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39900000004

第4章 山水篇一(3)

登上牟子国故城的南城墙,整个牟子国故城址尽收眼底。这里距大海不足二华里,四周丘陵起伏,群山环抱,北临大海,南枕山岗,依山傍水,地势险要。远望西北奇峰突起,眼前脚下的四周城垣残墙,气势雄伟,显而易见是古代建立城池的好地方。尤其在防御功能上,具有居高临下,易守难攻的军事价值。

故城的城墙,东墙比较完整,但不是直线,而是依山势曲折利用地形夯土而筑,这就构成了南端大于北端,南北长于东西的一座不大规则形似四方的城池。故墙南墙高于其它三面城墙,西墙呈直线,虽有残缺部分,但夯土层经过二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依然屹立着,向我们倾诉着历史的沧桑……

现存城墙根部宽20米,上端平面宽为16米,高6米、8米不等。整个城墙用土逐层分段夯实,夯层十分明显,夯窝抚有印痕。城内基本平坦,略偏东北的中央突出,在东西围墙外有两条沟,象一条护城河。

目前还能辨清城池东、南、北门的痕迹。城西南高于其它各区,明显为宫殿区,冶铸铜铁的残渣遗址还残存遗迹。城西北还有一监狱遗址。宫殿区下东北方高凹不平,象是商业区,纵观故城,与临淄齐都相似,只是小了些。

可以想象,约在2561年前左右,春秋争霸诸侯纷纷自拥为政,是一个各自独立封闭,又互相攻伐的混乱年代。地处强大齐国、鲁国之间的牟子国君,恐怕连睡觉都要睁一眼,闭一眼,惶惶不可终日。于是,便秘密动员全国人民,趁某一个黑夜,偷偷地向东迁去。不知走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发现这里,远离战争的纷扰,又有肥沃的土地,眼前的大海有取之不尽的鱼虾可供温饱,就连海水还可以煮盐。于是他们选择了胶东半岛的北端——一个叫渤海的海湾,今福山三十里堡故城的地方。于是,他们就选择了这块风水宝地,建造城池,捕鱼、垦荒,安居乐业。

九十年代的一天,我到龙口市博物馆互访,在博物馆内发现一铜鼎,该博物馆蒋馆长告诉我,这件铜鼎有铭文,说是一个叫辛的人,曾闻周穆王到牟子国巡视,便从龙口到福山牟子国城会见。穆王可能很忙,并没有接见他,就派他的儿子接见了他,还赠了他贝。于是辛回家后,就将这件一生中值得夸耀的大事刻在了铜鼎上,这便是铜铭文了。现在这件文物是国家一级文物,清楚地记录了昔日牟子国的繁荣。

故城内有一中央高地,应推为是牟子国君府遗址。遗址旁有一条直北向南的小道直通南城门。目前,因尚未对故城进行发掘,所以对城内设置、地下情况及详细历史、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不得详考。仅就地面而言,从春秋战国一直延续到汉代文物到处可见。现采集的众多文物中,有陶缸、陶豆柄、白釉陶片、粉白色卷沿大肚陶罐等等。在冶炼遗址上有很多氧化铁炉渣等。

该故城址,曾在1956年被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7年被附属于汉墓群中保护,1992年又被省重新公布为全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见它对研究胶东地区汉以前历史、文化有着重要考古价值。

绍兴风情

到杭州不去绍兴,算你没到杭州。这话不假。绍兴和鲁迅的名字是分不开的:只要讲到鲁迅,人们就会联想绍兴,每当讲到绍兴,我们就会联想起鲁迅。对于绍兴人来说,鲁迅的名字是他们的骄傲,对于中国人来说,鲁迅是中华民族的自豪。我们在浙江省痛心地割舍其它景点,挤出一天时间,驱车前往绍兴。

多年来,我在阅读鲁迅先生著作中,就对绍兴发生了很大兴趣,能亲自寻访与鲁迅有关的旧迹,是毕生从事文学创作的一件盛事。我们来到了市内街头巷尾的那些弯弯曲曲的河道和小桥,想起了鲁迅先生笔下描写的景色。特别是那吱吱呀呀的乌蓬船从弯弯河道驶来,看着头带着乌毡帽的绍兴人,用脚划着乌蓬船,我都痴迷了,忘记了走路。

