无能的表现。一场家庭的婚变,她找上了他……………..她知晓他的花名,却还是无奈。“只要你同意放过天源,我什么条件都可以答应你。”“任何条件?”他靠近她,搭上她削瘦的肩膀,“什么都会答应吗?”音调轻快轻佻。他如愿以偿的得到了她的一切,却在事后无赖的将奸商潜质,发挥的淋漓尽致。“有吗?什么时候?有合同吗?有单据吗?”“你知道,我不缺女人。”他似笑非笑,单手忖头,轻悠的语气中夹杂着笑意,仿佛置身事外,看了一个免费大笑话。再次相遇,她以为本是陌路,依旧安宁,却不料一切才刚刚开始……偶尔还有小剧情:夜晚,月光高照,床身摇晃,断断续续的影调里残留一点点清晰的片段:“你骗我。”“是你太可爱。”“老狐狸。”“小东西。”“你是怎么进来的?唔……唔……”“门卡。”干脆果断。“不可能……明明被偷了……。”“被我抢回来了。”“……你欺负我。”“我怎么舍得呢。”“那......东西……还……给我。”“我帮你追钱包和别人打了一架,你怎么还我?”义正言辞。“……”尊贵高雅的华少,怪不得会颓废褶散,头发微乱,好吧!有一点点感动。“不懂得知恩还报的小东西,真想咬你。”“你……放……开……我……唔……我……就……还……唔……疼......”本文可能俗套,温馨,偶有小虐,女主不强大,却坚强,如何强大的女人,一生不都是想找一个牵手一生疼爱的男人。简介无能,后面精彩不断,跳坑请谨慎,本文绝不弃坑,喜欢就放入书架吧!推荐朋友文文:《妾本京华》《尤物皇后》《丞相千金不为后》《扑倒极品总裁》《我的野蛮男家教》《豪门童养媳》亲亲郦的文《绝代好夫君》亲亲云云的文《“妖”后》夕画《妖孽夫君很多个》《秦始皇的小妻子》《魔鬼的私宠天后》《腹黑狂妃》义飞《倾城傻妃》《带着儿子霸占王府》《先生,别这样》简介:家里被房东潜公司被老总潜..................于是我发誓:我一定要潜回去。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来十一的扣扣群138378390,互相讨论吧!
  • 言之有兮桐

    言之有兮桐

    “沈兮桐,听说你喜欢陈言之。”“什么叫喜欢陈言之,我那叫爱,好吧。”……“沈兮桐,你那么喜欢陈言之,为什么还没把陈言之弄到手呀。”“我都没急,你急什么,我和陈言之是迟早的事。”“沈兮桐,听说陈大校草有喜欢的人了?”“嗯,我就知道他是喜欢我的。”“你怎么知道校草喜欢的人是你,万一是别人呢?”“他只能喜欢我!他要是喜欢别人,我就...我就当一个锄头。”“为什么要当锄头呀?”“把他这个草给刨了!”
  • 皇后很倾城

    皇后很倾城

    一场风驰电掣,雷霆万钧的无间道战役,她为国家光荣牺牲,葬身黑海。这个她可以忍受,可是为什么让她模糊的看到无数身穿白大褂,蒙脸的医师日在奋战抢救了了几十个小之后,醒来时却发现自己已成一个襁褓婴儿,正被一个眉目刚毅,丰神俊朗的小男孩抱在怀中,只见他凝视着自己,剑眉一挑,面目天真,眼底却深邃的道:“她是朕的皇后?”皇后?靠,老天爷,你跟我开什么玩笑!
  • 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

    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

    婚姻是上帝给所有女人设的一道重要关卡。古人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很多时候,或许我们看不清婚姻的真实面目,只是因为身处牢笼之中,目光变得短浅。若想摆脱僵化的思维,就需要暂时抛开身处的环境。张爱玲,一个风靡于1930年代的上海女性,她以犀利的目光和独到的见解,为爱情与婚姻写出了教人叹服的哲理。诚如其所言,无论是爱情抑或是婚姻,都只是“因为相知,所以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