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年间,一份写在科考试卷上的检举材料揭开了一起浙江府库亏空贪腐大案,浙江学政窦光鼐孤身查案,反遭钦差大臣曹文埴、阿桂等人百般诬陷,面对全省的贪腐,乾隆的态度由支持彻查逐渐发生微妙的变化,窦光鼐凭一己之力誓把亏空案办成贪腐铁案。然而面对铁证,乾隆又为何左右为难?
第一回奇怪的考卷
这是一起发生在乾隆末期的腐败大案。这件案子牵涉了浙江省大大小小所有的官员,震动了大江南北、朝野内外。故事的起因,要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浙江科举考场的一张试卷说起。
清朝主管一省教育文化事业的最高长官是学政。当时的浙江学政叫窦光鼐,他在阅卷的时候发现了一张奇怪的考卷。这份考卷根本就没有根据题目答题,而是列举了平阳知县黄梅的种种罪行。黄梅在任八年来,挥金如土,造成钱粮巨额亏空,又以弥补亏空的名义,向老百姓额外征税,勒索钱财,把聚敛来的巨额钱财装入自己的腰包,等等。总之,凡是官员可能触及的经济犯罪问题,黄梅都犯了。平阳老百姓苦不堪言,民间流传着“黄梅时节家家苦,青草池塘处处冤”的民谚。
看完考卷,窦光鼐倒吸了一口凉气:这哪里是一张答卷,分明是一份举报材料啊!他对这位考生的勇气十分敬佩。对于古代读书人来说,科举考试决定了一个人的前途。为了准备一场考试,无数学子往往要花费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刻苦读书,同时,考生的家人也免不了要节衣缩食,支持他读书应试,希望他能金榜题名,光耀门楣。所以,考试不仅左右着考生的命运,更承载了整个家族的期望,有谁会轻易放弃呢?
眼前的考生放着科举功名不要,毅然放弃了之前的寒窗苦读和家人的期望,这得有多大的委屈,下多大的决心啊。
窦光鼐不禁想起,就在这次考试的考场上,秀才们三五成群,谈论黄梅的斑斑劣迹。有些平阳当地的秀才情绪激动,说黄梅多年来横征暴敛,敲诈勒索。还有秀才说,黄梅竟然还在老母亲去世的当天晚上看戏。
对于饱读诗书、以儒家礼仪道德指导言行的读书人来说,黄梅的行为禽兽不如。
秀才们以这种方式请窦光鼐出面惩治贪官。尤其是那位写检举答卷的勇敢考生,清楚地向窦光鼐传达了这样一条信息:我敢不顾一切地告,你敢接吗?
窦光鼐陷入了沉思。他很犹豫要不要管这件事。窦光鼐为什么要犹豫呢?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窦光鼐是何许人也。
窦光鼐,山东诸城人,当官很早,起点很高。乾隆七年(1742年),二十二岁的窦光鼐就考中了进士,进了翰林院。但在仕途摸爬滚打了整整四十四年,很多晚辈和下级都当上了总督巡抚,甚至是内阁大学士,窦光鼐还只是浙江学政。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窦光鼐为人处世坚持原则,为此他得罪了很多人。
我们可以通过几个例子,来了解一下窦光鼐的性格。
乾隆皇帝很了解窦光鼐,《清史稿》说乾隆“夙知光鼐”。一开始,他很欣赏窦光鼐勇于任事的性格。窦光鼐在翰林院学习的成绩不是很好,考试只考了第四等,按规定是要受到罚俸,也就是扣发工资的处分,同时下放到地方去当知县。但是,乾隆却破例提拔窦光鼐为左中允,不仅没有把他外放地方,而且还升了官。之后,窦光鼐青云直上,历任内阁学士、左副都御史。到乾隆二十年(1755年),窦光鼐只用了十三年时间,就升迁到了从二品的高官。当年窦光鼐三十五岁。和他同年考中进士的多数人还是知府、知县。应该说,乾隆皇帝对窦光鼐皇恩浩荡,重点培养。窦光鼐离入阁拜相只有一步之遥。
但是,之后发生的几件事情,让窦光鼐和乾隆的关系开始疏远,窦光鼐在仕途上就此止步。窦光鼐担任左副都御史期间,指出许多不当判例应当修正。一年,窦光鼐作为都察院的长官参加了秋审。秋审就是每年秋天,朝廷对死缓判决进行审核。清朝的司法实权集中在刑部,秋审渐渐沦为例行公事,变成一种对刑部判决的确认仪式。但是,窦光鼐却在秋审中发现,广西有个犯人陈某因为保卫田里的庄稼杀死了盗贼,被判了死刑,刑部认可了这一判决。同样是犯了杀人罪的贵州罗某是逞凶杀人,却被判了缓期执行。窦光鼐对此提出异议,给刑部发公文,表示反对。这让刑部长官很意外,很震惊,他和窦光鼐吵了一架,还向皇帝告了状。乾隆就让人调查这件事,结果大家认为窦光鼐火气太重,言辞过激,应承担主要责任。
