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过去五年类似,未来的市场仍然充满着这种不确定性。不同的是,目前较为稳定的制度大背景允许你做多次尝试,并且红、黑、黄药丸的综合配制可以产生出乎意料的效果。行动可以创造未来,但你必须做出合适的预判。
不确定条件下的判断能力将决定你在新的一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内的胜败。
从“二分法”到“二可之间”
2012年,美国四大银行中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表现最为强劲。在戴蒙(Jamie Dimon)的领导下,它的年利润高达到213亿美元。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其他银行采取收缩策略,而摩根大通却全面扩张,将营业网点增加到2400家,并增招78000名员工。在同业采取谨慎的信用政策时,戴蒙却让信用卡部新推出23K“土豪金卡”(Palladium Card)。如今,戴蒙被华尔街冠以“太阳神”的称号,虽是戏称,也反映出人们以他的判断“马首是瞻”。
戴蒙式的判断力改写着传统的“策略问题分析”(strategic issue diagnosis)。传统SWOT策略分析要么把环境变化定位为危险,要么为机遇。这样的“二分法”失效了。环境不再是“非红即白”,也不是中国哲学比喻上的“危中有机”,而是持续的“二可之间”。预判有代价,“太阳神”也有失手的时候。2013年,“欧洲鲸”对冲交易让投资人损失62亿美金。戴蒙必须再次调整他的预判。持续的“二可之间”状态要求动态的预判、试错、调整、再预判。这就是新现实。
预判真的那么重要吗?2013年股价翻3倍的Netflix掌舵人黑斯廷斯(Reed Hastings)的形容更贴切:“传统工业靠减小变化差取胜,创新企业凭扩大变化差改运”。别忘了,变化差同时包含正反两个方向。因此,预判决定了你前进或误退的矢量。
中国式的“对赌”更凸显预判的力量。马王(马云和王健林)对赌,王的预判更靠谱,但因非经济原因而拖刀遁走。雷董(雷军和董明珠)对赌,雷军赌的是小米手机已经证明“理工‘男’市场”切实存在,他们还需要“小米制式”的电器产品。牢牢地握有“特定消费者的购买偏好”,打败董明珠不过是另一场布景转换的娴熟演出。对此,小米已经排演多时了。
在后视镜中不断校对
经济学家说,产业有“成、住、坏、空、转”的周期性。他们的判断是准确的,但无法精算周期变化的时间点。对冲交易员能够设定具体到小数点的买卖合同,但方向可能会搞反。前者准确,但难求精确;后者精确,但很难同时准确。准确与精确,永远是预判活动的孪生矛盾共同体。怎样平衡?有三个原则可以尝试。
(1)“小”与“少”的原则。好莱坞电影剧本大家麦基(Robert McKee)说得好,小是通透,是对工作对象深切的了解。看通透了,繁杂变简单,快变慢,庞大就缩小为能够理解的疑问。去过纽约的朋友都会对密斯(Ludwig Mies van der Rohe)设计的极简主义代表作——西格拉姆大楼(Seagram Building)留下深刻印象。密斯是“少即丰富”(less is more)哲学的倡导者。掌握精简的元概念和基本原则一定有利于提高预判能力。例如,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在看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这一条原则指导我们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互动。
(2)策略摸索变化差的试错原则。对于小概率背后的暗知识,小布什时期的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创造了“无知的无知”(the unknown unknowns)这一新词。“无知的无知”(或称小概率事件)却有颠覆现行策略的潜能。因此,有意试错,设计成功的失败,可以提高预判的质量。例如,经营15年之后,休闲零食的行业老大“来伊份”面临着来自各方的同质竞争。我建议他们摸索变化差,走零食的营养路线。利用自己的质量和供应链控制能力,“来伊份”开始实验“主食偏,零食补,为养胃,零着吃”的新策略。
(3)后视镜中校对的原则。1959年,美国政治学协会主席林德布洛姆(Charles Lindblom)指出,公共政策设计和执行过程犹如“泥泞中的踯躅”(muddling through)。半个世纪过去了,对预判的过程也没有出现比“泥泞中的踯躅”更贴切的形容。林德布洛姆的建议也同样有效:渐进主义,在后视镜中不断校对,让前后一致。例如,对于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之间关系的理解,我们看到在现在进行时态中的不断调整和校正。至此,我们能切身感受到,所有的历史理解都是现代时的。
“做,还是不做?”(To be or not to be?)左思右想,我们都逃不过哈姆莱特的命运选择。预判是必需的,剩下的问题是如何提高预判能力。
第十人规定
2013年12月,北京工商局出文禁止“自带酒水限制和包厢最低消费要求”,对此餐饮协会立即高调反击。在京的一群餐饮业EMBA学员邀请我主持讨论这是否算是一次危机,餐饮协会是否应反击?
