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人仔细观察了小哈里森的言行后,恍然大悟。随后,他拍拍小哈里森的肩膀,微笑着说:“小朋友,你一点儿也不傻,你很聪明。”小哈里森看着外地人的笑脸,也跟着呵呵地笑了。
后来人们才明白了过来:如果小哈里森拿了十美分的那枚硬币,下一次就不会再有人去做这样的试验了,他每次五美分的收入就将终止。
原来,小哈里森是用放弃眼前小利益的办法来保留长远的利益啊。小小的年纪就能有如此的长远眼光,这个小哈里森可真了不起啊!果然,多年以后,这个叫哈里森的人成为了美国的第九任总统。
哈里森在小时候就深谙舍得之道,难怪他长大后会有如此成就。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总结哈里森只选五美分、不选十美分的智慧,“忘其小丧,志其大得”就非常恰当。“忘其小丧,志其大得”出自宋朝大文豪苏洵的名篇《强弱》,意思是说,不要在意于小的失去,而要去追求大的收获。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一个人有多强的自控能力,直接影响着他对机会的把握。如果你能忍得住“十美分”的诱惑,就能不断地获得“五美分”,最终加起来会是“十美分”的无数倍;如果你忍不住拿了“十美分”,就永远只有这一枚“十美分”了。孰轻孰重,哪个该舍,哪个该取,读者朋友肯定都能懂得。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的每分每秒都发生着这样的事:有的人过于注重眼前的利益,结果错失了后来获得更大利益的机会;而有的人在面对眼前唾手可得的利益时,却能够忍住,能够控制住自己,结果等到了更大的利益出现的机会。
哈里森的这种“忘其小丧,志其大得”的舍得智慧,曾国藩也很懂得。曾国藩是一个很识时务的人,在面临取舍和抉择时,他从来都不会因为眼前的小利而失去主张,相反还会着眼于长远而选择退让,为的是将来能够取得大的进步。
当日,曾国藩努力地在衡州编练水陆两军,打算在打造出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之后,再出省作战,去剿灭太平军。因为水陆两军刚成立不久,还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战斗力很有限,根本无法和太平军抗衡。
然而,此时的朝廷却已经等不及了,因为正规军“绿营”的节节败退令朝廷不再寄托希望,他们转而将希望寄托在了曾国藩身上。因此,朝廷不断地发来征调谕旨,要曾国藩出兵。曾国藩此时表现了自己的英明果敢和取舍智慧——他冒着被治罪的危险坚守不出。
曾国藩的这一做法自然令咸丰皇帝恼火万丈,他无法理解一介书生居然能作出这等事。当然,咸丰也只有无奈接受曾国藩的决定,尽管心里极不痛快。当曾国藩面对太平军西征,提出四省联防、合力堵围的措施时,咸丰皇帝便借机讥讽曾国藩不过是无知书生的好高骛远和自我吹捧罢了,有什么能力去打败太平军。面对咸丰皇帝的嘲讽和高压,曾国藩十分为难:听其调遣,则一段时间以来的心血及努力必将付诸东流;不听调遣,万一惹怒了朝廷,很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不过,曾国藩此时分析形势,知道朝廷的大患是太平军,既然要急于镇压太平军,就必定要依靠曾国藩的军队,所以还不至于对自己痛下杀手。因此,为了能够最后一举成功,曾国藩在接到谕旨后,依然拒绝出省作战。在陈述其不能出征的诸种理由之后,曾国藩还激昂地表示:
“此次奉旨出省,徒以大局糜烂,不敢避谢,然攻剿之事,实无胜算。……臣自维才智浅薄,唯有愚诚不敢避死而已,至于成钝利败,一无可恃。皇上若遽责臣以成效,则臣惶悚无地,与其将来毫无功绩受大言欺君之罪,不如此时据实陈明受畏葸不前之罪。臣不娴武事,既不能在籍终制贻讥于士林,又复以大言偾事贻笑于天下,臣亦何颜自立于天地之间乎!中夜焦思,但有痛哭而已。伏迄圣慈垂鉴,怜臣之进退两难,诫臣以敬慎,不遽责臣以成效。臣自当殚尽血诚,断不敢妄自矜诩,亦不敢稍涉退缩。”
咸丰皇帝看了奏折以后,深为曾国藩的赤胆忠心所感动,在朱批中安慰到:“成败利钝不可逆睹,然汝心可质天日,非独朕知。”
曾国藩为坚持“志其大得”,不仅拒不执行咸丰皇帝的谕旨,同时也对处于危困之中的师友江忠源、吴文镕等的求援于不顾。虽然局势急转直下,但是他的坚持不可草率出省作战,使他赢得了编练水陆两军的时间,为其日后一举独立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奠定了基础。此时曾国藩付出了当前利益的巨大代价,但终于大获全胜,取得了最终的巨大成功。
一个人做成大事不光需要明确的目标,还需要把握时机的驾驭能力,以及明确进退取舍的明辨能力。如果光有明确的目标,但是不能把握机会,那就只能看着目标望洋兴叹;如果不能明辨进退取舍的时机,就可能在未准备好的时候,因失败而一蹶不振,从而失去了最终的机会。所以,为了大目标的实现,我们需要坚守自己的原则,舍去那些必然带来失败的机会,无论这有多难!