窦光鼐这么一闹,大臣们都认为他要受降级处分,而乾隆皇帝却命令窦光鼐留任,但心中对他的印象大打折扣。窦光鼐非但没有吸取教训,而且依然固执己见,他上奏说:“杀死盗贼,按照法律只要打板子和判处有期徒刑。近来,各省大多把杀死盗贼按照擅自杀人处理,处罚过重。应该严格按照法律执行。”乾隆采纳了窦光鼐的建议,但是认为窦光鼐顽固、迂腐,不适合担任高级职务,所以不再重用他。
几年后,窦光鼐担任了顺天府尹,相当于首都北京的市长。顺天府尹是正三品官,比左副都御史低一个级别,窦光鼐相当于被降了一级。北京周边有许多满族王公和八旗子弟的庄园、田地,窦光鼐虽然是顺天府尹,是名义上北京的最高行政长官,但皇城根下的很多事情他说了根本不算。
当时京城附近蝗灾严重,蝗虫铺天盖地地来了,窦光鼐只能督促汉族老百姓消灭蝗虫,王公大臣和八旗子弟们一点力都不出。窦光鼐觉得这不公平:凭什么你们不付出只享受?于是,窦光鼐上奏,要求不论八旗子弟还是汉族百姓都要出劳力消灭蝗虫。不用说,窦光鼐的建议遭到了一大批王公大臣的反对。双方在皇帝面前吵了好几个回合,弄得乾隆很厌烦,干脆将窦光鼐罢官。
窦光鼐原本起点很高,但是这一件件的事情让皇帝对他的评价大打折扣,升迁之路就此止步。晚年的乾隆皇帝是个喜欢稳定的太平天子,讨厌下面的官员和老百姓生事。但乾隆并不是一个昏君。他认为窦光鼐是迂腐的书呆子,缺乏办事能力的同时,也觉得窦光鼐没有什么大过,就陆续给他在一些清水衙门安排了一些闲职。就这样过了四十多年。
这一年窦光鼐已经六十六岁了。乾隆特意安排他担任浙江学政。乾隆的意思是这个职位比较适合窦光鼐,而且浙江经济发达,官员的收入比较高,可以解决窦光鼐的退休生活问题,让窦光鼐在浙江待上三四年,就让他退休养老了。
乾隆对他还是很照顾的。在清朝,学政在理论上是一个差事,而不是正式的官职,学政的级别是根据任职之前职位的级别而定的,所以乾隆还很“贴心”地把窦光鼐提升为吏部侍郎。侍郎是正二品的高官。这就解决了窦光鼐的级别问题。所以,窦光鼐在乾隆五十一年来浙江当学政,是“皇恩浩荡”的结果。
这样一位等着退休的老人,还有必要抛头露面、奋战在反腐败的第一线吗?
考生们的陈述窦光鼐完全可以置之不理。因为学政不管司法,不管人事,反腐败不是他分内的事。但是,我们从窦光鼐的宦海沉浮中了解到,他不是这样的人。尽管多次受到打击,窦光鼐心底里始终不畏强权,坚持原则。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骨头始终是硬邦邦的。
窦光鼐下定决心,要把黄梅的腐败案管到底。那么,这事到底应该怎么管,才能真正管好?这就好比是打猎,打好了可以满载而归,打不好,猎手会被老虎给吃掉的。
黄梅的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他一个小小的知县,能够在平阳胡作非为八年,屹立不倒,难道就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就没有人管呢?这说明,黄梅只是一只小苍蝇而已,他的背后,极可能趴着大老虎。这只大老虎正张着血盆大口,随时准备吃人。
窦光鼐毕竟在官场上沉浮了几十年,知道在帝国的政治体制下,要想办成任何一件事都是要讲技巧的。怎么弹劾黄梅,就是一件非常敏感、非常巧妙的事情。窦光鼐决定把黄梅腐败的事情和乾隆皇帝关心的事情联系起来。
在清朝,地方高级官员赴任之前,皇帝都要召见他们,面授机宜。这是皇帝对地方加强控制的一个手段。巧的是,窦光鼐到浙江上任之前,乾隆皇帝召见他,就谈了一件事。原来乾隆皇帝对浙江省,最关心的就是钱。浙江省千百年来都是鱼米之乡,是帝国的粮仓和财政大省。乾隆对浙江的钱粮收支情况很关心,召见窦光鼐的时候就说:你到杭州后,留心一下浙江府库的收支情况,有什么问题随时向我报告。
窦光鼐决定把黄梅的贪腐问题,放在浙江省的钱粮收支的大问题下面做文章。他结合自己到浙江的所见所闻,向乾隆皇帝上了一道奏折。窦光鼐说:“浙江省各州县仓库亏空很多。之前以浙江巡抚王望、闽浙总督陈辉祖为首的两大腐败集团被揭发出来后,浙江省并没有对他们贪污公款的情况进行彻底调查,只是笼统地算在仓库亏空中。各级官员以文件落实文件、以账目核对账目,并没有实地调查。地方官员升迁或者调任,接任的官员不认真查看仓库,核对钱粮,就草率出具交接文书。”为了说明浙江省亏空的严重性,窦光鼐举例说:“我听说嘉兴府下属的嘉兴、海盐两个县,温州府下属的平阳县,亏空都超过了十万两。”黄梅的问题,被作为例子,巧妙地镶嵌在了“浙江府库亏空”的大题目下了。
窦光鼐不知道,自己的这道奏折将会掀翻整个浙江官场,引起官场的大地震。一场旷日持久的权力大战,即将拉开序幕。窦光鼐到底引发了一场什么样的政坛地震呢?