为建立预判的依据,我提出两个象限的问题:新规定是否与餐饮业的策略意向(我们生存与发展的策略方向)一致?是否与餐饮业的组织身份(我们是谁)一致?如果不一致,接下来集中讨论的应该是:餐饮协会合适的反应手段是什么?
对于新规定的影响,十个企业家中有九个都建议:从了吧,“民不与官斗”。只有一个弱弱的声音指出:按老师的两个象限,新规定与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有着结构性的矛盾。为何不改变过去的思路,为何不高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大旗,让市场的归市场?一场讨论下来,暂时的结论性判断是:公开讨论,积极反应,合理行动,这些应该是政府愿意看到的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举措。于是,本来不作为的态度演变为如何推动合作行动的新思维。
“当九个人都采取同样的观点的时候,第十个人必须提出反对意见!”这是犹太人经历多年苦难后总结出的“第十人规定”。要避免不确定性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影响,团队必须设定一个角色,担负提出异议的责任。
要提高组织的预判能力,从设立“第十人规定”开始。
NBA保持动态竞争的招数
微文今鉴
说的是体育,讲的是制度。商业、政治、社会也是不同的竞技比赛。没有制度设计的思维,就会短视,为暂时的小利益牺牲长远的制度资本,将造成社会制度的贫瘠,埋下危机的祸根。
60年一甲子,在激烈的商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已是豪杰,还能够在全球扩张的一定是英雄。据此标准,美国篮球联盟(NBA)可以登上英雄榜。从1946年6月6日至今,NBA不断发展壮大,并扩张至亚洲。它的许多策略方法值得其他产业学习。
体育是“战争”的生意
弱国养懦夫,竞技出英雄。一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看似是在描述斯巴达和雅典的战争,表达的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社会性格通过战争提炼或沉沦。现代文明拒绝战争的残酷,但不可缺少冲突的砥砺。体育便成为性格修炼的最佳媒介。对冲突和竞技,人类有持久的原始渴望。NBA深得其中的精髓,并把它转变成“球场战争”的大生意。
NBA的30支球队打一年球赛的直接经济效益不少于40亿美元。每支15人的球队平均价值5亿美元,超过任何一家中型企业。每年有82场季前赛,每队7战4胜制的季后淘汰赛和总冠军对决赛。平均每场现场观众1.7万人(Plunkett研究报告)。如果算上电视和网络转播,上下游商业和派生的服装与游戏产品,NBA不仅是一桩大生意,还创造出一个独特的产业生态系统。
体育制造“浪漫的战争”。没有冲突,浪漫就变成无聊。从1946年起,每过约20年,NBA就面临一次产业危机:怎样持续制造浪漫的冲突?从1956年到1966年,NBA被波士顿的“凯尔特人”(Celtics)主导。他们连续8年蝉联全国冠军。球赛一时间不再有悬念。为了改变一队独大的无聊局面,NBA从9支队伍扩大到14支,引进3分球规则,允许国际队员加盟。到1984年,NBA开始实施现在的30支球队、东西区季前赛和季后赛制度。它还设计了每年6月的“选秀”,让新鲜血液进入,以保持各支球队旗鼓相当的竞争局面。
通过阶段性的制度创新,NBA力求维持竞技结果的不确定性。这样,粉丝才会持续观战,保持热情。这是NBA保持动态竞争最重要的招数。
可是新制度也带来新问题:在2013-2014赛季,好几支球队开始相互“比烂”,比谁会成为最“烂”的球队。
为何球队要比“烂”?