舍得之道
有的人过于注重眼前的利益,结果错失了后来获得更大利益的机会;而有的人在面对眼前唾手可得的利益时,却能够忍住,能够控制住自己,结果等到了更大的利益出现的机会。
5、有大谨慎,得大成就
在舍得之道里,有一个“慎”字诀非常重要。所谓“慎”,就是小心谨慎。俗话说“小心没大错”,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小心谨慎。
谨慎算不上什么美德,却是做大事所必备的素质。《管子》说:“其所谨慎者小,则其所立亦小;其所谨慎者大,则其所立亦大。”也就是说,一个人成就事业的大小和其谨慎程度是成正比的。大儒朱熹则认为:“真正大英雄,却从战战兢兢、临深履薄处,做将出来。若是血气粗豪,却一点使不着也。”
小心谨慎可成大事,这是古代先贤经历过无数磨难后总结出来的人生道理。无论是为人、做事,还是做官,都需要谨慎。诸葛亮一生谨慎,而曾国藩一直奉诸葛亮为自己的楷模,以“慎”字撑人生之舵,宦海浮沉,有惊无险。
曾国藩生性谨慎,又注重自身的修养,在官场沉浮多年,更加养成了小心谨慎的行事风格。同治九年(1870)五月,曾国藩做了这样一副“小心谨慎”的对联:“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从这副对联中,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曾国藩的处世哲学。
同治二年(1863)九月,曾国藩曾在给李鸿章的信中说:“国藩败挫多年,慎极生葸,常恐一处失利,全局瓦解,心所谓危,不敢不告也。”曾国藩之所以如此谨慎,是因为他曾经历过很多挫折与痛苦,曾“收获”过很多由于不谨慎带来的惨痛教训。
曾国藩早年亲自指挥湘军作战,总是败多胜少,好几次还差点儿全军覆没,他也曾为此痛悔不已,想以自杀殉国。这其中作战失败是很大的原因。除此之外,还有譬如同僚的攻击、地方政府的不支持、来自朝廷的猜疑等,都让他备受打击。这些原因都让他从失败中站立起来的时候就知道,小心谨慎,才能驶得万年船。
军事上需要谨慎,在官场上就更是如此。曾国藩一生位极人臣,和他的小心谨慎是有很大关系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的每一天都是在战战兢兢中度过的,而且官做得越大越是小心谨慎。
曾国藩的仕途充满了磕磕绊绊,但好在没有大的困局,在那个社会动荡、人人自危的时代,能像曾国藩这样官做得如此之大却如此之稳的只有他一人。这倒不是说他的运气好,没有站错队,而是他做事、做官从来都小心谨慎,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也向来都是思之甚深的。所以,他才能一次次全身而退,保全自己。
在官场上做官,想要得到提拔,不倚重那些实权人物是办不到的。曾国藩的仕途也是这样的,他在道光朝倚重穆彰阿,在咸丰朝倚重肃顺,在同治朝倚重恭亲王奕,都形迹显然。但是,他在不同时期倚重的这几位实权派大人物都没有得到善终。而很让人叹奇的是,掌政的后继者与前任即使有不共戴天之仇,曾国藩也能岿然不动。肃顺和穆彰阿是这样,恭亲王与肃顺又是这样,都是“仇人接班”,而曾国藩与他们之间的关系都不一般。那么,和他们有着撇不开、扯不清关系的曾国藩为什么就能够独身事外,没有受到任何的波及呢?究其原因,正是曾国藩运用了“心有灵犀、不露痕迹”的谨慎之策,才得以在激烈的斗争中保全了自己。
比如,他在和肃顺的交往中从不使用文字信件的东西沟通,免得沦落为口实。咸丰末年,由于肃顺鼎力相荐,清廷开始考虑把镇压太平天国的任务交给曾国藩等湘军首领。但曾国藩对肃顺的重用没有任何感恩戴德等方面的明确表示,以致于慈禧、奕发动辛酉政变、查抄肃顺家产时,发现了许多朝臣与肃顺交往的信件,却没有发现曾国藩写给肃顺的一字一言,因此慈禧发出了“曾国藩乃忠臣”的赞叹。曾国藩的小心谨慎,由此可见一斑。
他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说:“吾辈久居高位,一有不慎,名声即损,唯小心谨慎,时时若有愆尤在身,则自然无过矣。”他在《书赠仲弟六则》中,将“慎”字专列为一则,说:“古人曰钦、曰敬、曰谨、曰虔恭、曰祗惧,皆慎字之义也。慎者,有所畏惮之谓也。居心不循天理,则畏天怒;做事不顺人情,则畏人言。少贱则畏父师,畏官长。老年则畏后生之窃议。高位则畏僚属之指摘。凡人方寸有所畏惮,则过必不大,鬼神必从而原之。”
