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让自己因社会制度而改变
在社会面前,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选择妥协并不意味着对自我的放弃以及对命运的退缩。安格拉·默克尔,一个曾生长于东德,后又见证德国统一的女人,无论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之中,她的特质从未改变,她始终是她——安格拉·默克尔。
安格拉·默克尔,这个享誉世界的德国政坛“铁娘子”,她的一生都在坚持自我,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之中,无论遭遇了怎样的事情,她始终都不曾改变,也不曾退缩过。
默克尔和所有人一样,一直拥有着自己的梦想,但众所周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的生活环境却一度限制了这种梦想。令人敬佩的是,在漫长的时光中,她却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是谁、自己应该是什么样的,她在压抑中成长,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自己的灵魂和自我。
德国的统一、柏林墙的倒塌,这一切都是年轻的默克尔无法预料到的,而正是这始料未及的事情,让她终于能够释放自我,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在政坛上展翅翱翔,最终登上世界的顶峰,成为德国乃至全世界最有权力的女人。
试想,如果在时间的消磨中,默克尔失去了对生活、对政治的热情,失去了对梦熊的向往,那么即便给她提供舞台和机会,她又能有什么作为呢?最可怕的监牢不是铜墙铁壁,而是禁锢心灵的樊笼。同样,真正能够影响并改变我们的人生的,并不是强大的外力,而是来自于心灵的力量。
我们很多人都有过那样的时候,因为生活的种种压力和限制,而不能去追求自己心中的梦想,不能去做自己真正渴望做的事情。每个人都渴望能随心所欲地活着,但事实上,很多时候,在现实面前,除了低头,我们没有第二条路可走。比如,想要追寻梦想中的事业,却可能因为家庭的牵绊而未能成行;想要迈开流浪的步伐,看看这个美好的世界,却因为亲近之人的挽留而无法离去;想要刚正不阿、保持本色,却又不得不在上级的压力面前俯下身子,放下尊严……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选择与放弃,鱼和熊掌永远不可能同时抓在手中。选择了一个,我们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个,生命本就是一场舍与得之间的博弈。
在人生的一场场选择之中,我们可以放弃,但却不能失去希望,失去梦想。人生在世,最悲哀的事情不是深陷苦难,而是丢失自我。不可否认,在强大的外力面前,我们总是力不从心,或许永远都没有实现梦想的机会,但若因此失去了自我,丢失了最基本的原则,那么生命之于我们又还有什么意义呢?没有了真实的自己,我们的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呢?
生活总不会是一成不变的,你永远不知道,命运会在何时对你展露微笑。就如默克尔,在命运为她打开一道裂缝,给予她千载难逢的机会之前,她从不曾预测到这一切。但即便在看似没有希望的人生中,她也从来不曾遗忘或放弃过自己的梦想,因为对梦想的追寻并非只是为了最后的成功,更重要的,是为了自我的完整与圆满。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成功者也有很多失败者,在大部分人眼中,衡量一个人的成功或失败,似乎主要看这个人的银行存款账户里有几位数字,这其实是一种极其肤浅的想法。有钱的人未必就是人生赢家,同样,两袖清风也不见得就是人生的失败者。一个人,如果不能实现自己生命的意义,不能在人生中感到满足和快乐,那么即便抱着令人艳羡的财富,他的人生也是失败的、令人同情的。相反,一个人,即便只能勉强糊口,但如果能在生命中将自己的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回忆过往也无悔无怨,那么他便是成功的、令人钦羡的。而要做到实现自己的价值,让人生无怨无悔,那么至少,不论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失自我,若是连真实的自己都丢失了,又谈什么价值,谈什么无悔呢?