我们踏着小弄里的石板路,寻觅着鲁迅先生、孔乙己、阿Q和祥林嫂的足迹。走进鲁迅纪念馆、鲁迅故居和三味书屋,这浓郁的文化气息,觉得这里非出现文学泰斗不可。漫步在百草园里,鲁迅先生曾称这个地方是“乐园”,眼前这里仍然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仿佛看见鲁迅童年和青少年时在这里自由自在地闲游,冬天在雪地里用米筛子捕鸟雀。当年有一段嵌着“梁界”石碑的矮泥墙,迄今还保持着原来的风貌。在先生故居少年时代求学的三味书屋,见到了书屋正中悬挂着“三味书屋”的匾和那张代替中堂的松鹿图,还保存着那张鲁迅先生坐过的刻着“早”字的书桌;后面的小园里,也还有鲁迅在回忆童年的文字中提到的那株腊梅树。

我们向来往行人打听着安桥头和皇甫庄,从来来往往匆忙的行人中寻找着“闰土”的后代。有一位老人家得知我们也是搞文学的先生的崇拜者时,顺口念出了几句民谣给我们听:“油菜开花黄如金,萝卜开花白如银,草子开花满天星,罗汉豆开花黑良心。”沿路我还经过了不少临河打谷的土场,就联想起鲁迅写的小说《风波》,这大概就是九斤老太、孙子七斤和孙媳妇七斤嫂,还有曾孙女六斤夏天吃晚饭和乘风凉的地方吧。

登上望海亭和纪念秋瑾的风雨亭,找到了附近徐锡麟与秋瑾等人创办和主持的大通学堂。相传望海亭曾经是越国大夫范蠡建过飞翼亭的地方,唐代始改建为望海亭,登高远眺,绍兴全城万家景色尽纳眼底。来到秋瑾当年被捕后囚禁在府山脚下的绍兴知府衙门内,然后经内府横街押到轩亭口就义的地方,就想起她写“秋雨秋风愁煞人”的名句,这就是当代人为纪念她的气节,为亭子取名为“风雨亭”的来历。现在的风雨亭上刻有孙中山先生撰写的挽联:“江户矢丹忱,盛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在山下我们走马观花地浏览了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徐文长的青藤书屋和畅堂的秋瑾故居,百岁堂的周总理祖居。还去过鲁迅童年拜过师父的长庆寺和“阿Q”住过的土谷祠。

来到新修复的禹陵和兰亭,我想这里定是鲁迅先生常来的地方。大禹陵经过修缮,飞檐画栋,金碧辉煌;碑亭也按原样重建。当到了兰亭时,看到鹅池和流

亭,想起这位与我是同为山东人的老乡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深为我这位先人而感到自豪。

最后来到咸亨酒店,我们租了两顶毡帽戴在头上,坐在作家李准同志写的“小店名气大,老酒醉人多”的对联下,一面品尝着黄酒,一面吃着茴香豆,宛如今日的孔乙己,飘飘然。有返回杭州的路上,我打着酒嗝,觉得喷出的绍兴酒香,有炸臭豆腐的醇香味,有生之年能再来绍兴,平生足矣。

桐乡茅盾故居

我们在杭州等火车票,正商量到那里游。傍晚,浙省出版社罗亦君同志告诉我们,全国毛泽东文艺理论研讨会在杭州召开。明天他们有车到桐乡去参观茅盾同志故居,问我们是否愿去。我们喜出望外,异口同声:真是天下掉下个馅饼。

第二天,我们便跟着出版社的同志去了开会那个宾馆,在院子里坐上了大巴士,随着人家会议代表一起拜谒当代文学巨匠茅盾故乡——桐乡县。

茅盾故居位于桐乡县乌镇中市观前街,大约建成于十九世纪中叶。临街四开间两进楼房,坐北朝南,分为东、西两个单元,面积约有四百五十平方米左右。

茅盾的祖上,原是乌镇近乡农民,后来迁至镇上做小买卖。到他的曾祖父时,开着一爿小烟店。茅盾的曾祖父沈焕,弟兄八个,他是长兄,觉得靠这小小烟店养活不了全家,于是单身离乡,在上海一家山货行当了伙计。沈焕精明干练,善于经商。在近二十年时间,从上海到汉口,由伙计而副经理、股东,终于独自经营,开了一家相当大的山货行。就在经商顺利的时候,即1885年前后,分两次买下了观前街这所普通的民房。东面的单元先买,他们家中称之为“老屋”;西面的单元后买,称作“新屋”。后来,沈焕经商失利,放弃山货行捐官去广州,做了一任广西梧州府税关监督。1897年底告老返乡,那时一家四代二十余人全住在这幢故居之中。