第二回亏空是怎么产生的
浙江学政窦光鼐把浙江府库亏空的问题写成一纸奏折递到了皇帝面前。窦光鼐把自己了解到的情况据实以奏,再加上这又是皇帝亲自叮嘱的事情,会有什么问题呢?但是这份奏折却让皇帝发了大火。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事情还得从几年前说起。
浙江省是朝廷的钱粮重地,乾隆一直盯得很紧。然而不幸的是,浙江省先后出了王望、陈辉祖两个大贪官。乾隆就想了,他们贪污的钱是不是公款?对浙江的钱粮收支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于是在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皇帝就下令浙江省清查府库亏空的情况。
府库是中国古代官府仓库的通称。那亏空呢,就是仓库中的银子和粮食少于账面上的数目,出现了短缺。
这一查就是三年多,一直到乾隆五十一年二月,在乾隆的多次催促下,浙江巡抚福崧才递上来一份清查报告,说:浙江各地仓库钱粮亏缺三十三万余两,地方官员正全力弥补。浙江省每年征收的钱粮数以百万计,乾隆皇帝不相信才亏空了三十多万两银子,于是将浙江巡抚福菘和浙江布政使盛柱免职,另外派了三位钦差大臣,户部尚书曹文埴、刑部左侍郎姜晟、工部右侍郎伊龄阿到浙江省清查亏空情况。其中,伊龄阿接任浙江巡抚。
你们浙江官员不是不愿意清查吗,那好,我派人帮你们查账。
这三位钦差大臣果然“效率”很高,二月十二日被派往浙江,三月底到四月初就连续上了三道奏折,报告浙江省的亏空情况。他们说浙江省亏空三十三万余两,照抄了被免职的巡抚福崧的结论。乾隆很生气,曹文埴、姜晟、伊龄阿这三个人是二月派出去的,当时没有飞机,也没有京沪高铁,钦差大臣带着一大帮人,从北京走到杭州就需要个把月时间。办理交接手续、核对账目、实地调查等都需要时间。三个钦差只花了不到两个月时间,就报告了结果,明显是想敷衍了事。乾隆皇帝觉得他们严重辜负了自己的期望,很不客气地驳斥了三个人的奏折,警告他们如果再不认真盘查,就要对他们不客气了。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窦光鼐揭发浙江府库亏空的奏折递了上去,对乾隆皇帝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窦光鼐指出的三个县的亏空,加在一起就超过了三十万两,和钦差大臣汇报的浙江全省的亏空持平。难道其他七十几个县都没有亏空?
四月十二日,乾隆亲笔写下了长达一千二百字的圣旨,除了表扬窦光鼐外,还警告包括钦差大臣在内的所有浙江官员:再不认真清查,我就对你们不客气了!
窦光鼐的奏折让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同时,浙江省的官员们也很生气,后果也很严重。全省官员齐刷刷地站到了窦光鼐的对立面,巡抚伊龄阿领衔,多次上奏乾隆,说窦光鼐捏造事实,污蔑同僚,严重伤害了浙江官员的感情。各种各样的压力,有的是明的,有的是暗的;有的来自浙江省内,有的来自全国各地,气势汹汹地扑向窦光鼐,要求窦光鼐收回之前的奏折。全国各地、朝野内外,无数双眼睛盯着,看这件事怎么发展下去。
窦光鼐摊上大事了!为什么揭发亏空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为什么全省官员,甚至包括其他省的官员要对窦光鼐群起而攻之呢?这要从亏空产生的原因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