默克尔曾说过:“我不想让自己因社会制度而改变。”因此,无论是行走在压抑的社会环境之下,还是被捧上德国政治的神坛,她都能够从容生活,按照自己的剧本,演绎生命的剧集。默克尔的成功,不在于她曾是一名成功的科学家,也不在于她现在是一名成功的政治家,仅仅是因为她始终是她,始终是安格拉·默克尔,始终抱持着对生命和梦想的追求。
在这个社会上,每个人都会有力不从心的时候,也都会不可避免地面临无法抗拒的阻碍与限制,然而,这些东西虽然能够限制我们的行为,却不能禁锢我们的心灵,一个心灵自由的人,哪怕深陷铁窗之下,也能让思想展翅翱翔,而一个给自己画地为牢的人,哪怕已经登上环游世界的游船,也终究无法领略大千世界的多彩与美好。
人的身份地位是不平等的,身居高位的人始终比身居低位的人拥有更多的特权与捷径,这一点我们不可否认。但人的灵魂却都是平等的,你的灵魂不会因为你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而变得高贵,同样也不会因为你拥有较低的社会地位而显得低贱。因此,永远不要因为生存环境、身份地位的改变,就轻易让真实的自我蒙上尘埃,更不要因一时的失意而妄自菲薄,你始终是你,无论何时何地,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探寻出自我的价值,也才能在生命的尽头,蓦然回首之际,对这一生无怨无悔。
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安格拉·默克尔从来都是一个极有主见的人,她生于牧师家庭,却选择成为一名科学家;她选择投身科学事业,却又最终踏入德国政坛。她有自己的政治立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从不“复制”任何人的道路。
现代社会虽然一直在强调男女平等,但实际上,这个社会为女人提供的机会远远少于男人,女人想要在事业上打拼出一片自己的天空,更是比男人艰辛百倍。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无疑是女人中的佼佼者,在事业上,她登顶德国政坛,堪称全世界最有权势的女人;在生活中,她与丈夫相敬如宾,令人称羡。家庭事业双丰收的默克尔,简直拥有了全天下女人梦寐以求的一切。
默克尔的成功是令人意外的,她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也没有令人难以忘怀的美丽容颜,她看上去就和千千万万的普通女人一样,然而正是这样的她,获得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功。
熟悉默克尔的人都知道,她从来都是一个平凡而又独特的人。说她平凡,是因为她从不刻意让自己显得与众不同,不管身处什么样的环境,拥有怎样的身份地位,她始终都像一名普通人一样去生活;说她独特,是因为无论何时,不管外界怎样评说,她始终明白自己的特点,始终坚持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每个人都有所长,只有发现并加强自己的所长,在适合的领域去参与竞争,才有可能做到游刃有余!无论如何,我们都要诚实面对自己,不断努力,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13岁时,小姑娘麦瑞就想像自己的父亲以一样,当一名出色的医生。圣诞节,在床头挂上袜子时,她许下的心愿,是拥有一套完整的人体骨骼模型。那天,她的父亲实现了她的愿望,送给她一副人体骨骼模型。这副模型是用金属的挂钩把人体的骨骼组装起来的。麦瑞只用了两周时间,就可以把它完全拆卸,然后组装得毫无瑕疵。这让她的父亲十分欣慰。
麦瑞总是喜欢在手里攥一块白骨揣摩,这让她失去了很多儿时的玩伴。几乎所有小孩子,都害怕这种阴森森的东西,既可怕,又奇怪,于是,这个没有好朋友的小姑娘,便有了一个“怪人”的绰号。
随着小姑娘渐渐长大,她对医学方面的特殊天赋也得到了数次验证。后来,她被霍普金斯医学院破格录取,并被允许跟随教授们研究课题,到医学院的附属医院去坐诊,学习实际诊断的技术与经验。虽然她没有实际坐诊经验,但就对疾病的深入研究程度来说,麦瑞或许不亚于一些已经在医学院学习了四年的学生。
然而,在一次手术中,麦端竟然发现自己晕血,当看到医师的手术刀割出剖口,鲜血涌出的时候,她四肢冰冷,头晕目眩。没听清楚医师在喊什么,就昏迷过去。麦瑞倔强地认为,自己不能就此止步,为了成为一名出色的医生,她已经付出了太多太多,况且这也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为了洗刷耻辱,弥补缺陷,私下里,她在实验室里解剖青蛙、豚鼠。她戴上墨镜,想通过看不到殷红色的鲜血来缓解自己的紧张情绪。可是,这也失败了,她闻到血腥的味道,也会出现晕血的症状。
学校也认为麦瑞是不可多得的医学奇才,鼓励她不要放弃,并建议麦瑞转修内科,因为内科不需要与鲜血和手术接触。可大家都忽略了一点,内科的病号也有咯血等症状。查房时,麦瑞再次晕倒,这让她心灰意冷,休学回到了家中,常常在卧室里一待就是一天,断绝与外界的一切来往,甚至想要自杀。
麦瑞的祖母不忍心看着心爱的孙女就这样沉沦下去,决定找她谈一谈。那天下午,祖母拿着从《国家地理》上精心找出的一摞图片,来到孙女的卧室,一张张地把那些美丽的风景展示给她看。
麦瑞不理解祖母想向自己表达什么。看完最后一张图片后,祖母抚摩着她的头发,柔声说:“孩子,这个世界上不仅只有美丽的罗马,只要你愿意,你完全可以到达同样美丽,甚至更加美丽的地方,那个地方,不一定就是罗马!”