茅盾于1896年7月4日诞生在老屋楼上,他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的十三个春秋。那时节,老屋楼下临街的两间,东首是达道,是全家出门的正门所在;西边是家塾,茅盾的三个小叔父和他二叔祖家的三个孩子在这里念《三字经》、《千家诗》,老师就是茅盾的祖父。茅盾的祖父沈恩培,字砚耕,是个秀才。书法工整,善写大字,屡考乡试都未中式,是一位清闲的绅缙,兼了家塾中的教师。茅盾的父亲沈永锡字伯蕃,十六岁就中了秀才。通晓中医,酷爱数学,是一位主张实业救国的维新派人物。他对茅盾要求甚严,不赞成家塾老式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不喜欢自己父亲这个守旧的教师,因而没有把茅盾送进家塾。茅盾七岁那年,他父亲代教家塾,于是他也在这里读了将近一年,而教材则是他父亲自编的新学。楼下第二进是客堂和厨房,前后都有一个小小的石板天井。茅盾的祖母出身农家,热爱农村生活,曾经带领她的两个女儿和丫环在这间客堂中饲养春蚕,并在厨房后面的小天井里喂过猪。在茅盾的童年生活中,参加过养蚕和看杀猪,是他最感兴趣的两件事。茅盾和他弟弟沈泽民就诞生在那里。第二进里间是茅盾的两个姑母的房间;外间则是女仆和丫环们的住处。新屋第一进,楼下是全家饭堂;楼上住着茅盾二叔祖和四叔祖。第二进楼上楼下,是准备给茅盾的曾祖父回乡养老的,买进以后又特意重新翻建。

楼房后面,有一个半亩大小的园子。四周高墙,环境十分幽静。茅盾的曾祖父从梧州回乡以后,对于他的两个儿子所准备的房屋十分不满,第二年(1898)自己在园中盖了三间简单的平房,度过晚年。茅盾的曾祖父去世以后,这三间平房,一度作为他们家所开的泰兴昌纸店的栈房。三十年代初,茅盾寓居日本回国后,用自己的稿费并亲自设计,把它翻建为比较新式,略具日本风味的书斋。此后,茅盾每次回乡便在这里居住,进行写作。

1900年秋,茅盾的曾祖父去世,“老三房”(茅盾祖父辈三个兄弟)分家,这幢故居为茅盾的祖父所得。茅盾父辈弟兄四人一直住在这里,也没有再分家。

茅盾于1909年在镇上的植材小学毕业,便离开家乡,先后在湖州、嘉兴、杭州读完中学,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1916年经亲戚介绍,进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求学期间,每年的寒暑假基本上都在家乡度过;工作以后,也几乎每年都要回家看望他的母亲。茅盾的母亲陈爱珠,是江南名医陈我如的爱女,从小受到良好教养,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性格坚强的妇女。茅盾五岁开始识字,接着学习自编的新书,第一个启蒙老师,就是他的母亲。茅盾十岁丧父,他母亲含辛茹苦,抚育两子成人,并深明大义支持两个儿子参加革命,因而,茅盾对他的母亲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直至晚年还常说“回顾我一生走过的道路,总是免不了要想到母亲给我的影响。”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茅盾辗转各地,为推动抗战文艺的发展而奔忙。1940年他母亲的去世,更切断了他与故乡连结的纽带。全国解放以后,茅盾任第一任文化部长,担负着繁重的领导工作,加上其他的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实现他回故乡看看的愿望。同时,他的亲属也都相继去外地工作、定居,故乡的房屋便陆续住进了当地居民。直到1981年3月,茅盾逝世,4月间,经桐乡县人民政府批准,设立“茅盾文物征集办公室”,同时着手修复茅盾故居。……

我站在陈云同志亲笔题写的“茅盾故居”的匾额下,想起了人生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上天把茅盾这样一位大文豪赐给了我们,他写下了无数的鸿篇巨著后便走了,让我们后人去学习他、研究他、怀念他、纪念他……