用简单的话来解释就是,“慎”即有所畏惧。只要有所畏惧,办事就会认真,就会多加准备,就会思虑周详,就不会掉以轻心,更不会骄傲自满,自然就不会因此而导致失败。
曾国藩深知官场的险恶,他所怕的也正是过高的权力可能导致的危险。他在日记中写道:“自古高位重权,盖无日不在忧患之中。”位越高,权越重,所受的祸害也就越大。纵观历史,那些位高权重者没有几个是能够得到善终的。咸丰四年(1854)九月,他在写给诸弟的信中,就已申明了这一原则:“功名之地,自古难居……兄唯谨慎谦虚,时时省惕而已。”
曾国藩的谨慎,体现在行事的各个方面,如交友谨慎,用人谨慎,谨言慎行等。他还“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时时反思自己,力图避免一切缺点,从不授人以柄,以使别人无瑕指责。
曾国藩一生小心谨慎,时刻不忘修身养德,始终以孔孟思想作为自己的精神力量,克勤克俭,特别是在位高权重之时,亦能小心谨慎行事,终于避过了很多权臣盛极而衰的悲惨结局,最后善始善终。这些都是与他小心谨慎的个性是有着直接关系的。
吕坤说过:“慎一分者得一分,忽一分者失一分,全慎全得,全忽全失。”这句话的道理是非常浅显的,然而能真正地做到的却并不多。不过,曾国藩做到了,所以他就得到了大成就,得到了善始善终。因而,曾国藩的“慎”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舍得之道
慎一分者得一分,忽一分者失一分,全慎全得,全忽全失。
6、敬畏长存,福气常有
欲更好地运用舍得的智慧,就一定要树立起一颗“敬畏之心”,只有懂得什么该“敬畏”,才能更好地懂得什么该选择,哪些该放弃,只取自己应得的,不属于自己的,无论如何也不能要。
很多人恐怕都听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无知者无畏。”然而,“无知者无畏”其实不是一种勇气,而是一种傻气。况且,一个人是不可能靠“无知”来成事的,要靠真才实学,以及众人的鼎力相助才行。人是要有一颗敬畏之心的,是要知道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的,要是什么事都抱持“老子天下第一”的态度,总是摆出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就很可能会放纵自己,为所欲为,以致犯错误、栽跟头,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柳宗元说过:“君子之惧,惧乎未始。”意思是说,君子如果有恐惧,应该恐惧在灾祸发生之前。一个人犯错误,往往是从一些细小之事开始的,有第一次就可能有第二次,有沾小好处就可能贪大便宜,缺口一旦打开,就会一发而不可收拾。因此,敬畏之心,贵在初始。如果人们从一开始就养成了良好的习惯,那就不会深陷错误的泥潭,也就避免了很多的坎坷。
当然,敬畏之心不是胆小、怯懦,不是妄自菲薄、奴颜婢膝,更不是缺乏自信,而是一种尊重和珍惜,一种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尊重,是一种对淡泊、人生况味的追求和珍惜,一种高明的舍得智慧。敬畏还是一种对人生的透彻领悟,对生命的倍加呵护;一种对客观世界和人类本性的真切认知。
儒家有“畏天命”、“畏圣人”、“敬其在己者”等敬天爱人的观念,道家曾通过“道法自然”来强调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敬畏。儒道两家都是基于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谈论敬畏的。只有具备鲜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时时事事都“上对得起先人,下对得起子孙”。
曾国藩的成就是一般人无可比拟的,其敬畏之心也是值得后人效仿和学习的。因为他深知,在浩翰的宇宙万物面前,人其实是无比渺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