麦瑞看着祖母充满温暖的目光,哭了起来。眼泪冲走了她之前关于理想的所有憧憬,无论什么原因,当自己与目标不得不擦肩而过,或者永远无法重合时,强求只能是自取其辱,而方向不对,最好的方法就是果断放弃,重新开始。
后来,麦瑞重新选择了一所大学,踏上了新的梦想征途。毕业后,她在报纸上看到了关于风靡世界的芭比娃娃的讨论,得知芭比的身体太僵硬,眼睛也不够大,与顾客的期望相差甚远。
于是,麦瑞利用自己的骨骼知识,完成了芭比娃娃征服世界之旅的重要一步,发明了骨瓷环,让芭比娃娃更接近真实的人体。她赋予了芭比娃娃更宽的额头,更大的眼睛,更灵活的部位,并受到了全世界小朋友的青睐,销往150多个国家,是20世纪最广为人知及最畅销的玩偶。
坚持是一种顽强的毅力和不服输的精神,它就像不断促使人奔向成功的马达,时刻催促我们砥砺前行。但是人生的道路永远不止一条,坚持不是固执,调整更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才是明智的选择。
成功可以模仿,却无法复制。人们总以为,只要跟随成功者的步伐,便能抵达梦想的彼岸,殊不知,世上从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也不会存在完全相同的两道人生轨迹。成功的人往往都是独具特色,勇于走自己的路的人。
她不是任何人,她是默克尔
默克尔的人生也并不总是理智的,她也曾跟风似的做过一些事情,比如结婚。所幸她最终明白,她就是她,安格拉·默克尔,她不是别的任何人,不需要按照别的任何人所认定的方式去生活。
人是感情动物,相信都曾有过因冲动而失去理智的行为,安格拉·默克尔这位政坛“铁娘子”也不例外。
在年轻的时候,默克尔曾有过一次冲动的婚姻,这场婚姻在持续四年之后,最终宣告失败。这场婚姻的男主角是默克尔大学时与她同在物理系的同学,名叫乌尔里希·默克尔。
大学期间,默克尔和她的第一任丈夫——当时的男朋友乌尔里希感情非常好,他们一同参加了欧洲著名大学之间的物理系学生交流项目,并一同访问了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等地方。热恋期间的他们就好像一对连体婴,总是一块儿出现在各种聚会上,每次都玩得筋疲力尽。
热恋时的激情总是能够蒙住理智的双眼,大学还没毕业,默克尔就和乌尔里希冲动地步入了婚姻的殿堂。这在东德是非常正常的事情,那个时候的东德人普遍结婚都比西德人要早得多。事实证明,这场婚姻实在是过于冲动了,他们都还没有准备好去扮演一个丈夫和一个妻子的新角色。
于是在四年后,默克尔的婚姻生活平静地走向了终结。回忆起分手时的情形,默克尔的前任丈夫乌尔里希是这样描述的:“有一天,她突然收拾了自己的东西,然后就搬出去了。她自己和自己商量好便果断地做了决定,但最后,我们还是和平分手了。我们的经济是独立的,因此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分。她拿走了洗衣机,我拿走了家具,其中有几件我至今还保留着。”
许多年之后,当默克尔回忆起这场冲动的婚姻时,她曾反思:“事实上我们并不适合彼此,当时我们之所以会结婚,是因为大家都结婚了。这在今天听起来是很愚蠢的行为,但在当时我确实没有认真对待这件事情。因此四年后我们还是分手了,是我搞错了。”
这桩草率的婚姻恐怕是默克尔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次“跟风”了,而事实则证明,大家的生活方式,未必就应该是默克尔的生活方式。大家都结婚了,并不意味着默克尔也应该尽快结婚。
默克尔的成功不仅仅在于事业的高度,更在于能够遵从内心所想而生活的勇气和决心。她匆忙结婚,在发现婚姻问题之后又果断离婚;她是科学家,却在两德合并之际投身政治。她所做的这一切,只是因为她希望去做,渴望去做。她从来都与众不同,因为她不是别的任何人,她就是她——安格拉·默克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