桐乡还拥有文学家丰子恺和艺术家钱君匋。

游罢蓬莱不言仙

蓬莱可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了。蓬莱阁虽小,但名胜颇多。我每次陪客人去蓬莱,向客人介绍的总是苏东坡的七天知府生涯、戚继光的水城要塞,还有王懿荣登州办团练等等。至于八仙的传说,那毕竟是神话,正如启功先生曾有一诗日:

八仙传说多,谁曾得一遇。

遂有艺术家,编为电视剧。

演员俱化装,各自持道具。

小船遭大风,神仙入海去。

同类推荐
  • 世纪留言

    世纪留言

    这本书的内容大体围绕着以世纪末文化和文艺思考为中心展开。“世纪留言”这个题目是出版社想出的,是由于这名字有点“苍老”,而作者则还不愿就此开始“苍老”。论辈分,但若从另一个含义上看,它是“世纪”的留言,而不是本世纪中某“人”的留言。这样,也就释然。这个世纪“留言”给后业者的。
  • 记忆的颜色

    记忆的颜色

    作为一位电影导演和作家,彭小莲长期关注老一代学者文人的精神世界和个人际,并不断间断地为他们撰写文章、拍摄映像、进行专访,甚至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好友和同道。这既源自于彭小莲个人的家庭影响,也是她在多年留学、导演生涯后的选择与志趣。本书以非虚构的方式,分别以赵丹与黄宗英、贾植芳、家族亲人和上海街头按摩店老板四组人物,撰写了关于“记忆”的长文,其中既有历史变迁的宏大叙事,更有一个个鲜活生命的具体入微的言谈、选择、爱恨,整体上构成了一副关于记忆的长卷:既是彭小莲个人的,更是国家民族的一份记忆。
  • 第四极(下)

    第四极(下)

    这是公元1912年早春的一天,以英国上尉罗伯特·斯格特为首的五人南极探险队,经历了数月地狱般的旅程,终于成功到达了南极点。就在他们准备欢呼胜利的时刻,却突然发现:挪威人阿蒙森已于四周前在这里插上了他们的旗。在一场冲击南极点的较量中,斯格特失败了。“最糟糕的事情发生了。”既愤怒又悲伤的斯格特在日记中写道:“再见了,我所有的梦想。我的上帝!这真是个可怕的地方,我们使尽了全力,却无法得到第一人的荣誉……现在我们要回家了,这将是场艰苦的斗争,我不知道我们能否回去。”他的担心不是多余的。
  • 独坐小品

    独坐小品

    这二年我写小说较少,散文写得较多。写散文比写小说总要轻松一些,不要那样苦思得直眉瞪眼。但我还是习惯在沙发里坐着,把全文想得成熟了,然后伏案著笔。这些散文大都是独坐所得,因此此集取名为《独坐小品》。
  • 大湄公河

    大湄公河

    《大湄公河》是作者在山西省作家协会和云南公安边防总队的支持和帮助下,先后三上湄公河及多次赴滇采访,又参阅了400多万字的资料,完成的一部作品。作品介于非虚构与虚构之间,分两条线索,以两种笔法展开:一条围绕湄公河的地理、历史、经济。文化,一条围绕发生在金三角的“10.5”惨案。对其中的一些人和事,在依据事实的基础上,作了细节性的想象与描述。特别是被毒枭屠杀的。13名中国船员,当时他们究竟经历了怎样的煎熬。13条鲜活无辜的生命啊,作者力图把他们梦断之前的美好,与面对屠杀的痛苦挣扎还原出来,以祭他们最后的一段人生航程。本刊选载如下几章,以飨读者。
热门推荐
  • 仙缘

    仙缘

    劫难降临,盘古无奈,轩辕忧心。为炎黄子孙根苗,大鹏奉师命下界。天降大任于斯人,他们应天劫而生。逢仙缘,入仙道,路途漫漫。他们在劫难中成长,在涅盘中升华。若想知道大鹏在下界的作为,以及他弟弟妹妹的漫漫仙途,就请看《天劫仙缘录》......
  • 菊花尘(二)

    菊花尘(二)

    事件发生于明治42年秋。这年秋天,韩国总监伊藤博文于哈尔滨车站身中三枪倒地。划破满洲寂静夜晚的三发枪声,正如日俄战争以来,低靡而暗潮汹涌的平稳世局的响声。不仅季节,连时势也走向暗黑的冬季而舞落最后一片落叶。地点是包围着旧德川幕府广大的武士豪邸白砂町的一隅。入夜突然一阵狂风,风声切破了闇夜,又再次凝结成寂静。此时武士豪邸外长长的石墙,仿佛连夜尘也一扫而清般浮现一条丝带般的白色夜景——至少在那时如此。
  • 老实人与天真汉(化境文库)

