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州岛,位于福建省莆田县东南的湄州湾,这个眉状小岛,就是海神妈祖的故乡。她的“户籍”是随着当地船民迁入庙岛的。
相传宋太祖建隆元年(8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莆田湄州林家生一女。因她“生至弥月,不闻啼声”,父母乃命名为“默”。林默自幼好学,聪颖过人,8岁从师读经,过目成诵,闻二知十。她的水性极好,熟悉海上气象,风浪天独驾小舟为渔家排难、救死扶伤。17岁时,见一商船遇险,即投草化木,落水者得木还生。林默自幼就有一个怪习惯,只要海上风浪大作,她即可精神有反应。一日,她父亲林源和哥哥出海打鱼,突然遭风浪遇难,小船顷刻被摔成碎片。林默在昏睡中,咬牙握拳,大汗淋漓。母亲以为她中邪入魔,便朝她右手一击。林默猛然惊醒,捶胸顿足地说,刚才正在海上营救父亲和哥哥,右手拉父,左手拉兄,母亲这么一击,父亲从手中落入大海。母亲认为她正在说梦话。第二日,见其哥哥独自回来,才信以为真。从此,林默一病卧床不起。
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林默在湄州岛猝然“升天”。人们怀念敬仰她,在其“升天”之地立庙祭祀。从此,民间流传着林默生前拯溺救难和“升天”后显灵护国庇民的许多神话故事。宋代皇帝封她为“灵惠妇人”,元代封她为“感应神妃”,清代封她为“天后”。
据《林夫人庙志》载:“兴化军境内各海口,旧有林夫人庙,莫知何年所立,室宇不甚广大,而灵异素若。凡客入海,必致祷祠下,求杯珓,祈阴护,乃敢行……”
随着航海业的发展,妈祖信仰得以传播。往北一直越过黄海扩大到渤海的蓬莱、沙门岛(今庙岛),就连天津的古文化街上,也有她的“行迹”。向南传到台湾以及东南亚各国。目前,全世界约有妈祖庙1500座,妈祖的信徒达1.3亿人。其中,台湾就有510多座,岛上有三分之二的人信仰妈祖。
妈祖,是我国沿海渔家、商客对海神林默的尊奉。这位和平的女神,已成为美好、祥和、正义的化身。她就像传说中的南海观音样,不仅济危拯溺,平暴除恶,恩泽四海,护国庇民,敢与兴风作浪的龙王抗衡,就连中国的海神海若、河伯也逐步让位给林默娘。传说,郑和下西洋、郑成功收复台湾,都得过她的庇护。她用神奇的力量,保护官员出使、士卒征战、渔民闯海和海上贸易。由于对妈祖的共同信仰,使海峡两岸、海内外的炎黄子孙找到了知己。
据传,妈祖不仅惠及百姓布衣,也感动了海上生灵。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生辰这一天,海上众多鱼虾集结湄州湾欢跳、朝拜。湄州湾的百姓,在这一天谁也不去触及这些生灵,一直形成当地风俗。据报载,每年妈祖生日,许多海外侨胞组团来岛朝拜,尤其台湾同胞纷至沓来,1987年以来,每年进岛信徒近10万人。莆田县人民政府曾耗费巨资,各用365块花岗岩雕成高14.35米的妈祖全身两尊,一尊矗立在湄洲岛妈祖庙山上,一尊以湄洲宗庙的名义赠给台湾妈祖总会。石雕妈祖,头戴凤冠,身着龙袍,外披斗篷,双手抚持如意,目视远方,庄严大度,雍容仁和,引海峡两岸同胞所敬仰。1992年10月,邮电部首次为纪念民间传说人物而发行了一枚石雕画面的邮票,冰心女士为妈祖邮票题写“护海女神”。
旧时,海神林默在庙岛也颇有声望。渔家出海,渔船下坞,丰收归来,遇难呈祥,必拜海神。尤其风帆时代,林默是人们征服海洋的精神支柱。为其所建的庙宇,香火不断,鞭炮常鸣。每年正月,庙院鸣放鞭炮的残纸遗壳,足有尺深,看庙的道士可烧一冬热炕。人们不仅向海神敬献绸缎被面、靴鞋、服饰和供食,而且把自己的船模献给娘娘,置在娘娘身边,就入了人船保险。
在长岛,有许多具有几十年闯海生涯的老渔民都有一种现身的说法:每当遭风浪、遇险情时,多有海神娘娘显灵;她赐的红灯,常在船头或桅杆顶上显现,引导人船化凶为吉。其实“红灯”是一种自然现象。南京建宁路上的“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的碑文,记载了明代郑和下西洋的事迹:“……旋有红光如日,煜煜流动,飞来舟中,凝辉腾耀,遍烛诸舟,镐镐有声。”
当船在海上遇到风雨交加的险情时,空中雨云积满了带负电的电荷,而在船头、桅尖篷顶,则集聚着带正电的电荷。此时,弥漫在空间的介质,是不甚导电的湿空气。当电场强度大时,会产生闪电雷鸣;当电场弱时,电荷就会从杆顶释放,产生具有光亮和声响的静电放电现象。所以,渔民看到了“娘娘赐灯”。
如今,林默从她坐了800年的宝座上走了下来,高高地立在庙岛的码头上,身披白纱,手擎红灯,甘为人们贸易往来、“耕海牧渔”,引渡导航,招财进宝。庙岛海神庙的古建筑连同它的故事,成为祖国灿烂海洋文化中闪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