多伦多的猛龙队、密尔沃基的雄鹿队、费城76人队、犹他爵士队、奥兰多魔术队,他们上演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比“烂”大戏。球队比烂,它与NBA的制度设计有关。
现在NBA的30支队伍分东西赛区,东西各分3组,每组有5支球队。成为垫底的球队固然不光彩,但没有比居于中游的球队更让人可怜的了。争取联盟冠军是每个球队的梦想,但它是中游球队的痴心妄想。因为按照NBA的规则,中游球队很难夺冠。由此,通过比烂,成为本季最差的球队就成为一些球队总经理的选择。
篮球运动中,明星决定着胜负。从早期的拉塞尔(Bill Russell)和张伯伦(Wilt Chamberlain)到“魔术师”约翰逊(Magic Johnson)和“飞人”乔丹(Michael Jordan),以及现在的科比(Kobe Bryant)和詹姆斯(LeBron James),往往一个明星能带出一个冠军队。获取明星只有两条路:买明星或者选秀。中游球队都缺乏这两个机会。
按照现在的“选秀”规则,本季最差的球队有25%的概率获得状元签。只要能选到有潜力的新人,最烂的球队也有机会打翻身仗。同时,因为NBA对买卖球员有总预算的限制,选秀就成为烂队“咸鱼翻身”的最好机会。但是,如果球队不是最烂,只是较烂的后5名,拿到第一优先选择权的概率立即下降到1/11。因此,在体育战争中,“中游”成为失败的代名词。
让最烂的球队也有翻身的机会,这是NBA保持动态竞争的另一个法宝。但是,没有想到会出现“中游陷阱”的连带效应。为争夺未来竞技的人才资源,中游队宁愿现在比烂,以求脱困的机会。
制度漏洞诱发“钻空子”行为。30年前设计的制度也不可能预料到未来所有的变化。但是,任何球队可以“钻空子”一时,却绝对得不到世袭优势,NBA的复合制度设计有效避免了世袭优势。
留下制度,基业长青
对于组织制度的重要性,通用汽车的总裁斯隆有言:只要留下组织,我能再造一个通用。NBA的复合制度设计更是制度决定作用的有力证据。
首先,比烂的球队不一定能够如愿,因为NBA有多元的衡量标准和机制。对于教练和球员,打入季后赛、赢得联盟冠军是终极追求,但不是唯一目标。对教练来说,每年评选的最重要指标在于“任内球队的提升程度”。对球员来说,篮板球、进球、运球、协助攻击、断球等都很重要。综合统计指标决定球员的竞争力和身价。因此,总经理可能想比烂,但教练和球员还是要求胜。
其次,严格的程序规则增加了操纵赛事的难度。所有规则中,赛事捉对排序最有讲究。安排不妥或被操纵,都可能让有竞争力的球队提前出局,让差队赢在程序上。以季后赛资格为例,为消除模糊、杜绝操纵,NBA制定并执行8道选择标准,从小组冠军、本区赢赛比例、外区赢赛比例、绝对赢球数量到最后抽签等,NBA想象了所有可能的选择困境和解困规则。规则清楚后,球队就不必费心公关,只需集中精力比赛。
2007年,NBA裁判多纳西(Tim Dohaghy)被发现为赌博“吹黑哨”。NBA除了组织专门委员会调查、起诉多纳西,还让博彩专家贝尔(R.J.Bell)对多纳西担任裁判的每场比赛进行分析,从2003年到2007年的比赛,一场不漏。NBA甚至要求追溯赔偿制装费、餐费和飞机票的钱。他们要借此机会演示所有的“报复”程序,让有心人下次不敢再犯。
复合制度的最后一项设计在于持续创新。NBA了解,体育赛事可以不公平,但不能不公正。队员天赋和球队教练有差别,竞技能力一定不公平,有落差。但不公平才有看头!为了维护竞争态势,创造娱乐效果,NBA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推出新的打法,从3分球、新秀赛、明星赛、技术赛到最近的亚洲巡回赛。每当球队之间技能逐渐均衡,观众产生审美疲劳的时候,联盟就会推出新的打法,让粉丝常视常新。像产业周期一样,NBA每二十年经历一次低谷,每次都是制度坚持和制度创新让NBA重返巅峰。
NBA的故事显示出,体育不仅能励志,还包含商业动态竞争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