    老实人与天真汉(化境文库)

    《老实人与天真汉》内含伏尔泰的两部短篇哲理小说,《老实人》讲述主人公从小生活在男爵宫中,在封闭的环境中相信一种盲目的乐观主义,他后来爱上了自己的表妹,于是被男爵赶出宫中,经历了世间的各种冷暖和社会弊病,最终成熟成长的故事。《天真汉》讲述一个自小长在加拿大部落中,成年后回到法国社会后,发现自己与环境格格不入,后被关入巴士底狱,妻子为了搭救他被迫委身于人,羞愤自尽。而“天真汉”出狱后则得到了贵族的提拔,成为优秀的军官。
  • 来自1974年的告白

    来自1974年的告白

    “外婆,这儿怎么会有以前写给希区柯克的粉丝信?”外孙女爱弥儿突然提出这个问题。我听了一时瞠目结舌,顺手把重新看了一遍的那张旧信纸折叠好,放在咖啡茶几上。那是结婚前亡夫寄给我的信,前天在整理物品时偶然发现的。我说:“你说的希区柯克就是那个电影导演吗?年轻时倒看过他导演的几部电影,说不定这封信就是那时写的。其实,我对他的电影兴趣不大,再说也不知道他当时住在哪儿。”
  •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杜预集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杜预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大哥,你好吗

    大哥,你好吗

    我绝对没有意思加入流行音乐迷的行列,没心没肺或者虚情假意地哼唱那首被甘萍首唱、现在已经广为人知的俗而又俗的同名歌曲。我是在千里之外,满怀深情,向着我那同父异母的大哥,致以衷心的问候……我从来没有去过老家。我的出生地以及现在居住的都市,都与那个被称之为老家的地方相去甚远。我只知道我的老家在湖北一个名叫天镇的小地方,那里民风剽悍,水网纵横……老家对我的全部意义,就在于生我养我的父亲是从那里走来;老家对我的全部价值,似乎就是回答那些总也填不完的表格上“籍贯”两字下边的空白。现在,头一声令下,于是,我准备出差顺道去一趟老家。
  • 青少年走近伟人丛书·传记故事·恩格斯

    青少年走近伟人丛书·传记故事·恩格斯

    恩格斯,共产主义学说的创立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是卡尔·马克思的挚友,被誉为“第二提琴手”。恩格斯在少年时代起就博闻强识,成为一个有崇高理想的人。他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并与马克思一起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领导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恩格斯对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运动做出了杰出贡献。
  • 假如你的恋人来自香水小镇

    假如你的恋人来自香水小镇

    这本小说集收录沈嘉柯发表于《南方文学》《女报》《青年文摘》《女友》等杂志的经典短篇小说,以及多篇尚未刊发的新作。该书采用双封面设计,由文学名社译林出版社推出,凤凰雪漫出品。著名作家饶雪漫作为本书出品人,读后为之动容,认为兼顾畅销和文艺品质。这本书在《女友》传媒总编袁倩看来,“用狡黠闲扯真假莫辨的小说,来包裹直指现代都会情爱本质的锐利看法。”这本书不只在讲爱情,同时也在诉说生活中每个人会真真实实经历的东西。真实、感人、城市味道、直抵现代爱情的本质。一座城市,一个故事。全书文笔诚挚,清爽自然,充满会心领悟的小幽默,又是一本感动万千读者的催泪之作。
  • 异世修真:鬼眼二小姐

    异世修真:鬼眼二小姐

    凌穗就是拿着一株变异的狗尾巴草睡了一觉,醒来就发现变成了天天被鬼缠的夏家二小姐。修真前的凌穗:“我去,那只鬼不要找我好吗?”修真后的凌穗:“不就是看见鬼吗?有什么可怕的。那位鬼修要不要一起来喝一杯?”凌穗在修真界混得风生水起,只是那位沈公子的眼神为什么越来越不对劲?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陨魈

    陨魈

    夜,还是一如既往的安静,或许在遥远的某个星系中,在这里,也可能在这里,那个人或许还是那么拼命的护着那个世界吧